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一个清朝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郭厚英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孝庄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她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一个显赫家庭,十三岁就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从她入宫伊始,就接触到了像“努尔哈赤晚年立储风波”、“阿巴亥生殉”以及皇太极肃清国家内政等一些铁血的皇家内幕。
  夫君皇太极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把大明的崇祯确定为主要的政治对手,他挑起“己巳之变”迫使崇祯自毁长城,杀掉了敢战的袁崇焕,接下来发生的大凌河之役,孔有德、耿仲明登莱叛乱,皇太极均从容地予以处理。
  诸如这些大事,皇太极总喜欢与善解人意的布木布泰一同分享,于是,孝庄的政治潜能便在皇太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地被挖掘出来。

作者简介

  郭厚英:女,浸润文字二十余年,文字散见于国内诸多报纸杂志,为天涯“煮酒论史”热度写手,尤长于历史类、女性类细腻文字的描写。著有民国历史《尘埃里开出的花》《尘埃里开出的花之二》等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位来自蒙古黄金部落的美丽女孩
讲起孝庄文皇后的家族博尔济吉特氏,因为是曾经追随成吉思汗在世界范围内扬鞭策马的蒙古贵族,他们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传人,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慢与自信,大抵上是渗透进了骨子里的。
第二章 皇太极是其一生阅读的大书
小布木布泰逐渐进入了女子声带发生微妙变化的春事期,她的心思偶尔会感到一点点的寂寞。这时,从遥远皇宫赶来的爱新觉罗氏皇族的迎亲队伍,就已经在鲜花怒放的草原深处等着她。从这个时刻起,她的夫君皇太极就引领了她,识见了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生。
第三章 努尔哈赤晚年的立储风波
大哥褚英跌倒了,二哥代善被抹黑了,老八皇太极终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这对于科尔沁蒙古人的莽古思王爷家族不啻是一个喜讯。
第四章 “阿巴亥生殉”,揭开了宫廷争斗的血腥内幕
阿巴亥当然不是一位寻常的女子。小布木布泰进入到后金内宫后,所接触到的最血腥的一幕,就是从她开始的。当年,努尔哈赤将幼小聪明的阿巴亥立为大妃,感触最深的自然是皇太极了。后来,努尔哈赤宾天,阿巴亥站起来宣布老汗王的临终遗言:由兄弟中排行十四的多尔衮继承汗位。结果多尔衮那一帮成年的贝勒兄弟们安排了一出阿巴亥殉葬的闹剧,轻而易举地打发阿巴亥跟努尔哈赤一起相伴着去了黄泉路上。
第五章 一切权力归结于皇太极
皇太极登上汗位伊始,曾经文质彬彬地请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位兄长与自己一同高坐于大政殿的宝座上,接受臣僚们的贺拜。这是皇太极在自己的势力还不够强大之前做出的一种政治姿态。后来,皇太极在汗庭中,将自己的羽翼布置妥当之后,阿敏、莽古尔泰两个粗人仍然傲踞于汗庭的高处指手划脚,阿敏、莽古尔泰两人的好日子便走到了尽头。而关于阿敏、莽古尔泰这两个人,布木布泰的印象不佳,不过,对于大贝勒代善的印象却始终是愉快的。
第六章 皇太极说,国家内政一变则通
皇太极在努尔哈赤一群狼崽子般的贝勒爷中,能够成为最大的赢家,手中没有一点过硬工夫当然是不行的。后来,皇太极用了九年多的时间,在范文程等一众文臣的鼎力协助下,坚韧地完成了对于他那个女真氏族社会的改造工作,这一点,给成长中的布木布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七章 皇太极初试袁崇焕
当年,脾气暴躁的老红脸汉子努尔哈赤跟明军交手时,像一团霹雳火,从东北平原的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名城重镇,一路噼噼剥剥地急燎而过。可是,后来,努尔哈赤却在辽西的宁远城下,生生被白面书生袁崇焕气死了。皇太极想扬名立威,所以,他登上汗位后选择的第一战,就是单挑心高气傲的袁崇焕。可是,这一回,皇太极显然没有从袁崇焕手中讨得便宜。因此,皇太极后来便采纳了范文程的“讲和与自固”的方针对策。不过,这个时候,对于纯真好动的布木布泰而言,她还是第一次如此详细地听说了来自大明那个遥远而繁的朝廷。
第八章 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朱由检
皇太极的天聪二年正对应着大明的崇祯元年,所以,皇太极最主要的政治对手便是崇祯皇帝。当年的崇祯以一种闲云出岫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时,谁不说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呢?不过,朱由检在做起那些干系国家命脉的大事情时,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位性子毛糙褊急的年轻农场主,他的性子还是毛燥了一点。帮手的臣子们这厢刚刚撒下的种子,那厢的朱由检就火燎屁股般的催着要一个风吹稻浪的丰硕成果。朱由检整天绷着个脸,骂骂咧咧的,如此,他的千秋中兴大业,始终都是一种水中月、镜中花了。
第九章 袁崇焕也沐浴过朱由检的阳光雨露
说来朱由检能撑着大明这一条破船,苦苦地坚持了17年,始终也有他的一点小本事。最初的袁崇焕便在朱由检的颐和的阳光下,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大明朝的辽东军事也有过一种的迥然大观。但是,后来,袁崇焕计赚毛文龙,深深地卷入了大明朝政的内斗之中,这就为他的政治仕途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第十章 叩开明朝边关的“己巳之变”
大明朝的高层对于边关事务还在吱吱喳喳地议论不停,皇太极却避开了森严壁垒的辽西防线,从大明朝防守懈怠的蓟镇一线突然挥刀策马地冲了进来。这个时候,崇祯待遇一线大将的政治还牛皮得很,谁防守的地段出了问题,具体原因他不想听,但一线的边关大员必须掂量肩膀上扛着的吃饭家伙。一时,像刘策、王洽之类的高官便纷纷落马了。皇太极的人马,很快便耀武扬威地来到了北京城下。
第十一章 皇太极与朱由检斗狠,掉了脑袋的却是袁崇焕
本来袁崇焕是不必亲自入关勤王的,可是他看到老板朱由检火燎屁股六神无主的样子,还是亲领关宁铁骑,增援到了北京城下。这一来,袁崇焕便倒了血霉。崇祯一味的催战,把满桂宣大军团输了一个精光。恼羞成怒的崇祯,便果断地把等待战机的袁崇焕,办了一个消极怠战的罪名投进了死牢。最后,把所有勤王队伍拚了一个花零叶落的朱由检,为了保持自己“英明果断”的外部形象,又果断地严办了钱龙锡、韩爌、周延儒等一大批的高官,作为替罪羊。其中,袁崇焕所判的是“磔刑”,结局最惨。
从前,皇太极最喜欢调侃袁崇焕为“袁蛮子”。可是,听到一代战神袁崇焕骤然从天陨落的消息之后,皇太极在跟庄妃闲聊时,忽然改口尊称袁崇焕为“袁公”。如此,作为妻子的布木布泰,便深深地了解到作为夫君的皇太极,那一种寂静无倚的大英雄的悲歌境界。
第十二章 大凌河之役,皇太极与祖家军的一场硬撼
祖大寿的“祖家军”其实是袁崇焕在辽西军事留下的一点家底子。孙承宗让祖大寿推进到大凌河修筑军事城防,这本来就是跟皇太极的后金政权公开叫板。所以,皇太极的满清铁骑与祖大寿的关宁铁骑,便在大凌河城展开了一场极其血腥的较量。朱由检的进援诸军进退失据,遭遇惨败。弹尽粮绝的祖大寿终于交出了大凌河。
这时,后宫中的庄妃,却经历了她从为人妻到为人母的一次重大转变。虽然这一次,布木布泰不过给皇太极生了一个女儿,但从前线凯旋归来的皇太极仍然是喜悦的。
第十三章 登莱的大风起自于东江诸岛
崇祯尚未从大凌河飞惨败中喘过气来,山东半岛的军事又出事了。刘兴治、沈世魁在东江诸岛的军事布局中,均属于毛文龙的旧部。崇祯暗地唆使袁崇焕除掉毛文龙之后,袁崇焕顺势接管了东江诸岛的军事。袁崇焕本来就是一个有手段的边关大将,有袁崇焕在,刘兴治、沈世魁等人不敢搞小动作。袁崇焕一死,刘兴治、沈世魁等人便在东江诸岛大兴风浪了。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便是在东江诸岛的内乱中,渐渐成长起来的几位军事高手。
