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管理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田小红  页数:277  

内容概要

写作本书起因于2001年一次街头路人的聊天。一日作者在街头散步,两个路人边走边说:“现在不怕了,大不了吃低保!”当时,政府正运用行政杠杆在城市急速普及低保。先生负责低保工作,民众有这样的反应,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说明政府做了一件安民的工作。回到家讲起此事,先生未及高兴,儿子就说:“爸爸,你的工作还没做好。天桥上总有要饭的。”儿子的话一针见血,正所谓“童言无忌”。这以后,作者在街头又多次听到人们谈论低保,他们的言谈引起了作者的思考,那就是,贫困问题看来决不仅仅是穷人本身的问题,贫困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如何处理贫困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一个部门的事情,它与许多行政部门甚至政府决策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是说,贫困与政府公共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者一直在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研究工作,未曾涉猎过贫困问题,既然贫困与政府公共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又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于是作者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经过数年,今年初终于完成了书稿。回想这几年的写作过程,犹如走了一趟珠穆朗玛。真是苦不堪言。  众所周知,贫困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测算,全球有8,54亿人的食物无法满足其最基本的能量需求,其中有8.2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2500万人生活在转型国家,900万人生活在工业化国家。可以说,贫困问题存在于每个国家以及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尽管发达国家的情况大大优于发展中国家。但按照相对标准,美国也有3000万以上的人口低于美国的贫困线而需要政府给以不同形式的救济。

书籍目录

导论 中国贫困管理转型与研究方式 一、贫困与公共管理:理念、体制、政策与技术 二、行政理念:贫困管理决策的出发点 三、行政体制:左右贫困管理功能的组织方式 四、公共政策:贫困管理的行政产出 五、行政技术:贫困管理的支撑系统 六、中国贫困管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从贫困救助到社会福利的转型第一部分 历史:生存型贫困管理的逻辑与机制 第一章 古代贫困管理的主导机制  一、古代贫困管理基本理念:“救急不救穷  二、古代贫困管理的基本体制、政策与行政技术  三、灾荒与垦荒:极端贫困现象与贫困管理的自然性  四、人口、土地与农业技术政策:人地矛盾及土地的均平化  五、农作物结构调整:增加食物供给量  六、古代贫困管理的经验性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贫困认知结构  一、计划经济的逻辑起点:私有制是贫困的根源  二、农民致富道路设计:从平均地权式的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  三、计划经济的发展规划:所有制关系的不断变化才会消灭贫困  四、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动员机制与阶级斗争  五、计划经济体制与现代国家的构建及传统理念的继承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贫困管理:体制、政策与行政技术  一、计划经济中的贫困管理体制:单位所有制  二、城乡差别性的福利政策  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贫困管理技术系统  四、计划经济体制下贫困管理的基本矛盾第二部分 发展:温饱型社会贫困管理结构 第四章 温饱型社会贫困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宏观体制转型  一、基本理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社会内部的贫困均衡  三、赋权与开放:包产到户、引进外资、全面开放市场  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市场化转型  五、市场经济理念对于贫困管理问题的决定性影响 第五章 以扶贫开发为主导:温饱型社会的贫困管理体制  一、贫困线建立与贫困人口确定  二、开发式扶贫管理体制及其发展  三、扶贫资金投入与政策优惠体制  四、行政部门和全社会动员的扶贫体制  五、灾害救助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制的辅助作用 第六章 温饱型社会贫困管理的基本政策结构  一、贫困管理政策的市场化改革趋向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弱化公费医疗制度  三、教育改革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  四、养老保险与五保供养的变化:个人与集体责任的增加  五、社会救济与福利事业政策中地方责任的增加  六、市场化贫困管理政策的社会矛盾 第七章 温饱型社会贫困管理的基本行政技术  一、不争论:说服技术与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放权与分权:让地方主导自身的发展  三、动员体制的再造:确立决策协商与政绩考察机制  四、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地方试验的局部先行改革  五、GDP增长管理:投资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  六、市场化贫困管理行政技术的价值第三部分 发展转型:小康型社会贫困管理的理念与体制框架 第八章 从效率优先到社会和谐的发展战略目标转型  …… 第九章 确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贫困管理体制 第十章 贫困管理政策的社会福利化导向 第十一章 贫困管理的行政技术创新 第十二章 贫困管理再转型:建设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一、贫困与公共管理:理念、体制、政策与技术  贫困,一般性的定义就是指社会中的一些人由于缺乏基本的衣食住行条件,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缺乏食物就会产生饥饿,而缺少收入,则有可能意味着无钱看病、上学、无钱购买房屋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中国,一般人都能说出许多原因,如人们往往认为,贫困产生于天灾,或者是由于懒惰;学者大多还会作出有深度的学理分析,但中国学者多将贫困现象归为经济的不发达。这样,无论是一般人的常见,还是学者的分析,其基本理念都是将贫困作为一个社会自然或经济现象,似乎与制度性的安排没有多少关系。其实.如果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贫困都不仅仅是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贫困并不完全由天灾、懒惰。甚或是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贫困现象总是在一个国家之内发生与存在,这样一来,贫困就与政府管理有了干系,也就是说。贫困现象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公共政策框架之内,是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密切联系的。  举目世界,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同,从而使得贫困管理结构出现了多方面的差异性,而不同的管理结构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并且对社会整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国家的贫富和这些国家人民的整体贫富状况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国家,尽管富裕程度较高,但由于体制的缺陷,其国内的贫困人口较多,贫困人口的困难程度也比较深。而有的国家,尽管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同,却没有发生极端贫困的现象,贫富的差距不大。比如,一个外国人到印度。即使没有医疗保险,也可以在公费医院中享受免费的医疗;而在当下的中国,即便是国人,如果没有医疗保险,当有重大疾病时,就会遇到较大的麻烦,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高于印度。  在一个国家内。在同样的制度下,贫困现象的产生是不是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包括聪明程度及家庭的富裕程度呢?其实也不完全如此,公共管理在这种制度下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有的国家就征收高额的遗产税,一个富裕的家庭要把全部财富留给子女也不容易,国家制度参与了家庭财富分配,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起到了调节作用。又比如,我国曾一度实行全方位的计划经济,并以阶级成分管理国民,国民收入处于绝对平均和绝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贫困现象并不完全决定于人们的自然禀赋,政府的公共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过程的产物——它是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它是政府机构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的产物。  ——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贫困管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