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历史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  页数:751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直到今天,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种力量中,新闻和舆论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样的特点在传媒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更加鲜明。而舆论和新闻的力量所仰仗的便是一份份独立思考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或是今日盛行的网站。它们虽然并不指挥千军万马,却拥有引导民心所向的强大力量。正如范长江所言:“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这其中,尤以那些大师级的传媒人为甚,他们往往是一个媒体的思想核心,也成为万千人众的偶像。  从上世纪初开始,前所未有的时代变迁为这批传媒人的诞生提供了适合生长的温润土壤。在欧美等国,一批

内容概要

  在这部获得普利策传记奖的作品里,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位率领《华盛顿邮报>度过“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等危机时刻的女性,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因其所涉及的诸多事件以及讲述过程本身所体现的勇气、坦诚和高尚品格而显得非比寻常。  这是一个在物质财富和情感孤独中长大的笨女孩;一个目睹自己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丈夫——约翰·肯尼迪及林登·约翰逊的密友——因精神疾病而自杀身亡的悲伤妻子;一个被迫闯入报业这个“男孩俱乐部”、面临政治和报业经营等无数挑战与危机的女总裁。  这本自传以一种无所畏惧的方式

作者简介

  凯瑟琳·格雷厄姆,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1963年,她正式接管《华盛顿邮报》时,这还是一份名不见经传的小报;1972年,她的报纸因深度揭露“水门事件”而扳倒美国总统尼克松,成为当世的不朽传奇;2001年她去世时,《华盛顿邮报》已经发展成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一体的庞大的媒体王国,在《财富》500强公司中排行271位。1997年,凯瑟琳在将报纸的大权下放后,动手写就了这部脍炙人口的自传,并在第二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书籍目录

出版总序/IX前言/XI第一章 我的父母/1第二章 童年生活/25第三章 父亲买下《邮报》/60第四章 在瓦瑟学院/77第五章 芝大求学岁月/87第六章 初涉新闻界/104第七章 旋风式的浪漫故事/114第八章 婚姻大事/132第九章 婚后生活/142第十章 菲尔的军旅生涯/159第十一章 继承《邮报》/182第十二章 新报主菲尔/208第十三章 菲尔患上忧郁症/252第十四章 将约翰逊推上副总统宝座/274第十五章 收购《新闻周刊》/308第十六章 婚姻破裂/327第

章节摘录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她转向那个可怜的、感到困惑的陌生人说:“先生,这是我母亲。”我一直认为这尊雕塑极为漂亮。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有10~12个家佣。他们大多已经待了很长时间,成为我们的熟人、知己和朋友。每个卧室有两个铃,可以按铃召唤女佣或男管家。我从未用过这些铃,但我想我的姐姐们用过,我父母当然也用。另外还有司机菲尔、马夫和他的助手,他们照看着八九匹马。  农场监管者名叫约翰·卡明斯,在他下面是园丁头,一位名叫查尔斯·鲁思文的苏格兰绅士,他住在当地一座不错的白色农庄房子里。他的女儿琼和儿子乔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一本精彩之作。”  ——诺拉·伊弗龙《纽约时报书评》  “坦率得令人疑虑顿消,读起来酣畅淋漓……从局内人的角度对美国新闻业的几个最关键转折点进行了极具价值的一瞥。”  ——《时代周刊》  “很少有一本自传能够达到如此坦诚和自省的程度!”  ——《新闻日报》

编辑推荐

  《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普利策传记奖”获奖图书,美国新闻界的“第一夫人”,《华盛顿邮报》前任女总裁唯一一部个人自传一位被迫闯入新闻界的女性如何成就《华盛顿邮报》的报业传奇,一部浓缩了美国新闻史和社会发展史的生动教科书。  我想(通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人生包含着太多出乎意料和不可复制的内容。  ——凯瑟琳·格雷厄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个人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凯瑟琳·格雷厄姆把她的自传命名为《个人历史》,很显然,这是一个低调的书名,因为这部自传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个人历史,也不仅仅是《华盛顿邮报》的历史,更是一部角度独特的美国近现代史。
      
      凯瑟琳·格雷厄姆所处的时代,从大的范围说,是美国近现代史上“大时代”频出的年代,从大萧条时代一直延伸到老布什时代。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经历这样的大时代,不能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作为一个大人物,大时代也同样会留下“这一个人”的印记。凯瑟琳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甚至可以说,她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她所拥有的工具,是一张被称为“主流大报”的报纸——《华盛顿邮报》。
      
