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养生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张清华,罗伟凡  页数:245  

前言

  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昼夜。四季气候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我们稍有不慎,就会遭受它的伤害而导致疾病缠身,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随时间而动去增强体质,适应自然,也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顺应着这种自然的变化规律,并相应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这种现象也告诉人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按照四季气候的不同变化规律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来调节自己、保护自己,使机体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进而利用自然进行保健,适应寒暑,调节阴阳,使凉不至冻、暖不至燥、寒热平和、风邪不入,晨起而升阳益气醒神、夜卧而收敛镇静安神,养成依四季阴阳消长规律作息的习惯。  春季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一个季节。此时自然界阳气升发,阴气转衰,气候变化无常,乍暖还寒时节,人体最易生病。《黄帝内经》中讲,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吸收天地之阳气以益身。  夏季是万物华实、蒸蒸日上的季节,气候由温热到热再到暑热。夏季养生应以制“火”为保健中心,使身体适应高温天气,注意保持内热外泄的通畅,如果出汗受阻,体内积蓄大量热量,就容易中暑。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参加适合自己的早锻炼项目,使体内阳气向外宣发通畅,以助长机能。气温高的时候,不要有大运动量。  秋季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成熟,肃杀之气渐起。人体养生应适应自然变化,体内阳气也要以收敛收藏为主导。养益肝气,应调整饮食,增酸减辛辣,少食葱、姜、蒜、辣椒等食物。还应调摄情志,保持乐观通达情绪,以利肝之疏泄调达之功能。  冬季天地闭藏,万物生机潜伏,自然界阴盛阳衰。不扰阳气,是冬季养生的关键。即不耗散精气、元气,不干扰自身潜伏的阳气。  现代的医学气象学研究的就是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人体的衰老影响很大,我们所倡导的适应四季不同气候的养生之道是科学的。  季节养生学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本书不全面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热忱地希望同道指正及帮助。  张清华  2008年元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现代医学气象学研究的就是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人体的衰老影响很大.我们所倡导的适应四季不同气候的养生之道是科学的。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季节养生概述1.节气与健康的关系2.人体如何适应气候的变化3.天气与健康的关系4.中医四季养生要点5.一月养生之道6.二月养生之道7.三月养生之道8.四月养生之道9.五月养生之道10.六月养生之道11.七月养生之道12.八月养生之道13.九月养生之道14.十月养生之道15.十一月养生之道16.十二月养生之道45.冬季怎样预防心脏病46.冬季如何预防高血压47.冬季怎样预防哮喘48.冬季警惕“春节病”49.冬季如何防治冻疮50.为什么冬季要防止旧病复发51.为什么冬季要注意保护前列腺52.女人冬季养生要补铁53.为什么冬季养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A54.为什么冬季养生肾为先55.冬季怎样预防“冬浴综合征”56.冬季锻炼要注意什么57.为什么冬季用冷水擦身有益于健康58.为什么冬季最好在阳光下锻炼59.为什么冬季游泳有益于健康60.冬季养生健肺法第二部分 春季养生法1.春季养生之道2.春季如何养生3.春季养阳“六法”4.春季衣食住行应注意什么5.春季晨起养生“八法”6.为什么要保持“春捂”的习俗7.春季宜勤晒太阳8.怎样克服春困9.春季如何养肝10.春季养生“十一”忌11.春季养生注意防“上火”12.春季饮食应注意哪些13.春季饮食要注意清淡14.春季食用蜂蜜有益于健康15.春季饮春茶有益于健康16.春季养生宜吃哪些药粥17.春季如何进补18.早春、仲春、晚春如何饮食19.春季祛湿排毒饮食法20.春季如何药补21.春季饮食如何防治常见病22.春季运动养生应注意什么23.春季晨起散步有益于健康24.春季梳头有益于养生25.春季养生为什么要注意下半身保暖26.春季易发生什么病27.春季如何预防流脑28.春季如何预防“气象过敏症”29.春季如何预防股癣30.春季如何预防哮喘31.春季如何预防皮炎32.春季如何预防头痛33.春季如何预防鼻炎34.春季如何预防抑郁症35.老年人春季怎样养生36.老年人春季锻炼要注意什么37.老年人春季当心“倒春寒”38.老年人春季要防腿老39.老年人春游要注意什么40.