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意独怜才

出版时间:2010-11-2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张五常  页数:38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五常教授旅居美国,上世纪80年代回中国香港执教,并将自己身处中美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的求学经历和教育理念差异著书论述。本书从教育理论、求学方法、个人求学经历、教育制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多角度地阐述了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了深刻地对比和分析,如言辞犀利地抨击港大“校外主考”制、公立大学存在的弊端等。    张教授的观点别开生面,他认为教育就应该从学习兴趣入手,从而渐入佳境,就如同他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啃书一样,不依附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规则,培养个人的创造性,这才是教育发展的未来前景。

作者简介

张五常,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最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并自20世

书籍目录

序引言:不是专家谈教育一、学习的方法(三篇)  读书的方法  思考的方法  学习要从假设大师是对入手二、个人经历的回顾(九篇)  佛山文昌沙的华英经验  读书的经验  太宁街的往事  考试四情:惧怕、喜欢、沉闷、过瘾  要走进学问的天地中  选读物的困难  盖尔•约翰逊的教诲  英雄也迟暮——复雅媛同学  睡在图书馆的日子三、教育的制度(十二篇)  从市场角度看香港学术  舍四取三的谬误  知识就是力量  港大的“校外主考”制  “公立”兵败如山倒  从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说起  从律师行看学券制的优越性  学券制的困难是不容易相信  从资助教育的两个基本原则说起  科举试是搞什么鬼的?  干预教育灾难必然  补习与考试四、语文怎样学才对(十一篇)  语文教育病入膏肓  我学英文的方法  清晰才是好文章——复英文老师们  中国青年要学好英文  学子语文江河日下  我辈语文将要绝后乎?  小朋友,背了再算吧!  要深入体会西方文化  中文要从背古文学起  陶杰怪论有真意  华叔,学写文章为什么?五、养之道(十三篇)  给女儿上的一课——也是女儿给我上的一课  屡败屡战易,大胜从容难  儿童的玩意  巴菲特的悲剧  教养趣谈  都是传媒惹来的祸  以蚝换劍的故事  教不严与没出息  电子游戏为祸不浅  愤青不问论  肥妹之死  迷惘之境  福利经济影响性情六、教之道(十篇)  最佳、最劣、最受欢迎的教授  演说的秘密  学生何来免费午餐?——答黄有光大侠  给中国的同学们  想象力是怎样教出来的?  中国青年要听施蒂格勒的话  教育之道是赏胜于罚  聪明可以训练出来吗?  中国青年要冷静看世界  试论思想教育七、天赋与成就(七篇)  天才何足道哉?  你可能是天才  回答几位天真少女  漫谈写诗的天分  成就早迟论  成就的界定  是谁害了沈诗钧

