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社会  作者:戴均良 编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前言

  区划地名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其工作和服务对象主要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它包括行政区划、界线管理和地名工作三项业务。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区划地名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界边疆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政区划是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其政权的设置,目的是便于中央统治和领导地方。行政区划体制是国家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是地方政府治理空间的法定依据,也是地方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对旧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改造的基础上,设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体系。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现行行政区划格局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主要表现在“一多一少、一大一小”的问题上,就是管理层次多、城市数量少,规模差异大、城区空间小,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现行行政区划基本格局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而目前我国已进人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早已占据主导地位,城镇人口超过6亿,而且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最终必将达到70%左右,城镇总人口必将超过10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区划要适应新形势要求,重点是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就是调整城乡型行政区划结构、行政区划建制的层次结构以及中心城市的辖区空间结构,通过发展市制、减少层次、调整幅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内容概要

  行政区划工作完成了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任务,并转入依法管理界线的轨道;健全和落实了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和难点排查机制以及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及时妥善地处理了界线纠纷,促进了边界地区稳定。初步形成了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雏形(前2100-前221)一、夏朝(约前2100-约前1600)二、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三、周朝(约前1046-前256)四、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郡县(州郡县)制(前221-581)一、秦朝(前221-前206)二、汉朝(前206-220)三、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第三节 隋唐宋辽金时期的道(路)府(州)县制(581-1279)一、隋朝(581-618)二、唐朝(618-007)三、五代十国(907-960)四、宋朝(960-1279)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的省路府(州)县制(1206-1911)一、元朝(1206-1368)二、明朝(1368-1644)三、清朝(1644-1911)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省县乡制(1912-1949)一、北洋政府(1912-1928)二、国民政府(1928-1949)第六节 历代乡村治理制度一、先秦时期乡村治理制度二、秦至清朝乡村治理制度三、晚清时期乡村治理制度四、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制度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建制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行政区划建制一、增加行政区划层次,划设大行政区二、调整省级行政区划,新设省级建制三、增设了一批城市四、调整县的行政区划五、适当调整乡村第二节 宪法颁布前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一、撤销大区,减少行政管理层次二、大量撤并省级行政区三、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大量的民族自治地方四、增设了一批城市五、调整合并了一批小乡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和发展一、历代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和发展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特征四、民族型行政区划建制第四节 市镇建制的兴建和调整压缩一、逐步实现正常平稳的协调发展阶段二、大起大落和滞缓的曲折发展阶段第五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一、基本概念二、人民公社的建立和调整第六节 台港澳的行政区划一、台湾的行政区划二、香港的行政区划三、澳门的行政区划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第一节 城市设置的快速发展一、城市的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二、城市的快速增长阶段(1986-1997)三、城市设置的严格控制阶段(1998-2008)四、城市快速增长的意义第二节 市管县体制的逐步推进一、市管县体制的由来二、市管县体制的基本形式三、市管县体制的进一步推广四、实行市管县(市)体制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撤社建乡和合乡并镇一、乡镇体制的恢复与重建二、撤社建乡工作三、乡镇规模调整与合乡并镇四、撤乡建镇,促进了特大型乡镇的崛起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改革的趋势第四节 省级行政区划建制的增设一、设立海南省二、设置重庆直辖市三、设立特别行政区,实现“一国两制”的国家治理架构四、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意义第四章 新时期的行政区划变革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与行政区划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容三、新型城镇化对行政区划的要求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划一、主体功能区及其基本格局二、主体功能区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三、发挥行政区划作用,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第三节 行政区划的矛盾和问题一、关于行政区划层级结构的矛盾二、关于行政区划幅度规模的矛盾三、关于行政区划名称的规范、简化问题第四节 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更一、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的指导思想二、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的基本原则第五章 行政区划管理和服务工作第一节 行政区划讲科学的理论意义一、行政区划是空间统筹与整合的科技手段二、行政区划是需要多学科协同服务的综合领域三、讲科学是提高行政区划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第二节 行政区划管理机构和法规一、行政区划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二、行政区划管理法规第三节 行政区划管理原则和审批程序一、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则二、行政区划变更审批程序第四节 行政区划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应用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二、1:4m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三、1:100万、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和图集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第六章 全面勘定行政区域界线第一节 全面勘界前的界线管理一、历史上我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概况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概述三、勘界前我国行政区域界线及其管理基本情况第二节 全面勘界的探索和试点一、边界争议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二、勘界工作的探索活动三、全国勘界试点第三节 全面勘界的启动推进一、全面勘界的准备二、全面勘界的部署三、全面勘界的开局四、全面勘界的推进五、全面勘界的攻坚六、全面勘界的冲刺七、全面勘界的决战第四节 全面勘界的攻坚收尾一、基本情况二、省界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三、县界勘界难点攻坚及收尾工作四、全面勘界的几项收尾工作……第七章 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第八章 地名基础知识第九章 地名管理工作第十章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第十一章 地名信息化服务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一是地级市管辖县的区域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级市为行政管理中心和经济中心,市与县之间行政和经济关系紧密,地级市加速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极化过程,是典型的市管县地区,大多数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省区。  二是县、市混合结构关系的区域模式。这种模式的区域行政结构关系最复杂,地级市既管县或自治县又代管县级市,是市管县(市)体制的主导模式,无论东部沿海省区还是中西部内陆省区都有分布。县级市名义上由省区直辖、由地级市代管的法律地位,使省、地级市和县级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博弈空间。依据地级市管辖的市、县数量的对比关系,这种模式又可以分3种情况:①以代管县级市为主的模式,如辽宁省大连市代管3个县级市和管辖1个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代管4个县级市和管辖2个县,浙江省杭州市代管3个县级市和管辖2个县,山东省烟台市代管7个县级市和管辖1个县,潍坊市代管6个县级市和管辖2个县。②以管辖县为主的模式,代管少数县级市,这种情况全国比较普遍。如一些省会城市,石家庄市代管5个县级市和管辖12个县,沈阳市代管1个县级市和管辖3个县,哈尔滨市代管3个县级市和管辖7个县,福州市代管2个县级市和管辖6个县,成都市代管4个县级市和管辖6个县。这些省会城市都是人口规模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其复杂的城乡结构关系是它们迈向现代化大都市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③市和县数量大致相等的模式,但管辖的市、县数量幅度差异较大。如辽宁省锦州市代管2个县级市和管辖2个县,辽阳市代管1个县级市和管辖1个县。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4个县级市和管辖3个县。  三是地级市代管县级市的“市辖市”的区域模式。这种模式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的辽宁中南部、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如辽宁的营口市,江苏的泰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山东的青岛市、威海市、枣庄市,广东的江门市。这些地级市名义上“代管”一些县级市,实则为地级市管辖,形成了“市辖市”的新行政区划格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