第十四章 一只鸡成就了一支后金汉军八旗
登莱巡抚在大明的军事布局中,是作为关宁军团的一支侧翼牵制而存在的。祖大寿在大凌河受困,登莱巡抚孙元化指令孔有德迅速增援辽东。可是,倒霉的孔有德在走到吴桥镇时,却因为部下偷吃了当地乡绅的一只鸡处理不当,而被部下裹胁进了一场兵变。这一场兵变的规模开始真的很小,不过区区的数百人而已。但是,后来却燎原成为了一把冲天的大火。耿仲明、孔有德蹂躏山东地方一年半,“残破几三百里,杀人盈十余万”,客观上拖沓了崇祯的陕西进剿农民军之战局,这样的后果自然可能是蚁穴溃堤的。后来,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便携带大明最先进的武器投靠了皇太极。皇太极曾趁着酒性,将孔、耿、尚近乎于传奇小说中的曲折故事,讲给庄妃听。布木布泰当然不能想到,这几位听上去不断打家劫舍式闯祸的汉子,后来,却替她的儿子福临踏平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一位来自蒙古黄金部落的美丽女孩  讲起孝庄文皇后的家族博尔济吉特氏,曾是追随成吉思汗在世界上扬鞭策马的蒙古贵族,他们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嫡系传人,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慢与自信,大抵上是渗透进了骨子里的。  讲起历史,每次翻开煌煌赫赫的正史页面时,总觉得它对于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女子,述事的方式是背影朦胧的。  这一次,我试图在正史间找回孝庄的娴雅与沉静,可是,我的心境仍是失望的。  正史可以考据的资料显示:孝庄皇太后,出生于1613年3月28日(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癸丑年),死于1688年1月27日(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丁卯年)。她的远祖据说是彪炳千年史册的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家族的事业传到爷爷莽古思手中,已是哈布图·哈萨尔的十九世孙了。  她所属的博尔济吉特部落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左翼中旗,她是贝勒赛桑的二女儿。当时,她的上面有四个正在长成的兄长:长兄吴克善,为第一代和硕卓哩克图亲王;次兄察罕,为第一代镇国公;三兄索纳穆,建有军功未等受封就死了,其子后来被封为第一代多罗郡王;四兄满珠习礼,则为第一代札萨克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姐姐海兰珠,后来也是一位注定了要被写进史册的风情万千的女子。因此,这样一个家族,在式微的蒙古部落中,都是人丁兴旺的。  当年,像蒙古族与女真族那样的氏族社会,个人与家庭是没有姓氏概念的。因此,博尔济吉特部落的名称,就成为了后来的孝庄皇太后的姓氏。但是,孝庄的父母在她降临人世之后还是替她取了一个通俗上口的女孩子的名字,叫布木布泰。后世人考证,认为孝庄的名字应该与草原上流行的喇嘛教有关,含有“出世之人”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布木布泰在原始蒙古语中的意思不过是一种用来装东西的大口袋而已,用粗制毛线编织而成。不过,我个人觉得后面一种的考据实在是无趣,我宁愿相信前者。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8条)

 
 

  •    这本书讲述的是孝庄太后与大清开国的一段故事。故事开展的角度选得很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的掌握也不错。娓娓地向你道来,不急不慢,写到人物的波澜壮阔之际,读者也能为之莞尔一笑。   当然,无论如何,孝庄都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有关她的故事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也颇动人。可信的是,她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一个贵族家庭,十三岁就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她的爱情生活很有意思。因为按照过去草原上的习俗,她与自己的姑姑、姐姐一起成为了皇太极的妻子。   但是,她仍然是出色的。从她入宫伊始,就接触到了像“努尔哈赤晚年立储风波”、“阿巴亥生殉”以及皇太极肃清国家内政等一些铁血的皇家内幕。诸如这些大事,皇太极总喜欢与善解人意的孝庄泰一同分享,于是,孝庄的政治潜能便在皇太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地被挖掘出来。
  •   一本好的历史读本,是三月的春好,也可以是七月的秋高气爽。你在郊外野游,蓦然而遇一位白脸长眉的好女子。你的心境便豁然开朗了。这句话很久以前,听中学的历史老师讲过。
    我是一个女子,心境跟男子又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也有过与陌上少年倏地相逢的赧然心惊。用这种心情来形容我读过此书后的心情似乎又有点过分了。
    这本书讲述的是孝庄太后与大清开国的一段故事。故事开展的角度选得很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的掌握也不错。娓娓地向你道来,不急不慢,写到人物的波澜壮阔之际,读者也能为之莞尔一笑。当然,无论如何,孝庄都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有关她的故事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也颇动人。
    从女性细腻的角度书写一个女人的传奇故事,在明末清初的大历史风浪中展现她的淹然百媚与香风细细,这一点作者把握得相当到位。这是一本适合现代人了解那段尘封历史的一个绝佳读本。除了这样想,我暂时还想不出用其他什么更好的词汇来形容她。
  •   很久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忙。虽然发不了财,但是,心思却一直静不下来放在文学的书籍上。
    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同事介绍我读的。读过后,感觉还不错。竟想起了写一点读后感。诚然如许多人所言,一直以来,有关孝庄与慈禧的掌故旧事,常常是治史男子们甚感兴趣的话题。男人写史讲究的是载文载道、经世致用,女子写史则生发出一种令人感动的质感与细腻。《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出自一位淑丽多情的岭南女子之手。她通过描绘两位高贵华丽的清代皇家女子:一位是来自于大清日出东山的博尔济吉特氏,另一位则是踌躇于日薄西山之晚清的叶赫那拉氏,生动地再现了跌宕起伏的大清政局……
    慈禧与孝庄两比较,我喜欢孝庄多一点。只因为孝庄处于大清的初期,一个朝代开国总是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开国的人物也多清嘉。不想清末的慈禧,曾国藩、李鸿章那么多一流的人才扶持她,她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她老年坐在皇宫中的一副老寡妇的可怜像,令人感到生命的寂寥与寒战。
    民国年间的国学大师孟心史,曾经讲过一段赞赏孝庄人物清丽的话:孝庄当年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心胸待人接物。此由当时的人物初入中原,尚未染上汉人的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读过两个女人,一个清朝,忽然,我觉得孝庄当年应该生有一双天然性感、忧伤的眼睛吧?她就像夜空中高寒的星子,闪烁着一种漫漶的轻愁。
  •   这本书已开始我以为两本一共这么些钱,或是说一本里面写着慈禧和孝庄,可发来一看,是一本上只有写孝庄的,慈禧没有,还要重买一本。不过看了之后觉得内容很好。
  •   这书只有孝庄,没有慈禧!!!
