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不说的历史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看历史》杂志  页数:309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一  家国天下总关情袁腾飞作为《看历史》杂志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看历史》是中国第一本历史新闻类杂志,其坚持和倡导的历史非虚构写作令其获得众多学者和读者的认可。近年来,民间写史开始悄然升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图书及影像作品。为推动公民写史的持续健康发展,《看历史》杂志创设了“公民写史基金”,以“公民写史计划”的方式,资助全国各地自发的历史写作。其中包括推动全国中学生历史探究活动及写作的“中学生写史计划”。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场盛会,又是“中学生写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比赛,旨在为全国中学生及中学历史教师搭建历史探究活动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本届比赛参赛学生超过万人,集体参赛学校超过500所,数十位历史教研员、上千名中学历史教师参与活动组织及指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现在的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处境十分尴尬,一直处在被边缘的“副科”地位,不受重视。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枯燥无趣,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造成的整个社会重理工轻人文的风气影响,也有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自身的问题。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过于强调政治性、现实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教的意味太浓,讲述的内容离中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用这样的内容教育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教育者希望达到的效果。我曾经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这么一件事: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之后,苇子用十来天时间对七个同学进行了访问,看看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苇子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场景,你要躲在家里吗?”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可以在家里上网。”同学对“文革”的无知与淡漠让她震惊。但即便是她自己,也仍然不能理解历史。“文革”这段历史在课本上有十来页,她的老师却讲了10分钟就带了过去,还告诉她考试不会考。苇子很奇怪:“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历史老师对“文革”的避言反而使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为什么不讲?”她说,“不能因为不考就把它忽略掉。书上已经写到的东西,我们有权利知道。”除此以外,历史课本本身也不能让她感到满意:“上面都是冷冰冰的人名和事件。”在网友的建议下,她去看了红卫兵墓。个人史写作者杨霞丹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媒体人何三畏说:“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学者雷颐更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上一辈的历史不大关心,对于‘文革’的历史很多年轻人也都不清楚,问题还是出在历史教育上。我在《拒绝遗忘》一文中就提到,集体记忆尤其容易受到主流话语掌控:它可以控制让你记住什么、有意地屏蔽让你忘记什么,或者强化你记忆中的某部分,淡化甚至干脆让你遗忘某部分……民间写史的意义正在于此,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维度,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作为“公民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的主办方希望唤醒一代青年主动关注历史,寻求历史真相,明确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进而主动承担起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历史责任。通过分享先辈的历史经验达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化进程。本届大赛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的中学生写史比赛。参赛学生的文笔可能稍显稚嫩,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途径的掌握也还稍嫌不足。但他们在访问长辈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父辈、祖辈甚至曾祖辈的心灵沟通。孩子们在先辈们悲欢离合的故事里,不仅获得了对家族、社区、城市甚至国家民族历史的认识,还增进了与长辈的感情,意识到自身对家人、对社区、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责任。长辈们则在孩子们的追问中,被孩子们的真诚与温情打动,主动参与历史记忆的重建过程,并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学生在文章中对他们所写的这段历史有深深的思考和感悟。山东师大附中的雷宗兴同学在他的《被找回的家族记忆》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由此可见,“文革”不但给这个家族带来灾难,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家族带来了灾难,这就是国家的浩劫,这就是国家不可磨灭的伤痛。这必须是当代人不可以遗忘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在日后的运转中,远离狂热,走向正轨,这样才能对国人有警示作用,让我们用理性的分析去辩证地看待国家政策,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作为一个多年学历史、讲历史的历史教师,我向这些可爱的中学生们致敬!这场大赛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范围,成为一场家庭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教育活动。2012年,第二届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将跨出国门,届时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中学生和东南亚、北美等地的华裔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本项赛事。届时,这项赛事将成为影响整个华人社会的重大公益赛事。让我们翘首以待!是为序。

内容概要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是《看历史》杂志携手全国500所中学,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口述历史图书。《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以发现、记录和传播“我们身边的历史”为宗旨,吸引了超过10000人热情参与,1000多位教师、教研员参与组织,100多名学者、媒体人倾力支持,将一个简单的想法变成了一场拒绝遗忘的公民写史运动。我们从近万篇稿件中精挑细选出31篇佳作结集出版,希望将一份份跨越百年的真实家国记忆凝聚成一本见证光荣与屈辱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翻开《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农民、历经坎坷的中共地下党家属、飘零台湾的孤独老兵、一心梦想上大学的“黑五类”才女、漂泊南洋的“自梳女”、历经政治风暴摧残的工商业者、突遭教派冲突的回民家族、被打倒的穷困落魄的地主家庭、为生活所迫的底层打工者、改革初期生活在夹缝中的个体户、经历自豪与失落的国企下岗职工……如果我们能以爱的名义,忠实地记录我们的亲人,那不就是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的命运史吗?
