长尾理论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 克里斯·安德森  页数:235  译者:乔江涛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4)  这本书起源于一个问题,一个我答错的问题。作为《连线》(Wired)杂志的编辑,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发表有关技术趋势的演讲。由于我的职业生涯是从科技界起步的,后来又在《经济学人》杂志那里学了一些经济学知识,我习惯于首先在实实在在的硬数据中寻找这类趋势。幸运的是,这个时代一点都不缺数据!21世纪经济学的秘密就藏在企业的服务器中,从eBay到沃尔玛,都是如此。尽管参透原始数据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这些企业的执行官们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这样的数据,对哪些事情有意义、哪些事情没有意义有一种敏锐的直觉。所

内容概要

  《长尾理论》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举例来说,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长尾理论无处不在?长尾理论的应用决不止于互联网以

作者简介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自2001年起担任美国《连线》杂志(Wired)总编辑。在他的领导之下,《连线》杂志五度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提名,并在2005年获得“卓越杂志奖”(General Excellence)金奖。

书籍目录

序言第1章 长尾市场技术正在将大规模市场转化成无数小市场第2章 大热门的兴衰起伏大一统文化只是例外,不是规则第3章 长尾的三种力量制造它,传播它,帮助我找到它第4章 新生产者万不可小视数以百万计的业余生产者第5章 新市场从头部到长尾第6章 新时尚领军人如果蚂蚁也有扩音器,它们会说些什么?第7章 长尾经济学匮乏世界、丰饶世界与80/20法则的灭亡第8章 货架争夺战有限货架的世界第9章 选择的天堂我们正在进入下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而且这是件好事第10章 利基文化长尾世界

章节摘录

  1988年,一位名叫乔·辛普森(Joe simpson)的英国登山家写了一本叫做《触及巅峰》(Touching the Void)的书,讲述了他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一段令人心痛的生死历险。尽管这本书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却不太畅销,没多久就被大多数人遗忘了。10年之后,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另一本有关登山悲剧的书——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的《走进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引起了轰动。突然之间,《触及巅峰》又开始热销了。书商们开始宣传《触及巅峰》,把它展示在《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旁边,而它的销量也在一路上涨。2004年初,IFC电影公司(IFC Films)为书中的故事拍了一部文献片并大获好评。此后不久,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推出了这本书的修订版平装本,结果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连停留了14个星期。到2004年中,《触及巅峰》的销量已经是《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两倍还多。  玄机何在?答案是网络世界口耳相传的威力。在(《走进空气稀薄地带》刚刚出版的时候,几个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发表了评论,指出了这本书与当时已不太为人知的《触及巅峰》的相似之处,并且对后者大加赞赏。其他一些购书者看到了这些评论,查到了《触及巅峰》,然后把它加到了购物车中。很快,亚马逊的软件觉察到了购买行为中的一种规律——“买《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读者也会买《触及巅峰》”,于是开始配套推荐这两本书。顾客们接受了建议,衷心表示认同,还写下了更为热情洋溢的评论。更大的销量,更多的自动推荐——一个强大的正向反馈环出现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克拉考尔的书一鸣惊人的时候,辛普森的书已经快要绝版了。若换做10年以前,克拉考尔的读者们甚至不会听说辛普森的书——就算他们听说了,他们也找不到这本书。网上书店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将两种东西结合在了一起:一是无限的货架空间,二是有关购买趋势和公众观念的实时信息。正是凭借这种结合,亚马逊创造了《触及巅峰》的发烧现象。结果很神奇:一本过气之书再次开始大受欢迎。这不仅仅是网上书店的一个优势体现,也是媒体和娱乐行业的一种崭新经济模式的范例——现在,这种模式刚刚开始展示它的威力。从Netflix的在线DVD租赁,到iTunes音乐商店和Rhapsody的在线音乐,无限的选择空间正在揭示市场的真相:消费者们想要什么产品?他们希望如何得到这些产品?人们正在细查目录,在长长的候选名单中寻找目标——这么多的选择,他们在百视达音像店(Blockbuster Video)和淘儿唱片店(Tower Records)是看不到的。他们找到的越多,他们喜欢的就越多。当他们冲破陈旧的老路,走进更广阔的天地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品位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主流(或者说,是强大的营销手段、亦步亦趋的流行文化和狭窄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误导了自己)。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了解每一位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要忽略这条长长的尾巴。读了这本书,一定有启发。  --叶莺 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  《长尾理论》对当当这样的网上商城及互联网经济圈乃至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在当前的成功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现实中,其在当当网从商品选择、采购、物流到营销、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印证。企业能做到“头尾兼顾”将是取得成功的一个良好基础,如果可以找到在保持核心优势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不同需并且开发出潜在需求的有效法则,做到“头尾呼应”,那无疑是令人极

编辑推荐

  “你可以把书架上的新经济书籍清除一空了,有《长尾理论》足矣!”亚马逊畅销书榜经管类第一名,GOOGLE首席执行官斯米特、雅虎创办人杨致远 隆重推荐。丰饶时代的新经济学,彻底颠覆80/20法则!  《长尾理论》是自《引爆点》(TheTippingPoint)以来最重要的商业著作。克里斯·安德森在书中告诉我们,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互联网以及与其相关的无穷选择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谁能利用这一点,明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尾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我自认为读此书算得上认真,读完后最终没有把这本书归到经济理论一类,我认为这是一本畅销书 —— 这是最讽刺的地方,《长尾理论》通篇都在夸耀“长尾”的价值,然而自己却走的一条“大热门”、“畅销书”的道路,并从中获得了利润。究竟是书中的理论重要,还是出版商的腰包重要呢?这个问题,留给作者自己打脸。
       在网上找到不少人和我有同感,此处搬运一些他们的意见,【】中是我自己的感想:
       具体来说,此书和一般畅销书的套路类似:
       1. 一开篇就亮出新颖而惊人的口号或观点。【98%法则:大热门不是真正的商机,长尾聚集了最多的利润等等】
      
       2. 接着用概括性的话来说整本书的中心思想。【我个人非常后悔没有早点发现这一点,因为看完整部书后我才发现其实只要看序言和第一章就够了,后面的文字价值并不太大。】
      
       3. 随后是一大堆生动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来诠释这个观点,诠释的语言一定要幽默,必须让读者忍俊不禁,必须要贴合实际生活,要会讲故事,卖关子,抖包袱,要让读者看的时候津津有味,最后合上书才发现“其实这些例子很普通,只告诉我这个理论,我也能找到。”【书中的例子其实翻来覆去在电子音乐下载、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eBay和亚马逊之间来来回回】
      
