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一聊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蓝狮子 编  页数:284  字数:14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物质生活充裕的80、90后一代正面对现实的残酷,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已经体会到内心的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还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困惑中;书本里的铅字无法立即变成活生生的社会经验,曾经的理想猛烈地撞击着未来的路。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由蓝狮子编著,从几百封大学生的来信中,挑选中相对有代表性的困惑和焦虑,同时邀请15位成功人士一对一地回复,或犀利或和蔼,或清晰或睿智,共同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以及对青年们的无限期待。

书籍目录

Chapter1 曾经的梦想未来的路
 吴晓波 大学教育妥协的抗争?
 洪 晃 为文化殿堂添彩?你忘记了创新?
 潘石屹 爱能让你更有力量
 严 旭 看得见的未来
 袁 岳 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
 严 旭 首先请听从你的内心
 俞敏洪 出国正当时?
 袁 岳 在实践中你可以变得更聪明
Chapter2 你比你想得更自由
 何飞鹏 面临选择,何去何从?
 金志国 所谓“好孩子”的成功
 俞敏洪 功利性学习焦虑症
 严 旭 三十怎么立?
 马 云 被压扁的兴趣
 袁 岳 别忘记镣铐也是金色的
 黑幼龙 人生只有一次,如何幸福?
 潘石屹 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快乐困惑
Chapter3 我的命运谁做主
 苏 芒 姑娘,该恋爱时放手爱
 吴晓波 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黑幼龙 我要做一个高效能人士!
 吴晓波 学历与能力的正反比
 苏 芒 乐观的女人所向无敌
 李东生 设计专业的我该如何设计你?
 黑幼龙 性格决定你是谁
 俞敏洪 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苏 芒 左手爱情,右手现实
 丁 磊 大学四年找到你自己
Chapter4 你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吗
 洪 晃 不能承受的信念之轻
 潘石屹 迷失在天平之前
 马明哲 中国青年到底失去了什么?
 许知远 被选择的一代
 袁 岳 人生何事缁尘老
 洪 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却凉
 金志国 面对中国产业链的“非常6+1”,当代大学生何去何从?
 许知远 我想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后记

章节摘录

大学教育妥协的抗争?吴晓波先生:您好!我是来自上海市外国语大学的顾江帆同学,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次由黑苹果青年和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举办的活动。我的主要问题来自大学教育带给我的困惑。我并不想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思维去批判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只是我对于大学教育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有一些困惑。我感觉学校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中增加了更多的技能培训内容,却缺乏对人的灵魂的塑造,缺乏对人格的修葺,这使得我们无法纯粹地追求知识。我学习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可能我也是现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对自己专业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但是总体来讲,我对于学校的考试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反感,似乎这些教育没能启迪我们的心智,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周围总是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同学们倾向于掌握实用的技能,每到空余时间,他们总会抓紧时间参加各种语言类、技术类的培训。学校也增设了很多类似课程,老师催促我们更多地参与实践,几乎每个暑假都建议我们去社会实习,掌握各种工作技能。这样的现实导致大学生活十分压抑,总是被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所束缚。平时我们讨论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了解职场生活,分享工作经历,不像过去,我们关注时政、历史、文学等话题,迸发思想的火花,那种交流的满足感逐渐远离了我们,这是我所担心的,也是不希望看到的。尽管如此,也还是存在一些观点给了我很多希望,也对我们给予了鼓励。我的一位老师认为,大学应该是高于社会的地方,我们大学生应该多读一点书,敢于想象,敢于创造,敢于挖掘那些目前被隐藏了的价值,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而不是过多地纠缠于就业、未来的职业竞争力的培养。诚然,实用的职场技能的确能帮助我们在竞争中迅速获得优势,但是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必定是依靠自身的深厚积累,厚积薄发,真正有涵养的人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脱颖而出。