  •   视角很有个性。文笔也是近期这类体裁中少有的优美。作者自谦为一介小女子,在史料的采集方面却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所以,本文的史料准备基本上是站得住脚的。作者对于这一段既成的历史,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关这一点,在真实于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容许的。毕竟,通俗的历史读本不是留声机,它应该有现在人对于历史的呵护。
    该作者在开始的序言中讲:自己是一个没有什么心机的小女子,她没有男人要写流芳百世文章的野心,只是想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想法。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是穿越的,微微有失望的感觉。
    可是,接下来的阅读,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对于历史有着相当机敏看法的女子。她在序言中的低调,不过是一种机智的掩饰罢了。我读这本《两个女人,一个清朝》,几乎是一个晚上一口气通读了全文,我即已惊异地发现了这作者胸壑中的气象万千了。
    有人说,女子总是胸大缺乏逻辑性思维的动物。读过这本书,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了。
  •   这套书的内容很不错,选材很有独创性,用清初和清末的两个重量级女人来介绍清朝的历史
  •   因为崇拜,所以想了解更多。

    这两个伟大的女人,不要因为历史,就给慈禧太多的骂名和负担。
    作为政治家,尤其是女人,应该多些宽容。
    这是历史,但是确实小说,很吸引人,期待3.。。
  •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孩子很喜欢。
  •   对于了解历史和当时有一定的帮助
  •   将历史的纵横叙述得清楚而发人深省 好书!
  •   历史很真实
  •   历史点评,内容一般,
  •   实在是不怎么样 不喜欢作者的措辞 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过度描写
  •   虽然以前已经买过第一部,但是老爸超级喜欢,于是又买一本送他。
  •   文字浅显易懂
  •   帮同学买的,她特别喜欢,呵呵,休闲时可以一读!
  •   还没看 希望不会失望
  •   她是真心喜歡啊
  •   妻子看了,还不错
  •   帮朋友买的书,据说很好看。值得买。
  •   买了一本翻翻看看,原来此书还有第2本啊,还得接着买啊。
  •   孩子说一般, 不太爱看
  •   我只买了一本,书的内容不错,好像有好几本吧,还没看完呢。
  •   刚开始看,看目录的介绍还不错,书应该是正版的,质量不错
  •   里面的内容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关于皇太极如何打江山```而讲到孝庄的文字却比较少``跟本书的书名不太符合``
  •   说是写孝庄,其实提到孝庄很少,主要还是写皇太极,文章很一般,语言乏味
  •   对于历史人物孝庄一直很喜欢,所以一看到就买了
  •   书很平实,没有想象的精彩,但是很注重历史的再现,3作者力求语言的精彩但是还是有些平淡,不过可以拨正我们被太多秘史混淆的观点,好歹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   书的装订、纸张都非常好,一看就是正版书,内容详尽,生动,并配有很多历史图片,便于了解清王朝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期待再出这样的好书。
  •   文笔细腻婉约,很适合女性阅读,不乏幽默的点睛之处,闲暇可以看看。
  •   大体浏览了一下,书中讲的是挺详细的,但是没耐心,就会看不下去的
  •   写的很不错,比第二部第三部好看多了。
  •   买了才知道只有一女人,另一个在另一本。
  •   一般,看着没有深度。
  •   可能也是最遥远的一本
  •   挺有意思的。只是不知当当的降价规则是什么?我才买下来就降价了,一起买的另外一本书也是这样。觉得有点不爽。
  •   看了简介和文章片断买的该书,但看后发现**还非是一般.整个书涉及孝庄的内容微乎其微.简直就是一个大清历史的再现,但与曾经看过的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传记相比,又写的远不如人家那么学术.纯粹是抓住读者心理,设置了一个圈套.
  •   冲着孝庄去买的本书,可是书中前面几章还言及孝庄,本书的末章谈到了皇太极的死,后面就没了下文,其实孝庄真正出彩正是在皇太极去世后,不知是否还有下册?好像下一本就到了慈禧了。
  •   不是皇太极厉害,也不是孝庄高明,实在是怪自己无能
  •   有些跑题,介绍孝庄的少之又少,不过也是介绍清朝历史的,多多益善
  •   我想看孝庄,却都是在讲打天下,被书名骗了。
    其实内容写得还是可以的,改个名字更好。
  •   总体感觉思路有些混乱,写着写着就像正史了,又赶紧往回拉,想写孝庄的作用,却又没有表现出来
  •   这本书只写了大的背景,好像与孝庒没什么关系,整个书中对她的描写就是几笔带过,是个小配角。
  •   冲着这本书的标题来的,可是总感觉有点文不对题,很好的一个题目,但是之前的铺垫也太漫长了,要读到这书中标榜的女人成为主角不知道是第几部了,下一部一定要增加戏份了。
  •   不是很喜欢 感觉内容一般
  •   因为看了二月河写的康熙,中间有介绍一些孝庄皇后的片段,觉得她是一个好聪慧的女子,所以希望多点了解她的故事.或者有一本书可以多些关于她的心理描写,既使可能这些带有作者非史实的感情成份.结果搜了当当,发现这本一个清朝二个女人网评还挺高的,但收到书后,看了大失所望,这本书似乎写清朝开国史多过写孝庄史.写孝庄的故事与片段小之又小..应该改名了吧.而且这本书有些仿明朝那些事的写作风格,但也没明朝写得好.所以感到失望.
  •   都不是以孝庄为主
  •   文字中没有传闻的细腻,有人说不好看,有人说好看,现在看来只能说是个人的品味不同,要求不同,起点不同。
    它只是用现代人的手法语言描述了作者所知道的历史。我个人不大偏好这种描述的手法。文字的驾驭不见得有多纯熟。完全看不到作者简介中说的细腻,想是编辑是欺负现代人没看过细腻的的文字或是编辑本人根本就没看过真正文字细腻的文章。
  •   文字倒是不错,就是纸张太粗糙了。尤其恶劣的是配图,配图的目的是图文并茂,帮助阅读。本书的配图不但模糊不清,而且选用的图也不具有帮助阅读的功能。就算要配图,也找一张像样的图,如257页《平叛记》那图,恶心至极。编辑究竟有无认真审稿?
