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英] 罗伯特•罗兰•史密斯  页数:268  译者:焦建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有鉴于苏格拉底是被毒药毒死的,所以在接受他共进早餐的邀请之前,你或许会犹豫一下。但是,导致他被毒死的原因,却也正好能使他成为一个非常不错的早餐伙伴。那个原因,就是他的好奇心。他之所以被限制发言,是因为他问了太多的问题,从而招致古希腊人对他过多的非议。我们可以用“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僵化、有创造性来形容苏格拉底的头脑,他对万事万物—从法律的目的到性的起源—都充满了疑问。而也正因如此,难怪他那最出名的学生柏拉图要把他描绘成一只令人感到“不爽”的蚂蝗了。要是你真的有机会跟苏格拉底坐在一起享用卡布奇诺咖啡和羊角面包的话,或许,他会开始对你这样进行提问:“你为什么按照现在这样的方式来生活呢?”或者,“作为一个人,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与因为感觉被冒犯所以最终毒死了他的希腊人一样,这种提问方式或许也将会冒犯到你。但是,站在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来看,假如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他的这种追问所带来的好处的话,你将获得的就会是一次非凡的精神之旅。因为,或许苏格拉底会为你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天才和疯子二者是如此接近”或者“宇宙到底是如何构成灵魂的”。在一种更加私人化的层面之上,有关于“为什么变得有道德比变得快乐更加重要”这个问题,没准儿他也能够为你寻找到几种解释。苏格拉底有句著名的格言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出于喜欢与人进行对话而不是单纯进行演讲的习惯,他将让你自个儿反思你的自身和你的所作所为。他所采用的这种方式,要么能给这些反思赋予更大的意义,要么将启发着你去进行某种改变。正因如此,这将给你的生活增添先前所没有的意义。即便当你跟黑格尔享用百吉饼①或者跟培根吃鸡蛋的时候,情况其实也是大同小异。在哲学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痛苦的争执,如“在一根针尖上,能够站立多少个天使?”、“存在与生存之间,有什么区别?”。尽管如此,哲学的精神其实并非真的是要给研究人员们拼凑难题,而是要帮助我们去寻找智慧。毕竟,“哲学”这个词的原意便是“爱智慧”。而变得睿智(wise),其实并不等同于变得机灵(clever)。当灵巧劲儿沾沾自喜于赢得了在抽象问题上的口舌之争时,智慧,却是一门在实践中才会呈现出来的艺术。它的目的是当你处在日常生活的复杂性之中时,帮你作出恰到好处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是在一片混沌中发现出生活本身所蕴含着的意义。至于苏格拉底呢?对于“到底应该给为你奉上面包和松饼的侍者多少小费?”以及“上帝是否存在?”这两个问题,他会不分主次都会感兴趣的。这本书尝试着遵循这一原则:有关于历史上那些最为伟大的观念—不一定只局限在哲学范围内,事实上它还包括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这本书展示了它们为什么会与你如何选择生活道路、如何能够对生活产生更多思考息息相关。事实上,针对这些问题,的确已经有了非常多的进行过深入讨论的著作。它们的话题包括“怎样才能够符合伦理地去行事为人?”、“你应该为什么样的政党投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这本书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那些书是以学术的腔调来写作的。正是因为那些书采用了这种方式,才使那些伟大的观念变得高高在上,而不是以日常生活的经验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写一本与它们的方法相反的书,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所以,当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将会有用“魔法”召唤出来的一群天才人物陪伴着你。当你身处健身房之中时,社会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将跟在你的身边,为你解释“为什么说,你的日常锻炼是国家控制你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分析学家的雅克•拉康,将变成专门为你服务的侍从,当你紧盯着试衣间里的镜子左右端详的时候,他会向你揭露自我陶醉的危险;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卡尔•马克思将向你耳语着“才能如何避免成为工资的奴隶”;你将会遇到马基雅维利,他提出了有关于如何举办一次成功的聚会的建议;听到卡尔•施密特讨论“为什么跟你的爱人发生争执可能是一件好事情”、“如何避免在浴缸里面睡觉”等。因为,这些人已经让你自己去考虑你早晨的准备活动,或者你在电视上所看到的东西。所以,你将确实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东西。