她鼓励我们多读书,即使放弃暑假的社会实践也要多读书,改造自己的灵魂,用一种学习做人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的学业。所以,我想请教您,针对这一现象,基于这些观点,您是否能给我们做一些解读,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些建议。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可能更为普遍—如今的考试似乎变了味道。我们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时,我们很努力学习,对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考试依旧心里没底;可是到了大学,即使整个学期没有好好学习,只要考前突击看书,依旧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这个现实让我们感到既幸运又无奈。毕竟,我们是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如果本该用一个学期消化吸收的知识在一周内自学就可以学会,那么,大学的教育似乎就失去其意义,或者说不配被称为高等教育。对于这样一种尴尬,我们每个人都应反思。同时,面对这种尴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我们,还应该包括老师,他们总是跟我们说,其实大学学习的很多内容到了社会上是没用的,甚至你以后一生可能都用不到,比如微积分、经济学等等。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思维,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让一个人受益终生的财富。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觉得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如今我已经大二,可是对于当初所学的很多东西早已忘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仿佛也被限制,失去了很多创新能力,失去了敢于思考、无畏的精神。基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最后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则是我们的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媒体总是评论我们这一代相比国外同龄人缺乏创新精神,并且把这样的弊病归结于教育。我部分同意这样的观点,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代人似乎缺乏解决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能力,我们总是刻意地追求最优的结果,被一种标准答案所束缚,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另外途径。因而很多事情都只有一个类似的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不想说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自我教育更好的大学了。我们有必要为自己拟定一份创新课程,培养自己加深对很多问题的认知,更好地解决问题。当然也有人说,创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天分,并不是靠后天努力就可以掌握的,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自身具备这样的一种创新精神,相信这会对我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您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希望您能介绍一些自我教育的经验,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相信我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最后,再次感谢您,也期待您的回信。顾江帆 上海外国语大学顾江帆同学:你好!你当然不是第一个对中国大学教育不满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我看来,中国自“大学”这个现代名词出现以来,没有比现在更烂的时期了,大学成了一个粗制滥造的机器,像极了无数假冒伪劣的“中国制造”。问题是,身处其中的你能怎么办?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在这封信中,只说第二种办法。我读大学是24 年前的事情了,学的是新闻学,进的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可是当我上第一堂课的时件事:第一,“新闻无学”,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大家的;第二,所有的大学新闻教材已经完全不适应正在巨变中的传媒市场了,也就是说,我教给大家的,只是一堆过时的“手艺”。当时的我跟现在的你一样,逃无可逃。关于第一点,老师还是给了一条出路。他说,新闻是一门实践的专业,你只要把三千篇优秀的新闻稿件“肢解”开来,从导语、段落、逻辑到评论,熟能生巧,自然就可以成为一位熟练的“新闻工匠”。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四年里我“肢解”了能够拿到手的数千篇新闻稿件,你一定听过“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道理同一,这毫无捷径可走。最糟糕的是第二点,老师手一摊:办法自己找。我的办法是:把自己关进图书馆,然后一排一排地读书。我比你幸运,当时没有互联网,所以不必受“魔兽”的诱惑,我就一排一排地读书,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然后读到珍本库。