       4. 这种畅销书写作模式提供的只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其实给人的收获不大,还没有小说大,看来以后还是少看看这类书。 【当然也不能不看,就像不被成功学迷惑过日后不见得能轻易看穿成功学的假面具一样。】
      
       只是抨击宣泄情绪的话谁都会,要具体说出一本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才是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本书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缺陷,第一,长尾现象其实一直存在,但书中花了大部分篇幅兜圈子,以至于长尾的来龙去脉,以及互联网对长尾的影响这两个关键点都显得十分拖沓,讲得云里雾里; 第二,书中一直对“效率”这个重要的因素避而不谈,片面夸大了长尾的效益。接下来我将就这两点具体分析。
      
      一、长尾一直存在
       长尾理论的本质是更加注重小众的需求、冷门的市场。只要个体的人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消费口味、喜好、取向就会出现分流,那么小众需求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长尾就是80/20中的少数派。
      然而此书过于着重强调互联网时代小众需求逐渐被重视的过程,给读者造成一种假象:长尾理论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 —— 虽然互联网对长尾理论得以大放异彩有巨大的影响。
      那么互联网究竟对长尾效应有什么影响呢?关键词有两个:选择多样性与连接渠道畅通。本质是互联网对人选择限制的解放。
       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动了信息传播革命。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进步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这两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个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更方便、更高效的传递,这种传递是双向的,相比以往,每个人都拥有更多机会向外传播自己原创的信息。这样一来,信息的传递效率、社会中信息的总量都得以飞跃性地提升。这样带来两个效果:1. 人面对更多的信息和机会,更有可能确立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哪怕是极为小众的。 2. 人满足自己需求和爱好的成本降低了。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例如书中所举之例,在纽约,一个爱好收集纽扣的人,或者一个急于寻找一颗特殊的纽扣的人,他们如此小众的需求都能被满足,因为纽约有专门的纽扣门店,而且消费者获取这些门店的信息,诸如地址、营业时间、产品内容等等都非常方便。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减弱了现实环境对每个人自身需求的限制和制约,所以在自由度更高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被解放出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多样化的市场。
      书中关于这点论述地很详细,实际上一整本书都在说这两点,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我更想要谈的是作者避而不谈的“效率”问题。
      
      二、被故意忽视的“效率”问题
       作者给他提出的长尾理论命名为“长尾经济学”,或者“丰饶经济学”。还和一般的经济学里强调“稀缺”的习惯做了对比。然而我认为,既然作者将长尾理论归类于经济学,那么他应该了解,经济学是研究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最本质的追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提高经济的“效率”。
       A. 厂商的效率
       长尾确实存在,而且长尾的产值只要聚合起来,的确不容小觑。然而,就是“聚合”这一步,成为至今最大的瓶颈。
       通过长尾理论,我们知道小众需求的存在,他们越来越容易被看到,包括这些需求背后巨大的商机。然而对于厂商而言,没有很好的方式从这些小众需求中获益 —— 更多的情况是,个体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想要纽扣的人找到纽扣,他的成本非常低,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渠道能反过来么?厂商能通过google分别找到一个个具有小众需求的人么?而且各自的需求很可能还彼此不同,因为是小众。
       作者在书中最喜欢举音乐下载的例子。的确,流行音乐单曲这种利基产品,利基的种类比热门产品多、需求确实存在,集合起来的利润不亚于热门单曲等等,这些都非常正确。然而作者一再忽略了厂商提供利基产品的成本与维护成本:比如一首冷门歌曲、一部年代久远的电视剧,找到他们,然后确定没有版权问题,然后在网站上给他们留个位置、添加到过滤器里等等,这些都是厂商需要做的事。需要强调的是,音乐下载网站在处理热门歌曲的时候,也需要完成这么一个流程。然而不同的是,通过热门产品,能够一次吸引一千次的点击的话,利基产品的话恐怕只能收获2~3次。很显然,这里存在一个投资效率的问题。
       通过利基产品获利的关键在于整合,而且需要滴成本、迅速地找到有需求的消费者,然而这部分的难度是作者避而不谈的。作者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一旦整合”的憧憬。
      但需要承认的是,也有整合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无一例外:厂商不能靠自己去整合,而是发动用户自己整合。
      作者举的例子是维基百科,阐述了当今互联网背景下,集合广大群体进行集体内容生产的力量、效率和效果,非常值得肯定。同时也用于证明长尾的存在以及长尾的可制作。然而,问题在于维基仅仅属于“整合成功”, 已经打通了信息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渠道,然而销售还差最后一步,就是如何收益 —— 其实以维基百科为例谈不了收益,因为维基本身就不是以互联网盈利为导向的网站。本质上,作者再次回避了如何通过长尾收益的问题,试图用非盈利的网站模式展示通过长尾经济学取得经济效益的模式。
       互联网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信息、内容等等,更在于这种变化带来的无限商机,互联网以其前所未有的内容制作方式、信息交流方式提供了从未有过的经济收益渠道,也就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机会 —— 并不是每个创始人、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是维基百科这般公益性质的。面对这个问题,作者无奈而巧妙地以“荣誉经济”的概念瞒天过海,好像一身自豪感足以支撑人们把所有的事情坚持下去一样,包括无限地向看不到收回投资可能的网站里投资一样。
       国外有维基百科,国内有知乎。知乎的热度近来与日俱增,尤其在推出“知乎日报”这款app后更是得到广泛关注,开放注册后知乎线上社区也日益热闹,提问、答题、邀请等用户自发行为热度不减,小众的问题、冷门的需求也能找得到。然而,知乎至今没有盈利——知乎目前仅仅能做到吸引更多用户,让用户越来越喜欢这个平台。“平台”是整合不同需求的一个好主意,一个好平台的确能吸引到各式各样的人来自生产,带动UCG。然而,维护平台的成本很高,比如,内容的生产不受平台制作者的控制、平台者无法预知平台上会出现什么内容、他们对内容的管控和干涉是滞后的。此外最重要的收益问题,知乎这类平台至今无法直接靠“用户生产的长尾内容”以及知乎提供的“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长尾部分”这个功能来实现盈利。知乎或许可以选择接纳广告商,或者将知乎上的内容整合出版成册等等,其中又不得不面对用户流失风险、版权、收益分配等诸多问题,显然,其经济效益、经济效率是不高的。
       所以,长尾目前虽然存在,但长尾部分仍在处于一个需求分散、生产者也分散的状态。比如书中提到的自我出版热潮等,经济行为主要是同样爱好的人、小众需求、小众口味相似的群体、小圈子之间的互惠互利、免费交流。从文化繁荣的角度上来说,这意义巨大。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其实见效甚微。
       有没有厂商在长尾部分整合成功,而且也有所收益的例子呢?
       有。书中提到很多亚马逊的例子。亚马逊的零售业务无疑是赚钱的,商业模式非常成功,根据用户浏览的页面特殊订制的网站首页就是很好地照顾到用户需求的例子。然而2013年11月,亚马逊公司连续两个季度的财报出现了亏损 —— 并非亚马逊业绩下滑,而是亚马逊为了拉大和竞争对周的差距,不断地对外收购各类业务,进行疯狂的投资 —— 这是不断扩展长尾部分覆盖面的战略。这说明什么呢?至少在做到亚马逊这样的平台大鳄之后,想依靠长尾来实现盈利,仍然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过程,而且这样做的门槛不低。
       国内也有例子,阿里巴巴和淘宝,养成了国内人民过光棍节、女生节、妇女节的习惯,习惯的内容是消费。近来又为了培养国内人民手机端移动支付的习惯,和另一家大鳄腾讯在打车软件市场激烈竞争。
      可见,长尾部分的确可以盈利,但是周期很长,投资门槛很高。投资回馈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反观作者给出的解决销售长尾的方式呢?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首先需要一个大家都参与的平台,然后依靠“荣誉经济”集中民间的智慧和创意,靠“体验世界”的理念将这种参与这个平台的机制维持下去,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意,最后实现互惠互利,甚至盈利。这个说法首先很模糊,其次,和亚马逊、腾讯、阿里的现状一比,真的很乌托邦。
      