  现在,历史只存在于课本里;半个多世纪以前,它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历史的秘密,也许就深埋在自己家里,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发掘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追寻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记忆,收集与复原那些历史的碎片,更是在“寻根”——寻找和父辈、祖辈的亲密感,重新面对我们的过往,返回我们来的地方,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是对祖辈的致敬,也是送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真正逐渐枯竭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内心。追寻我们的祖辈历经百年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轨迹,你将获得一种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

作者简介

  《看历史》是面向城市中产阶层重点打造的中国第一本新锐历史杂志。以“在历史中发现新闻,在新闻中发现历史”为理念,不仅仅是提供历史记录文本,更为思想独立、品位高尚、知识鲜活的新锐人群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体验。
  为推动公民写史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看历史》杂志创设了“公民写史基金”,以“公民写史计划”的方式,资助全国各地自发的历史写作。其中包括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的“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第一届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参赛学生超万人,五百多所中学积极参与,众多著名学者热情支持,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书籍目录

序一 家国天下总关情袁腾飞
序二 历史应该由谁来撰写王雄
第一部 风雨
未完成的梦想
被找回的家族记忆
李家三兄弟的命运纪实
他们无法安然生活
映射在记忆中的大字报
“大主人”之死
外公的故事
第二部 飘零
十二年的漂泊之路
战争逃生记
永不磨灭的记忆
“自梳”下南洋
在尘封的朱门中寻梦
铁道线旁的漂泊情缘
第三部 沧桑
我的祖父
外婆的爱情
爷爷的记账本
姥姥的小木箱
爷爷和钻石的故事
曾祖母的民国往事
阿公三十年的回乡梦
一个台湾老兵的漫漫回家路
妈妈是中国第一批个体户
第四部变迁
古兰经声声
外婆与世纪同变
我家的户口簿
我们一家人这些年
一个国营工厂的兴衰
听马奶奶讲土族传统婚礼
祖屋记忆
三本书
四封写给孩子的信
跋:谁是历史的主人李远江
鸣谢

章节摘录

完成的梦想(王砚书)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祖母,以纪念她的家族和梦想。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卿云歌》尽管北方人习惯称祖母为“奶奶”,但我的祖母一直固执地让我称她为“阿婆”,似乎这样就能让她回到她那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故乡。在北国的潍坊一直坚持说一口地道的川音,也是她对故乡的一种怀念。每每注视着她那如江南明山净水般的双眼,我都能看到她几经人生沉浮而积淀的睿智,也有些未完成心愿的遗憾。她总是说,经历了这一生,辗转三个相隔千里的地方,大起大落过后,也就将自己的遗憾看淡了。但不管怎样,她的梦想还是深深埋在心底,是她不愿触碰的一道阴影。我还记得,“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祖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除去民国时期四川最大的军阀、地主刘文彩家族以外,最有名的家族就是我祖母的曹姓家族了。“我的祖父虽然是地主,却是当地有名的开明绅士。”祖母回忆道,“我祖父和我父亲都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待人和蔼有礼,收租子也是公平公正的,从来不欺压佃户。”也正是因为这样,祖母的祖父在镇上很受人爱戴,在后来的艰难日子里,祖母一家也受到了不少好人的照顾。“在我小时候,我们家是很富裕的。当时我们家一星期至少能吃三顿肉,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我家每次买肉,都是要买很大一块的,还要讲究‘四肥六瘦’。”祖母每次说到这里,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到镇上找祖父玩,看他和一些有文化的老先生打麻将、喝茶、评论时事、聊天。他每次看到我,总是笑眯眯地问我的学习情况,然后给我一些零钱,让我去买烤红薯、糍粑之类的零食和母亲、妹妹们一起吃。那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了,父亲在外经商,我才六七岁,而新中国也马上就要成立。