章节摘录

  引言:不是专家谈教育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三日  香港纳税人对教育的慷慨资助,不是举世无双也差不多了吧。花了那么多钱搞教育,效果又怎样呢?这是个尴尬问题。从美国回港任教十七年,我个人的感觉是,香港的学生读书考试很有两手,但从学问的角度看,则乏善可陈。  近几年来,香港推行教育不遗余力。政府激增教育经费,大力推行委员管治。关心教育的人愈来愈多,言论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觉得好些专家的言论深不可测,听不明,看不懂,但自己既然不是教育专家,也就算了。然而,年多来我见到杨老弟怀康在《壹周刊》屡次大发牢骚,和教育专家们过不去,我没有细读他的文章,也想回应一下。这不是故意偏袒杨老弟,而是认为他是后一辈中,中、英语皆有水平,而文笔以外也有学问,他发的牢骚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是搞学问的,但不是一个教育专家。在学问上,我的缺点很明确:三十年来不读书;中文下笔别字应有尽有;英语文法错得一塌糊涂!但也有过人之处:  中英二语不分高下,行文清楚明朗;古、今、中、外的学问,我所知的足以在《信报》摆擂台。提到这些,是要说明我是个完全不依传统教育规则来追求学问的人。因此,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谈教育,观点不一定对,但别开生面,对教育之道提出另一种看法,有点意思吧。  简单地说,我是个纯从兴趣出发而搞学问的人,半点其他意图也没有。我认为兴趣是由自己发掘出来的,而这发掘的第一步,是要找出某门学问的一些重点。我认为拜师求学,不是要求老师的知识,因为他的知识可从书本、文章上读到,而是求他指点迷津,学他的思考方法。我也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金矿,也是苏东坡所说的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要争取,金钱不管用,但要大费工夫。  很不幸,以上这些,香港的学生不知道。你不知,我不知,他也不知,大家都不知,学术气氛就搞不起。回港教学十七年,我从一开始就意图在自己的系内搞好学术气氛,但老是举步维艰。近几年,校方给我们较大的自由,同事之间的学术气氛有明显的改进,但因为没有学生的协助--没有学生在课室之外不断地跟教师研讨--成果怎样也及不上美国大学的一半。是的,香港的学生永远是以工作的出路--或为印在名片上的名衔--而读书的。可不是吗?几年前政府说有两万个山坡要处理,申请读土木工程的就人山人海,此前称霸的电机工程就不能不位让贤。也是几年前,学生不肯定回归后香港的法律行业会怎样,港大法律学院的收生收得很差劲;今天,该学院收生的成绩变得大有可观。诸如此类的、变来变去的例子,我在港大见过不下十次。当一个中学生跑来问我选修哪个学系为上,我知道他不会是为兴趣而问的。我今天对类似问题的答案,千篇一律:不要选出路,选兴趣,因为今天出路这系好,毕业时可能变了卦。香港的学生对学术提不起兴趣,人浮于事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署管课本,考试局管考试、成绩,大学资助委员会管衡量,管研究。  香港的学生于是从幼儿园起就为考试而读书,考试以外的知识他们漠不关心;中学的老师是以学生的会考成绩来定高下,老师自己有什么启发力,有什么创见,胆子再大也不敢搬出来。近几年,大学教师的研究,在委员的审核下,是以文章的多少及发表学报的国际性为依归,有没有内容,是否“有料到”,就完全没有顾及。委员们似乎不知道,一个稍有分量的创见,一个稍有影响力的发现或观点,往往是十年八载的工夫。  我说自己不是个教育专家,是衷心话。但我说的是正规的香港教育,非正规的我倒有两手。举一些例子吧。  一九七○年,我的一个外甥在香港没有大学收容,跑到美国去跟我读书。孺子可教,只六年他就拿到博士。我教他什么呢?第一,周末要跟我去钓鱼,不准读书。