当然我读的都是文史哲类图书,我根本没有想过“读这些书到底有什么用”这类的问题,我只是觉得这是唯一比较可靠的办法。要读完那么多的书,同样也毫无捷径可走。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还自做主张地做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到报社实习的机会—那关系到毕业的去向,一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从实习生中招聘记者—而在长江以南的数个省份游走了半年。我在井冈山看到了红军留下来的标语,在贵州看到了三个女儿只有一条裤子的贫苦农家,在湘西看到了沈从文笔下的苗族风情,在广西老山前线看到了猫耳洞里的士兵生活,在刚刚开放的海南岛第一次看到了所谓的“妓女”,她们把五元钱插在劣质的丝袜上四处拉客。那段经历让我目睹了真实的、书本上没有的中国,从此我不再是一个只会幻想的城市青年。当我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到今天,我同样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逃无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学习是终生的事情,大学时期,应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你所学习的工商管理与我当年所学习的新闻学,有一点非常相似—都是实践性的学术。再好的大学教育能够给你的无非也只是“术”而已,如果老师不能给你,你大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问题仅仅是你是否舍得投入,不计成本地投入。从你的来信中看到,你现在阅读面很广,还获得过“校长读书奖”铜奖、上海市联通大学生创业营销大赛的冠军。这都是一些非常好的准备。“抱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青春病,因为你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你因之焦虑,而焦虑一定会发酵出抱怨,抱怨自己的智商、出生的家庭、考上的学校、学科以及所有的一切,这不足为奇,当哪一天,你开始不再抱怨的时候,你就跟青春告别了。问题仅仅在于,你不能只会抱怨,你必须行动。所以,如果你无法改变“大学教育何去何从”,那就决定自己何去何从吧。吴晓波(蓝狮子出版人、财经作家)为文化殿堂添彩?你忘记了创新?亲爱的洪晃老师:您好!我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未来道路方面,我们这个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很迷茫,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在初入大学时,周围许多同学并非出于兴趣而上文学院,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该学什么。我为他们感到遗憾,因为在我心里,选择文学院就是选择了一项使命,应当努力成为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引领者,未来更要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出于这种愿景,我常想:我可以为文化事业做些什么?从自身而言,我具备许多优势,对于人文艺术、民族风情、山川地理等,我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也许是眼高手低,我很希望能做点事情,但又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为自己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又不知道怎样脚踏实地做些什么,只会一个人小打小闹。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接触到文化领域的权威人士,聆听他们对于我国文化现状的思考。我想知道他们对于青年人有怎样的期待,想知道他们希望青年人在现阶段做些什么。未来祖国的文化事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和我们青年人有怎样的关系?我很希望当代的知名文化人士能和高校学生有更亲密的接触,以传达他们的声音。缺少交流沟通,会造成文化代代相承之间的隔阂。不少人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扼腕叹息,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到底有多少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做事情?我相信许多人挽袖当臂,有劲却不知该往何处使。除了发出一点自己微弱的声音,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社会上的孔子学院、国学热,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校园中不乏对古典名著、琴棋书画、戏曲百艺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校园这个象牙塔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离开了校园,走向了社会,我们又该如何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作用?现在文学院的学生大多以学习文学语言方面为主,书法绘画等艺术专业则归属于其他专门的院系,这些传统文化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记得我的行书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大家为什么来学书法?当时我想,书法在古代本来就是文人学士的必修课,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继承者,我没有理由不去“为往圣继绝学”。