那算是我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每当回想起旧时时光,祖母都仿佛沉浸在儿时的美好中,细细回味。“因为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除了读书,就是和他的同窗玩伴们一起玩闹,年少轻狂,总有些挥霍无度。后来在祖父的要求下,他才转而经商,在成都平原内做一些本分的买卖贸易,算是一个‘儒商’吧。我母亲姓陈,虽然识字不多,但陈家也是家底殷实,良好的家教让母亲也知书达理。”祖母听家里的老人说,父亲母亲结婚后一直相敬如宾,夫妻一起管理家事十分和睦。祖母的父亲也对祖母疼爱有加,从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读书写字,直到现在,祖母都能写一手清秀的小楷。她不到六岁便入学,因为一二年级的知识早已学过,便直接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学习。祖母现在也常说:“我父亲很聪明,他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不笨。”小学到初中一共九年,祖母只读了七年半便升入高中了。“我们镇上曾经出了不少读书人,所以当时我的志向就是考上大学。没想到,这成了我一辈子没法完成的梦想。” 变故逼近新中国成立前夕,祖母的舅舅回到了安仁。“他是在行军过程中偷跑出来的。”祖母笑着说,“他原来是国民党的一名军官,却早就有投奔共产党的意向。后来在围堵长征中的红军时,他索性就和几个人投奔了红军,和他们一起继续长征,这些年来一直没有音信。”对于他的到来,祖母一家人感到很奇怪,还以为他是单纯的回家探亲。可他们没想到,他是来“通风报信”的。“当时国民党大势已去,已经开始向台湾溃逃了,所以得知新中国要成立的消息后,我们并不惊讶。”祖母说,“但是舅舅带来的消息是共产党接下来要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据说要打倒地主,将田地全部分给没有地的农民,还要抄家。这消息让我们一时不能接受。我一直以为共产党所说的‘地主’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祖母一家平日待人谦和有礼,乐善好施,邻里街坊也是淳朴可亲的。假如要抄家,其他人断不会从他们家拿走一针一线。但是为了避免被“打倒”,祖母的家人开始将一部分田地低价卖给可靠的佃户,遣散长工,将家里一些贵重物品藏起来,搬回祖宅,仅靠收租子等收入生活。由于土地改革正式开始时,祖母家的田地已经所剩无几,所以他们一家并未被打成地主,而是以“富农”的身份继续生活着。但按规定,家里的一些物品还是要送给贫下中农。“我还记得当时‘抄家’时,父亲将家里大门打开,四周的乡邻却没有一个人到我们家搬东西。直到现在,四川祖宅还留着清朝道光之前的木制家具呢。”祖母告诉我。不管怎样,“越穷越光荣”的思想还是让许多人对祖母一家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小的时候我母亲还给我缝制旗袍,而每次别的孩子都穿打满补丁的灰褂子。也许是因为嫉妒,他们见到我穿旗袍时,都嘲笑我是‘地主家的孩子’。当时我已经意识到‘地主’这个称呼是不光彩的,每次母亲让我穿上她缝制的衣服时,心里也有些不情愿。但父亲告诉我,我们不是那种欺压别人的‘恶霸’,而是和别人一样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厄运突降1954年,祖母12 岁。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击垮了这个温馨和乐的家庭。“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的情况。”每当想起那时的情况,祖母的语调总是有些哀伤,“晚上父亲从外地回来后,同几个本家喝了一些白酒,兴致很高。没过一会儿,他便捂着肚子说肚子疼,让我母亲去找医生。母亲当时还怀着小妹,行动不便,还是匆匆地走了。没想到等她回来时,父亲的身体都凉了。而他的手里,还攥着给我们姐妹五人带回家的棒棒糖,那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后来他们说,父亲得的应该是胃穿孔。”当时怀有身孕的曾祖母同祖母一起将曾祖父安葬了。没过多久,祖母最小的妹妹也出生了。“父亲死后,母亲十分悲伤,所以小妹生下来后总是体弱多病,而母亲的身体也开始渐渐衰弱了。”祖母说,“但母亲是一个十分坚强的女子,白天,她将自己编的草帽、草鞋拿到集市上卖;晚上,她教我和大妹纺棉花、织布。安仁的商人都很本分。母亲和我拿着收据挨家挨户收货物的欠款时,没有一个人赖账。有些商家的阿婆看到我们孤儿寡母十分可怜,还给我们带一些自己做的糍粑和团子。”因为感动,祖母的语调有些哽咽。在这突如其来的艰苦条件下,祖母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文彩中学。“文彩中学是安仁最难考的学校。”说起这,祖母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不是我自夸,我在文彩中学是最小的学生,成绩却是一等一的。一般的语文数学考试我从来不复习,当时的考试是所有学生在大礼堂里一起进行,许多人都愿意和我坐一起呢!当时,我一心想考到上海的复旦大学。我喜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必备的。” 即使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再大,也会被生活的重量压得岌岌可危。祖母一天一斤的粮票是学校提供的,她一两也不吃,省下所有的米饭给曾祖母和姨祖母。祖母拿出当年的学生证,那瘦瘦小小的样子足以证明她的缺衣少食。