  •   本来是想看孝庄的,结果提到她的字句少之又少……
  •   还没看呢,希望有点收获
  •   一个轻盈似水的女子
  •     历史也可以这样写
      ——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为该书作序
      清朝以其三百余年(含入关前)的漫长岁月,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清史如同一座宝库,存储了无尽的文化宝藏;既有治国之经典,也有人生之百态;既有战场上千军万马的疾驰与厮杀,也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斗智,更有满、蒙、汉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展示国家空前“大一统”的雄姿盛容……
      清史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至改革时期大放光彩:它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学术界,研究热潮迭起,持久而不衰,以显出清史的浩瀚与魅力!
      改革开放催生出学术文化的多样性。阐释清史,也是名目繁多,花样翻新。诸如“正说”、“实说”、“戏说”、“讲坛”之类,都是近三十年来的“发明创造”。可惜,徒有其名,未必真实可信。当然,最坏的做法,莫过于“戏说”,公开把清史当儿戏,以此来娱乐大众。影视、小说、戏剧等,纷纷界入清史,推波助澜,把清史演绎得真假不辨,多属“史盲”一类的胡说八道。
      一言以蔽之,现今文艺界与学术界的极坏风气,以虚假的胡编滥造,充斥着唯心的胡言乱语,搞乱了人心,其危害之大,莫此为甚!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多卷本的新书《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是女作家郭厚英的新作。这个书很特别,与众不同。它不是论证式的学术专著,也不属于历史小说。那么,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清史书呢?依我的看法,此书是一部集描写、叙事与议论为一体的新清史。换言之,它具有学术的思辨,又具有小说的人物形象与环境的描写。将此两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一部形象化的清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女性。据她在“引言”中自述:她是以一个女人的眼光,写出她对清史的感悟。她说:“女子写东西则往往只凭直感。”照此说来,本书应是作者“直感”清史的面面观吧!
      无论文艺创作,还是学术著作,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真实性。对于史学著作而言,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舍此,历史就会被扭曲或不复存在。文艺作品不是历史,无论真人真事,但它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这就是说,离开了真实的生活,胡编滥造,这类作品必败无疑!故史学与文艺作品两者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即真实性却是一致的。
      恪守真实性的原则,就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亦即唯物史观。这就要求人们不造假,不歪曲,一切皆以事实为据,据事而断,又据事而说理,是谓实事求是。这应当成为我们衡量或判断一个著作或作品的主要标准。
      本书可贵处,首先是其真实性,当为它“立足”的基石。《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说的是开国为孝庄,末世称慈禧,恰好是一个起点,一个终点。重要的是,两个女人在清朝的兴亡过程中,各据特殊地位,各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两个女人“构成”了一个清朝,即真实,又颇具形象。
      全书的内容,依清朝的兴、盛、衰、亡的历史演变过程,次第展开对清史地描述。看得出来,作者以重要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作主线,抓大放小,就是抓住大人物、大事件,舍弃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使其主线,主题更突出而鲜明。如,《丛书》之第一册,共设十四章十四题,以孝庄嫁皇太极为首篇,其下,主要人物有努尔哈赤、皇太极、阿巴亥、袁崇焕、朱由校、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以这些人物为中心,编织成清入关前史。它的真实性就在于:这些人物抓得准,涉及清入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的人物,一个也不少!再说,这些人物“出场”的次序,准确而不乱。还有,对每一事件的历史定位、对主要人物所处“角色”的规定,同样是真实而无误的。仅举一例:第十一章列题“皇太极与朱由校斗狠,掉脑袋的却是袁崇焕”。三个人物,彼此的关系,既有主次,亦有因果,因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真相。至于具体内容的描述,也是按历史的本来面貌,逐次展开,直至最后圆满地结束对此次事情的叙述。
      本书的作者尊重历史,循着历史发展的线索,追踪人物的实践活动,力求展现历史的原貌,揭示其真相,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性。当然,我并非说本书所写的每一个事实,乃至细节、每句话都是真实的,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为再现当时的一幕幕场景,作者据史料做合理地想象,并用文字写出来,就使历史活灵活现。这类内容,颇有感染力,有助于人们认识历史真相。至于当时场景是否如作者所描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能起到“助读”的作用,也能为读者所接受。
      从学术的视角来评说,《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是学术著作的“另类”,学术界是能够接受此书的特殊写法的,但两者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如体例,如语言文字,如史料的运用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化多变的时代,学术开始走出书斋、课堂,进入社会,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以何种形式阐释历史包括清史,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是关乎社会思想与风气导向的大问题。前已指出,学术界与文艺界已“创造”出多种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戏说”是一种极坏的做法,此风不可长,人们不能接受。还有冠以严肃的题目,却贩卖“戏说”的假货,同样应予拒绝。
      本书与“戏说”一类的信口胡说划清了界限,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一种历史责任感。在当前学风败坏、文艺混乱之时,尤见此书之可贵。
      读本书,颇多感受,是为序。
      
      
  •      清朝以其三百余年(含入关前)的漫长岁月,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清史如同一座宝库,存储了无尽的文化宝藏;既有治国之经典,也有人生之百态;既有战场上千军万马的疾驰与厮杀,也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斗智,更有满、蒙、汉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展示国家空前“大一统”的雄姿盛容……
       清史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至改革时期大放光彩:它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学术界,研究热潮迭起,持久而不衰,以显出清史的浩瀚与魅力!
       改革开放催生出学术文化的多样性。阐释清史,也是名目繁多,花样翻新。诸如“正说”、“实说”、“戏说”、“讲坛”之类,都是近三十年来的“发明创造”。可惜,徒有其名,未必真实可信。当然,最坏的做法,莫过于“戏说”,公开把清史当儿戏,以此来娱乐大众。影视、小说、戏剧等,纷纷界入清史,推波助澜,把清史演绎得真假不辨,多属“史盲”一类的胡说八道。
       一言以蔽之,现今文艺界与学术界的极坏风气,以虚假的胡编滥造,充斥着唯心的胡言乱语,搞乱了人心,其危害之大,莫此为甚!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多卷本的新书《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是女作家郭厚英的新作。这个书很特别,与众不同。它不是论证式的学术专著,也不属于历史小说。那么,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清史书呢?依我的看法,此书是一部集描写、叙事与议论为一体的新清史。换言之,它具有学术的思辨,又具有小说的人物形象与环境的描写。将此两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一部形象化的清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女性。据她在“引言”中自述:她是以一个女人的眼光,写出她对清史的感悟。她说:“女子写东西则往往只凭直感。”照此说来,本书应是作者“直感”清史的面面观吧!