然而,我所秉持的这些想法将会如何在生命中演绎?我想,许多学习古代文化的学生也有着这样的困惑。难道仅仅为了找工作、谋生路吗?现代社会的确不像古代,文人士大夫自发地在文化艺术中陶冶情操,悠然从容。相比起来,我们多了一份浮躁。那些文化的引领者,像季羡林、启功等老先生,他们付出了自己艰辛的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静待着结果。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宠儿吗?只要埋头学习,机遇就会降临么?机遇降临了,我们也不一定能把握住机遇吧!常听说“机会留给那些更有准备的人”,现阶段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做好准备等待结果吗?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有影响力,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将令世界惊叹。北京奥运会极具东方韵味的开幕式、全球不断增办的孔子学院……中国以文明古国的优雅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那么我们的继承者是不是已经达到相应的标准了?是不是已经具备所需的综合素质?还缺少什么样的文化储备和历练?中华文明的璀璨精华在下一代文化引领者身上会继续发出夺人的光芒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哲的话振聋发聩,激励我前行,我不想让它只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我们的继承者们已经准备好接受文化事业的重任,只是他们还缺少指引,缺少实际行动,缺少抓住机遇的本领。他们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如果有了更好的指引,他们一定可以成为下一代文化事业的领头人。文化殿堂需要更多人的装点,各尽其才,我想,如何,我才能为文化殿堂增彩,为祖国文化事业真正做点事情。洪晃老师,这些是我所想到的,如能得到您的指点,不胜荣幸!谢谢您!罗舒予 首都师范大学罗同学:你好!看了你的信,我百般不解,还以为是一位出土文物写的宣言。没想到你这个年龄、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还用这么僵硬、空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我正在看南怀瑾先生的著作,他在书里说“文化表现在形态上,常有四大类:“衣、冠、文、物”。所以文化是活的,不是你想象的,被供在一个殿堂里,像僵尸一样躺着的。文化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你是学中文的,应该知道老祖宗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一件事情。先不要摩拳擦掌,准备杀出一条血路,走入文化殿堂,文化形态有四种,你都了解了吗?我想你只是对其中一种比较了解。所以先别急着要“弘扬”你没搞明白的东西,弘扬错了,别说进“殿堂”,就算去了文化“地狱”也会被踢出来。这是第一。你迫切要接触文化名人,加快自己进入殿堂的步伐。这点显得有点急功近利,心态不是太好。我只能告诉你,跟在名人屁股后头只能闻到他们放的屁有多臭,不会让你自己有任何长进。名人只是远距离比较光彩,近了就能闻到他们身上的腐朽味道。你应该做什么呢?还是听老祖宗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南老师怎么解释这句话呢?他说:“学问不是文学……做人好,做事对……这就是学问。”也就是说,要进入什么“殿堂”,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最大的学问。 既然你是文学院出来的,建议你可以再看一遍《论语》,先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继承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这是第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研究,我这代一直在追赶西方。但是我现在正在不亦乐乎地看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精彩极了。改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观点,让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无知。以前,我觉得中国文化失传,因为我们的文化观念僵化,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任何活力。而西方文化,从教学到表现方式都充满活力,总是给人很多惊喜。他们不仅不会逼你去背他们的文字,并且能让你交钱去看他们的文化—比如好莱坞的电影,一个美国文化传播的重点工具。看了《论语别裁》,我觉得我错了,完全误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书里指出,《论语》的形式就呈现出孔子教学生是每时每刻、随时随地的。有些段落甚至是在马车里的闲话。这说明是后人没有好好继承,把活的东西变成了僵硬的。而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几千年来已经僵硬的文化变得再活起来。如果你还是很想为中国文化做点事情而不只是想进入文化殿堂,你应该想一想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再复活,让我们的文化有当代性。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任务,不是吓唬你,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所有文化人都在做这件事情,进殿堂的,没进殿堂的,都在考虑同样的问题。我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是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任务是给自己补课。