“因为我小,同学们都很照顾我,也待我很好。每天中午母亲都让我把自家做的榨菜、豆腐乳带到学校,我把榨菜和豆腐乳分给同学,他们就一人给我几勺米饭,我再就着榨菜吃完。我们家的祖宅很大,前后都有花园。母亲父亲都是爱花之人,原本花园里种的全都是玫瑰、蔷薇和金银花,但自从父亲过世后,家境便每况愈下,母亲只好把玫瑰和蔷薇移除,改为种菜。当时的粮食危机十分严重,即使在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仍然有不少人饿死。但是我们家母女六人,我也没有让一个人饿死。” 动荡之世50年代末,“浮夸风”、“共产风”、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开始影响到祖母所在的地区,那时家家都要出劳动力,上交粮食,而祖母家却得以幸免。“当时的村支书是我本家的一个长辈,他悄悄吩咐下来,不要让我们孤儿寡母受委屈,帮工之类的事情也自然轮不到我们家。曹姓、陈姓的亲戚还有乡邻都或多或少地接济我们。当时的阶级斗争已经很明显了,但他们丝毫不嫌弃我们的出身。也许是受祖父的开明行为影响吧。”祖母每每谈起这件事,语调中都充满感激之情。“受人接济的日子没过多久,又有一件事发生了。”祖母回忆道,“当时在村里政府工作的一位本家和他的妻子气势汹汹地到我们家,质问我们:‘你们明明是地主,为什么没有被抄家?’就凭着这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他们把我们赶出了祖宅。没办法,当时出身就是一切。母亲想把自己的几大箱嫁妆拿走,可他们把嫁妆扣下了,只给我母亲留了这副金耳环。”祖母指指她耳朵上的耳环,“我们孤儿寡母居无定所,连基本的食物来源都没法保障。没办法,母亲只能向她的哥哥求助。” 曾祖母的哥哥替她们买了一处不到20 平方米的破旧小屋,她们母女六人在这里暂时安顿了下来。“受到过我家帮助的人都很同情我们的遭遇,但敢怒不敢言。没过多久,一位远在北京的曹姓本家知道了我们一家的情况,马上号召安仁的本家筹款到北京告状。为我们要回了房子,也没有问我们要一分钱。”祖母感动地说,“他们知道在安仁告状会被压下,便从北京直接上诉。北京的本家花钱托关系,动用了一切力量,就是为了帮我们母女讨回公道。” “上诉历时三年,最终,中央派一位领导从北京赶到安仁。我母亲当时卧床不起,但当时那位叔叔走到我母亲床前,握住我母亲的手,大声对她说:‘大娘,您的房子我们给您要回来了,您放心,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当时,我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还记得儿时父亲让我好好读书的教诲。我一直认为,按我的成绩,我会到复旦大学研读我喜欢的数学,完成我的梦想。可是现在,当年没有我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考上名校,功成名就。我再回到安仁,都怕自己没脸见到他们。” 背井离乡由于家庭的贫困,学习优异的祖母不得不坐上远赴宁夏的列车,在贺兰山脚下的工厂为挣钱养家开始了新生活。“别看我年纪最小,但是我的文化水平是他们之中最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都很照顾我,我在工厂只工作了一个星期,就转到厂区的小学,当了一名民办小学教师。当时的工资就已经达到每月40 元。”在当时安逸的条件下,祖母借来了所有可以看的书,自学了高等数学、裁缝和编织。“即使工作了,我还是做着上大学的美梦,希望有一天挣够了钱,我再找一个高中学习,重新考上我心仪的大学,继续深造。但当时我深知家里的情况已经不如从前,完成我的这个梦想已经难如登天了。但也就是在那时,我和你的祖父自由恋爱,并且在厂里结婚,婚后,我和你祖父回到了他的故乡——潍坊。没想到,在潍坊,我又受到了打击。” 初回潍坊时,祖父的亲戚都看不起祖母。“当时我烫着卷发,穿着当时流行的连衣裙和小皮鞋,却遭到了那些亲戚的嘲笑。他们说我是四川地主家的大小姐,在家里都是锦衣玉食。四川是天府之国啊,再不济也有小麦可以吃,一般吃米饭和青菜,芋头都是喂猪的。可是山东是穷乡僻壤,每顿饭都是难以下咽的窝窝头、咸菜、红薯干,芋头都是老人和小孩才能吃到的‘好东西’。当时你祖父在云南跑长途运输,我自己在潍坊受尽嘲笑。”即使到现在,祖母还在潍坊固守着南方的传统,仍然不理睬北方的“地瓜面”和“窝窝头”。“当时在潍坊,我大病了一场,食不知味。”永远的遗憾与初来乍到的不适应一同到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脚步。“我和你祖父的出身都不好。你祖父的爷爷也是地主,有五个儿子。你祖父的父亲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最后因为抽鸦片而死。你祖父的母亲不甘受辱,也吃了鸦片自杀了。你曾祖父的大哥牛高马大,当了潍县县长的保安队长,当时十分风光。1948年潍县解放后,他便和国民党败军逃到了金三角地区,也不知是死是活。”就因为出身问题,祖父和祖母都被人嘲笑,恶语相向者更不在少数。这时,祖母已经知道自己实现梦想没有希望了。好在祖母和祖父当时已是工人,所以工作上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贫穷拮据的日子逐渐变得平淡无奇。“我上班、种麦子、裁衣服、织毛衣,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我的梦想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80年代末你父亲考上西南石油大学,我和他一起去报到时,看到大学的校门,我竟激动得流出泪来。那时我已经不再心心念念着复旦大学,不管是哪所学校,只要让我进去转一转,看看他们的图书馆,听听课也好啊。