       无论文艺创作,还是学术著作,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真实性。对于史学著作而言,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舍此,历史就会被扭曲或不复存在。文艺作品不是历史,无论真人真事,但它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这就是说,离开了真实的生活,胡编滥造,这类作品必败无疑!故史学与文艺作品两者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即真实性却是一致的。
       恪守真实性的原则,就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亦即唯物史观。这就要求人们不造假,不歪曲,一切皆以事实为据,据事而断,又据事而说理,是谓实事求是。这应当成为我们衡量或判断一个著作或作品的主要标准。
       本书可贵处,首先是其真实性,当为它“立足”的基石。《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说的是开国为孝庄,末世称慈禧,恰好是一个起点,一个终点。重要的是,两个女人在清朝的兴亡过程中,各据特殊地位,各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两个女人“构成”了一个清朝,即真实,又颇具形象。
       全书的内容,依清朝的兴、盛、衰、亡的历史演变过程,次第展开对清史地描述。看得出来,作者以重要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作主线,抓大放小,就是抓住大人物、大事件,舍弃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使其主线,主题更突出而鲜明。如,《丛书》之第一册,共设十四章十四题,以孝庄嫁皇太极为首篇,其下,主要人物有努尔哈赤、皇太极、阿巴亥、袁崇焕、朱由校、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以这些人物为中心,编织成清入关前史。它的真实性就在于:这些人物抓得准,涉及清入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的人物,一个也不少!再说,这些人物“出场”的次序,准确而不乱。还有,对每一事件的历史定位、对主要人物所处“角色”的规定,同样是真实而无误的。仅举一例:第十一章列题“皇太极与朱由校斗狠,掉脑袋的却是袁崇焕”。三个人物,彼此的关系,既有主次,亦有因果,因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真相。至于具体内容的描述,也是按历史的本来面貌,逐次展开,直至最后圆满地结束对此次事情的叙述。
       本书的作者尊重历史,循着历史发展的线索,追踪人物的实践活动,力求展现历史的原貌,揭示其真相,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性。当然,我并非说本书所写的每一个事实,乃至细节、每句话都是真实的,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为再现当时的一幕幕场景,作者据史料做合理地想象,并用文字写出来,就使历史活灵活现。这类内容,颇有感染力,有助于人们认识历史真相。至于当时场景是否如作者所描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能起到“助读”的作用,也能为读者所接受。
       从学术的视角来评说,《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是学术著作的“另类”,学术界是能够接受此书的特殊写法的,但两者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如体例,如语言文字,如史料的运用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化多变的时代,学术开始走出书斋、课堂,进入社会,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以何种形式阐释历史包括清史,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是关乎社会思想与风气导向的大问题。前已指出,学术界与文艺界已“创造”出多种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戏说”是一种极坏的做法,此风不可长,人们不能接受。还有冠以严肃的题目,却贩卖“戏说”的假货,同样应予拒绝。
       本书与“戏说”一类的信口胡说划清了界限,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一种历史责任感。在当前学风败坏、文艺混乱之时,尤见此书之可贵。
       读本书,颇多感受,是为序。
      
  •     孝庄与海兰珠是皇太极生命中重要的女子。姐姐海兰珠因丧子之痛,遽尔伤逝人世。妹妹布木布泰却因诞下了皇九子福临,在后来的大清开国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
      皇太极剿灭北元林丹汗;松锦之战,放手与大明一搏!从而奠定了大清军事的绝对优势。只可惜皇太极英年即逝,英雄壮志未酬。
      大明的崇祯帝也有过重振河山的机会。只可惜他在面临着中原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内忧,与关外的满清八旗军外患之时,长期鼠蛇于和战的两端。大明的局面,便在崇祯帝的手上一点点地烂了下去。
      大清的后皇太极时代,由于多尔衮、豪格的帝位之争,一度曾走到内战的边缘。当时,孝庄以娴熟的政治手腕,平衡内部的政治势力。最终,使自己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了宝贵的帝座。由于大明朝的政治窳败,李自成从小民壮大成为敌国。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帝无奈上吊,收拾胜利果实的、却是多尔衮满清八旗军。当然,这一场壮观的清兴明亡大挑战,最终把所有的好运气,都归结在了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的母子身上
  •      对清史的另类阅读
       林伟光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在通常的状况,当然是从正史中获知,二十五史皇皇巨典,从司马迁一路而来,十分正统。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不能说正史有什么不妥帖,但就是这冠冕堂皇,却让我们有所疑惑,人们总想从这冠冕堂皇的正面,去窥视哪些细节,生动与真实的细节,或者这更接近于历史的本来。多么不容易呵,幸好还有一些劫后残灰似的孑遗,即所谓的野史,多数名列禁书。或者片言只语,或者只是模糊的面孔,我们却依稀接近了真相。
        平常,自己也喜欢随便翻翻,——如今,大家都浮躁,这就凸显了随便翻翻的好处。经常翻翻的就有鲁迅的文章,是两本他的手稿选,其中恰好就有名篇《病后杂谈》与《病后杂谈之余》,他说到读一本《蜀碧》,当是野史,十分清楚地记录了张献忠的祸蜀,血腥的史实,令我们触目惊心地看到了所谓“农民起义”的另外一面,大大地颠覆了我们从正史中获得的观点。他又说到一本《立斋闲录》,这是写永乐夺权后的残酷的,这所谓的仁君,其行径之下流卑鄙却也一点不比流贼好,对于反对方人物是一点不心慈手软的,而且祸及妇孺,是怎么的令人直冒冷汗的。这么一来,似乎那些经过千方百计粉饰的正史,就没有多少价值了么?也不能这么说的,只是何妨也读读野史之类,多取参照。