所以,下面我要说的,只是一个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我认为有传播力的文化一定是活的,而如何让已经僵化的古老文化具有传播力呢?我认为是“创新”。这句话有点怪,为什么继承的关键是创新?其实老祖宗早就明白了这件事情。比如《论语别裁》里谈到,我们不要“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就是学了东西要发挥、应用、改进,不能只会背。继承没有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你现在想按照两千年前的礼仪去活着,子子孙孙都会将《论语》倒背如流,这样做不仅你会死,连儒家思想都会跟你一起死掉。继承本身必须完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创新。创新靠什么?靠你。靠你自己去思考,古代的东西对我们有什么价值,你如何把这个价值写成书,写成一封给罗同学的信,变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总而言之,你要有思想,要有传播能力。这样你才可以真正继承。与“创新”同样重要的事情是参与到当代文化中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化。最后,为了彻底打碎你的梦想,我必须告诉你,文化没有殿堂,文化比殿堂生动得多,它就是你,是你书包里的书,是你背书包的方式—是横跨肩还是就搭在肩膀上;是你的鞋—布鞋还是皮鞋还是球鞋;是你的发型,你的衣服。这一切都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只有你呼吸的都是文化的时候,你才真正进入了所谓的文化殿堂。因为那时候你会发现,你就是这个殿堂。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世界都市ilook》主编兼出版人)面临选择,何去何从尊敬的何飞鹏老师:您好!一直追看您在《第一财经》杂志上的职场专栏,对我有不小的启发。即将跨入职场,我的困惑是至今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我虽然不愿跟风,但在现今的教育模式以及就业压力下,面临选择的时候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往往不能真正考虑自己的兴趣,想想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这种选择模式渐渐使我变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似乎哪种选择都可以接受,给我什么任务都可以完成。在身边人的眼中,我在各方面都不弱,但是哪方面是我的强项,就连我也说不出一二,这成了我的困惑。我一直认为,有梦想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但我的梦想一直很模糊,而且自己走着一条离梦想越来越远的路。困惑一:如何发现并实现梦想。高考那年,因为分数的缘故和升学的压力,我选择了竞争不太激烈的学校和专业: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女生来说,学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我本打算毕业后谋求一份非本专业的工作直接就业,因为对这个专业没有很大的兴趣,偏理论与技术的工作也不是我所喜欢的。大四那年,我因为成绩优秀,得到了保送研究生的名额。我当时有放弃保研的想法,但身边的朋友劝我说保研的机会不是谁都能得到的,不要碰壁之后再后悔。又考虑到当年的就业压力很大,经过几番考虑,我选择了一条“看上去很美”的路—被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材料专业研究生。虽然我在研究生阶段的确获得了专业知识,也提升了自己,但我常常在想,要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想要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少。面对这个充满功利和过于现实的社会,我该如何去发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困惑二:如何去了解未知。想要了解一个领域,是不是一定要深入其中去领会,去体验?这对即将要选择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我们来说,了解有可能感兴趣的领域之后再去做选择,时间和精力方面投入会比较大。我知道您除了对现在从事的领域之外,对其他的领域也有很多了解,您觉得应该如何在无法深入了解目标领域之前作出选择?希望您能与我分享您一路走来的经历,从中我一定会收获很多的。困惑三:如何提高抗压能力。确定一个目标、选择了一条道路之后,总会有一些小波折或者大考验,相信您也有过低谷时刻的体验,在那种情况下,是什么让您毅然走下去的?在强大压力下高效工作,应该是当今职场人士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但“80 后”的我们却是抗压能力较差的一代,如果关注一下现在学生们的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越是人们眼里的“好孩子”,心里承受压力就越大。这是因为在人们眼里,他们的优秀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则是不可理解的。在众人的期许下,这些“好孩子”可能出现过激的行为或反应,如果压力得不到正确有效的疏导,他们很有可能做不到原本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情况。就像我在高考的时候由于升学压力过大导致的紧张而很难进入状态,以致成绩很不理想。今后我们要面临的压力和考验还会有很多,那将是相较于高考来说更大的挑战。也许有人会说,无法战胜压力的人再优异也是有缺憾的,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排解及转化压力,用自己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和每一次的考验当中,相信我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我想知道,在面对压力或质疑的时候,您是如何保持冷静并做出正确决定的,以及您的抗压能力是如何练就的。