       B.消费者的效率:碎片化
       商家整合消费者的需求有难度,消费者整合自己的需求亦有难度。难度就在于信息过多。
      这个时代信息太多,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又是那么便利:wifi,移动端,PC再加上各大众媒体。导致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有意地给自己设置信息屏蔽或者过滤的过程的话,很容易接收过多信息而饱和,后果之一就是注意力下降,时间被分割而碎片化。注意力成为了稀缺的资源。
       于是很多人都处于“刷”的状态,比如刷知乎、刷微博、刷微信等等。这种状态下,注意力频繁地在不同信息间出现转移,可能一个人看到一则关于展览的帖子他会很想去看,而下一秒看到一个化妆品新品介绍就会盘算着入手。这样可能造就一个后果,就是消费者个人的需求更迭地太快太频繁。
      长尾理论类比于微积分的话,只有连续的需求才能最终匹配到资源。如果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是断断续续不连续的,不连续怎么可积分呢?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
      
       C.我们为什么创造热门
       本书在书中挑战传统制造热门的经济行为,但这本书自己也是以打造畅销书的模式推出的 —— 不然作者恐怕很难找到出版商,也赚不到那么多稿费。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制造这么多热门的原因 —— 热门有效,能带来经济效益,投资安全而且投资回报预期高。最重要的是:热门经济的效率不低。
       以电影为例,邀请到著名演员的、话题人物参演的电影,总能获得更高的关注、更多的曝光,从而在信息丛林中脱颖而出,不断强化其在消费者脑海中的印象,直至上映时消费者愿意掏钱买票。而投资的回报效率也很高,一般一部电影的上映周期是2~3周,这期间就能收回之前几个月的拍摄、宣传的所有回报,甚至通过周边产品的销售能持续带动利益上升。
       效率在当今经济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活的资金流,才能创造更高的收益,否则资金总数再多,无法用于投资的钱无法带来更高回报。所以地产商在建楼盘时,一般都采取销售期房以迅速回笼资金,以便投入下一处楼盘开发的运作模式。
      而作者呢,在挑战热门经济的同时,举出了自己的例子,可惜没有注意到“效率”的问题。本书开篇就举了个98%法则例子,说一个数字点唱机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季度内,公司收录的98%的歌曲都被人点唱过 —— 包括很多人从没有听过名字的冷门歌曲。乍一看,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到频次 —— 一个季度哪怕只被点到一次的歌曲也能跻身98%的行列。但那些一个季度只有一两次点播的歌曲,考虑到维护成本,它们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效益呢?
      这好比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区别:从绝对的听众数量上来说,听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或者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人,肯定比当今所有最热门的流行乐的听众加起来还多 —— 因为有过几百年的积累。但是当今的流行乐却更能创造效益:因为热门流行乐寿命虽短,但当下市场份额和关注度都远远超过任何一首古典乐。
       古典乐的源远流长好比那98%的统计数字,而统计数字如果被有意使用,往往是可以骗人的。
      
      三、总结
       这本书并不能说是一无是处,至少提醒了我有长尾效应这样一个现象存在,而且提醒人们注意互联网时代长尾理论的能量正不断地上升。
       虽然书中大部分的论述都是序言和第一章的重复,而且有些作者的论点我并不认同,但通过作者这样的论述,也让我认识到了,知道长尾的存在和巧妙地利用长尾以取得经济效益之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首先得要纠正印在封面那句话,因为它完全是国内书商为了制造销售业绩而瞎编出来的噱头,根本没有反映作者的主题思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和歪曲。作者指出的长尾理论并不是对80/20法则的颠覆,而是在其基础上对其的修正和扩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新世界。如果没有80/20法则做支点,作者所指的理论根本不成立。
      
      第二是不要把这本书当成是纯粹的经济读物来读,如果你不想失望的话。这本书阐述的理论诚然是通过经济学原理得出的,但它却更多地被用以解释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就算勉强与经济学挂钩,顶多也只能说是无形商品领域,音乐,软件,网站,电子书,是这本书重点讨论的内容和例证。
      