或许在你的眼中,他们的观念,要么是具有挑衅性的,要么是显得奇形怪状的,但这些观念却将一直与你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当然,这样的一天或许将不是按照在书中所预想的轨迹来运行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把性当成是每天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与你父母共进午餐,或许—谢天谢地,只是或许而已—频率将变得不会比那些一年只有一次的活动还要高;假如你在家中工作,那么“通往单位之路”就不可能和第三章中所描写的那种辛苦发生关联。在那一章中,我引用了17世纪的政治理论家托马斯•霍布斯的观念来解释,“为什么说人们早晨的通勤显现出了我们身上的野蛮性”。实事求是地说,或许有些你想要看到的东西却在这本书中被忽略掉了。本书如果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话,那里面或许会包括“从学校里接孩子”、“见你的私人医生”、“做祈祷”或者“上夜班”等内容。但即便如此,在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经验,其实也是应该值得你去认知的。当你重新思考过这些经验之后,你将会被“思想的利器”武装起来。在那些被谈到的“伟大的观念”之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是来自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中间,也有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在音乐、绘画、电影、文学甚至是一个有名的日本人所做的水的结晶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上,你将会发现,这本书对于它们都有所涉猎。在“看医生”这一章节中,你将会读到一个有关痛苦的严肃性研究。与此同时,还将听到一个“世界上最有趣的笑话”(这是它自己说的)。在“做晚餐、吃晚餐”这一章中,带给你的将是法国的人类学知识,而彼得•格林纳威那部以厨房为主题的电影—《情欲色香味》也将陪伴左右。我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陈旧的、崭新的、虚构的或者是有些阴暗的(在关于性爱的那一章,我就讨论了色情文学的问题)—或许这将给单调带去真实性、幽默感,给例行公事带去其“存在即合理”的原因。那句“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的格言是正确的。与其去等待一个有关这个问题的讲座,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呢?毕竟,普普通通的日子构成了我们生活中99%的内容。如果在我们过着这种日子的同时却不思考其意义的话,生活中就不会再有太多时间去留给我们进行反思了。而假如我们这样做了的话,在那些表面看上去微不足道且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上—例如穿衣或是睡觉—我们将学会去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以一种崭新的眼光去寻找它们的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如果苏格拉底能成为与自己共进早餐的伙伴,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虽然苏格拉底的死或许会让你犹豫一下,但也正因他对生命的深刻反思,能启发我们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  我们一觉醒来,开始新的一天,但这新的一天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真有机会跟苏格拉底坐在一起享用卡布奇诺咖啡的话,或许,他会对你这样提问:“你的生活为什么一成不变呢?”或者“作为一个人,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或许,这些仿佛身在博物馆的哲人们还会为你解答“为什么天才和疯子二者是如此接近?”这个难解之谜。  在哲人们的眼中,我们身边的任何行为似乎都存在着意义,甚至还带有神秘的色彩。当我们正为上班途中遇到的红灯出言不逊时,哲人们会安慰你说后边同样有绿灯在等着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当我们去看病时,哲人们会说爱情也是一种病,一种会传染的相思病;而现代社会的那些购物狂们,他们实际上不是为了消费,纯粹为了满足自己购物的欲望而已;当人类用各种词汇美化男女之间的烂漫情爱时,这种情爱也只不过是犹如机器人程序那样机械罢了;而人类的梦乡,其实只不过是一场让你实现自我欺骗的电影而已。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我们如何有意义地醒着、活着、爱着、梦着》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一次迷人的探索。《与苏格拉底吃早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小时的每项活动,都找到了史上一位位伟大的哲人,并通过他们的观点来思考我们每项生活行为背后的意义。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我们如何有意义地醒着、活着、爱着、梦着》读者对象:普通读者,读者的类型比较广,主要读者群属于25岁至40岁之间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群体。