困惑四:如何完善自己。一直在象牙塔里埋头学习的我,对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十分重视,虽然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也有心理准备,但仍希望能在迈出校门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跌倒也不会伤得太重,能走得更远。现今的教育注重综合能力,在我理解也就是查漏补缺式的教育。要求学生知识覆盖面要广,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则是“专”,也就是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极致,无人可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怎样完成从广到专的转换,您认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能力呢?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与我分享您的经历、解决我向您请教的问题,非常感谢您!李瀛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瀛莹:从你的信中,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杰出而且对自我有很高期许的年轻人,虽然你的担心很多、想得很多,但我确定,你在求学的过程中,已经站在很好的起跑点上了,所以你不用太担心,只要依循现在的路径往前迈进即可。追寻梦想,虽然是成就人生的最高原则,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个性上并没有明显的偏好,也没有特殊的专长或天分,这种人通常会接受命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求学、工作,然后在日久成习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最后也可以成就不凡的成果。你读材料科学,这是冷门的专业,就业机会不多,除非走研究领域,继续深造,否则未来一定是非所学就业。但这无伤大雅,大学、研究所已为你提供了完整的基本学识与能力,你要在任何行业就业都有可能,只要及时补足那个行业的基本知识,再加上一颗勇于探索的心即可。读书、实践是探索未知与探索自我兴趣及梦想的两大途径。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每个人都可立即感受到自己对某种知识是否有兴趣。如果能快速进入,并兴味盎然,代表这是你喜欢的领域。若一开始觉得枯涩无趣,也别沮丧,每个人对任何未知新领域的感觉都是如此,一定要先进入,才能窥其堂奥,也才能知道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如果确定这领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就要找机会接触、理解并去实践。我年轻时,工作上全力以赴,只用百分之三十的时间、精力就能完成工作,其余的时间我都用来观察、了解、探索其他领域,这培养了我极宽广的见闻与能力。探索本身就是乐趣,绝对不要以有用与有关来衡量其价值,以宽广的心态面对这博大的世界,才能成就丰富的学识。你的第三个问题关于压力,这也是年轻人常常问我的问题。显然压力对时下许多年轻人而言是重大困扰。由于我从小就喜欢挑战,常常自己寻找难事去做,把自己陷于困境中,这当然会感受到压力,可是这样的压力是我自找的,所以我没有怨言,只知全力面对,也就不会犹豫不决和痛苦。当然其间也会有难以承受之时,这时候我不会困在当下,而是抽出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放空自己,打一场球,用剧烈的体能消耗把自己累瘫,然后睡一大觉,醒来再去面对困难与压力。通常经过放空之后,我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与方法解决原有的困难,如此,事情也会因时间推移而有转机,压力自然也会随之解决。我还发觉一件事,压力最大的来源是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又分别有几种:(一)主观上不想接受困难(压力);(二)主观的认定困难(压力)很难解决,或非自己能力能解决;(三)对结果的期待太高或因害怕结果不佳,以致太紧张,而产生更大的压力。针对第一种心理因素,你要告诉自己,事已至此,愤怒抱怨逃避皆不可解决问题,不如静心面对、全力以赴吧。其实有太多人花了过多的精力在逃避、抱怨上,这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至于第二种压力的心理因素,解决之法在于改变观念:相信所有的困难一定可以解决,要相信自己能解决、能走过困难。一旦相信自己能面对挑战,内在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而压力也会大幅减轻。相信自己,你会得到最大的力量,也会让压力化为无形。第三种心理因素是过度期待与害怕后果难以承担,这是自己创造的压力,因为太在意结果,导致自己要面对难以承受之重。解压之法很简单:全力以赴完成过程,然后把结果留给老天爷决定,不想后果。如果做不到不想后果,那么就告诉自己,担心结果无济于事,只有做好自己当前的事,结果才会与期待最接近。我常思考,为何我们这一代,很少谈到压力的问题,而现代的年轻人,却总为压力所困。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们这一代历经各种颠沛流离的困顿,当我们走过穷山恶水,再面对各种情境就能应付自如。我们无须刻意让年轻人面对困难,但年轻人如能做好心理准备,时刻告诉自己安逸不会常在,挑战与困难随时会来,这样的心态或许有助于克服压力。看到你的第四个困惑:如何完善自己。我更相信你是一个自我期待甚高的人,一直想把自己变成完美的人,一直在询问还要学些什么?拥有什么能力?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比较好的方法或许是:享受学习、享受探索、活在当下!如果你现在不去想未来、想结果,而是努力学习本身的专业,去探索任何有趣的知识或领域,你会活得快乐一些。只有在当学生的时候,你才有余裕、有空间容许自己有一些浪漫的时光,一旦开始工作,那就是永无休止的挑战。工作前最好的准备就是把基本的知识、态度准备好,至于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可以在真正面对工作时再开始。只要你有正确的态度,再加上基本的学识能力,工作上的专业技能其实并不难学会。回答完你的四个问题,我发觉你的起步比我强太多了,在大学念书时,我称心快意地玩了四年,不太想未来。但真正开始工作,我则义无反顾地全力以赴,珍惜每一刻,珍惜每一次挑战。只要你相信自己的能力,我确信你会有美丽的未来。何飞鹏(台湾《商业周刊》创办人、城邦出版集团副董事长)……