      第三是关于这本书的延伸阅读。坦白说这是一种源自主流的非主流思想。如果你之前熟读亚当斯密,曼昆,弗里德曼,凯恩斯等等主流经济学派的书和理论,那么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你将不会感到陌生。然后,此书的后半部分谈论的是如何构建一个数理王国的乌托邦式的理念,读到这里,一般接受过传统经济学正规教育的读者就会感到迷惑。如果想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理念,建议阅读哈耶克的作品,因为这两个作者所倡导的其实是差不多的一回事。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真的很好。它正视了非主流和所谓“失败者”的存在并肯定了他们在经济与社会中的力量,而不是像很多主流认知那样视而不见或是高高挂起。如果你有点非主流而又因为不被身边的人理解而稍感自卑的话,毕竟这在中国这种强调集权和主流的国家是很正常的事,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心灵鸡汤,你会感到原来你并不孤单。我就是这样。没啥大不了的。
  •     @阿嚏猫:有朋友做了个有趣的统计分析,他发现,在当前所有已上线的电子书品类当中,1%的图书获得了99%的销量,当然这个数据只限于出版书籍,网络小说不在其列。我的第一反应是吓了一跳,但事实还真有可能是这样。如此高的集中度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得细琢磨。
      近日偶然翻到了多看科技副总裁胡晓东2012年6月的这条微博,他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电子书市场成了“赢家通吃”的畅销书狂欢节,这似乎与网络经济中的“长尾效应”背道而驰。
      颇为讽刺的是,10年前,正是受亚马逊图书销售曲线的启发,克里斯·安德森才发明了这条“丰饶时代”的经济定律。难道,在电子书市场上,长尾理论失效了吗?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在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初级阶段的电子书市场,尚不具备“长尾效应”生效的土壤。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丰饶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商品种类恒河沙数近乎无限的时代。在美国由于亚马逊一家独大,只手遮着出版业的天。在其强行推动下,电子书数量几乎已经和纸书并驾齐驱,甚至正在反超。
      而在中国,电子书商店城邦林立,各自为战,每一家都规模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权就握在了出版社手中。通常的情况是,出版社放出了某本书的电子版权,一下子能同时登上几大电子书店的首页,因此,各家书店电子书种类的重合度非常高(这也就是大家纷纷高举阅读体验大旗、走精品化路线的原因,因为没有底气拼数量)。
      正所谓“量变会导致质变”,在数百万本书和一两万本书面前,消费者的心理迥然不同,前者是“想看什么有什么”,后者是“有什么看什么”,这会导致读者搜寻模式的差异。在亚马逊上,小众书之所以有出头之日,是得益于读者的主动搜索和智能算法推荐。
      而在国内的电子书平台上,大部分读者顶多会关注一下每日新书,首页推荐,连点开图书分类的人恐怕都很少,更想不到去主动搜索:因为他根本不指望能搜到自己想看的书。而在盗版书海量泛滥的分享网站如新浪共享资料上,人们已经形成了搜索习惯,长尾效应在那里就十分明显,我发现哪怕再怎么冷门的书也都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下载量。
      由于书籍数量及用户数据的有限,国内的电子书商店现在几乎还无法做到智能化推荐,人工推荐、打造读书社区、提高用户互动率是普遍的做法,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打法”反而走出了和亚马逊不同的一条路。亚马逊属于技术驱动型企业,讲求算法至上,在读书人社交上并没有什么起色。
      当然,胡总一年半前的数据到今天可能已经过时了。我相信,随着电子书数量的持续增长,“1%的图书获得99%销量”的极端状态将一去不复返,销售曲线也会慢慢平缓,水落石出,小众书也在慢慢收获着自己的读者。而且,随着图书数据和读者数据的累积,一些很有意思的功能都会被开发出来,比如用户自定义标签、书籍列表推荐、关键字匹配推荐(实体书无法做到)、捆绑销售等。
      作为一名重度读者,我期待电子书的“丰饶时代”早日到来。
  •     这几天在读一本老书《长尾理论》,2006年的书,但长尾理论即使放到今天看仍然一点也不过时。可以说是管理学,经济学方面写得比较好的一本书,记得8年前,当时也刚接触网购不久,最喜欢上亚马逊买书和各种生活用品,快10年过去了,我仍然在亚马逊不定期买书,并且,亚马逊依旧是这10年间我一直最推崇的购物网站。
      为什么亚马逊,当当,京东这类网上商城可以在>10年期间一直长盛不衰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总结出以下几点,当然还有更多解释,限于篇幅,先不在此罗列:
      首先,产品的多元化。这类一站式购物网站几乎包罗万象地可以买到所有必须的生活用品,当人们想在买完厨具后再顺道买本畅销书,轻松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而不是在大汗淋漓地逛完厨具市场后再跑去另一处的书店。赢在地理维度上的集中所带来的收益。
      第二,与物理世界中所有事物由原子构成不同,虚拟世界中有的只是比特和字节,当然还有存储这些数字信号的各种服务器,交换机,网络。与物理世界相比,网络世界中的生产,存储和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拿我们最熟悉的超市来说,超市必需的货架,以及远远多于货架本身占地面积的过道面积,仓储面积,人力成本等,都需要通过在商品上的增值来实现回报。但在网上商城,这些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仓储成本的值几乎是接近于零,这也就是为什么网购大多便宜于实体商店购物的原因。
      第三,利用在线零售的经济效益销售非热门产品带来的利润,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一个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店来说,即使规模再大,也不可能包罗所有商品,上架的永远是畅销品,而对长尾曲线中那些无法登上Top10的零星销售商品而言,基本上连进仓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被消费者购买和熟知了。但对于网上商城来说,数字化的存储模式占用的不过是硬盘上的数据库,不产生任何实际的存储成本,在这个商城中,除了那些为人熟知的Top10,其他长尾曲线中的商品也包罗在其中,消费者的选择度更广,通过搜索引擎的智能分类,推荐,以及各种评分,评论,当然还有最有利于推动这一市场的来自同一类人,即小众同类人群的推荐。生意当然更好做!卖得不好的东西一定比卖得好的东西“差”吗?当然不是,从书中各组数据可得知,Top10的那些畅销商品的盈利额与随之登不上畅销榜的商品所带来的利润比,是远远不可企及的程度,甚至于说,那些不在畅销榜的商品的营业额远远将畅销榜商品甩了好几倍,因为当所有这些非热门的聚合成了一个同热门市场一样大的市场时,利基产品可创造一个很大的市场,大生意是水到渠成的事。从这一点来说,网上商城赢在无限的货架空间及有关购买趋势和公众观念的实时推广,他们的核心增长点就是在传统零售商那里找不到的利基商品。即:“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流行度不再是垄断利润的力量。
      一个极大极大的数(长尾中的产品)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每一种长尾产品的销量),仍然等于一个极大的数,并且这个数只会越来越大。在任何市场中,利基产品都远远大于热门产品,当我们处于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任何产品都有上市的那一天。这也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做小生意,并且也意味着能使小生意得以聚集的市场(market place)是桩大生意!
      当然啦,长尾理论不仅应用于网络经营,也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小成分的比例一定远远超过大成分。正如书中提到的,如果把全球各地的人口聚居状况画成一个图,也可以得到一个幂律曲线,大城市是一种“热门”,少数大城市中聚集着大量的人口,而其他城市却人口较少。人们之所以聚在一起,不光是因为他们愿意彼此靠近,也不光是因为他们喜欢那些设施齐全的都市中心,尽管这两者都很重要。他们和他们的公司聚在一起,也是为了利用密集人口所带来的生产率优势,规模经济和知识外溢效应。如果不计其数的创新者,执行者和金融支持者都能不断地在办公室内外彼此接触,那么理念就能传播得更加自由,锤炼得功能更加锐利,实践得更加迅速。大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密集聚居的文化和经济优势完全可以弥补城市生活的成本。
      黑天鹅效应,80/20法则,幂律曲线,利基市场,边际成本,边际利润,真的有太多想和大家分享的东西。读此书,找到共鸣点太多,值得讨论的话题也太多,鉴于篇幅,无法将所有一一列出,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自己读一读便可体会,《长尾理论》是近期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四颗星推荐!
      长尾由很多个小尾巴组成,而每个小尾巴都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小世界。关注小市场能创造大机会!
  •     写在前面:
      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或许我能把我曾经品类经理的工作做得更好,或许我不再纠结于找Top10的产品并且分析怎么把前五名卖的更多了。
      
