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金会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徐宇珊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前言

  十多年来,“清华NGO研究”作为一个团队、一类作品、一种学术符号,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令我在欣喜之余也不胜惶恐。昨晚在哈佛大学的“公益中国”讲坛上感受到来自中国留学生对于祖国NGO研究的热情关注和热烈讨论,以及对于我们这个本土生长的学术团队的认同和支持,激发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这样解释我们的理由:NGO研究应当是中国未来几十年间最具挑战性也最具潜力的学术领域了。  这也是编辑出版这套博士论丛的理由。我从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社会与治理”。这两年陆续有了毕业生。学生们在3-6年的学业期间,除了修满清华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所要求的40多个学分外,在NGO研究领域中从事大量的实证调研,并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一个专题开展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最后完成一篇博士论文。这样的研究成果在起步不久的中国NGO研究中是难能可贵的。出版这个论丛,就是要将博士们的研究成果呈现给更多的读者,以推动中国NGO研究走向更加专业和有深度的学术境界。幸得中国社会出版社相助,由我做丛书主编,精选毕业博士论文之优秀者,提出公开出版的原则与要求,在认真修改的基础上每年出版若干,陆续形成反映清华NGO研究团队中青年学俊的专著系列。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10月,是我国目前从事NGO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队伍成立最早的一家科研与教学机构。10多年来,NGO研究所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德为公的传统,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以中国的:NGO与公民社会研究为基本领域,以科研和教学为基本任务,致力于开展中国NGO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努力培养适合于各类.NGO、公共事业单位和相关党政部门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概要

  《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型研究》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基金会的学术性著作。展现出我国基金会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转型特征,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基金会的发展脉络。《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型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行政权力机制、社会宗旨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这三种基金会的资金形成机制,对应资源转化、资源转移和资源创造三种公益资源形成方式;提出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基金会资金使用方式;通过分析中国基金会资源来源与使用方式的变化,归纳总结中国基金会的转型特征。  《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型研究》可以帮助基金会的决策者、介入者和相关人士,借鉴典型个案中的经验教训;可帮助人们提高对基金会的认识,特别是从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剖析中发现工作方向和重点;可帮助基金会的捐款者、受益者以及其他关心基金会发展的公众,了解、鉴别、监督基金会;可帮助研究基金会的学者了解中国基金会的发展趋势及理论概况。

作者简介

  徐字珊,女,198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99年9月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2003年9月免试进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硕博连读,2009年1月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深圳市社会科学发展所。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圳市委重大课题以及多家基金会的战略规划,先后赴全国多个省、市实地调研,在核心期刊上和专著中发表各类学术文章20余篇,参与编写及翻译多本NGO方面的教材。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研究方法1.3 文献综述1.4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1.5 本书可能存在的研究局限第2章 基金会基本概况2.1 基金会的定义与分类2.2 基金会的基本属性及产权特征2.3 基金会的历史与现状2.4 基金会的法律制度框架2.5 本章小结第3章 中国基金会的发展现状3.1 基金会的资产及收支规模3.2 基金会的收入结构3.3 基金会的活动领域3.4 基金会的人力资源3.5 基金会的治理现状3.6 案例简介3.7 本章小结第4章 中国基金会转型的制度环境4.1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4.2 中国基金会的两种生成路径及其转型4.3 “政府推动型”基金会的转型4.4 案例分析:基金会的微观制度环境4.5 本章小结第5章 基金会转型——以资金形成为例5.1 基金会资金的形成机制5.2 四家基金会公益资金的形成机制分析5.3 基金会资金形成的若干转型特征5.4 本章小结第6章 基金会转型——以资金使用为例6.1 基金会资金形成与使用的关系6.2 从基金会的宗旨看资金使用导向6.3 基金会资金使用方式6.4 基金会资金使用方式的转型特点6.5 本章小结第7章 转型对行为与治理结构的影响7.1 基金会稳定资金的行为策略7.2 基金会转型对组织治理的影响7.3 本章小结第8章 结论与建议8.1 主要结论8.2 主要创新与贡献8.3 政策建议8.4 后续研究讨论参考文献附录:基金会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后记

章节摘录

  随着基金会资金规模的扩大,仅依靠现有的封闭系统已无法有效实现组织宗旨,需要更为灵活的、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来完成资金的使用;中国公民社会力量的壮大,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成长,则为开放式使用资金奠定了组织基础;公众问责意识日趋提高,不仅仅关注公益机构是否贪污腐败,未来还将会关心公益机构通过什么渠道使用资金以及使用效率如何,即社会问责机制的日趋健全构成基金会改变资金使用方式的外部压力和动力。具体地说,从封闭式到开放式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项目实施机构的扩大,将项目实施方从封闭的行政系统内的官办组织拓展到所有社会组织。政府推动型基金会进行开放式散财的尝试源于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即本系统以外的社会组织成为基金会的项目实施方。例如,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往实施公益项目几乎都是将资金拨付给各级残联,依靠残联系统来完成,自第四届理事会开始,逐步将视野关注到为残疾人服务的草根民间组织,将积极支持民间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发展作为基金会的发展方向之一。2006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向江西省赣州市一家由聋儿家长组成的天籁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心资助19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语言康复训练教学设备。过去,政府推动型基金会未能与自下而上的草根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固然与草根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水平良莠不齐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金会的视野一直局限于封闭的本系统内部,忽视了其他组织的存在和作用。实施机构的扩大是基金会开放式理念提升和视野拓展的第一步,说明基金会开始通过其他社会组织来实现公益宗旨,但并非意味着所有的社会组织都可能成为基金会关注的对象。因此仅仅是实施机构的扩大并不是真正的开放式使用资金,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才是开放式散财的灵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基金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