第二,垂钓或下棋之际我教他怎样找重点,寻兴趣。第三,选老师时不要管教得好不好,但求老师博而深。这位外甥的名字是S. Y. Chiu。今天,在国际学术上,没有一位研究细胞的学者没听过他的名字。  一九七九年,我替两个在广州的外甥女办手续,带她们到美国跟我读书。到美之初,她俩面有菜色,英语目不识丁,但六年后因为有学问而有了专业。是的,七十年代,有十多个在香港进不了大学的学子,到美国跟我求学,都有类似的成果。  其实,我这个非教育专家的所谓教育,教来教去都是那几句。学问要从兴趣入手,在重点出击。脑子要多休息,但读书时要集中,心领神会。任何科目,值得读的文章不多,所以选文而攻之所花的时间应该比读的时间长。读不是信,而是考虑,所以每有会意,就要停下来细想。选老师的唯一准则,是学问的水平,不顾其他。发问很重要,所以要想好题目,一见到老师就问。如上所说的法门,显浅不过,但全部都是与香港的教育制度脱了节的。  我教自己的儿女格外用心,是人之常情。儿女八二年从美跟我来港时,哥哥十岁,妹妹九岁。我为他们选校的问题,头痛了几个月。后来决定让他们入读英童学校,痛心地放弃母语。这个选择的唯一原因,是英童学校没有功课,回家不用读书。我认为儿童要多玩耍,尤其是那些要用上想象力的游戏。  事实上,儿女在中学时,每次考试成绩特别好我就有怨言。我对他们说,求学是长途赛跑,在中学时最蠢是跑在前头,所以考试成绩要保持在中上的位置,冲刺是二十五岁以后才开始的。后来他们到美国进了大学,儿子问:“我可以发劲了吗?”我说可以加一点,但将来若要读博士,真正发劲是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殊不知我这个傻儿子在大学一年级就狂发劲,我用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住!后来我跟他订了一个协议:考试的前一晚不准读书。他当然明白:用脑是运动,跟其他运动一样,比赛前要休息。  今天,儿子在研究院,学医及基因研究,深明求学之道。他知道考试但求及格有余,而成就是以研究的贡献来量度。他少用笔记,买回来的书读后全是新的。这些是但求理解而不论考试的行为了。  我的女儿是另外一个故事。她在大学是选修英语文学的。我多次劝导,也不能说服她毕业后到研究院去研究些什么。可幸的是,她得到祖父的遗传,自小下笔成文。今天她在美国工作,因为文笔流畅而雇主大不乏人。女儿的经验,使我意识到当今之世,在知识投资上回报率最高的,是语文。香港的学生真的是胡里胡涂了。现在我要从另一个角度-- 一个强词夺理的角度--来表达我对一些所谓专家的观感。在大学念书时,老师阿尔钦对我说了几句影响了我之后的一生的话。他说:“我知道你是可造之材,但你要知道,成功只能以效果--而不是以意图或热情--来衡量的。”  清代有一个书法家,名叫包世臣,其书法理论名重一时。但我见包氏的书法不知所谓,一无是处,所以对他洋洋数万言的书法理论,连看也懒得看一眼。唐代孙过庭的书法达到师级,于是我对他论书法的名着--《书谱》--刮目而读,读之再三,就是自己不同意的地方也要细想几晚。书法比孙过庭高出两个马位的宋代的米芾,其论书法的文字甚少,且有时故弄玄虚,有时前言不对后语,但我对米前辈的论书法,每句视为至宝,就是不同意的也当为秘籍招式,久不久总要想一下。  我这个见人家在某学问或玩意上没有成就就视其言论如粪土的观点,错的机会是存在的。评画的高手,自己不一定懂得画。但从或然率的角度看,要避免费时失事,要有相当的可靠性,我的观点是可取的。你要信一个在书法上没有建树的人的书法理论,还是一个书法大师的经验之谈?毋庸讳言,我是反对母语教学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不重视母语。我醉心于中国的文化。从《道德经》到陶渊明到李太白到苏东坡到徐文长到龚自珍而甚至到最近谢世的冰心,我有资格设馆授徒,而假若加上什么书画琴棋、甲骨文物、田黄鸡血之类,我的所知就简直如教育专家,深不可测矣!在高举母语教学的众君子中,令我耿耿于怀的是司徒华。华叔不是今天的包世臣--他的文字有水平。很可惜,我没机会与他挑灯夜谈,去说服他的母语观点是错的。