        似乎应该感谢当下社会的宽容,在解读历史上更加的多元,对历史感兴趣甚至书写历史的,已不局限于那些历史学家,只要有兴趣我们谁都可以书写,这有些近于娱乐化的时代,对正儿八经的解构显得多么迫切。不过,这也带来了不够严肃的戏说。戏说不是历史,是一种庸俗化的娱乐,难道大家哈哈大笑,过把了瘾之后,就什么都可以不去管它了吗?也太轻佻和不负责任了。然而,幸好在众多的煮酒论史的群英中,仍然有这么几个不一般的,此中就有这一位郭厚英。
       这郭厚英自称是“一介小女子”,小女子没有争锋的雄心壮志,她说,男人写字,文章的起承转合,讲究的是载文载道、经世致用。女子写东西往往只凭直感。这话好像专门为流俗的那句“头发长见识短”做注脚的;可是,你千万不要被她骗了。可不,且读这本《两个女人,一个清朝》,这还仅仅是第一部,刚刚开始了一个朝代的书写,已是气象万千了。首先,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是一种全新的观照与叙述角度。我们常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换句话说,好像历史与女人无关的,这不是事实。这里郭厚英以一种生动而详实的叙述,展现历史真实的细节,不仅仅是颠覆,更是一种更正,书写了两个女人如何左右一个朝代历史的史实。不管我们感觉如何,这总归是事实吧。郭厚英说她“往往只凭直感”,恐怕不仅仅直感吧,没有一份对历史解读的颖悟,与崭新的体验,绝对不可能。其次,则是因为她的没有因袭与负累,她不是历史学者,一个写手也罢小女子也罢,总归是普通人,不必有过分沉重的担当,只因为喜欢,可以相对自由地说自己对历史的解读,往往就能见人所未见,这份独特与敏锐,恰正是一般写史者所不容易做到的。从一个完全个人的角度,别辟蹊径,或许由于同是女性,郭厚英天生的有一份亲近、宽容、理解的情愫,可以更活泼泼地给我们勾绘出这两个女人生动的姿影。这是怎么的两个女人?不是普通的女子,是左右清朝命运的人物,一个是孝庄,出现于清朝蓬勃上升的时代,一个是慈禧,活在清朝即将落幕的瞬间。在历史上,她们可能一个可称圣母,一个却只能被骂为妖妇;可是,郭厚英不管这些,在她更愿意抛弃种种既有的结论,以一份平常心去接近她们,把她们还原成人,以此去观照她们。从这一点看来,她们都是历史的悲剧式人物,面对历史,她们身不由己,卷入了种种是非,屈辱地去承受一切的痛苦。不管后人好评如潮也罢恶评如海也罢,她们都是历史的牺牲品。因此,郭厚英摆脱了世俗的是与非,以局外人的超然,潇洒地而不是拖泥带水地诠释自己对她们的感情,这显然不是历史的,也无所谓公正与否,是一种个人的感情,极私人的一份情绪。
        这也未尝不可,这种对清史的另类阅读,也是任人评说的一种可能。当然,这也仅仅开始,大幕拉开后的序曲,跌宕起伏的精彩还在后头,那些倩影仍只隐隐约约,我们充满了期待。不过,有一点要欣赏的,就是郭厚英的写作是谨严的,她不戏说,文字的花团簇锦背后是扎实的历史的功夫,这就在好看之外更有了说服力。
  •     写历史,现在流行的是调侃的笔调,反正历史人物不会为自己辩论,于是,历史便成为了现在许多作者穿越,胡编的对象。特别是明清一段历史,被现在提供了一个一些伪历史作家窜改得伤痕累累,令人不忍目睹。
      这本书的作者态度很端正的。有一些小细节的铺张,也是源于历史的,令人觉得可亲可信。清朝的历史说穿了,真的不过是二个女人,兴清的孝庄,亡清的慈禧,我很惊异于作者的观察力。作者为普及历史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读本。
  •     孝庄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正史中,有关她的资料很少,但总能感觉到她一个淡淡的身影。所以,坊间有关她的议论很多。却多数是有关她的情感生活的。
      其实,关注历史上一个伟大女人的私生活也没有错,从吕后,到武则天、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她们的私人生活莫不是丰富多彩的。但切莫因此小莫了在历史间,偶尔一展宏大理想之女子的志向。如果单纯孜孜不倦于她们的私生活,这一类的文字又不免走下流了。
      这本书的格调很好。明清之交,发生了那么多事,流了那么多血,我们在读的时候,却依然可以感觉到这段历史的清明,这正是这一段历史的正大模样。好的历史,我们在读的时候,是心怀欢喜的。好的历史,总是要引领我们的心向上奋发的。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是正月的寒碜,心却是热。
      很久没有这样读一本书了。虽然读的时候,总难免为俗事打断,读得有点断断续续的,但我仍然为读者给我们勾勒出的孝庄所感动着。其实,我也为那个时代的一切人与事微微地激动着。有人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孝庄,我就想到了一句话:待到山花炯炯时,她在丛中笑。大历史中许多的女子都具有这种慈悲的母性。
  •     一本好的历史读本,带给人的感觉,就是三月春好的季节,你在郊外野游,蓦然而遇了一个姣好的女子。你的心情当然是暗暗地欣喜的。
      这句话很久以前,听中学的历史老师讲过。我是一个女子,心境跟男子又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也有过与陌上少年倏地相逢的赧然心惊。用这种心情来形容我读过此书后的心情似乎又有点过分了。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艳阳天的。我喜欢孝庄,喜欢她的沉静似水,喜欢她的坚韧不拔,也喜欢她的善良温柔。过去读过一点孝庄的闲史,真的很闲,很八卦的那种,只觉得孝庄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作者从大历史的角度出发,让孝庄女子在明清的呼啸风云中徜徉,这就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
      其实,中国历史许多的人与事,都是好的。比西方千古黑暗的中世纪不知要明净多少倍。我们的历史很方正,很大气。
      读起大清开国这一段历史,我想起一段古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这样来形容孝庄,形容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可不可以呢?
  •     这本书讲述的是孝庄太后与大清开国的一段故事。故事开展的角度选得很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的掌握也不错。娓娓地向你道来,不急不慢,写到人物的波澜壮阔之际,读者也能为之莞尔一笑。
      当然,无论如何,孝庄都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有关她的故事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也颇动人。可信的是,她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一个贵族家庭,十三岁就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她的爱情生活很有意思。因为按照过去草原上的习俗,她与自己的姑姑、姐姐一起成为了皇太极的妻子。
      但是,她仍然是出色的。从她入宫伊始,就接触到了像“努尔哈赤晚年立储风波”、“阿巴亥生殉”以及皇太极肃清国家内政等一些铁血的皇家内幕。诸如这些大事,皇太极总喜欢与善解人意的孝庄泰一同分享,于是,孝庄的政治潜能便在皇太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地被挖掘出来。
