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两端性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史仲文  页数:288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思想,往往被视为令人神往而略显玄远的词汇,实际上,它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寻常之物。人生活在一个意义的世界,只要去自觉其意义,就不会没有思想。马克思说:“理性向来就存在,只不过它不是永远以理性的形式出现而已。”思想无所不在。有了思想,就会有对思想的思想,这便是反思。人类总是在不断反思:反思人之为人,反思美好生活;反思道德法则,反思精神信仰;反思经济活动,反思社会准则;反思审美,反思求真;反思人与自然,反思人我之间;反思理论的,反思实践的;反思本土的,反思域外的;反思传统的,反思现代的;反思推动科技昌明,反思科技的负面影响;反思资本主义,反思工业主义;反思理性,反思非理性。人类进步少不了反思,社会发展离不开思想。思想赋予知识以活力,转识成智,豁然贯通,以利于先立其大者;思想赋予生命以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的生活变得意味深长。思想让我们小心谨慎,思想让我们雄心勃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绵延不绝,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人、一个社会要提升精神气质,也需要思想的滋润。

内容概要

事实真理是一种公认性真理,对它的争议应该不多,如1+1=2,这有争论的必要吗?但思辨真理是需要分析与解说的,是不经证明无法说服他人的。    但无论思辨真理还是事实真理,在人和人的价值面前,都是次位序的。人无可争辩地应该居于世间一切要素中的首位,一切价值中的首位,一切选择中的首位,一切逻辑中的首位,一切建构中的首位。

书籍目录

自序前言一  可知与不可知  1.苏格拉底的命题没有过时  2.康德的方式极有启发  3.黑格尔方法值得思考  4.马克思的哲学首先是实践哲学,但不仅仅是实践哲学二  主体素养与客体品性  1.主体和客体仿佛人与自然  2.哲学研究的路数及其他  3.“真”与“真”本质有不同  4.两种时态两种智慧  5.边缘思想与学院派思想  6.无论是谁,都有个素质问题(层次、优劣与素质)三  认识:辩证法的误区与形而上学的必要性  1.辩证法由来已久  2.问题从何处说起  3.有关辩证法的种种误区  4.形而上学是必要的四  偶然性与必然性  1.从一个无关痛痒的模式中走出来  2.偶然性的启迪  3.用什么方式驯服偶然  4.必然性必然存在,必然性必须追求五  理性与非理性  1.理性品性:权威、逻辑与怀疑精神  2.理性主题:自由、平等、博爱  3.理性基础:科学、城市与工商业  4.理性批判:理性超人六  证伪与证实  1.科学没地位,文明没希望  2.科学的,都是可以证明的  3.证伪:通向真理的路口  4.科学不能证明的,需要人民作证  5.对科学技术不能只会唱赞歌  6.幻想、狂想与创造方式七  因素与结构  1.因素如花,结构如树  2.千差万别的结构类型  3.结构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4.改变结构即改变性质  5.判定结构性质的三原则  6.良好结构的组合是一门艺术  7.开放性结构最具生命力八  积淀与变异  1.积淀效应分析  2.文化积淀的负面影响  3.变异与批判  4.变异与构建  5.变异的两种性质  6.变异的动力研究  7.渐变是变异的最佳选择九  建构与解构  1.人类文明其实也可以看作一个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  2.历史精神的建构可以成为人生的支点  3.历史满足律、文明必在律与社会平衡态  4.畸形建构与建构的畸形化  5.解构的价值与品性  6.解构的矛头所向  7.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解构也是一种建构方式十  真理的两端性与优化组合  1.真理两端性提出的依据与理由  2.为真理的两端举证  3.悖论中的真理两端性  4.真理的两端性在什么条件下不能成立  5.承认真理的两端性,目的在于社会的双赢选择十一  真理、常识与谬误  1.真理的品性  2.真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追求  3.真理与常识的互换  4.谬误四说十二  争鸣、批判与宽容  1.有争鸣才有共鸣,有共鸣才好选择  2.批判如同治病,对象没有限制  3.宽容四解

章节摘录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主体性哲学流派还是客体性哲学流派,哲学就是哲学,它不是政治学,也不是社会学,更不是实践科学。哲学重视人,主要不是重视人的本体作用,而是重视人的智慧,重视人的思想方式和认识方法。哲学重视客体,也主要不是重视自然界或社会,而是强调自然界与社会的哲学意义和哲学价值。所以无论古今中外那些最有价值和影响的哲学著作,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以中国为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最有哲学品位的当是老子、庄子和公孙龙了。虽然他们讲治国之道,但不是急功近利的,在当时的影响,不仅绝对比不过法家,连儒家也比不过,但那思想是深刻的。所以,虽不能急功近利,却能弥远弥深。现代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的研究都日益深入了,以致很多哲学,如果按传统的标准,已经不能算哲学。不但德里达、列奥塔、福柯的书不能看作哲学书,就是尼采的书也不像哲学书。虽不像哲学书,毕竟是哲学书,只是他们具有新的特色。从总体上看,20世纪的哲学与它的研究对象结合得更紧密了,从而使得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逻辑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等,这些研究更为深入,而这些学问也更为流行。站在本书的立场上看,主客体问题依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之一。对客体的重视,显然是不容分辨的。虽然哲学也许不那么重视那些客体问题,而且,还有一些哲学流派大体上就属于“为哲学而哲学”的哲学。但无论如何,它们要接受客体的检验。说到底,它还得管用,虽不是实用之用,但至少是智慧之用。全然无用的东西,连“学”都称不上,更不要说哲学了。重视客体,尤其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这其实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哲学的一大传统。这传统,在哥白尼时代,在牛顿时代,在爱因斯坦时代,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尤其是哥白尼与牛顿时代。

编辑推荐

《真理的两端性》:思想与文化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真理的两端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