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历史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张贤亮,杨宪益,叶兆言,冰心,徐友渔,万方,王蒙  页数:4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贤这见证的死刑和性,叶兆言的“文革”记忆,朱正琳的铁窗岁月,徐以渔的大串联,许志英的“五七干校”,邵燕祥妻子的生活碎片,杨宪益的四年牢狱生涯,还有冰心老人写给家人的温馨感人的书信……在本书这些著名作家的回忆中,“文化大革命”不再是个宏大、抽象的字眼,不同角度的叙述将人带入了私人的、日常的细节之中,一个时代变得具体鲜活,记忆被赋予了见证的力量。  本书文稿全部来自《收获》的《亲历历史》专栏,曾引起读者极大共鸣与反响。

作者简介

冰心 王蒙 万方 杨宪益 叶兆言 徐友渔 张贤亮等
著名作家、学者、文化名流,讲述他们的文革个人经历。
私人生活和宏大历史的碰撞,生与死,阵痛与重生。
一段不能遗忘的岁月,一次精彩鲜活的历史回顾。
《收获》经典同名专栏首次结集出版,曾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书籍目录

美丽半瓶浊酒,四年星斗记忆中的“文革”开始革命与我们如此之近铁窗岁月且与鬼狐为伍遥远的“文革”碎片红楼纪事抄家的经历我的大串联逃离醒着的梦东岳“五七干样”我所经历的1976大块文章致家里人

章节摘录

  缘起  2004年11月8日夜十点多钟,我的手机突然响起。从7日早上我就感到不太舒服,有点感冒症状,关节酸疼,流鼻涕,慵懒,所以8号这天我很早就躺下了。这时一边懊恼没有关手机,一边又不得不起床到衣架上取出外衣里的手机。一听,出乎意料是小林的声音,她说《收获》策划了一个新的纪实性专栏,总的题目和希拉里的那本书名一样,叫“亲历历史”,约我写一篇。我说写“反右”行不行?小林说还是写“文革”吧。我说,“文革”的1965年到1968年我正在劳改农场,劳改队里不搞“文革”,我好像无从写起。小林说,“文革”有十年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宁夏的树林曾大面积地受到天牛虫害,路边碧绿的杨树、柳树几乎都死光砍光,奇怪的是唐徕渠边一排排曾爬满娃娃的树却安然无恙。当年碗口粗的小树已长成了合抱大树,渠边修建成公园,很是热闹。而深藏在那些合抱大树中的年轮,当然有“文革”时期形成的。我们无法把那十年的年轮从大树中剔除出去,如果我们非要将它开刀,剔除掉那些年轮,树木也不能存活了。  但人不是树木、血液病还是可以治疗的。  ——张贤亮,《美丽》