作者简介

罗伯特·罗兰·史密斯(Robert Rowland Smith),曾用10年时间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进修,是一位咨询专家、文学家,擅长结合哲学、文学、心理学进行创造,是《独立报》《伦敦标准晚报》《每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撰稿人,现居住于伦敦。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 醒来,你才成为最真的你 第二章 为新的一天做充足准备,可能是件糟糕的事第三章 上班途中,你将得到和红灯一样多的绿灯 第四章 工作中,老板丰厚的资本可能是“美德的花朵”第五章 看医生,害的相思病也该看看第六章 与父母吃午饭,让父母买单吧第七章 溜号,是自由者的救赎第八章 购物,是种欲望第九章 度假,寻觅自我之旅第十章 健身房,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第十一章 沐浴,回到我们起源的地方第十二章 读书,就像坐上“会飞的毯子”第十三章 电视,壁炉火焰的现代版第十四章 晚餐,我们不再野蛮的标签第十五章 聚会,欢笑背后的意外变故第十六章 与爱人吵架,什么是男人味或女人味?第十七章 做爱,只是机器人的一个计划?第十八章 入睡与做梦,一场自我欺骗的电影后记致谢

章节摘录

第十七章  做爱,只是机器人的一个计划?不是因为在做爱过程当中我们越过了死亡的阴影,而是因为它把我们变成了机器人去执行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集体,而集体的唯一目标,就是复制出它自身。也许,在开始读到这一章之前,你已经按照本书的顺序把之前的十六章都读过了;也许,跟那些看上去似乎是乏味的“洗澡”或者是“去上班”比较起来,你不觉得有什么必要非把这一章看得与众不同。也许,当你快速浏览本书的时候,你的目光压根儿就没注意到“性”这个词。或者情况的确是这样。假如情况的确是这样的话,你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好奇的读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对性欲有着适当好奇心的学生。从使你跳过之前数章直接开始阅读有关性这一章的这种诱惑,到拇指翻动书页以便读到那些让人“心痒痒”内容的这个过程,它们的暗示含义是:在潜意识里,你已经向这只迷人的乐器—它就像放在遥远森林里的一只单簧管一样—与你产生联系,并在你的“渴望的田野”上进行演奏颁发了通行证。阅读有关性的内容所带给人们的,跟性本身所带给人们的,二者共享同一条渠道,它们都意味着前方将会有满足感出现。而满足感的出现所凭借的,就是你愿意被它召唤。这并不是宣称,做爱本身能够被阅读有关做爱的内容所取代—除非这是你自己的迷恋物—而且因为这二者都是以激起针对性欲弱点的好奇心开始的,它们都被挤压到了一个敏感的境地之上,反映的是你对快乐的一种偏见,即它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进行刺激。一般来说,人们都会感觉到性欲。而这种原则性上的默认,被贴上了 “冲动”或者 “欲望”的标签,而不是其他一些较为平和的词汇,这说明性欲是一种深藏于你体内的力量而不是你能掌控的东西。作为你本人来说,对于性欲并没有决定权—就像你决定做一个三明治或进行一场谈话一样的决定权—你只是对自己体内的一些活动做出回应而已。不管一个人是否激发了它,性从来都与引导无关,永远都是人们在被动跟随,而且就在性被激发之前,甚至是“发起者”自己也会受到其暗示性的神圣召唤。没错,性可以被安排—你能够安排在下午3点与一位情人在酒店见面,而那种情欲的快感或许会特别棒。但是,这次幽会的成功,将取决于一个第三方的因素。假如说在登记入住之后,你们并不急于躺倒在整洁的床单之上的话,那在你们两个中间至少有一个人会不得不让这种“欲望”转变为“急迫”。欲望必须被接收到,呼吁必须被得到回应。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发生性行为”这个短语被排错了顺序,应该是“性拥有我们”(sex has us)才对。假如这种欲望并非直接来自你的话,那这种有关于性的“欲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不是在空气中漫无目的乱窜,就像爱神丘比特一样随机射出一支箭来,就使你感受到了性欲的渴望?这是否与你身体系统内所分泌出的化学物质有关?类似的这种解释来自由柏拉图所举行的一次讨论会—有关这次聚会的文字内容显示,其主题是提出有关于爱情的诸种理论—上一位客人的发言。这位客人是古典讽刺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讲述的爱情之谜:“曾经,每个人都是一个圆滚滚的整体,有两个屁股和身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而且,它还有四条胳膊以及相同数量的腿。在一条圆形的脖子上,长着两张相当类似的脸孔。这两张脸孔共用同一个脑袋,不过长在相反的两个方向上。”