  •     历史可以写的浩瀚博大,可以写的波谲云诡,也可以写的隽永悠长,罕见是写得如此细腻温婉,从女性视角写女人的历史,在清史的惊涛骇浪中欣赏百媚横生,这是一本适合放在梳妆台上阅读的历史书。
  •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隐忍数年未发的老汗王努尔哈赤,出手却败在了大明的强项汉子袁崇焕的宁远城下。这对于天性自负的努尔哈赤而言,绝对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努尔哈赤哀怜地自觉:属于他的时代怕是真的要过去了。
      一代雄主努尔哈赤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日移庭影渐晚定。七月的时候,犹自强撑着病体处理公务的努尔哈赤老汗王,忽然浑身上下都有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他接受了二贝勒阿敏的建议,跑到大豆即将成熟、高粱正在抽穗的清河汤泉去泡温泉疗养。但这时,努尔哈赤老汗王的生命已非人力可以挽回的了。
      努尔哈赤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前景不妙。一位六十八岁的垂死老者,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雨。努尔哈赤在生命的最后时段,对于自己的一些内斗不已的贝勒子孙们,已是深深地厌倦了。因此,他只挂念着那个风姿冶丽却又心思单纯的阿巴亥大妃。他传令阿巴亥万分火速地赶到了自己的身边。
      后来有史学家猜测:当政治经验生涩的大福晋阿巴亥,赶到躺在病床上奄奄待死的努尔哈赤身边时,她的反应是感性的,盈盈的粉泪从阿巴亥的脸颊上流了下来。
      努尔哈赤是经验老到的政治家。此时,他的肉体虽然已经陷入了一种反反复复的昏迷之中,可是,他的意识却始终是顽强的。他清晰地意识了隐藏于阿巴亥身旁的巨大的政治涡流,这旋涡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春半桃花的阿巴亥吞灭。其实,不管阿巴亥对于政治是否真正有兴趣,但是她当时一枝独秀的大福晋内宫地位,以及三个正在长成的小贝勒爷,就已然将她置身于了滚滚的政治恶浪之中。
      努尔哈赤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看穿了他的一群虎狼之心的贝勒子孙们的真实用意之后,就开始用他有力的政治推手,大力重塑阿巴亥的形象。有努尔哈赤这一支弥坚的老枪,刻意地挺举起阿巴亥与她的三个儿子;其他的贝勒们虽感郁闷,一时却谁也不敢讲什么。
      现在,努尔哈赤这只老狮子很快就要从人间谢幕了,阿巴亥立刻就可能成为暴露在众人视线之内的一只小肥羊。因此,一息尚存的努尔哈赤,尽管对于眼前的阿巴亥是恋恋不舍的,可他仍然坚韧地忍住了从心底涌出的巨大的伤感。他喘着粗气,艰难而又迫切地叮嘱阿巴亥:快!快把他送回盛京去!他要在众臣面前宣布自己的临终遗命。只是,老汗王努尔哈赤在行舟走到离沈阳城不远的一个叫瑷鸡堡的小地方之时,最终还是没有挺住。
      他还是遗憾地撒手归西了,这似乎是冥冥中命运的一种机缘的选择。
      
  •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集中全副的精力,在沈阳、辽阳的战事上。与之对垒的敌手是袁应泰。而在战略见识上,袁应泰似乎比努尔哈赤低着一个层次,努尔哈赤获胜的几率相当大。可努尔哈赤的心底,却始终没有真正地兴奋起来。
      古人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男人很多时候,在外面打江山、争地盘,其实都是挣给自己喜欢的女人和孩子的。现在,如此盛大的一场战事,竟然找不出一个令自己称心的女子来激赏,努尔哈赤的心底多少有一点的意味索然。
      大战前夕的清晨,努尔哈赤很早就起床了。阳光静静地洒在东北的原野上,不远处的沈阳城内仍然可以听得鸡的啼声。宿营的士兵在潮湿的空气里做饭,蓝色的炊烟低低地在地面上飘着,经久不散。这些等待着早餐的士卒们,过不了多久,就会有许多人横尸于这一片郊野了。这使得见惯血戮的努尔哈赤仍不免有了几许的迷惘。
      这时,一位亲信侍卫匆忙地走了过来,他跪在地上,朗声报告:阿巴亥主子给大汗寄来了一件信物。
      努尔哈赤当下心中暗自大喜。
      努尔哈赤拆封一看,是一件以鹿羔蒙绒制成的,形状似心脏的极雅致的一个黄色小荷包,下端缀有葫芦蔓的装饰,这是女真族男女祈求爱情天长地久的信物。
      女真族男女定情的小荷包努尔哈赤笑了,他颇愉快地联想起了阿巴亥,从前轻唱过的一首女真族情歌:“红线线,绿线线,偷偷给阿哥绣荷包。荷包上面绣支箭,让他经常来见面。荷包下面绣朵花,盼望阿哥来取它。花儿旁边绣棵草,别等秋后花儿老。”
      努尔哈赤心情大好地摇了摇头:这鬼女子,亏她还记挂着这些!随即,努尔哈赤声音激荡地传令三军:全军把早餐吃饱,下一顿就杀进沈阳城去吃了!
      沈阳、辽阳大捷的硝烟尚未散去,努尔哈赤把善后的事宜撂给了自己的副手。努尔哈赤带着随从骑着快马,“嘚嘚嘚”地往回赶。
      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犹豫与反思,努尔哈赤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一个傻子似的,荒废掉自己宝贵的时光了。他已经进入到人生的暮霭,他的余生中只爱阿巴亥一人。他为什么不把握住这难得的时光,快乐地与阿巴亥相处呢?现在他拿下了辽阳城,这是他人生中无上的辉煌。他一定要亲自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接进辽阳城居住,以赎回自己这一段时间对于阿巴亥的简慢。
      努尔哈赤赶到萨尔浒的郊外,已是午餐的时间。努尔哈赤很远就下了马,让随从远远地跟着,独自走近了阿巴亥的居所。他要给阿巴亥一个意外的惊喜。
      此时,萨尔浒郊外的草场看上去是整齐安静的,阳光像细碎的波浪似的,在微风中起伏的草叶上跳动着。
      阿巴亥在原野上的一座白墙茅屋,显得愈发的清正。努尔哈赤悄声地走近了屋子,阿巴亥起先没有看见他。因此,努尔哈赤看见了他一生中难得一见的温馨场面:洗尽了铅华的阿巴亥,脸色依然是白里透红的,一如草原上一朵金黄的草叶幽香的金莲花。她当时正亲昵地与三个男孩一个女孩围坐在一起。一家人只有桌面上一盘简单的青菜,一大盆窝窝头,却依然是很认真地咀嚼着。
      这样一种天女贬下尘埃的阿巴亥,使努尔哈赤感觉到了一种人间女子的更美、更柔的亲切感。努尔哈赤的眼角湿润了,这是一个曾经母仪天下、华贵无比的女子呀。可是,在这样简朴的环境中,依然不可以动摇她做人的高贵。也唯其如此,这女子才能令大气磅礴的努尔哈赤真正地体会得人生的清润如水。
      最小的男孩多铎率先看见了在门口站着的努尔哈赤,他惊喜地跳了出去:父汗!是父汗来接我们了。
      阿巴亥慌忙地携了两位年长的男孩与女孩跪了下去,她的柔媚仍然是一杯醇厚弥香的酒。可她激动得只哽咽了一句:大汗,我……
      努尔哈赤很快地把阿巴亥扶了起来,他用手轻抚了一下阿巴亥的后背,表示自己的抚慰与理解。
      次日,努尔哈赤华车盛妆地把自己冷落了近一年的阿巴亥怜惜地迎回了久违的宫殿之中。从这以后,我们在清朝官方的编年体《满文老档》中就可以看见阿巴亥复出后活跃的身影了。
      过去的一年,阿巴亥承担了太多的委屈,人们向这个无妄的女子身上泼洒了太多的脏水,这使努尔哈赤本人也失去了一些原本应该与阿巴亥相处的甜美的私人时光。
      烈士暮年的努尔哈赤后来强势地把阿巴亥塑造成为一种公众人物,就是要向那些嫉恨阿巴亥的势力宣布:他的有生之年,必须给粹美的阿巴亥拨乱反正!
