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版图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信  作者:理查德·尼斯贝特  页数:188  译者:李秀霞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界之为整体所包含着的万有关系,绝非人类的渺小理性能够拆解和重构。本书作者是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社会心理学院士的耶鲁大学及密歇根大学教授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他提到的那个中国学生叫彭凯平,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在这本书的第6章里,作者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例子来支持彭凯平的观点:心理测验者给受试儿童看三幅图画,其一是“青草”,其二是“公鸡”,其三是“牛”,然后要求受试儿童把这三幅图画分为两类。大部分中国儿童把青草和牛归为一类,把公鸡放在另一类;大部分美国儿童把牛和公鸡归为一类,把青草放在另一类。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儿童习惯于按照事物之间的关系划分事物的类别,而美国儿童则习惯于把事物归入到它们作为“实体”各自所属的范畴里面去。

内容概要

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们如何才能写出得“A”的主修课论文?跨国公司打拼的你如何才能拿出让外方老总满意的方案?帮孩子咿呀学语的你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动词和学名词一样快?教导学生的你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几何成绩和数学成绩一样优秀?……    我们常常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也付诸努力去解决,但往往事倍功半。    在本书中,尼斯贝特教授帮我们解开了这道悖论题。他为我们精心准备并生动呈现了多堂实验课,涉及工作、教育、日常生活、心理学、哲学、医学、犯罪学、玄学等多个方面。他告诉我们,思维是有疆域的,我们解不开的那道悖论题就是思维定式作怪的结果。    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学习、工作和拼搏于21世纪的我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怎样的方法、想法和眼界才能跳出思维定式呢?    海外求学的你、职场中打拼的你、身为孩子父母和老师的你,以及作为企业家的你,从现在开始马上阅读这本书!它会在你们的思维里刮起一场堪比“蝴蝶效应”的风暴,助你打破迷思,使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理查德·尼斯贝特:在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教授心理学,担任西奥多·M·纽科姆教授。他曾经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界威廉·詹姆斯会员奖和古根海姆奖学金。2002年,他成为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社会科学家。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前言1 为什么我们不善于表达自己?  为什么是古希腊人创办了奥运会?  单声部音乐为何产生于中国  “飞矢不动”和“塞翁失马”的故事  科学家与风水师2 思维是有疆域的!  中国人务农,希腊人狩猎  这个动物是长颈鹿还是麒麟?  “思维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3 为什么我们得不了诺贝尔奖?  西方人是专才,东方人更可能成为杂家!  是直截了当还是弦外有音?  西方的戏剧为什么会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各抒己见”好还是“求同存异”更佳?4 为什么我们会在工作上依赖他人?  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  水下试验中,你看到的是“鱼”还是“池塘”  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哪种业绩更好?  世界是静止的,还是变化的?5 “人性本恶”还是“近墨者黑”?  5:0获胜的足球赛,是守门员表现好还是对手实力太弱?  吉姆会把钱借给那个学生吗?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谁更容易犯“事后诸葛”的错误?6 世界是“懒惰的名词”还是“勤劳的动词”构成的?  鸡、牛和草,哪两个是一类的?  西方婴儿学名词更快,东方婴儿学动词更快  数学成绩差的孩子,能成为数学家吗?  是语言的作用吗?7 为什么我们无法判断对错?  企鹅是鸟吗?  谁对谁错?  你是双重性格吗?8 思维方法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我们该怎么办?  想法和看法不样,有关系吗?  人们应该如何思考?  对不同特点的孩子如何因材施教?结束语  “历史的终结”还是“文明的冲突”?  西方化:人人都穿牛仔裤,看美国大片  分歧会继续:国际冲突在加剧  世界大融合:中国菜的配料里也有奶酪的成分?致谢

章节摘录

插图:但是希腊哲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背景图式,在这个图式中,物体是孤立的,是人们关注和分析的固有中心。大多数希腊人把物质看成是相互孤立的微粒——这些微粒形成了互不相关的物体——就如人被看成是彼此分离的个体,而又被理解为不同的整体一样。一旦把物体作为出发点,那么许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物体的属性是最显著的,这些属性就成了物体分类的基础,而归类就是规律形成的基础;因此,事件就是物体依据规律产生行动的结果。我所指的“物体”包括人和非人,但实际上,希腊哲学家们最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的本质。人与人的关系、道德行为对希腊人来说也很重要,但不像对中国人那样,会引起其强烈的兴趣。希腊哲学的一个特有而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认为世界从根本上来讲是静态的、不变的。必须承认,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其他早期的哲学家们都认为世界是变化的。(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人不是原来的人,河流也不是原来的河流了。)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对世界变化的研究退场了,认为“世界是静止的”这一观点隆重登场。巴门尼德用几个很简单的步骤“证明”变化是不可能的:谈论一个不存在的事物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不存在的事物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不存在的事物不能存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尼斯贝特指导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所揭示出来的亚洲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动摇了每个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能力的共识。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大多数人认为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样的,尼斯贝特基于自己的研究对这个观点提出了挑战,在认知科学家们中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霍华德·加纳德《心智的结构》作者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理查德-尼斯贝特对文化和认知的开拓研究工作。在经历了那么多令人着迷的实验、具有挑战性的假定和激烈的辩论之后,现在是尼斯贝特把他的思想和发现公布于众的时候了。《思维版图》是极好的奉献!  ——丹·斯佩伯《阐释文化》作者