但是,早期人类的这种组合武装了它们,也使得它们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些人震惊了众神,宇宙之王宙斯把它们从中间一劈两半了。破碎的皮肤在身体中部打结之后,形成了人类的肚脐眼。从那之后,这些单独的个体就不断在寻找,想要找回自己的另外一半。这定义了性的含义—碎片的黏合—两者再次彻底融合在一起的那种深深的满足感。毫无疑问,阿里斯托芬的故事根本就没有生物学的基础。但就像很多的其他神话一样,它也形成了一种心理学上的洞见:它把对于性的渴望解释成一种对于往昔的眷恋,一种回到失落的整体和健壮的自身的伊甸园的渴望,一种对于熟悉和同类性的寻求。不顾一切来到一位爱人精致舒适的臂膀之间,你正在寻求的,是修复自己千疮百孔的灵魂。嗯,听起来真动人。但它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暗示了做爱意味着是跟你自己进行。好吧,它或许并不等同于看上去不健康的手淫。但与那个所谓的“你的另外一半”做爱意味着,为了能够让你看到自己被反射回来,你的性欲变成了你爱人可能呈现出来的表情的燃烧;为了揭露你自己的个性,必须让你的爱人先解放自己的个性,而这很难显得优雅。作为一种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强烈冲动,对于性的渴望会把任何一位爱人的本质特点都视为一种障碍:你依然不是那个人,除非爱人能够给你提供一条“管道”。在这种解释之中,对性的渴望并非不同而是等同于觉醒的起因。阿里斯托芬有关性的起源的幻想般答案,描述了一种“向后看”,甚至是返祖性的观点—通过性,你回到了你曾经属于的那个地方—但是,假如那个问题是“性欲起源于哪里”,那在现代进化心理学的领域中就很容易找到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会把对过去的强调,变成对未来的强调:做爱就是为了延续物种。只是为了获得乐趣,这并不能够说明性的全部起源—例如,使用避孕套这种行为就不完全是为了乐趣而言—更不用说还存在着同性之间的性爱了。但这种理论却帮助人们解释了此种欲望的急迫性。生殖器官的水乳交融,你身体的动作取决于你爱人相对应的反应,让你们捆绑在一起的那种承诺性联系—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要把自己跟另外一个人紧密纠缠交织在一起的天性。考虑一下,没有这种欲望的话会发生什么?假如说性是令人生厌甚至是痛苦的,又会怎么样?人类将会灭绝。性或许是有生命力的,但从人类的层面上来说,性是生活,是对于死亡的抵抗,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在阿里斯托芬的神话中,性带来的是终结或者完成。现在它则意味着新生,两位爱人的结合为的是生命的延续。通过这么做,爱人们牵连到了他们自己的死亡。因为,假如他们是不死或是不朽的话,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生命了。为了更进一步延续物种,性必须与现在这一代物种的濒死有关—下一波在后面来袭,它虽仍充满活力,但其前面的一波已经消逝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的愉悦在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这位20世纪中期法兰克福社会理论学派创始人那里,被谴责为是为了维持物种生存的一种生物学的“小把戏”。就像是一种能够让你去做那些它想让你做的危险的思想体系一样,性的愉悦就好像给你扔来了一块糖,让你不再去质疑那些困难的问题。或许在你、你的爱人和你们之间所形成的那种情欲关系之间,性的愉悦是非常强烈的。但这只不过是物种的主宰者喷洒在你跟其他人之间的一种喷雾,就好像是它在耕作数以百万计的属于它的“庄稼”一样。假如这种说法令你感到刺痛,那也是为了你好。因为受到刺激,你自身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你的心跳在做爱期间也开始加快,就像是礼炮齐鸣一般。你的感觉并非是不真实的,但在你存活下来的预期当中,性的愉悦也把死亡的这种必然性令人震颤地包含在了其间—性高潮如此像是一种死亡,并没有什么奇怪。但在阿多诺看来,这是一种悲剧。不是因为在做爱过程当中我们越过了死亡的阴影,而是因为它把我们变成了机器人去执行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集体,而集体的唯一目标就是复制出其自身。更糟糕的是,这种有关于留存物种的观点,已经威胁到了要打破性与爱之间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在现代爱人之间,则是经常渴望得到的。不管是达尔文的 “性为幸存说”,还是阿里斯托芬通过爱情使人们产生性欲以便“重新合一”的观点,它们或许都不会令人完全满意。希腊人有一个有关于我们被永久劈成两半的神话?好吧,它是个很好的故事。在进化论中以冲动来解释做爱?它根本就没有给性赋予一种含义,只不过是拿一种功能进行解释而已。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关于性的特殊的含义,指的是性欲的快乐与爱情、肉体与精神相融的那种结合性。正是这种结合性,使得人类与动物的交媾区别了开来,并且使得前者的野兽性逐渐减弱。在人类的性爱中,身体的彼此交融虽然并没有超越动物性的肉体的满足,但它还服务于彼此之间精神的融合。而这两个目的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在有关性的现代定义之中,爱情比性爱来得要早。