编辑推荐

  我是个纯从兴趣出发而搞学问的人,半点其他意图也没有。我认为兴趣是由自己发掘出来的,而这发掘的第一步,是要找出某门学问的一些重点。我认为拜师求学,不是要求老师的知识,因为他的知识可从书本、文章上谈到,而是求他指点迷津,学他的思考方法。  学问要从兴趣入手,在重点出击。脑子要多休息,但读书时要集中,心领神会。任何科目,值得读的文章不多,所以选文而攻之所花的时间应该比读的时间长。读不是信,而是考虑,所以每有会意,就要停下来细想。选老师的唯一准则,是学问的水平,不顾其他。发问很重要,所以要想好题目,一见到老师就问。  兴趣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思想要在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任何科目,不管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油然而生。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是要脸皮厚!就算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都可以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吾意独怜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3条)

 
 

  •   本书最后一篇记载张五常的老师科斯对其《中国的经济制度》一文的评价是a powerful piece,则我想张先生的这篇关于教育的随笔集也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事实求是地说,这本书选的文章大多数都是较为短小的,其中自然蕴含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但不系统,唯有一开篇的“学习的方法(三篇)”非常系统、也全面地介绍了张五常先生对于教育的看法。不得不说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重方法、重联想、重预感、重质疑,加上其风趣的文笔,我觉得各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实际上我就把本书列为向所在学校从高一到高三的学生暑假阅读参考书目。
  •   我们在大学里,很多老师都是学界的牛人大亨,但是很少有人向张五常一样向我们详谈自己的求学经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读书理念和方法。 前人之路可鉴,至少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不过要想进步更大亦步亦趋还是不够,方法理念为一家之言,自己的领悟也很重要。圣贤之道必一以贯之。总之,感谢老先生给了我这么多启发!
  •   张五常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对香港教育制度、中学大学教育的观点,很有自己的见地
  •   张五常的教育方法很特别!但是我认为比较适合于类似张五常这种头脑灵活,不拘于常规的学生。而且要批判的接受。不过我们的教育系统确实需要改进,千篇一律的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
  •   很喜欢五常老师的写作风格,书中内容充实,但凡重点讲述又是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书中讲述了很多读书、思考、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很强,自己很容易将这些方法用到自己身上来获得提高。此外,书中不乏五常老师的过往趣事,这些趣事如陈年佳酿,让人回味。
  •   张五常作为经济学大师关心中国的教育值得敬佩
  •   买第二本了。张五常的书,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教育、值得一读。
  •   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首先高度很重要,张教授是走过求学的路的,而且很成功,光是这一点就非常值得阅读!其次,张教授能把大道理讲的很通俗,这是需要水平的;第三,论点针对华人的圈子,针对性很好,很有责任感!
  •   读了这本书后,我把它送给正住读初一的女儿。我越发感到中国目前的中学教育不妥。简直是钳制思想自由,完全为考试而学,长此以往,对下一代的成长殊为有害。怎么办,自己又不能象郑渊洁那样自己教孩子。
  •   从不同的角度谈了教育,比较香港和美国的教育不同,再联系我们现在的教育,值得读读,会有收获的。
  •   五常先生思路独到。尤其其求学经历颇引人入胜。
  •   这本书是五常先生关于教育的文章结集,非常棒,强烈推荐。
  •   好书,建议有孩子的父母看看!特别是张五常教育自己孩子的部分很有借鉴意义!
  •   这是我近2-3几年来看的最满意的一本书,启发很大。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可以说是被五常先生很好的指引了一条路。如果还有人想学好英文而不得法的话,这里也有很好的指导。真的很感谢先生能够把他最深的体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儿女的经验出发,感同身受。很值得当上父亲的人学学。
  •   大师分享了自己与周围朋友的学习经验实践与教育心得,其观点读者见仁见智,值得读一下。
  •   这本说也是听朋友介绍的,大概翻了一下,还没读,但应该是现代父母教育子女应该读一读的书,会有帮助的!
  •   对解决公办教育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很中肯。学券制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在行政拨款的环境中教育产业化很难行的通,投入产出严重低下。
  •   一直很敬佩张五常老师,现在终于有了他的书了,开心
  •   看了两遍,获益匪浅。尤其是方法论,很实用,对教育制度的拷问也很有力度,唉中国人啊。
  •   教育中的问题很多,我们应该懂一点。
  •   五常不是常人,所以他对教育的心得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   该书所讲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非常真实,对教育,对人生均有大的帮助,作者的看法很真实,很坦率,不做作,值得思考。