编辑推荐

  冰心、王蒙、万方、杨宪益、叶兆言、徐友渔、张贤亮等著名作家、学者、文化名流、讲述他们的“文革”个人经历。私人生活和宏大历史的碰撞,生与死,阵痛与重生。一段不能遗忘的岁月,一次精彩鲜活的历史回顾。《收获》经典同名专栏首次结集出版,曾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聆听这些声音,重新审视历史:张贤这:“最常见的娱乐是谈性文、性骚扰和打扑克。”  叶兆言:“革命是天堂,反革命应该下地狱。”  杨宪益:“那天,是入人还是拖出去枪毙事前都不说,一开门就说,收拾行李。”  冰心:“我决心在七十岁的年纪,从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亲历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刚刚读完,喜欢看文革那段历史的书,因为没有切身体会,因为难以理解那份狂热,还因为在非常情况下人物性格能够彰显得特别真实生动......每当事到临头,你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举动都为你人性深处的善恶美丑作出了诠释......我们祈求平静安宁的生活,希望一切是可控的,哪怕牺牲一些真实,哪怕大家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好人”,因为人是最最经不起推敲的......刚读此书时曾经疑惑这书怎能通过新闻出版署的审批,想当年章怡和那本《往事并不如烟》都被禁了,接着《伶人往事》也封杀了,后来想想也对,无论怎么说本书写得是知识分子也就是文人在文革的那段历史,但章怡和那本却涉及多位政治人物,也许因为政治无私事,政治也不能有不光彩的历史吧,后来在封页才看到本书的文稿全部来自《收获》的《亲历历史》专栏,哈,当初让发表,今天也就没有封杀的理由了吧。说实在话《往事》那本比这本更为精彩,更为感人,可.....其实这就像万芳在文中所写“我生活在今天,而不是昨天。可昨天也是我的生命。”希望新闻出版署能够正视历史,也让中国公民有正真的言论自由。本书是合集,一人一篇,每人经历不同,写作角度不同,从各个社会层面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象。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也多有较好的出身背景和教育背景(从文中已经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品质,尤其在60-70年代),因此有写个人经历的,也有回忆父辈往事的,多是苦大仇深型的,用那时的话说就是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但确实他们是文革受伤害最深的一类人,否则今天他们将是中国真正的贵族。文章皆为回忆录类型,我本人对回忆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所保留,而且由他们来写针对性已经是比较强的了,就是批判文革的过失,但无论如何全书还是相对客观的描述了历史,同时深刻刻画了人物性格,每篇文章都值得回味。最后,文革还是有某些优点的,例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像我们父辈这一代都是吃过苦的,有很多都是经过文革锻炼的,其中有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品质,老干部那一批经历文革活下来的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厉害角色。
  •   不能不说,这本书的出版在现今的出版环境下是一个异数。
    记得二十年前,冯骥才出了本书《一百个人的十年》,肃然起敬之余,对于续篇颇有期待。谁知一等二十年,再无音讯,成了“烂尾”。其实也怪不得骥才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亲历历史》非常值得一读,无论对于像我这样在那段岁月生活过的人,还是现在的80后、90后,毕竟那段历史属于我们的国家、属于我们的民族,鉴史,沉重,但绕不开。
    这本书由17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其中的第1、6、14、15篇非常精彩,值得强烈推荐。
    王蒙老师的《大块文章》就别看了,简直就是事关个人作品的一篇广告。无趣、无聊,外加世故。
  •   这是值得读的一本好书!“文革”题材还是禁区,但是这些亲历了这段历史的人物,用自己的一事写出了一件“亲历”,真实、感人。也令人思考!
  •   在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回忆不堪的日子,可谓无语。他们用隐晦的语言表示了不满,其间言辞犀利讽刺,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我们的国家付出太多,像这样的书籍应该多出版一些。但是回过头来说现在能让这样的书籍出版,本身也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共产党也在进步嘛。
  •   坐在马桶上爱不释手的看着,虽然让人感觉大多数的篇幅是一帮文赖在嬉笑怒骂间调侃伟大领袖以及伟大领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可是,让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了解历史,原来,那时不光是有“祖国江山一片红”的慷慨激昂,也有另一些人的落寞和悲哀,让我这样的文革后出生的人可以更真实去看待那段真实的历史!
  •   关于文革的私家记忆,一个并不遥远的过去,无论是否亲历过,做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
  •   的确让我们也亲历了文革历史
  •   真实,感动,令人深思.刚刚三十多年过去,看看现在网络上又出现的什么"毛泽东"网站,就该明白历史是不能回避的,你回避、躲闪,就很有可能重新付出代价.文革,必须由我们整个民族去反思。而某组织更应该为此检讨、忏悔~~~
  •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忘记了这段历史,很多人回避不愿回忆这段历史,因此不过经历短短的30几年,这段历史就模糊了,年轻的一代根本就不知道发生过什么,更不知道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感觉很真实,历史的回忆者没有太多情绪在里边。值得一看!
  •   荒唐历史的记忆让人感觉他们曾置身于荒诞世界,但我们的今天依然有普遍荒诞的现象,我们要么司空见惯,不以为意;要么无力改变,只好随波逐流。
  •   正确审视历史,珍惜现在,明天会更好。
  •   可以从这几个作者的视角了解一下文革的几个侧面
  •   张贤亮的好书 经典
  •   正视历史,注重历史
  •   还原历史,还原人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居然还有造反派的回忆,够全面,而且都是文人写的,个个笔头了得,赞
  •   这是一本个人记忆的合集,但是它却折射出那个疯狂年代的冷暖人生。很真实,很好看!
  •   内容比较杂,一人写一段,有的写得比较应付。
  •   真情实感,是最打动人的,值得仔细一读!真相是不容掩饰的