而且,在“翻江倒海”的性爱结束之后,爱情依然长久存在。因此,假如性欲是性的“导火索”,那么爱就是这根“导火索”的“导火索”。根据《圣经》所记载,爱可以依次细分为“友爱”以及精神上或情绪上的“爱情”。这使得性爱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假如跟朋友们发生性爱会怎么样?假如有这么一位朋友,你喜欢但是不爱他/她,那么可以跟这个人做爱吗?你们之间既有性欲上的吸引,又有友情,但却没有爱情。三个要素存其二,这就足够了吗?当然,假如你跟其他一个你所爱着的人之间存在性爱关系,那么朋友之间的性爱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但是,假如你跟你的朋友都是单身的话,你跟朋友睡了又会怎么样呢?现实似乎并不存在精神上或者情绪上的爱情,那能说这样的性爱在道德上就是错误的吗?性爱必须以爱情为酵母、必须阻止单纯的性爱,因此你与朋友的性爱就是有些肮脏的吗?按照《圣经》所记载的传统,答案将是肯定的。事实上,在罗马天主教会版本中,你根本就不可能进行性爱。假如你一定要有性爱的话,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爱的伴随之下进行,在婚姻和以繁殖为目的范围之内来进行。然而,即使你的确在爱情的伴随之下进行性爱,那为了让性交真的实现,一些特定的事情也是必须去做的。这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跟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因此,在性爱和爱情之间是存有差异的:在爱情中,根本没有什么性高潮甚至是“水乳交融”,连相互的性欲功能刺激也没有—甚至连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者是视频进行调情也没有—性仅仅是一种端庄得体的交换行为。然而,不管爱情或者是友情对其有多大的贡献,为了获得性爱,爱人们彼此之间都必须做出一些比这些崇高的状态更“高尚”或者是更“低俗”的行为来—性爱,需要一些实际的行动。或许这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对于性爱技巧关注的传统:假如只有爱情和友情就足够的话,这些有关不同体位的指南就根本没有必要再出现了。因为它也有自身根本性的差异,所以为了表达自身,性也需要找到一种不同的语言。在“性交的语法”中,它找到了这种语言。从印度《爱经》到《性爱圣经》再到其他书籍,性爱技巧被编撰成典籍,跟一些家电操作指南一样,它们也在指导人们具体的行为:彼此身体之间的结合方式存在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前者让彼此获得满足,后者则导致挫折并且事倍功半。因为平面的图片无法成为立体的现实,所以有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在这些典籍之中可以看出,的确存在着“做爱术”的技巧。就像它的委婉性表述一样,它跟太极拳、印刷术等技术之间没有不同。这意味着,虽然获得性爱或许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了,但它却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获得:用一些鬼伎俩来把对方引诱到卧室之中去。但是,假如不需要鬼伎俩的话,为什么在到了“最后关头”的时候,却又迫切想要获得它们帮助了呢?以古罗马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奥维德的《爱的艺术》(Ars Amatoria)为例,它虽然写作于基督的“童贞女生子”的年代,但却告诉了读者这样的内容:不仅仅一步接一步地告诉读者那些爱人们在床上到底干什么,还告诉读者如何把一个女孩搞上床。他的第一个建议是:不管你是不是真的爱她,都要告诉那个女孩你爱她,而且最终的结果才是重要的。而想要获得结果,就不能够光靠碰运气,还需要一步接一步的勤勉练习。而且,一旦“夙愿得偿”的话,这些指南就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而开始充满了活力—研究如何施压的动力学,研究用几分力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快感。因此,当解释束缚的快感时,《性爱圣经》就分析说,“能够集中提升快感的关键性区域是腕、踝、肘(别用太大的力来尝试着按压它们)、脚的某些特殊部位、大拇指和大脚趾。”进行性爱的身体是一部能够发出各种旋律的乐器,是琴瑟和谐还是死活不搭调,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技巧来拨弄它。在英国人艾力克•康弗(Alex Comfort)写作的这本《性爱圣经》中,性爱的艺术性质由这样的一个小标题得到体现—性爱飨宴指南。就在“性交”这个短语意味着只不过是一种执行过程的时候,这本书却把性爱的过程描述为一场“性爱的飨宴”。它引进了充满奇异性的味道,把你清淡的饮食,转变成了一顿精美无比的自助餐。这本书的内容章节被区分成了“开胃菜”、“主菜”、“调味料及小咸菜”。而那些充满危险滋味的“调味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才是“盘中的主角”。因为它们使得性爱变成了一门“理当如此”的艺术,让那些最基本的材料具备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味道。