后记

一直以来,我们都想做一本能对年轻人们有切实帮助的书。我们深知,对于大部分人的成长来说,大学几乎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奠基阶段,这段既美好又短暂的时光实在太要紧了。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为了以后的人生旅途和职场生涯,似乎什么都要准备,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准备好。那些摩拳擦掌的努力里面,有很多迷茫,也有很多渴求。我们的想法得到了零点集团的“黑苹果青年”项目组的大力支持,这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反应迅速,高效且负责。他们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向1 000 多名在校大学生发出了邀请,“我们聊一聊”活动前后受到上万名学生的关注。在大量的来信里,蓝狮子编辑部反复讨论归纳,将大学生的代表性困惑,如职业选择、爱情和现实、生命的效率和质量、追寻快乐等等问题归纳,选取了最终呈现在本书中的34 封信件。同时,我们向超过30 位来自企业界和文化界的嘉宾发出邀请,经过反复沟通,最终有15 位嘉宾在百忙之中提笔回复了这34 封真诚的来信。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领跑者,时间被切分成密集的区段,却仍在飞机上、深夜里一字一字地写下自己对青春的回忆和感悟,对迷茫的指点。这本书的沟通工作前后历时近一年,繁复而漫长;但得到的支持和温暖足以抵消任何困难。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大学生们疑惑和渴求的眼神,想象嘉宾们将自己曾经历过的低谷和成功娓娓道来,告诉每一位年轻人,办法总比苦难多,未来总值得期待。我们深知,这就如同拍拍肩膀所传递的力量,在某一时刻,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其中桥梁的我们,以此为荣,义不容辞。就像其中一封回信写的: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在编辑这本书的大半年中,我们在曼妙好时光里,看到了智慧、真诚、责任和希望,一切都变得如此值得。感谢参与此书的每一位学生、嘉宾、编辑的付出。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2011-1-12

编辑推荐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34封来自大学生的信,信中提出的疑惑涵盖了目前大学生们关心的所有问题;15位名人一对一答复,为大学生解开关于成功的种种疑问。潘石屹、俞敏洪、丁磊、何飞鹏、黑幼龙、洪晃、金志国、李东生、马明哲、马云、苏芒、吴晓波、许知远、严旭、袁岳,与你面对面,聊一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聊一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我们聊一聊——书中一信件的形式解答每位写信人的困惑,这些困惑或许我们曾或正在经历着,书中各行著名人物的解答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   成长的路上,我们除了要有自己的头脑和思想,有时也要停下脚步,坐下来和名人聊一聊.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的教训可以使我们避免错误.每个人的成功各不相同,但是成功的方法都可以学习~
  •   孩子很喜欢!我们以前考大学时也有人这样跟我们聊一聊!也许我们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   这是名人与大学生的交流,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
  •   大学生很现实的问题,很有帮助
  •   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寻觅未来方向的佳书
  •   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大学生刚入学时看。
  •   很不错的一本书,对大学生很有帮助。
  •   对于大学生有益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   粗略翻看了这本书,感觉挺不错的,特别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很适合
  •   朋友推荐,买来送给孩子,随手一翻,感觉不错,一方面了解青年人的想法、困惑,又能得到过来人的经验教训。
  •   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新颖,成功人士的回信对人很有指导意义,推荐阅读
  •   看了几页,觉的人就得向成功人士看齐。有目标才会成功。整体看成功实例,自己才有成功。
  •   人生的道理,由长者慢慢告诉我们
  •   这本书我从第一次看到后就一直很想买,感觉很不错
  •   买回来,一晚上就看完了,很鼓励人,对80、90后确实有指导作用!
  •   送货很快啊,很及时上午下的单下午就到了,神速啊。
  •   反复提醒自己要有目标
  •   语重心长,很有感悟
  •   内容很振奋,相信你读了会学到很多。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很受用
  •   有一个大学梦撑着我熬除了试卷就是补课的黑暗三年高中
  •   这本书写的很棒!