现在倒好,自己没上大学不说,还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回。几年前是回家了,母亲却去世了。”祖母起身,默默地看向南方。我依稀看到,她苍老的眼中,有泪光闪烁。“我的梦想,我的复旦,已经被历史的长河吞噬了。” 后记2002年我五岁时,曾经和父亲一起回到四川祖宅拜访曾祖母和姨祖母。我还记得祖宅很大,曾祖母拄着拐杖,从大门出来接我们。祖宅的前院有一口古井,井水十分清凉,当时我的表叔们从晾房中搬出一缸辣椒酱和豆瓣酱,用井水冲洗后把封口打开,香浓的味道可谓是绕梁三日不绝。一个月里,我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许许多多小秘密,也是我童年的一段趣味盎然的记忆。遗憾的是,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我的曾祖母。2008年,曾祖母以接近90 岁的高龄过世。虽然是喜丧,但祖母回四川奔丧后,一夜白头。2010年,我父亲到四川泸州出差,临走前特地回安仁参观了我祖母的母校——文彩中学。此时,距离我祖母从这里毕业,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个人史是汇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细流。那怕只是一个少年只言片语的钩沉,也是重建被遗忘与被毁坏的历史的一砖一瓦。——《南方周末》可以提供大量细节和素材,跳出国家视角,告知阅读者每一个政策、运动除了宣言、口号之外,究竟对个人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究竟我们的时代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瞭望东方周刊》时间把历史揉碎了,满地散落,有太多飘向了不知名的暗角。历史需要每个人的记录,现实也终将成为历史。为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现在我们应该向每个历史记录者致敬。——《晶报》

编辑推荐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是感动1亿人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跨越百年最真实的家国记忆!90后虔诚的心灵寻根之旅!新锐历史杂志《看历史》历时3年倾力打造!翻开《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本书,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是一本见证光荣与屈辱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从动荡的清末,纷乱的民国,艰难的抗战,痛苦的内战,“大跃进”与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讲述在时代的磨难中普通中国人经历的一切苦乐哀愁、屈辱光荣。《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是一本有温度的历史读物。以平民的视角记录时代的变迁,用不懈的追寻还历史以生命,带我们回到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比《往事并不如烟》更真实,更细腻!《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追寻我们的祖辈历经百年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轨迹,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孙辈、父辈和祖辈的心灵沟通,让我们获得一种生命中最真实的成长感动。“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2012年唯一推荐图书,袁腾飞为《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亲笔作序并倾情推荐:向这些可爱的收集记忆的孩子们致敬!众多企业家感动推荐、批量团购,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族历史的书,更是一次对自我的探寻、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未出版就已经口口相传,引发众多家长(尤其是城市白领、中产阶层的家长)的热情预定,被看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全国超过200所重点中学,一致推荐为“中学生暑期必读书”!众多主流媒体一致推荐为“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图书”!钱钢、章立凡、张典婉、野夫、喻尘、王雄、唐建光、李远江……众多历史写作者、媒体人、公共知识分子倾力支持、全程辅导,立志推动一场拒绝遗忘的公民写史运动!秦晖、朱学勤、杨念群、樊建川、高毅、陈新、赵亚夫、姬秉新、齐健、黄牧航……众多著名作家学者亲任评委,感动推荐!《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羊城晚报》《京华时报》《环球时报》《中国教育报》、凤凰卫视、湖南卫视、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易等超过100家主流媒体密集报道、强力推荐!