它们总是一开始给食物盖上纱罩,接着又通过略施小计,使得食物变得更加美味起来,而这种美味正源自它的禁忌性。它把你送到离你很遥远地方,你就像是坐上了神话中的魔毯一样被送到了一个你从未想象过的地方。或许显得讽刺的是,对于“神秘”知识的这种强调,使得性爱的艺术跟宗教性体验发生了联系,前者从后者那里借用了绝大部分语言—这两种活动,都尤其强调“狂喜”的理念。考虑一下此处的文字,它来自16世纪西班牙的神秘主义者圣女大德兰(St. Teresa of Avila):痛苦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使我呻吟了起来。然而,这种非凡的痛苦最为非凡的地方,却是它其中所蕴含的令人愉悦的快感。它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不希望摆脱它了……这是来自爱的抚慰,它是如此的体贴,存在于我的灵魂跟上帝之间。我祈祷上帝以其神性来体验这一刻,否则他可能会认为我正在撒谎呢。那些对于心理学有所了解的而怀疑宗教的现代人,在看到一位修女把将其压制起来的性欲能量转移成神学上的狂喜时,或许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比其表面看上去的还要更加微妙。假如那层把宗教性的入迷和性欲的狂喜区分开来的隔膜是如此明显的话,那是因为这两种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性的器官,是这些器官把这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而二者共同的情绪就是一种自我毁灭(self-undoing)。当然,你不必认同这种存在于性欲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但你想要把自己的性爱过程变成一门艺术的想法却是虚伪甚至愚蠢的,你最好还是确保你的爱人也怀有同样的态度。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她都会根据你的表现得出属于其自己的判断。然而对于很多夫妇来说,如果想要对性爱的熟练程度进行坦诚对话,就只能够通过撒谎来摆脱困境。因为一旦这么做就相当于承认了—性的确可以与爱分开,性和爱的关系可以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而一旦这种对话发生了的话,它不一定会变成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事物,它也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色情行为。换句话来说,一旦爱被抽离,剩下来的性就可以用一种以上的方式进行阐释。你或许并不欢迎色情离你健康的性生活如此接近,但为了让过程变得更好,你还是会接触一些成人级别的色情内容。或许,那种宣称你所进行的性爱与色情有关说法会让你变得愤怒起来,但如果你自己的愉悦,来自于看着你的爱人,或者是与你爱人一起看着的你的话,又会怎么样呢?或者,假如当灯都熄灭了,在你爱人的挑逗下,你的身体变得哆哆嗦嗦的,你的头脑中还充满了色情画面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呢?有一派学说来自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George Bataille),他是西奥多•阿多诺的同代人。这种学说认为:一旦真正的眼睛关闭,头脑的眼睛打开的话,淫秽就开始了。就在令人愉悦的抚摸必须是近身而且亲自来进行(你不可能触摸到你够不到的人,当然,摸照片不算)的时候,想象中的另外一个你却可以远远观看—距离使得观看者能够对其所看的对象进行客观化估量和掌控。这种观看打破了亲密抚摸的牵绊,通往了一种不被触觉所完全掌控的境地,于是一切便皆有可能起来。因此,在你的头脑之中,你能够不受限制的用你想看到的内容来替换你真正看到的内容。有关这种不受限制的观看的主题,巴塔耶在《眼睛的故事》(Story of the Eye)里专门进行了讨论。它是一部如此极端的“小说”,和那些已经被彼此之间的狂野表现引诱的那些青春期爱人们比较,眼球自身变成了一种更加神圣的存在—假如针对性有一种“飨宴”概念的话,那对于巴塔耶来说,眼球则取代了嘴巴成为主要的性器官。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巴塔耶论述的这个主题的极端之处还在于其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因为这本书中充满了脏话粗话—虽然它们的确占据相当一部分篇幅,也不在于它尝试着用充满戏剧性的方法去描述性爱的特技,恰好因为这本书是以一种彻底的坦白和超脱的方式来描述。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小说”两个字加上了引号,因为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想象出来的东西,而是现场报道,就像是来自战地记者的前线新闻报道。没有什么能够逃得出它的明察秋毫的凝视,也没有任何阴影能够隐藏其间。讽刺之处在于,因为丑陋的身体以及行动被如此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巴塔耶的这本书无法通过审查,因为它可以引发人的冲动—而这一点或许不经意证实了由和巴塔耶旗鼓相当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之前的时候我们已经谈到,在健身房里,他会把锻炼当成是国家控制的一部分)所提出来的观点。