  •   很有用,学生的书信写得很好。
  •   挺好的 值得看
  •   能帮助解答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从有经历过人生的成功人士出发,更有说服力。能帮助解决疑惑。
  •   我已经毕业很多年,这本书都是针对大学生的一些事例来谈论,看过书后总体的感觉是有帮助,但是要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话是不可能的,以为很多的事情要在实践中才会有答案,人也是在实践后才知道路要怎么走,我们只有经常的提醒自己,我们要不要荒废自己的时间,慢慢的摸索自己的道路,任何人的一封信都不足以改变你的人生,改变自己的也永远自由自己,这也是很多人的成功你为什么不能复制的原因,你只有复制了他对成功永不放弃的信念,你才可以成功。这本书可以说是你可以学到一种方法一种信念,但是具体的事件他没有办法给你解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多读读总是没错的。
  •   正文的形式 还可以 就是书中那些所谓的大学生问的问题太。。。。。毕竟有些问题大众的还是没问到。。。。就当是励志书 还是看看好 不错
  •   都是一些平时的好,简单,但不简单,值得大学生们慢慢细读。
  •   大学生看一看,能获得不少收获~
  •   从名人的观点出发,看问题,可以少走弯路。
  •   没看一片,细细寻味
  •   帮人代买。还行
  •   挺有启示和让人反省之处
  •   书很好,对我作用很大
  •   不能说有多深刻的道理在里头,毕竟真理就是那些,说多了就是老生常谈了。几位名人的信写得非常客气,耐心地跟青年人沟通,不过大学生们写的信所反映的问题也是相当典型的,不过名人们说的东西我们也是听了很多遍了,新鲜的东西不多,有触动的文章比较少。
  •   那些写信的学生都是非一般厉害的学生..所以名人指导的内容很理论...都是一些理应知道的结论,但如何去做没有讲,而且感觉不太适合一般的学生
  •   看了一下此书,很多都只是大道理而已,而有几个写的很真切的人,你平时也可以从他们的博客里看到更多更好的建议。
    不过多看本书总归是好的,仅此而已。
    很喜欢那些学生的信,很真诚热切。。。不过似乎都没有得到什么切实有用的回答。。。隔靴骚痒的感觉。。。
  •   还好我们这些大学菜鸟有受益
  •   不是很有深度
  •   还不错,,内容不是太具体
  •   看完了之后受益匪浅,很好的一本书,可以看看,尤其是大学生或者刚毕业不久的人
  •   刚拿到书,阅读了第一篇,虽然是很早明白的道理,但是同样给了我思想的触动。相信后面的33封信不会让我失望。也许从中能找到我的方向。
  •   简单翻过,还不错吧,看完发现个人喜欢的多是青岛啤酒的那两人写的和时尚芭莎的苏芒写的~~以前都不知道他们~~PS:第一次这么潮流,买了刚出炉的书呀,哈哈哈
  •   “抱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青春病,因为你的未来充满了不 确定性,所以你因之焦虑,而焦虑一定会发酵出抱怨,抱怨自己的智商、出生的家庭、考上的学校、学科以及所有的一切,这不足为奇,当哪一天,你开始不再抱怨的时候,你就跟青春告别了。问题仅仅在于,你不能只会抱怨,你必须行动。
  •   在了解那些名人的基础上,再去看这本书,你会发现收获很大。但是之前不了解名人就没有那么大的收获。
  •   只看了些摘要,还没仔细看,但感觉不错。
  •   这件商品没什么问题,看起来舒服。说说内容吧,说简单点就是认识你自己,也就是哲学上的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难做到认清自己,再简单点就是你的兴趣是什么?发展自己。。比较难,注重品德修养最重要。。
  •   道理都懂。。。大学生优秀了些 两年前买的时候翻了几页 可能是我和他们的差距有点大?至今放在书柜上没怎么翻额
  •   有些话,听起来很美,说起来也很容易,但就是不知道实践之后是什么样子。
  •   哎,买了看了,觉得没什么用。
  •   你可以看看,给你信心和力量
  •   全书,给我印象深刻的回信不多,洪晃的是一篇。学生的问题的确道出了一部分心声,其文字写得比较刻意的正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惜,“名人”人们的回复却让人略觉的敷衍,这是面世的书,所以模棱两可的回答似乎更应该出现在这里。但文不对题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   正本书看了下来,书里的34封信都讲的是很优秀211大学毕业的人对人生迷惘,这些人不乏为一些优秀的人才。可是我们这些一般的人看了会更觉得沮丧,因为那么优秀的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心,我们这些一般更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就更是不要说了。
  •   朋友收到了 觉得还不错 质量也OK
  •   不错,是我想要的~没有折损~嘿嘿
  •   感觉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其中不乏言辞精深者,有一定启发意义,是本不错的书。
  •   这本书对我的作用很大希望能帮助你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