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天地人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刘祝环,李永洪 编著  页数:184  

前言

当看到“博戏”二字时,多数人都会在潜意识里把它与赌博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许多博戏本身并非赌博,只是人类在其形成后把它们用作了赌博的手段而已。当然,我们也必须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博戏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外,其结果是要以输赢来判定的,而且往往会伴以钱、财的押注,因此这类游戏活动多数是带有赌博色彩的。对于博戏的产生时间,有人认为在三皇五帝时就出现了。其根据是《神仙传》中记载了汉武帝时神仙卫叔卿曾与远古的洪崖、许由、巢父等人博戏于华山石上;也有人认为产生于夏朝,说是夏朝的大臣乌曹发明的;还有人认为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其依据是《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的“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缪辱之”。对于中国博戏的源流演变,麻国钧先生说道:“中国博戏主要由一大主流、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一大主流是以骰子的来龙去脉为标志的。骰子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历程。两大支流为诗牌与叶子戏。当骰子以及由它的发展变化而带来的种种博戏演进到唐末时,忽然异峰突起,出现了叶子和诗牌。

内容概要

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世间许多事物在古代中国都能找到影子。且说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便是国人心目中并不新鲜的“古已有之”。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说,产生于中国的蹴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        蹴鞠运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经历发展过程中,蹴鞠本身的方法、性质、制度都有所变化,不同时代背景所发展的深度、广度都不一样。    蹴鞠运动起源春秋、战国,《战国策》和《史记》留下了人类历史上开展蹴鞠活动最早、最明确的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六博、蹋鞠者”。春秋齐桓公时期,蹴鞠就是齐国训练军队的一个运动项目,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并且因为其娱乐性和对抗性逐渐被市民接受,开始流行开来。但最终得到普及并逐步规范则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西汉时期。

书籍目录

蹴鞠的历史源流 黄帝:蹴鞠的萌芽 秦汉:蹴鞠的兴起与普及 唐宋:蹴鞠的盛行 元代:蹴鞠娱乐性增强 明清:蹴鞠走向衰落蹴鞠与足球 现代足球起源中国 另类新说:蹴鞠非足球始祖蹴鞠竞赛规则 汉代的蹴鞠规则 唐代蹴鞠规则 宋代蹴鞠规则 元明时期蹴鞠竞赛蹴鞠礼俗 拜师礼仪和球场规矩 学踢和教练的方法 训练经验 赛场礼仪仕女蹴鞠 仕女蹴鞠历史概说 唐女子融表演、娱乐、技艺于蹴鞠中 女子蹴鞠职业化刍成于宋 元明时期蹴鞠场上女伎撩人 仕女蹴鞠清代逐渐消沉蹴鞠趣事文学作品中的蹴鞠蹴鞠主要古文献介绍蹴鞠的社会地位古代艺术品与蹴鞠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设球门的竞赛。其球门柱高三丈二尺,球门径二尺八寸,阔九尺五寸,网中有“风流眼”。“球门立在场地中央。比赛双方各十余人”,宋徽宗时称为“左右军”,其中一人为球头,二人为“次球头”。比赛时,左边的球队先开球,“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然后踢给次球头,次球头再“供与球头”,球头迈开大步踢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臁打过。”①如一方不能踢过球门即为输。蹴鞠在宋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这是因为蹴鞠在宋代作为一种社会的娱乐活动,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喜爱。如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见前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灵、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表明皇帝异常喜爱蹴鞠运动。宋徽宗时,高俅因擅长蹴鞠讨得帝王欢心而获高官。风气所及,以致上行下效,汴梁城内,市民常常在御街和横街进行蹴鞠等活动。据史书记载,御街阔约二百步,十分宽广,是市民踢球的好地方。《东京梦华录》卷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中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及则蹴鞠疏狂”,反映出当时青年们踢球的欢快之情。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及湖南省博物馆的宋代铜镜中,多铸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陶枕上也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后记

本书应湖南科技大学李跃忠博士要求编著,对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作了通俗的介绍,其中李永洪负责前面三章,刘祝环负责后面的四章。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李跃忠博士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编写的过程中也给予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可以说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本书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另外,还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魏光洁编辑对本书的关心和帮助是自始至终的。从本书的写作思路到最后的成稿都凝聚着魏女士的心血。在此,我要对支持本书编写的各位同仁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编辑推荐

《蹴鞠天地人》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蹴鞠天地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内容很有趣,更重要的是成为写文章的素材。
  •   整体还好吧,配货太慢了!用了十多天才到我这,唉!希望下次能快点,书看了,正是我需要的资料,这种书不是很好买的,所以还是很高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