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图案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赵屹,莫秀秀 编著  页数:200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

内容概要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吉祥文化 吉祥含义 吉祥文化的内涵 吉祥图案的表现方法第二章 民俗活动中的吉祥文化 原始巫术中的吉祥观念 岁时节日中的吉祥文化 人生礼仪中的吉祥观念第三章 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的起源与发展 吉祥图案的分类第四章 吉祥图案的五大装饰主题 福 禄 寿 喜 财第五章 吉祥图案的其他装饰主题 吉 和 安 养 全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吉祥文化  吉祥含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最初的定义,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虽然这种定义缺乏对文化本身特质的规定,但是文化的基本内容已包含在内。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个方面:器物和风俗。”器物是指具体物化的东西,而风俗是指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它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行为。  吉祥文化是人类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按照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定义,吉祥文化大致也可分为物体吉祥和行为吉祥两个方面。所谓物体吉祥,主要是指把吉祥观念赋予在某一具体物体上,如龙、风、麒麟、龟、鹤、牡丹、芙蓉、松、枣、竹、梅、栗子、桃等,用这些蕴涵吉祥寓意的吉祥物体来表达人们对吉祥的追求。所谓行为吉祥,是指用行为来体现吉祥的内涵,又分为祈求吉祥的行为以及蕴含吉祥的行为两种。前者是为了达到吉祥的目的而实施的行为,后者则是在某种行为中蕴藏着一定的吉祥内涵。行为吉祥,多存在于祈吉习俗及行为中,如节日习俗、祈子习俗、婚嫁习俗、寿诞习俗等。无论是物体吉祥还是行为吉祥,都是以有形的器物或可见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吉祥观念。  ……

编辑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俗是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吉祥图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