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重塑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尤国珍  页数:194  

内容概要

  《嬗变与重塑:中国特色的富农政策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富农政策变动为研究主题,通过大量查阅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区等五省一市的档案资料,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政策的变动过程和各地方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深刻分析了其中原因和得失,揭示了富农经济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此研究更为客观全面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历史真实情况,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政策在摸索中曲折前行的历程,对当前如何处理外来经验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尤国珍,男,汉族,1980年生,山东临沂人。2009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等杂志报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读者文摘》等全文转载。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导论1.1 相关概念的界定1.2 选题依据与意义1.3 研究现状综述1.4 研究方法1.5 特色与创新之处1.6 存在问题和不足第2章 新中国“土地改革法”诞生前对富农的认识和政策2.1 中国富农经济的生存状况和阶级属性2.1.1 生存状况2.1.2 阶级属性2.2 民主革命时期对富农的认识和政策2.2.1 封建剥削者还是农村资产阶级2.2.2 打击、中立还是联合2.3 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新解放区土改中对富农政策的调整2.3.1 华北部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3.2 河南部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3.3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的开展第3章 保存富农经济政策的酝酿与新“土地改革法”的诞生3.1 保存富农经济政策的酝酿3.1.1 苏联的影响3.1.2 “策略”还是“政策”的考量3.1.3 “保存”与“有条件保存”的讨论3.2 新“土地改革法”与保存富农经济政策3.2.1 留有“小尾巴”的新“土地改革法”3.2.2 对富农成分标准的界定3.2.3 各阶层的反映第4章 保存富农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4.1 新区土改前富农经济的分布情况与存在特点4.1.1 分布概况4.1.2 生存特点4.2 土改中各地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执行情况与差异解析4.2.1 中南区4.2.2 华东区4.2.3 其他地区4.2.4 执行差异解析4.3 土改后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效果分析4.3.1 土改后富农经济的变化分析4.3.2 土改后富农阶层的思想动态4.3.3 新富农的产生与发展第5章 社会主义改造后消灭富农经济到恢复富农政策5.1 认识的转折5.1.1 土改后农村的“两极分化”5.1.2 认识的转变5.2 消灭富农经济到恢复富农政策5.2.1 允许存在、限制发展5.2.2 分步骤的消灭5.2.3 改革开放后的平反和“摘帽”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已土改或基本完成土改地区的富农由于自身多余的土地财产被征收,大多有埋怨情绪,有些甚至采取反攻倒算行动。他们埋怨“共产党不公平,埋怨当地干部积极,说那里土改搞早了,使他们吃了亏”①。有些富农无视党的政策,向农民威胁说“中央颁布了命令,需保护富农,我不是地主,应受保护”;现在“政策变了,地还不退回来吗?”还有一些富农,对过去征收其土地和财产表示种种不满,有的提出要收回已被征收的土地;有的逼农民卖地、还地和退回土改时废除的高利贷;有的将农民从分得的房屋里赶出来。据河北天津专区5个县的不完全统计,新土地改革法颁布后的几个月中,共发生富农向农民要地事件117起②。其他像河北、察哈尔等省也出现了上述现象,"有些地主富农分子竟然向贫雇农夺地夺房、索租讨债、烧场焚禾,甚至向村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进行报复。一些农民重新失掉土地,有的忍气吞声退出土地,有的贱价卖掉分得的土地。他们的生产情绪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③。山东也出现了许多地主、富农破坏土地改革的事件,如临城部分不法地主富农就出现了破坏土地改革,造谣惑众夺回土地财物的事件④。  当然,中共中央在新土地改革法公布前,就曾估计到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华北局提前发出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保护过去土改成果的指示》,指出:“已土改区动了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是对的、合法的。必须坚决保护农民已得的土地财产不受任何侵犯。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嬗变与重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