老年人春季锻炼方法应因人而异41.老年人春季锻炼“五不宜”42.老年人春季要“五暖”43.春季老年人不宜坐着打盹儿44.春季赏花有益于健康第三部分 夏季养生法1.夏季养生之道2.夏季如何养生3.夏季养生“十不宜”4.夏季如何防湿5.为什么夏不敞胸、热不凉背6.夏季扇子为什么是家庭必备之物7.农民夏季养生莫入误区8.为什么夏季不要怕出汗9.为什么夏季“阴暑”并非“上火”10.为什么夏季外出要戴凉帽11.女性如何预防“苦夏”12.人在夏季能耐受多高温度13.夏季如何防曝晒14.夏季美容要注意什么15.夏季睡眠要注意什么16.夏季如何选择内衣、17.夏季如何保护天然“屏障”18.夏季养生如何做好自我防护19.为什么夏季养生重在养阳20.为什么夏季需防心理障碍21.夏季养生“三字经”22.为什么夏季宜养心23.夏季三伏如何养生24.夏季养生要防“火”25.夏季如何饮食26.夏季如何进补27.夏天多吃银耳有益于健康28.夏季饮啤酒要注意什么29.为什么说夏季出汗宜多吃醋30.夏天如何增强食欲31.夏季饮食应注意什么32.夏季吃冷饮要注意什么33.夏季吃哪些水果有益于健康34.为什么夏季应注意补钾35.为什么夏季喝粥有益于健康36.夏季降脂食疗方法有哪些37.为什么说夏天是减脂的好季节38.为什么夏季食“五瓜”有益于健康39.夏季妇女补铁有益于健康40.为什么夏天多吃生姜有益于健康41.夏季应预防哪些疾病42.夏季如何预防流感43.夏日如何防治肠道传染病44.夏季如何预防肩周炎45.夏季怎样防治冬季病46.夏季如何预防糖尿病47.夏季如何预防高血压48.夏季如何预防血栓49.为什么夏天特别要防颈椎疲劳50.夏季如何防受凉51.夏季怎样预防皮肤病52.夏季如何预防“三病”53.夏季如何预防辐射病54.夏季拔牙应注意什么55.夏天如何防暑56.夏季哪些人容易中暑57.为什么夏季慎洗桑拿浴58.为什么夏季慎洗头59.夏季冷浴应注意什么60.夏季旅游应注意什么61.为什么夏季用凉水冲脚不宜于健康62.夏季锻炼要注意什么63.夏季如何进行耐热锻炼64.老年人夏季养生应注意什么65.为什么说老年人夏季容易发生中暑66.夏季老年人穿衣应注意什么67.老年人夏季饮食要注意什么68.老年人夏季要注意“养阳”第四部分 秋季养生法1.秋季养生之道2.秋季如何养生3.秋季养生要注意什么4.秋季养生应“五防”5.秋季预防哪些疾病6.秋季怎样预防“气象过敏症”7.秋季如何保护皮肤8.秋季怎样预防脑溢血9.秋季怎样预防便秘10.秋季如何预防面瘫11.秋季如何预防发胖12.秋季如何预防冠心病13.秋季如何预防流感14.为什么秋季养生要保护好肺15.秋季如何进补16.秋季养生药膳有哪些17.秋季多吃番薯、萝卜有益于健康18.秋季养生最佳饮食有哪些19.为什么秋季食梨有益于健康20.秋季锻炼应注意什么21.为什么秋季洗足有益于健康22.适宜秋季锻炼的方法有哪些23.为什么耐寒锻炼宜从秋季开始24.老年人秋季养生应注意什么25.为什么秋季老年人易发病26.为什么老年人要注意防秋冻27.为什么老年人秋季要注意心理变化28.秋冻与养生29.人们应该如何度过秋天30.古人认为秋季应防“悲秋”31.秋季穿衣要注意什么32.为什么秋季养生要早睡早起33.三秋养生都要注意哪些方面34.秋季睡眠有“八忌”35.秋季养生如何防止秋燥36.秋季如何克服秋乏第五部分 冬季养生法1.冬季养生之道2.冬季室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3.冬季养生“十二法”4.冬季洗澡要注意什么5.冬季洗漱应注意什么6.冬季如何减肥7.冬季如何保护皮肤8.冬季穿衣应注意什么9.冬季养生“五忌”10.冬季养生有哪些误区11.冬季如何避寒取暖12.冬季养生为什么要注意睡眠13.为什么冬季睡眠时被子不要盖得太厚14.冬季如何保护好脚15.为什么冬季要谨防“逆温”和“负辐射”16.冬季晒太阳有益于健康17.为什么说冬季养生要敛阴护阳18.为什么冬季阳光是补药19.冬季养生歌20.冬季饮食养生的原则是什么21.冬季如何进补22.冬季饮食“五不宜”23.为什么冬季应多饮水24.为什么冬季也应预防食物中毒25.为什么冬季适当“吃冷”有益于健康26.冬季应吃什么食物有益于健康27.为什么冬季养生要温补28.冬季进补有哪三要素29.老年人冬季养生应注意什么30.为什么老年人要注意冬季养生31.冬季老年人易吃哪些食物32.冬季老年人养生八忌33.冬季老年人应适当到户外活动34.冬季老年人怎样保养腿部35.冬季老年人要保“五暖”36.为什么冬季老年人不要憋尿37.为什么冬季老年人勿忘补铁和补碘38.冬季老年人如何进补39.为什么冬季老年人宜静多于动40.冬季老年人怎样预防“低温症”41.老年人怎样预防冬季瘙痒症42.冬季老年人出门戴顶帽子好43.为什么冬季养生谨防“亚健康”状态44.冬季为什么要注意鼻子保健

章节摘录

  1.节气与健康的关系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更替造成气候的变化差异,这种变化可造成疾病的发生,影响人体的健康。  立春前后,是生物界激素变旺的时期。此时,过敏性疾病增多,主要表现为皮肤易发痒症或出现湿疹,鼻炎患者病情易加重。此外,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处于旺盛状态,易上肝火,血压升高,痔疮患者易发生出、血症状。因此,日常除了注重穿衣和洗浴卫生外,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及周围的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有害有毒的物质及液汁污物。  谷雨至立春,为阳气旺盛期。人体的头、胸部血流易上冲,并可能出现心悸、眩晕等症状。所以应劳逸适度,饮食宜清淡,以少食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为佳。  小满、芒种至夏至为梅雨时节,患干燥性皮肤病者增多,但易转为湿性皮肤病和风湿性热病。久治不愈的神经痛患者,其病情多数易加重。