名人推荐

《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羊城晚报》《京华时报》《环球时报》《中国教育报》、凤凰卫视、湖南卫视、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易等超过100家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强力推荐!一本感动众多著名学者、媒体人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在《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祖辈与孙辈,跨越不同世代的两代人,用回忆与呢喃,用聆听与文字,讲述课本上不说的历史,消解了彼此曾经有过的陌生,传递出生命的责任、乐趣与力量。总有一天这些历史会自己连在一起,还原一个时代。——沈志华  著名学者、《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编者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值得记录,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历史记录需要公众参与、公共立场,需要传播和共享。——唐建光  著名媒体人、《看历史》杂志主编所有人都是历史的主人……发现、记录和传播我们的国家记忆,是一种公民权利,也是历史书写者的命运。——杨锦麟  著名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前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我们能以爱的名义,忠实地记录我们的亲人,那不就是上个世纪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的命运史吗?——何三畏  著名媒体人、《南方人物周刊》主笔只有更多的人,无论是在历史大潮中曾经引领潮流、推波助澜的“精英”,还是任大浪裹挟、不能不随波逐流的“庸众”,都写下自己的昨天,参与历史记忆的形成,打破“钦定”历史话语的垄断,我们才能“最后补成一袭金镂玉衣那么真切的民族记忆”。——雷颐  著名学者、《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历史书写不再是学者的专业,也不再是官方的专利,变得日益大众化。要想选择性地屏蔽和遗忘历史,今后是越来越难了。……后面或许还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两岸三地的中国人、全世界的华人,都有故事要说。——章立凡  著名学者、《君子之交如水》作者他们在访问长辈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父辈、祖辈甚至曾祖辈的心灵沟通。孩子们在先辈们悲欢离合的故事里,不仅获得了对家族、社区、城市甚至国家民族历史的认识,还增进了与长辈的感情,意识到了自身对家人,对社区,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责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学生在文章中对他们所写的这段历史有深深的思考和感悟。——袁腾飞  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讲历史》《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作者曾经狂暴的历史将亲情折断,让亲人之间都没有安全。而在物质消费进步的时代,很多人的家里虽然灯火通明,可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如黑幕。只有在这里,祖辈们用回忆与喃语,孙辈们用聆听与文字,点燃了每一个家族的心灯。——王雄  著名历史老师、江苏省历史学科特级教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4条)

 
 

  •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
  •   是人家推荐给我女儿看的,不错,内容很好,很多真的是和女儿相同年龄人写的了,她更看的懂,也更有心去看,多了解一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最重要,成绩是很重要,但有正确的历史关更重工业了。
  •   课本上读不到,却很重要的历史知识,以后随时打开都有用啊
  •   一群中学生学的历史,写的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
  •   以前指导学生写历史作文苦于没有好的范文,现在好了,这本书里的文章真的是很好的参考范例。
  •   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记住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历史,还有我们身边的历史。
  •   同事介绍的,很不错。其实一直来我们也在做学生历史调查活动,对学生写调查报告有借鉴作用。
  •   孩子貌似还对历史没有兴趣,慢慢引导。
  •   能够正确的反映历史
  •   每个人的家族史,这个活动很好,学生们写得很用心
  •   很有意思的一本故事书,一百年来芸芸众生滴滴点点生活的记忆!