在性这个主题上,巴塔耶的著作和其可能得到的东西比较起来,或许远远谈不上被抑制。在福柯那本《性史》中,他也运用了非常详尽的材料,但福柯却暗示了一种陷阱的存在。因为性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叙事中非常集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或许会认为,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比较起来,我们已不再那么受压制。但事实上却是,性被如此公开地讨论本身就是形式上的压制。更确切地说,与其说我们在享受更多的性爱,不如说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更多。这欺骗了我们自己,让我们认为自己变得更加自由了。毕竟像《眼睛的故事》这类小说中,会有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愿意去进行分析—就像这篇文字一样,而不是把我们引诱到卧室之中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将哲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让哲理变得亲切易懂。这本书幽默风趣,但,绝不愚弄读者。                                                              ——《金融时报》罗伯特•罗兰•史密斯将你领进心理学、社会学和神学的虫洞中,让我们看到生活背后的真实意义。这是一幅有关人类行为的意味深长的画卷,是一顿能让你惊喜不已的精神食粮的盛宴。                                                              ——《连线》史密斯的作品风趣、独到而睿智——卡尔•施密特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敌与友,雅克•德里达告诉你上班之旅和假期意味着什么。                                                              ——《泰晤士报》这本让人入迷的读物旁征博引,奇闻趣事信手拈来。苏格拉底最终希望我们明白的是,生活的真谛在于反思每一天,否则,日子就算是白过了。                                                              ——《出版人周刊》

编辑推荐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我们如何有意义地醒着、活着、爱着、梦着》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如此仓促?为什么天才和疯子如此接近?让我们与苏格拉底吃早餐、与黑格尔享用百吉饼、与培根吃个煎鸡蛋,让历史上的这些哲人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与苏格拉底吃早餐:我们如何有意义地醒着、活着、爱着、梦着》是我们的第一本通俗哲学书,是我们与趣味哲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醒着,你才成为最真的你;活着,欢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变故,爱着,如一场无法预料的传染病;梦着,其实是场自我欺骗的电影,当我们的生命找不到歌唱家唱出她的心情时,她需要哲学家说出她的心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不是很过瘾,对于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来说,可以利用这本书进行深度的阅读,单看这本书的话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
  •   感觉非常不错,苏格拉底教我们的是认真思考每天的事,只有安静才可以思考吧。远离尘世的浮华,那些噱头,那些华丽装饰,都不会影响我安静的内心。
  •   好书~~将哲学的~~~
  •   算是深入浅出的哲学书,但也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看。
  •   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啥也没说清楚,很无聊。简直看不下去书名很吸引人,但是内容完全不着边际
  •   当你对生活麻木,不知道每天的必须行为要如何进行下去的时候,看看这本书可以让你对生活有一层哲学的深度。里面很多学术参考与历史的借鉴,让你对睁开眼睛这个步骤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但是反之,如果你十分细心的去品位其中的意义这必定会让你陷入这动作散发出来的淡淡忧伤。所以书十分不错,让亲们要掌握度哦~
  •   内容一般,但是与苏格拉底吃早餐,的书名使我进步了思想。
  •   印刷好,内容也很好!
  •   很深刻,值得品读的好书。该书没有太多的哲学术语,却能将哲学思想分析的深入浅出,贯通古今,很好的书。
  •   书本身的质量很不错的 可能由于以前都没看过类似的书 觉得有点深 看不太懂
  •   蛮好的,但比较深奥~~~ 质量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