      很显然,这个女人的个人历史与美国历史是难以分割的,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叫做《个人历史》的自传也就极为令人感兴趣。
      
      自传这东西,写起来不难,但要把它写得既坦率、真诚,又相对客观、公正,不为己讳、不为尊者讳,不溢美、不粉饰,而且又不是出自影子写手,这难度就相当大了。所以,当你读完这本700多页的自传时,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它会获得普利策奖,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它是一本常销的畅销书。这不仅仅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影响力,也不仅仅因为凯瑟琳以亲身经历披露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各界以及新闻业的诸多内幕与真相,更因为凯瑟琳的坦诚、自省的写作态度以及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风格。我以为,后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内幕与真相固然可以引发阅读兴趣,但态度和写法的好坏却可以决定阅读快感甚至高潮是否到来。
      
      《个人历史》是一本内外兼修的好书,——坦诚、自省的态度与平实、流畅的行文是其外,美国近现代史的内幕与真相是其内。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名字,不是凯瑟琳的亲朋好友,就是她的对手。作为一个大人物,凯瑟琳的视角与书中出现的众多大人物是平视的关系,这种平视的角度也决定了上至数位美国总统下至沃伦·巴菲特、杜鲁门·卡波特这些著名人物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人物在本书中的出现,令人不由得联想起海明威形容巴黎的一个词组——“流动的飨宴”。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中,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华盛顿邮报》具有今天这样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可以把尼克松总统拉下马,更可以理解媒体是如何发挥它的能量,左右甚至改变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
      
      对于“水门事件”真相的追踪报道,无疑是《华盛顿邮报》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一笔,它不仅创造了新闻报道的一种模式,还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在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书中,我们得以知晓记者们是怎么干的;在时任总编辑的本·布莱德利的自传中,我们得以知晓总编辑是如何决策的,——当然,在他们的记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老板凯瑟琳的支持。而在凯瑟琳本人的这部《个人历史》中,我们得以知晓作为老板的凯瑟琳当时面对着怎样巨大的压力,又是怎样在幕后坚定地支持记者和编辑们的。凯瑟琳把“水门事件”看成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并且用两章的篇幅记述这一事件的真相及其影响,——这占全书的近十分之一。至此,我们得以知晓在整个“水门事件”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内部的全貌。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美国的同行们是如何通过媒体这一工具以及他们的观点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凯瑟琳在这部自传中详尽地记述了这些我所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大方地附送了额外的礼物,亦即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的老板们是如何运用个人关系与政治、经济、文化各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影响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掌握资源、利用资源”。而凯瑟琳所掌握和利用的资源,对于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来说,感受可以套用一句流行语——羡慕嫉妒恨。凯瑟琳说,她想通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人生包含着太多出乎意料和不可复制的内容”。的确,正是因为这些出乎意料和不可复制,让我们望凯瑟琳而兴叹,不得不对我们人生的不出意料之内外感到一丝空虚寂寞冷。
      
      读罢掩卷,不由得想借京剧《沙家浜》“智斗”一折中的一句唱词来感叹,——这个女人不寻常。正如凯瑟琳自己在书中说过的那样,“我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斗士,我讨厌争斗,但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我也有能力去战斗”,对于一个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被迫闯入新闻界并获得巨大成就的女人来说,这句话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概括。而凯瑟琳本人的历史以及她所达到的成就,也的确当得起中信出版社这个中译版本封面上那四个凸印的金色大字。
      
      顺便提一句,中信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十一年内大陆出版的第二个中文版本。1999年另一间出版社的那个版本似乎没有受到大陆读者包括新闻界的足够重视,希望中信的这个版本能够引发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兴趣,因为《个人历史》不仅仅是一本自传,还是一面镜子。
  •   虽然布头比较大,我还是坚持两周内读完。很真实的一部作品,是对人生高度反思,也直白自己的成长过程。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更多描写菲尔的才华部分,只是间接由约翰逊的高度赞扬。
    她的父亲那部分也描写不多,倒是与母亲不太亲密甚至紧张的关系叙述较多。
    李普曼等对她的帮助肯定有很大成分,她自己的那些私人关系也是贡献很大。
    值得大家欣赏的一部传记。
  •   让我感动的是凯瑟琳很少提及丈夫菲尔后来对她的嘲笑,对她的丈夫和其他人她都以宽容的心态去欣赏他们。我想这是她成功的基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