  •   了解中学生的想法,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   老师推介寒假阅读,看起来书的质量也很好,值得购买!!
  •   现代的90后有思想有见地
  •   这个商品不错。还不错。不过个人认为有点无聊。
  •   很好。书非常不错,要认真阅读。
  •   课后的读物
  •   简单反了一遍,此书很独特,慢慢读过,细细欣赏。很满意。
  •   书不错,买给小孩用的,小孩很喜欢。
  •   书很不错,质量很好,内容还没看
  •   书真不错,喜欢,会好好去读的。
  •   本书收藏,准备再买鬼灵报告!!!!
  •   很好看!很有帮助!
  •   儿子看了,说不错哦!
  •   个人很喜欢,挺好看,很赞
  •   很不错,包装好,印刷好。
  •   不错 是讲课都听不到的
  •   这个商品不错,纸质很好,很满意。
  •   正版书籍!服务到位!物流很快!
  •   非常喜欢,非常好看
  •   确实是中学生写的“家(族)史”,可以从更广阔的社会角度去认识近现代历史上的大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不过,学生毕竟是学生笔触还显稚嫩,很多地方也不太符合历史的规范。
  •   让孩子们记住历史,读懂中国人那段极其沉重的岁月。后代不该忘记,他们可能都不理解为什么当时会那样,和电影里的不一样啊?是的,出于宣传的需要,许多真实的东西是无法披露的,但他们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那是一个令人发指、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许多事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以史为鉴吧,百姓不容易呀!
  •   适合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们读,可以学学他们是如何写历史小短文的。值得一看啊,推荐!!
  •   给孩子买的,本来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历史,但是我翻看一下,感觉很绕,中学生写祖父母的祖父母故事,像中学生家史作文。个人见解。
  •   个人很喜欢,里有些故事真的很感人也很心酸,学生笔下的历史给人的感觉真的不一样
  •   告诉学生们,历史很多时候不是从课堂里学来的。
  •   写的好啊,尽管是中学生写的
  •   是一本送给孩子的好书,帮助孩子敢写,会写!
  •   这次送货很慢,按以前应该是星期四可以收到,结果又要星期一,短信发送的快递员电话是空号,本想星期六日自已取也无办法,还有是外包装全打开了,好在里面还好
  •   现在的学生真不错
  •   取视独特,再补些背景知识就更好了
  •   大人也可以看看,还不错吧,10个子以上才送积分,非常无聊
  •   虽然作者们的文字比较稚嫩,但内容真是不错!
  •   内容有点浅薄,毕竟中学生的文笔,闲来无事消遣的。
  •   故事都太雷同了,书中所述所有家族基本都是受害者,我在想那些刽子手都去哪里呢啊
  •   原来是学生写的,完全是被误导了!!!
  •   把评论改成深度的解析事件才更符合书皮上宣传的内容,不然干脆叫作文书得了。
  •   感觉历史性不是很强,仅仅是一种回忆,一上来就是某些大户人家的衰败,多因若干历史节点导致。这些并没有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影视中,书刊中,不乏这些东西,课本上不说的,就是读者最想知道的,而其中并没有满足读者的胃口。如果肯定一点的话,定位于中学生是合适的,他们确实需要了解这些东西。而过了那个年龄段的人就免开单了。
  •   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千万别买,根本就是把中学生的主题作文堆到一起,然后就是一本书了……
  •   不想評論書,快遞太不給力,書都濕了,還晒著呢!
  •   跟预想不太一样,额。。。。。。
  •   发货很快,现已收到,还未细看,谢谢
  •   这种书很难得,对于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确实挺有作用的。
  •   不错,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
  •   还是一本有时间可以看看的书
  •   很久以前买的,是送给别人的,只看装订,还不错呢。
  •   好书读了才会有收获
  •   为了孩子的将来,买来看看
  •   hao,好好,可以的hao,好 hao
  •   你,值得拥有·
  •   不一样的历史,值得一读
  •   野史,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看
  •   不错的书籍,讲的比较透彻 ,对学习有帮助
  •   挺感人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