这段时期要干净卫生、通风透气,注意用水的清洁,尤其应注意食物的新鲜和熟食品的卫生,勤晒被褥,多换洗衣服。  小暑、大暑,气候炎热,易造成细菌繁生。由于人们喜欢饮冷食,如不注意食品的新鲜和卫生,常会发生腹泻、痢疾、肠胃病等。由于炎热,因中暑而危及生命的事故常会发生。因此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多吃清淡饮食,受日照和劳动程度要适度,以使身体较好地适应气温较高的特点。  寒露、霜降至立冬,这一时期常因受太平洋气候及西伯利亚高气压的影响,气温有呈下降的趋向,哮喘病患者易加重病情,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疮患者也会病情较前加重。因此,患者要根据早晚的气温差异而视情况及时添减衣服,避免冷风侵袭,多吃新鲜蔬菜,少食刺激性热炸食品。  冬至直至小寒、大寒,天气到了最寒冷时,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易加重病情,中风病患者也将增多。由于寒冷,要采取相应对策,防寒保温,以防受冻致伤。南方地区的人们易患伤风感冒,甚至出现口角溃烂等炎症疾病。因此,应着重以防寒为主,注意饮食的荤素比重,多吃水果和蔬菜,注意改善居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和通风透气。  2.人体如何适应气候的变化  在自然界里,除了冷热的表现外,还有风、雨、霜、雪、雾、露、阴、晴、旱、涝、震、火等现象,这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因素,中医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人类是最高级的生物,不仅对天气、气候的要求更严格,而且人类的生老病死在一定范围内都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左右,这也是中医所说“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科学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和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气候的变化不仅会产生新的致病微生物,还能为这些微生物的宿主、同样具有疾病传播能力的动物提供温床。  气候变化会造成海水对地下水的渗透、干旱、新型风暴以及海平面的上升等,这都会促进水源性疾病的传播,并且使洁净的饮用水日趋匮乏。  气候变化还会带来大的自然灾害、引起饥荒,使人们的抗病能力减弱,造成疾病流行。  偏头痛大都出现在大风、温度偏高、气压下降的天气,哮喘病总是在天气寒冷但又不降雨的阴冷天气发作。  在冬季,寒冷会使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升高,能诱发青光眼、风湿痛、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症状加剧,心血管病则在寒潮或低气压活动时发病率显著增加。  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道格拉斯·奇亚特博士,通过对1487位患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病人的调查研究及对1981年~1989年之间56家急救医院接收病人的病历分析,在把中风发生的时间与当时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之后得出结论说:“男女中风的发病率因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男性最易患中风的时间是深秋,而女性最危险的时间是春季,特别是春一末是女性中风发病率的高峰期。另外,男性发生中风往往在天气变化之前,女性则在天气变化之后。”  一般说来,气候的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很难预料的,因为它的作用是潜在的。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生命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就给人们在研究、建立疾病模型上带来了困难,从而对疾病的流行更难把握。从身体保健的角度讲,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温度与湿度。  一年四季当中,温度是气候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对人类的繁衍生息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属于恒温动物,其体内温度或直肠温度是37℃,皮肤温度是33℃,这样的温度有利于把新陈代谢中多余的热量排放到体外。  据研究,人体排放热量的途径有四种,即辐射、热量对流、汗液蒸发及呼吸。当环境温度是10℃、相对湿度为50%时,在失去的热量中有42%是通过辐射过程、26%是通过对流热量交换、18%是通过汗液蒸发来达到的,人在呼吸过程中呼出的潮湿温暖气体,其中既有热量,也有水汽。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热量,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而人体对热量的需求决定于他的劳动强度和外界温度这两个因素。P3-5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季节养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