      关于长尾(给没时间或耐心看全书的人):
      网店与实体店相比,多了无穷无尽的货架空间,而成本(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销售成本)却大大减少,有的甚至几乎为零(虚拟产品)。在数量巨大的货品之中,互联网采用推荐算法,分类和搜索等方式,让客户能轻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情况便由之前的二八市场(20%的产品占了80%的销售额)慢慢的拉长拉长,导致销量排名后面的90%的产品所占销售额的比重越来越大,于是曲线变得越来越扁平,变成了“长尾”。
      在现代,不论电视,电影院,收音机,还是互联网产品,大热门越来越不好做,因为人们的选择增多,人们的偏好越来越细分。这种细分的偏好,文化,或者说市场,被经济学家称作利基市场(niche market)。而长尾市场的三种力量(品种丰富性,较低的搜索成本和试读试听)推动了需求从长尾的头部向尾部转移。
      
      用长尾解释春晚为什么无法取悦众人:
      在过去的时代,当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当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还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年代,一个超生游击队,冬天里的一把火,或者我的中国心,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和期待。平时可以看的电视剧,除了渴望就是新白娘子传奇和西游记等等,选择太少,而精力充裕,电视上只有那么几个台,自然也就觉得春晚新奇又好看。而经过互联网洗礼的现代,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天都发生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新的流行语层出不穷,网上每个人都能发布视频,微博,读书评论,对于时事的看法,人们的注意力不再专注于大热门的人或者事件上,因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选择太多太多。春晚的节目里,有想讨好九零后的韩国明星,有迎合八零后口味的歌曲和小品,有爸妈们喜欢的传统歌曲,有长辈们爱看的戏曲,有专门为小朋友们准备的卡通节目等等。但是,不管怎么丰富,不管央视春晚换谁做导演,在我看来,它将无法取悦所有人。这是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时代,各地方台也在近几年推出了自己的春晚,其中不乏精彩出色的,我认为未来的趋势,是这种以央视春晚为中心的除夕夜活动会越来越弱化,各地方台,甚至视频网站,都会推出相应的春节活动,当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并且能很好的满足各种利基偏好,除夕夜的晚上将是所有媒体(央视,地方台 ,视频网站,甚至微信)百花齐放的时刻。春节除夕夜的长尾也会变得越来越扁平,细长。
  •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出长尾时代的六个主题:
      
      1、在任何市场上,利基产品都远远多于热门产品。而且,随着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廉价,利基产品的比重仍在以指数级的速度提高。
      
      2、获得这些利基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数字传播、强大的搜索技术和宽带的渗透力组合成了一种力量,凭借它,在线市场正在改写零售经济学。显著,许多市场已经有能力供应空前丰富的产品。
      
      3、但仅仅供应更多的品种并不能改变需求,消费者必须有办法找到适合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的利基。从自动推荐到产品排名,一系列的工具和技术都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这些“过滤器”可以把需求推向长尾的后端。
      
      4、一旦有了空前丰富的品种和用来做出选择的过滤器,需求曲线就会扁平化。热门产品和利基产品仍然存在,但热门产品的流行度相对会下降,利基产品的流行度则会相对上升。
      
      5、尽管没有一个利基产品能够实现大的销量,但由于利基产品数不胜数,它们聚合起来,将共同形成一个可与大热门相抗衡的大市场。
      
      6、当以上几点全部实现,需求曲线的天然形状将会显现出来,不受供给瓶颈、信息匮乏和有限货架空间的扭曲。而且,这种形状受少数大热门的支配程度,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相反,它的分布就像人口本身一样分散。
      
      事实上。论证任何一个产业和领域内长尾的存在,并不是去否定在这些特定领域中【长尾】的重要性。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其实是【大热门】和【长尾】共存的市场机制。尽管可能,前者更受人们的关注,实际上,【长尾】亦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手机行业。所有人都知道,现今的大热门是【苹果】,它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事实上它也曾造成了【IPHONE】要一统世界的假象。事实上,截止至2013年Q3,智能机市场上,IOS的占比仅有14%,而Android的市场占比则达到了81% 。智能机巨头在除却APPLE之外的三星,实际上初期正是以其更长的【产品线】赢得了这场智能机大战。而在我们以为苹果、三星两分天下的时候,实际上联想、华为、甚至是酷派的出货量相当惊人。有时候,你不清楚这些手机到底有多少个系列,但是你会发现,它们总会有人要。它们就是智能机产业里的【长尾】。
      
      我非常地赞同,【正是无限货架空间的出现,才使得长尾的出现有了可能】。如果现在还是零售店的天下,而我作为一个零售业的店主,无疑我会对【大热门】趋之若鹜。什么热门卖什么,因为我根本存不下那些暂时卖不出去的东西。【库存周转率】不会允许我这么做。但是,【无限货架空间】的出现,也就是【电商】的出现,这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我根本不用考虑我的网站上摆不下任何东西。所以结果是,这里什么都有。最后就是:【淘宝】和【亚马逊】火了,因为他们什么都有。而支撑这些电商网站活下去的,正是那些找不到头的【利基产品】,你不要去纳闷【这破玩意儿也有人买?】,就是有人买,不用去怀疑。
      