编辑推荐

《思维版图》:在全球化的今天,冲突思维的疆域,能让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你我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我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圈,而你认为是一条直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维版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书的封面有点小破损,但内容非常好,比较生动地讲解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   作者对东西方最大的异同——思维,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版图,研究的非常有价值。强力推荐!
  •   这本书很好看,从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很有趣!
  •   挺好的一本书 看了一半了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及其成因” 的确分析的相当有道理~~
  •   这本书内容那是没话说的好,就是书皮上有几个黑黑的手指头印。东西方的思维差别,分析的还是不错的!
  •   1.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目标的培训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
    2.不同群体特有的思维过程存在很大差异。
    3.思维过程与对世界本质的信念是一致的,人们通过思维过程形成对世界的感知。
    4.使用不同的工具可以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
    5.人们的思维方式是自我增强、自我平衡的体系,思维过程既是在验证世界观又在支持社会实践。
  •   对东西方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比较透彻,值得精读。
  •   东西方文化
  •   固有思维的破除真是不容易。看了这本书,觉得人的的思维转变台中重要了。
  •   可以详细的看到中西方的思维差异
  •   换个思维,有个不一样的人生。
  •   经朋友介绍购买此书,读后颇有感触,思维的改变真不容易,但只要有所改变,就会有很多收获。真是本好书
  •   西方与东方的思维直插尽显其中
  •   本书对于了解中西方文化非常有启迪,适合于研究者们以及想要出国留学的学子们阅读
  •   地图不是疆域
  •   你我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我认为世界是一个圆,而你认为世界时一条直线。
  •   有时挺难理解老外的想法 看了此书 有点入门 略翻了一下
  •   说的内容不错,特意看了再写评论。
  •   书比较小,也很薄,但是纸张和印刷都还不错,看上去比较精致,适合出门带在身边看。内容也不错,虽然有些地方语言比较拗口,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大体还不错,能看到东西的不同,以及产生这样差别的原因。
  •   很有趣的一本书,会引起很多相关问题的联想~
  •   老师推荐的,要好好看一下了
  •   老师推荐的,买来看看
  •   刚收到,只大致翻了一下,书的印刷质量很好,不厚,内容也比较有趣。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内容也不难懂 很好很好
  •   很喜欢这本书。我要继续读下去
  •   多看书,多了解世界,没错的。
  •   呃。。。没有注意是新版的,,译者不一样了
  •   正品 好书 送货快 非常快
  •   还木有拆封,不过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   读了一多半了,有一定见地!
  •   很好的书,值得细读的书!
  •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种解释
  •   是本好书,解释了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对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有积极的帮助
  •   作者从东西方的思维的差异中展开论述,视角特别,观点有趣,颇有启发。值得推荐。
  •   主要论述了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值得看看。
  •   文化心理学入门书籍,不同环境的不同文化
  •   还没看,锻炼思维的,别人推荐的,期待里面的内容
  •   思维训练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   拓展下思维~
  •   我喜欢这样的书,给思维一点活力。
  •   帮朋友买的,他说可以,我也看了,质量还不错,内容挺深奥的
  •   帮同学买的,反正我是看不懂!
  •   书的内容尚可,封面的话也还比较美观。
  •   例证比较丰富,还不错。
  •   没细看,大致感觉还行,中信的版权书质量很不错的说
  •   早就看完了 但是貌似没记得什么内容
  •   朋友推荐买的,看了一点,挺费神的,花时间慢慢看吧
  •   之前在书城有看过。一直想买
  •   不错的书,还可以看看思考的技术。
  •   这一套书总体来说都不错,书也是正版,值得一读。
  •   整本书 分了好几个章节 但是大都仅仅只是在描述一句话。。。东方人思维重联系 西方人思维重个体。。。翻来覆去讲这么一句话 有点小伤心。。。
  •   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   这个系列的书读了不少了,总的来说不过瘾。
  •   没什么太大的触动
  •   对于研究者来说,或许是一本好书,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没什么值得看的!虽然里面的实验也挺有趣的~
  •   我买了原版书之后,留意到有中文版,于是先看了下中文版,觉得有些问题,跟原版对了下之后,发现翻译得很差,错译、漏译,比比皆是。就拿前几页举几个例子吧:

    1 (p5)“甚至一个平民也可以向国王提出挑战,他们不仅仅是讲述那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有时听众们也深受感染,从而站到了他们的立场上来”,这句是译者没有看懂原文。原文意思是“甚至平民也可以挑战国王,而且还能够活着阐述完观点,也许还能够说服他的听众(即国王)改变立场。”

    2 (p7)“任何类似于公众反对的事都是要受到打击的。”译者还是没有看懂。应为“看起来像是公开表示异议的行为都不受提倡。”

    3 (p9)“一位作家其音乐天赋十分贫乏”。这句译者完全没有看懂“the author”指的啥。an author也许指一位作家,这里的the author指“本书作者”,也就是中文所说“笔者”。这里是作者拿自己举例子。

    译者英文也不好,也不懂文化心理学的专业,自我提高的勇气可嘉。但是读者还是别看这个译本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读原作者的学生彭凯平(也就是本书前言中提到的那位中国学生)的相关著作。
  •   书也许是好书,但是翻译真的很烂,大部分内容生硬,缺乏可读性,真怀疑是用翻译软件翻的。
  •   理论味道太浓厚,太深奥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