  •   看了这本书,更懂得了教育的真谛是健全的身体和完善的人格,而且是长途马拉松——终身教育,感觉很欣慰,离开了学校这么多年,还能不断的学习,谢谢教育给予我的一切。
  •   张五常乃牛人,他的书值得看,更值得收藏。
  •   张五常先生真的很有才,这是本能引发人思考的书,居然9岁的孩子看的也津津有味。
  •   张老的书值得一读 不一定全对 至少代表了一种思考 一种价值 一种人格 一种风范
  •   怪才无常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   五常奇才,更知怜才!
  •   大师,家长看这本书,但是怎么用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呢?
  •   作为教育孩子或自己看看作为方向指导的书,挺不错的
  •   有些独特的教育观念,不大适合国情
  •   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可以作为家长的参考书和也可作为自我教育的指导。
  •   帮老公买的,张先生是他很崇拜的人,他的书老公看了很多,应该是非常值得。
  •   高人高见!令吾茅塞顿开!我要早懂得书中讲的道理,人生当少走许多弯路。
  •   不是专家,胜过专家。不管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者,还是作为学生、孩子,都很值得一读
  •   老师推荐的此书,慢慢细读。
  •   正版,用心良苦,非常不错,值得入手。
  •   跟着张教授一起学习
  •   书的版本、印刷不错,很方便阅读。基本收齐了新版的所敬佩的经济学家的著作,要细读而慢慢消化。
  •   完全倚老卖老!@
    有两篇可以读的,都在《卖柑者言》里有了,重复。
    **作品!
    亏我一口气读完,一无所获!@
  •   五常是个爱学生、多学术负责的大师!
  •   此书不值得一读,使用价值不大。
  •   从收藏博客到收藏五常的书,坚决追随……
  •   读书方法很有用
  •   教授的书,无论是中信版的还是花千树版的,一律收藏!
  •   之前在图书馆看到过 感觉还不错 有时间一定要好好看看
  •   常读常新,适合收藏
  •   张老的文字总是那么放荡不羁文采飞扬朗朗上口意味悠长。这是我本年度看得最有价值的一本书。读书人不分专业都可以看。
  •   因为喜欢这本书,买了好多次了,身边的朋友送了个遍,这回是买回来做为奖品发给学生的。只是有购买数量限制,让人颇费周折。
  •   观点独特,能引发思考。
  •   张的中文写的实在好,句句到位,字字珠玑。品每一句都有意思。
  •   拿起来就不想放下。坚决了让儿子背古文的决心——马上开始每天背书。
  •   同学建议买的。还不错。
  •   很值得一看,很具启发性!
  •   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是学会如何思考的起点,超赞。
  •   包装很好很细致的书,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
  •   深刻独到的见解。
  •   当当网上的书相对来说比较全,印刷也还不错,最主要的是送货很快。。。。
  •   这本书写得很好,是正版的,喜欢
  •   本书写的独特,很好
  •   很好,非常的好,觉得很有启发。
  •   不错~纸质好!
  •   在书店看了很好才来买的。
  •   要沉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感悟。
  •   内容很有特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   最甜的枣品种,百度里搜贵果农场,有你需要的。
  •   很不错的书,很有个性!
  •   是一部好书,结合自身体会,给中国青年以无比的关怀
  •   很好的一本书,加以爸爸们认真阅读,会受益匪浅.
  •   这本书原来是这样的,我觉得装订得不好
  •   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滴
  •   说是要孩子跟家长一起看的,还没来得及看。
  •   很不错,很有启发性,耐人深思
  •   很有感触,但又有些纠结。
  •   一针见血.
  •   感触很大啊,回想当前
  •   老爸要的,找对了。
  •   阅读了好多次了,只因自己是个父亲。我曾经错过的道理,孩子能不再被我丢失。。。。
  •   很有共鸣
  •   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
  •   很不错,速度很快,包装很棒,很精美,棒极了
  •   ( ^_^ )不错。好书。
  •     里面指出了现代教育中一些现状,也写到了作者本人求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与感想,并给出了一些建议。还是可以一看的。
  •   其實是很痛快,很少的人會這麼痛快的評論香港的教育制度,張先生不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敢說別人不會說的話,過癮!!
  •   读一读可以清醒地看到当今教育的弊端。
  •   论学习论教育别有新意 跟市场上好妈妈好爸爸的相比 值得购买
  •   刚开始读觉得很枯燥,耐心读完第一章,越发感觉五常兄厉害了,书写的很好。
  •   今天刚收到书。因为自己对孩子的现状不仅忧虑而且无策,急需从他人的成功经验里获得养分和启发,我打乱排序,首看了“七、天赋与成就”及“5、养之道”。教授为自己的孩子终成“懂得透彻、耐力强、有好奇心、有想象力”的孩子而欢喜,我佩之。我的孩子眼下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就是我焦虑的根本。立足现实吧,唯此,才能在“尊重孩子的思想和选择”和“引导”之间尽力取得平衡。
  •   没看,但稍浏览下目录,觉得应该不错.看了再来评价吧
  •   不愧是大师,某些章节对我的思想很有启发,值得一看
  •   和我想的内容不一样。不过观点挺不错的
  •   很不錯. 挺有意思的!
    但還是喜歡教授說經濟更多!
  •   书一般吧,家有小孩的可以看看
  •   内容可以,但作者部分观点较偏激
  •   这本我发现有错别字,不知是作者的本人原因还是什么。或者是我没理解为何要那样用字。还是好评的
  •   很喜欢,有价值。希望当当多优惠活动。
  •   喝牛奶
  •   吾意独怜才:五常谈教育
  •   经典内定的东西,很好稀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