      而正如安德森所言,阻碍【利基产品】卖出去的原因也正因为它们是【长尾】,因为它们常常会被淹没在这没有尽头的长尾之中。但是,搜索引擎出现了。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来临时的【商品推荐】(尽管刚出现这玩意儿的时候,“大数据”的概念还没火)的“过滤器”作用的出现,亚马逊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一工具的出现,大量的利基产品得以出现在那些潜在买家面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下单了!】
      
      克里斯·安德森告诉我们:放心去做吧,你们做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事实上也确实这样。但要成功并非仅仅是你去抓住这个“长尾”,尽管你的商城上有无限的货架空间,但你的仓库有。
      
      
      所以,所以,我的【趣普科技】会火的!!!!
  •      最近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读书的计划,然后在在挑选书单的时候多次看到这本长尾理论被列入其中,然后就觉得应该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今天终于有机会看到了!
       不过有些小小的失望,首先这个所谓的长尾理论原以为会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其实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很大的基数即使乘以一个很小的概率,那么他得到的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就像是中国十三亿人口一样,就算是你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独特,多么的奇葩,在网上总还是能够找到一大群和你一样的人一样。
       其次,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的啰嗦。导致我后面部分几乎是全部略看过掉的。
       话说的是长尾理论颠覆了2/8法则,其实在个人看来,长尾理论只是将2/8法则中的人们忽视中的那个“2”给集中整合起来,然后罗列出来,构成了两外一个2/8法则而已。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将热门商品以外的商品整合起来展示销售,形成的一个宏观的经济效应一样。像是周立波说的一句笑话一样,我的微博有上百万的粉丝,要是每个人都给我一块钱,那么,嘿嘿!
       长尾成立的两个关键因素是:第一、生产存储成本的降低。第二、宣传展示的成本降低。只有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才能够实现长尾理论。更多的感觉是长尾理论适用的范围是:互联网,有资本的企业。个人做长尾理论 。。。。不太实际。。。。
       互联网企业中我最先能够想到的将长尾理论做到极致的一个企业就是腾讯,他是不管你好与坏,只要有一个苗头的东西,就迅速插一脚。
       现在更加适合个人的应该是“小而美”的发展思想,既是发现一个用户需求,然后找寻出这个需求的解决方案,将这个小众需求的解决方案做到极致华美。而不是去长尾理论去做那些基利商品的集中器,然后在陈列展示给消费者。一个是因为这需要极高的成本。例外一个是因为,在你的上头有太多的大佬压着你了。如果你即使有资本和人力去运作,也不怕上面的互联网大佬压着。但是你要获得用户,你就必须的有自己的特色。说白了,这个就是又回到小而美这个地方来了。除非你发现了一篇完全空白的市场,然后可以妥妥的长尾理论起来。不然的话,长尾就是作死的节奏。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有关于选择的悖论的评论的那句话。给用户的选择多了,让他们感到了压力。其实并不是给他们的选择太多了,而是我们没有帮助他们选择,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次序。这句话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     这本书应该早几年看,现在看起来虽然还是会有一些惊喜,感概作者或是书中提到的人想法和思维,总是有很新颖的东西inspire me。
      长尾理论这个词起得很形象,对于我们咨询职业的人,从一个图形来理解一个意思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以前,人们总是追捧热门。”——其实这句话中有两个错误,1.不止是以前,现在人们也对热门很热衷(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2.不是人们追捧热门,是人们只有“热门”可以追捧。不是吗?如果商家在货架上只摆出销路最好的(虽然是大部分人热爱的)商品,电视、电影只放映上座率最高的节目和影片,我们其实是很难选择的。好在科技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应用。在那长长的尾巴中的大部分你想要的,但又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东西,我们似乎都可以在网上获得。从下载音乐,到网购一切你需要的哪怕是稀奇古怪的玩意。这是多么的提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啊。这才是充分尊重个人的喜好,让每一种不同的想法都有实现的地方,似乎扯远了点。
      从经济学来讲,这是对于热门经济的一次冲击,书中的许多数据也说明,有了网络这个几乎零成本的平台,大部分的热门产品的销售比例大幅下降。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威胁,机遇往往藏在危机中,这么一个长尾巴往往是一个远大于“热门”的一个大市场,而且,谁说“热门”与尾巴不能相互促进呢?书中都给出了一些很好的成功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所有的尾巴里面的东西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任君挑选,这必然引来选择的困境,之前看到的TED演讲中,有位老师说到这个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去买牛仔裤时,面对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产品,他困惑了、纠结了、郁闷了...现有的商品评论机制便是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但我觉得还不够,同时我觉得发展会解决这个问题,这也许还需要精神上的一次提升,比如更深入的自我认识...
      长尾时代早已来临,未来只会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我热情的拥抱她(贼文艺)。
      
  •     1、对个体来说,产出就有回报,因为作为长尾的利基端也总有人光顾,哪怕写的书垃圾也不怕?也就是说,是不是可以不需要太精品的产出?以量取胜?
      
      2、长尾理论目前看,仅适用于线上产品,新娱乐,音乐,电书,还有什么可以是适用的产品?
      
      3、这也说明,长尾这本书不是给我们发掘新规律的,它仅仅是描绘互联网新世界的一个视角,是作者发现的一个角度,仅此而已。
      
      4、长尾是基于数学统计结果!以后,这种数据统计的统治将主宰更多!
      
      5、集中的大热门在消失,作者发现的没错,人们在追求小众、个性、与众不同!
      