  •   这本书本身就有很高的评价,值得看。
  •   这是帮同事买的拿到书后感觉很好评价为5颗星。
  •   好书,确实好
  •   作为一个80后,自然没有经历过那场轰轰烈烈颠倒黑白的岁月,经过那个年代戴过毛主席像章当过红卫兵的父母对那段历史也不愿多讲,但那段混乱的历史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估计结束影响至少要一百年。以前听说过这本书,买来看看,更多的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感受文革,书中作者名气大的受的冲击不一定最大,亲历的家破人亡最让人震撼,如果让我遭受如此迫害,估计会拼上性命。书中记录的事情从文革开始写到文革结束,最后两篇文章就比较轻快,有人情味儿,符合中央对文革的态度,不能一直越写越沉重,不能求全责备。
  •   这是活生生的对文革那段荒谬历史的记忆与见证。作者以亲身经历与心理感受为我们记载了当时毁灭人性的生活,为后人为今后社会发展提供了警示。其中张贤亮那篇写得最好。
  •   本书作为收获的专栏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如今当代的知名作家所写,通过他们所讲,使得我更为感性地了解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可以称之为精英的个人遭遇,虽然他们那时还都年幼,但是好像他们的父母都不是普通的民众,也许正是因为不是普通的民众,才会遭遇如此。也很希望了解到社会底层人的不行的历史,不知哪本书可以解决。
  •   我完全是看在杨宪益的份上买这书的,当然也顺带看完了全书。王蒙的是《大块文章》,看完我彻底不喜欢他了,太油滑。虽然里面也有几句真话,这是他讲的一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位卓有成绩的著名同行亲口告诉旁人的话:‘四人帮倒的时候我还在县里,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口袋里装着两篇小说来到了北京,一篇是批走资派的,一篇是批极左的……你难不住咱们!’”我觉得王老师和这位著名同行有相似的气息。那本《活动变人形》一直是我喜欢的书,这下是不打算再看了。
  •   通过个人视角了解文革,会加深对那段历史的了解。
  •   好几位作者回忆文革经历,写的很好啊
  •   历史是一面镜子,需要我们正视历史。虽然这本书没有《往事并不如烟》看了让人十分压抑、沉重,但仍然值得一读。
  •   没看完,大多是各个作者经历的文革中的事情,很真实
  •   有的看了有的没看对文革得一个了解
  •   是一本好书,才看完就被朋友拿去了。以前看一些大师的传记,一到文革,总觉得对不住。看完这本书便豁然了。看这本书,常常会看不下去,到院子里走走,再接着看。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很耐读,轻松的笔调让我们增加不少历史知识
  •   读得很沉重,狂热、盲从,在一片汪洋中无助的个体悲切的呼号,一个个人的被侮辱。对一个人的尊重,不管他(她)的身份如何,体现了一个群体的文明程度,藐视他人,总有一天也会被别人藐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同理心也就是没有进化到真正的人。愿这个世界永远没有战争和争斗!
  •   还没有仔细看过,但看了看摘选,应该还是不错的吧。
  •   刚刚读完,喜欢看文革那段历史的书,因为没有切身体会,因为难以理解那份狂热,还因为在非常情况下人物性格能够彰显得特别真实生动......每当事到临头,你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举动都为你人性深处的善恶美丑作出了诠释......我们祈求平静安宁的生活,希望一切是可控的,哪怕牺牲一些真实,哪怕大家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好人”,因为人是最最经不起推敲的......
    刚读此书时曾经疑惑这书怎能通过新闻出版署的审批,想当年章怡和那本《往事并不如烟》都被禁了,接着《伶人往事》也封杀了,后来想想也对,无论怎么说本书写得是知识分子也就是文人在文革的那段历史,但章怡和那本却涉及多位政治人物,也许因为政治无私事,政治也不能有不光彩的历史吧,后来在封页才看到本书的文稿全部来自《收获》的《亲历历史》专栏,哈,当初让发表,今天也就没有封杀的理由了吧。说实在话《往事》那本比这本更为精彩,更为感人,可.....其实这就像万芳在文中所写“我生活在今天,而不是昨天。可昨天也是我的生命。”希望新闻出版署能够正视历史,也让中国公民有正真的言论自由。
    本书是合集,一人一篇,每人经历不同,写作角度不同,从各个社会层面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象。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也多有较好的出身背景和教育背景(从文中已经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品质,尤其在60-70年代),因此有写个人经历的,也有回忆父辈往事的,多是苦大仇深型的,用那时的话说就是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但确实他们是文革受伤害最深的一类人,否则今天他们将是中国真正的贵族。文章皆为回忆录类型,我本人对回忆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所保留,而且由他们来写针对性已经是比较强的了,就是批判文革的过失,但无论如何全书还是相对客观的描述了历史,同时深刻刻画了人物性格,每篇文章都值得回味。
    最后,文革还是有某些优点的,例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像我们父辈这一代都是吃过苦的,有很多都是经过文革锻炼的,其中有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品质,老干部那一批经历文革活下来的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厉害角色。
  •   追忆父辈们的故事
  •   主要是通过一些人的文革的片片记忆,来重新回顾文革的那段历史。但,仅仅是某个人的对某个事件的回忆,每篇文章不长,缺乏整体的感觉。
  •   多是经历了文革的那一代文人的记录,可以了解,但是要独立思考。有时候,经历者未必观点都是真知。读者还需多角度看历史
  •   整体一般,也许期望值太高。愈是高名厚望的人,也许顾虑愈多,能诉诸笔端的也就愈要斟酌再三。有人说巴金的回忆录写的尽管是真话,仍然有很多顾虑在其中;有人说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太过轻描淡写;所谓真实,一如历史,亲历者心中自有独特的感受,他不想说,你逼不出来。
  •   我是看了南方周末的2008原创版才买的这本书。我看的是一般吧,不过妈妈看的倒是非常喜欢,最后没看完就直接给妈妈了哈,毕竟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吧~
  •   但愿那段历史永远不要再演
  •   这种书大都是老人看的,用这么小的字太缺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