      6、这就有一个挣钱的机会:给业余者提供工具,让他成为专家的工具。
      
      7、适用长尾理论的一个前提:存货成本接近为零。
      
      8、大热门世界——高采购成本
       利基世界——低采购成本
       搜索的便捷性——搜索成本
      
      9、7-11,小超市卖的不是东西,是便捷性。
  •     主流文化正在分裂成无数的文化碎片化,这个趋势令传统媒体和娱乐业头疼不已。
      我们的社会日益富足,这使我们有条件从一个精打细算的品牌商品购物者转变为一个小小鉴赏家,用数千种与众不同的爱好尽情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人们有意的用前后矛盾的词来形容我们所表现的种种消费行为:大众专享,小众细播,大规模定制化。无论哪一个词,他们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更长的尾巴。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忍受大众流行文化的专制,不得不消极的屈服于那些暑期大片和人造热门。为什么?因为背后的经济学。我们所认定的流行品味实际上只是供需失衡的产物——而供需失衡实际上就是市场对无效分配的一种反映。
      当物理条件上的限制去除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得到自然显露。我们正在从大规模市场退回到分割市场,只不过定义不同市场的不再是地理位置,而是我们的兴趣。
      饮水机效应值得就是办公室围绕某个大众文化事件的热烈讨论。
      是追捧一个男孩乐队,还是寻找一些新的东西?面对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探索新的天地,而且自己亲自发现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口口相传才是真正的病毒式营销。
      年轻人不会等待某个神圣的数据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他们想控制他们的媒体,而非被媒体控制。
      大众兴趣在别的地方,所有人都在收看有线节目或者阅读博客,欣赏着这些专门面向特定群体的东西。
      电影选择那些靠得住哦打牌演员和导演是因为他们给一件不可预见的事情带来了一点点的可预见性。
      我们越来越喜欢组成我们自己的部落,链接这个团体的是精神的共鸣和相同的兴趣而不是既定的广播节目表。
      一条长尾就是没有被经济匮乏滤去真面目的文化。
      在经济学中,搜索成本是指任何妨碍你寻找目标的东西。某些成本是非货币性的,如时间的浪费,争论,错误的时机或者迷惑之处。其他一些成本是明码标价的,比如错误的购买,或者没有找到便宜的选择而被迫高价购买。
      长尾的根本生产机制是从专业化分工转向业余化融合。我们正在由被动消费者转为主动生产者。苹果公司正在把生产工具交给消费者,这种做法将在根本上改变市场和以市场为繁荣之源的整个经济。
      在需求曲线的头部和尾部,创造的动机截然不同。一种经济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我们可以把长尾理论归结为一句话:需求曲线开始于头部的传统经济,终结于尾部的非货币经济。头尾之间则是两者的混合体。
      他们写文章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不是赚钱。
      从Itunes这样的网站到网络本身,数字市场是一个无缝的连续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原本位于底部的内容可以轻而易举的登峰造极,只要他能促动市场的心弦。想要发现和鼓励这样的内容,理解这类创作者的各种动机至关重要。
      我们把第一类企业称为混合零售商,因为他们是邮购经济学(有形)和网络经济学(数学)的混合体。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产品一般是通过邮件或联邦快递运送的,而效率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用集中化仓储方法降低供应链成本;第二,尽量利用网站的搜索功能和其他信息优势提供无线的产品选择。
      车库乐队,卧室混音师。
      零售行业的最高境界——近乎为零的边际生产和销售成本。
      人们对广告和花钱做的广告机构已经不再那么信任,对个人的信心却呈上升之势。同类人相信同类人。自上而下的宣传正在失去效力,自下而上的传言再在赢得力量。
      对习惯使用搜索引擎来评判产品的新一代消费者来说,一个公司怎么宣传它的品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Gogle怎样评价他。新的时尚领军人就是我们自己。口头传播现在已经演化为公众讨论,博客上的评论和顾客评价就是载体,消费者们会用尽一切办法比较和衡量各方的意见。一句话,蚂蚁现在也有扩音器了。
      在一个无线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
      过滤器的主要作用是转变:帮助人们沿着一条既舒适又符合个人品味的道路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
      排行榜不能脱离背景,同一类别中的类似事物相比才有意义。
      任何事物都有99%是无用的渣滓。
      所谓的高质量和低质量完全都是主观性的,所以这些评价标准全部是评判者自身的感受。因此,内容质量并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一个人眼中的好东西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坏东西,事实上,现实世界几乎一直如此。
      东西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完美的——所以人们才把这样的东西称为“大众产品”。
      有三种力量可以推动需求从头部移向小领域。第一种力量就是品种的丰富性。第二种力量是较低的搜索成本,这既包括实际的搜索,也包括推荐系统和其他过滤技术。最后一种力量就是样本示范,即试听或者试读。
      如果用硬数据把这种效应定量化,我们有几种方法可用,一是比较一下一个品种相对有限的市场和一个品种丰富的市场有什么不同。二是长期追踪某个长尾集合起/零售商,研究一下存货扩充的效果。三是观察一下较低的网上搜索成本的影响,然后与类似的非网上存货来一次同类对比。
      过滤器很其他推荐系统在非主流产品中最为有效,在流派和亚流派内部最为有效。但在不同流派之间,他们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不管我们之间有多少不同之处,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总是很多。
      如果你有某种特殊的品味,你在一个有900万人的城市里更有可能找到你的知音。
      大热门经济学并不是唯一可行的经济学。大热门只是例外,不是规则,但我们能透过它们的光环看清整个行业。
      过去我们只能选择大热门或者小市场(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现在则可以同时选择大热门和小市场。在未来,我们的文化将是以兴趣纽带为基础的广而杂的平行文化。
      不存在大众,只存在把人们看作大众的方法。
  •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028141/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我们明显可见,长尾理论阐释的实际上是丰饶经济学——当我们文化中的供需瓶颈开始消失,所有产品都能被人取得的时候,长尾故事便会自然发生。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忍受大众流行文化的专制,不得不消极地屈就于那些暑期大片和人造热门。为什么?因为背后的经济学。我们所认定的流行品位实际上只是供需失衡的产物——而供需失衡就是市场对无效分配的一种反应。
      如果你可以大大降低供给与需求的连接成本,那么你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市场的整个内涵。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变化,也是一个质的变化。当利基产品被纳入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非商业内容的市场需求开始显现无疑。接下来,随着需求转向这些利基产品,供应这些产品的经济学也会进一步改进。如此循环往复,一个积极的反馈环将会应运而生,彻底地改变未来几十年内的工业世界——还有文化世界。
      我们可以把长尾理论浓缩为简单的一句话:我们的文化合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
      由于长尾不仅要用供给多样性来衡量,还要用加入到长尾中的人来衡量,所以,需求曲线的真正形状只有在消费者们得到了无限选择空间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唯有所有人购买、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分享这些新利基产品中,选择空间的大爆炸才会转化为一种经济和文化力量。长尾诞生于上百万个利基产品,但如果这些产品无人问及,长尾是没有意义的。
      当以上几点全部实现,需求曲线的天然形状将会显现出来,不受供给瓶颈、信息匮乏和有限货架空间的扭曲。而且,这种形状受少数大热门的支配程度,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相反,它的分布就像人口本身一样分散。一句话:一条长尾就是没有被经济匮乏滤去真面目的文化。
      在经济学中,搜索成本是 任何妨碍你寻找目标的东西。某些成本是非货币性的,如时间浪费、争论、错误的时机或迷惑之处。其他一些成本则是明码实价的,比如错误的购买,或是因为没有找到更便宜的选择而被迫高价购买。只要你能更容易地找到价格和产品本身都让你满意的产品,你的搜索成本就降低了。
      对生产者来说,曲线头部和尾部的最大区别就是工作角色:越靠近头部,越靠近专业者领地,越受金钱驱使;越靠近尾部,越靠近业余者领地,越受声誉驱使。越靠近头部,越靠近精英的孤立生产;越靠近尾部,越靠近草根的网络智慧;越靠近头部,越靠近版权经济,越倾向商业代理;越靠近尾部,越靠近礼品经济,越倾向自我出版。
      马克思设想了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人能独占一个排他性的活动领地,任何一个人都能在他所喜欢的任何一个领域中获得成就……早晨打猎,下午钓鱼,夜晚饲养家畜,晚饭之后纵论时事,就像我这个从未当过猎人、渔夫、牧羊人和评论家的人所想象的那样。”
      以马克思的话胃出发点,我们可以说专业-业余联合运动是诞生于长尾的第一种力量:生产工具的普及。
      在没有商业计划甚至也没希望拿到一张支票的情况下,一个人为什么要去创造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回答这个问题对理解长尾现象至关重要,这部分上是因为长尾中的事情有许多都不是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又一次证明了一件事——我们必须在某些方面反思我们对市场的假设。在需求曲线的头部和尾部,创造的动机截然不同。一种经济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我们可以把长尾理论归结为一句话:需求曲线开始于头部的传统货币经济,终结于尾部的非货币经济。头尾之间则是两者的混合体。
      对生产者来说,曲线头部和尾部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工作角色:你越靠近尾部,你的业余爱好和正式工作之间的平衡就越难。但这没有关系。“职业者”和“业余者”之间的差别正在日渐模糊,事实上,这样的差别有可能最终变得无关紧要。我们不仅会去做职业岗位上的分内之事,还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两者都可以拥有价值。
      一种动机并不能解释所有人的动机。人们可能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做事,有人只想表现自己,有人要的是名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长尾中的一种越来越畅通无阻的灵活力量可以为创作者们提供机会。
      在这样的市场中,原本位于底部的内容可以轻而易举地登峰造极,只要它能触动市场的心弦。要想发现和鼓励这样的内容,理解这类创作者的各种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朋克摇滚的精神就是:“没错,你有你的吉他,但你不一定要做正确的事!你可以做错!你是一个好音乐家一点意义也没有,唯一重要的是——你有话要说。”
      这就是长尾经济的根本逻辑:销售成本越低,销量就越大。在这一点上,集合器印证了长尾的第二大力量——普及传播工具。每一个集合器都可以降低市场的进入门槛,允许越来越多的产品跨过那道障碍,找到属于自己的顾客群。
      这样来看,我们并不能在传统零售商和长尾零售商之间划出一道简单的界限。事实上,这里面存在一种渐进式的过渡:先是纯原子经济学,再是字节和原子的混合,最后是纯字节的理想世界。有形产品的数字目录可以降低销售成本,令商家沿着潜在长尾大大前进一步。剩下的尾巴则全部留给了更有效的纯数字模式。两者都是长尾,但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长。
      新古典经济学以稀缺为常态,遵循80/20法则,追逐大规模生产的“短头”;长尾经济学以丰饶为常态,逆80/20法则而动,追求多品种生产的“长尾”。而丰饶的含义,就是要素的边际投入成本递减趋零。
      但是,长尾鼓励的不是遵循这个法则,而是拒绝被这个法则统治。就算20%的产品能带来80%的销量,我们也没理由不去经营其他那80%的产品。在长尾市场中,存货成本寥寥无几,完全有条件经营所有的产品,不管实际销量有多大。谁知道一个排在厚80%的产品能不能跃入前20%之列(在好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的帮助下)?
      这些大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密集聚居的文化和经济优势完全可以弥补城市生活的成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一个优势就是无奇不有的细分市场。
      在货架上销售产品的隐形成本有可能比直接成本还要高。这些成本大多是机会成本,也就是产品短缺和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成本,这是由货架的物理限制决定的。
      过去几百年中的娱乐经济学都信奉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内容和传播渠道是匮乏的,消费者的注意力是充裕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制作电影、开办电台或拥有一家媒体。那些有能力这样做的人已经控制了生产方式。这是一个卖方市场,而消费者有浪费注意力的余地。
      随着选择空间不断扩大,丰富选择的消极面开始显现。随着选择空间继续扩大,消极面会渐渐加大,直到令人不堪重负。到这个时候,选择不再是一种解放,而是一种折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压迫。
      当然,广阔的选择空间也未必没有坏处。我们常常被迫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而认识自我并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易事。但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是限制选择,而是有序地组织选择,避免给消费者一种压抑的感觉。
      尽管过多的选择也有害处,但消费者们需要选择,而且需要很多选择。不过,选择的益处并非来自选择本身,而是来自选择的过程。只要让选择者们感觉到他们是意志自由的行动主体,已经在选择过程中成功地决定了自己的偏好和最终的选择结果,选择的重要性就会失而复得。
      我们的选择越多,我们就越需要知道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越多地思考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就越多地(通过顾客定制)参与了产品的创造过程。我们越多地参与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我们就为自己创造了越多的选择。
      长尾理论全面性的又一个表现在于,它不仅是关于商业的新经济学,也是关于文化的新经济学。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显著特点,因此也是经济学应关注的对象。与大规模物质生产相对的,是小领域文化。长尾的意义无非就是无限的选择,也就是个性化。从共同兴趣转向特殊兴趣的趋势,只是“或”时代向“和”时代的演变。
      创造一个繁荣长尾市场的秘诀:一是低成本提供所有产品;而是高效地帮助我找到它。
      九大法则:
      减少成本
      一是让存货集中或分散
      二是让顾客参与生产
      考虑小市场
      三是一种传播途径不适合所有人
      四是一种产品不适合所有人
      五是一种价格不适合所有人
      摆脱控制
      六是分享信息
      七是考虑“和”,不要考虑“或”
      八是让市场为你做事
      九是免费很重要
  •   分析的还是挺到位的 今天是在雷军的微博上看到的这篇文章所以才过来看看书评 雷军这些人会推荐肯定说明里面是有货的 而且长尾经济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区域 也算是在如今如此激烈的竞争下的一种另辟蹊径吧 雷布斯就是抓住了屌丝用户所以成就了小米 他在这方面应该深有体会 至于楼主将的那几点问题 我个人觉得可以由大数据来解决 不过还需要时间 但是是必行的趋势
  •   32个赞!
  •   毕业多年,所学早已还给老师,只能就个人观点发表些拙见加摘抄。不过书是好书,诚意推荐给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