      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后金政权第四次择都。在辽阳太子河畔的北岸高地,老汗王努尔哈赤与他明媚照人的大妃阿巴亥推出了一台与臣下共乐的庆贺大典,这是后金政权一次精英级的豪华盛会。参加者有诸贝勒、众汉官以及他们的打扮得珠光宝气、暗香盈盈的妻室们。
      史册上载:“八旗宰八牛,各设筵宴十席,大宴之。又每旗各以牛十头赏筑城之汉人。八旗八游击之妻,各赏金簪一杖。”
      其时,草原的熹光间,四处开放了浪漫到毫无心机的雪绒花。大妃阿巴亥是群星灿烂的女眷中最光彩夺目的。
      天命七年(1622年)二月,广宁鏖战的硝烟尚未散去。阿巴亥大妃率领的由众福晋组成的前线慰问团,第一时间来到了对敌的前沿。
      努尔哈赤的心底大为愉悦。
      是役,双方的对阵虽然谈不上激烈,可女真族将士们在数尺深的雪地中,手脚冻得出现坏疽,仍踊跃作战。环境之恶劣,确是有目共睹的。
      屡战屡败的大明皇帝,很想在军事的博弈上,挽回一点面子。因此,明军摆开三万精兵拱卫广宁城,军事上的布局自是不弱的。
      努尔哈赤来到了冰冻三尺的前沿阵地,给将士们打气。老汗王豪气十足地许诺:打进广宁城,请阿巴亥大福晋领了众福晋到广宁来,给大伙儿补过一个肥年!女真族将士的士气,给努尔哈赤这么着一激将,每个人的眸子中都突突地往外冒着戾杀的怒气!
      这一战也是快刀斩乱麻式的收局。大明的骁将刘渠、祁秉忠,成为了女真族勇士们刀下的无头之鬼。巡抚王化贞撒腿跑了个无影无踪。
      阿巴亥大妃抵达前线时,漫天玉龙飞舞的广宁城,已经沉浸于一种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了。
      前大明的巡抚衙门,被后金人装饰得焕然一新。鼓乐喧天,红地毡从正厅一直铺陈到了阿巴亥的下轿处。
      努尔哈赤喜滋滋地手捻着胡须,高高地坐在龙椅里。
       女真人的风情生活这时,史书上含蓄地说:“大福晋率众福晋叩见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广宁城。’再,众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首而退。嗣后,以迎福晋之礼设大筵宴之。”
      此一番君臣将士的热闹活泼,直把后金君臣对于未来的向往,传送到了九霄云外!
      接下来的数年间,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未再对大明用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明皇帝请了一个很会看守国门的孙承宗。
      如此,政治步伐骤然慢了下来的努尔哈赤,却也给自己与阿巴亥的温馨二人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时空。
      天命八年(1623年)的正月初六,春节的喜气尚在眉心荡漾,游兴大发的努尔哈赤就迫不及待地与阿巴亥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出巡。他们顺着辽河的岸边游巡而下。白天围猎,晚上就随便找个大户人家住下。
      努尔哈赤的心境十分清爽。沿途上,努尔哈赤一忽儿赞叹阿巴亥,有如晓风中的一朵雪莲花;一忽儿又故意地咬着阿巴亥的耳垂讲,她的眼睛真的很坏,惯会妩媚男人。惹得三十余岁的阿巴亥像小女孩似的大撒其娇。当然,此行,努尔哈赤也是兼带着搞一点民生调查的。人口增长得太快,女真族从前的狩猎生活方式,已经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必须大力提倡农耕生活方式。因此,他“欲于北方蒙古沿边一带择沃地耕田,开放边界”。
      其实,在白山黑水生存的民族,一年中的最爱,仍然是令人神清气爽的八九月夏末秋初时节,那时候,原野的天空湛蓝高远,仿佛刚刚被水洗净过的,朝阳很清美地映在挂了白霜的草地,仿佛一位岑寂的女子,伫立于远方的地平线。
      此际的原野,流动的是一种令人觉得分外昭明的鲜洁明静。所以,九月的出巡,留在阿巴亥一颗爱着的心间,印象也是清扬的。
      这时节,老汗王努尔哈赤显摆了威风赫赫的仪仗大队,领了一班子前呼后拥的文武近臣,闲适悠悠地游走于疏朗遒丽的山水之间。
      这季节的努尔哈赤似乎也是可以亲近的,他不仅对于爱侣阿巴亥摆出了一种款款情深的姿势,对于下面的办事人员,也收敛了往常的忮刻从严,总是显出一种春风和蔼的样子。
      努尔哈赤此行,很少讨论政事,每天只是带了风髻雾鬓的阿巴亥等女子以及少数几个亲密的随从,狩猎、捕鱼,蓦然闯入了一些正憧憬着丰收前景的田庄,或者爬上了数个古趣盎然的台堡。
      随行的汉官大抵是擅长吟诗作对的,努尔哈赤于此道兴趣不大。不过,词臣们将阿谀的诗句,用清白的语言解释给努尔哈赤听时,还是逗引得这位老汗王哈哈地开心笑了。
      与蒙古贝勒的靓见以及为大贝勒代善之子精心安排的迎亲活动,努尔哈赤都特意拉了阿巴亥一起参加。阿巴亥很会调节会见的气氛,间或会亲切和婉地插话,问一点家常的话题,宾主双方的心境顿感轻快愉悦不少,这对于加强蒙古、女真联盟,收效是相当不错的。
      这样的行程走下来,阿巴亥只觉得秋阳若水,原野上成熟着的万事万物均是清润静正的。其时,沐浴在浩荡君恩中的阿巴亥大概也没有时间去细想:一俟老汗王努尔哈赤这一棵参天大树骤然间倒了下来,她的人生又将会面临了一个什么样的转变呢?
      
      
  •     话说回来,像阿巴亥那样的女子,可以独占君恩二十年,始终都不应该是一位寻常的女子。史书上说她,“嫉妒、有机变”。由此,可窥测这女子独特的魅力,以至于,看尽繁花万万千的努尔哈赤,在饱受相思的煎熬之后,甫一进占辽阳,即迫不及待地召回了冻结近一年的阿巴亥,立马恢复了大妃的尊荣。
      阿巴亥被逐出宫,努尔哈赤身边的众福晋们着实是兴奋了一段时间,阿巴亥出局,大妃这一金光闪闪的位置出现了空缺,所有福晋均对于那一尊贵非凡的封号垂涎三尺。所以,那一段时间,努尔哈赤宫殿中的每个女人,都使出了妩媚的手段,每个人都想拢住努尔哈赤那颗雄心勃然的心灵。可是,渐渐地,宫闱中一切女子,都深深地失望了。努尔哈赤开始对阿巴亥的过失,虽然摆出一副深恶痛绝的样子,他蛮横地规定,皇宫中的任何女子,都不许在他的面前再提及阿巴亥的名字。可阿巴亥住过的华屋,努尔哈赤偏偏是完好地保留了原状。他甚至不许人家移动里面的一椅一桌,那可是努尔哈赤后宫中最是精美的一处宅第啊!
      一开始,努尔哈赤表面上维持了自己一副荣华富贵的幸福小样儿,你阿巴亥有什么了不起嘛!不就是女人吗,权势无边的努尔哈赤大汗身边多的是!那一段时间,努尔哈赤大汗除了尽量把自己的军政活动编排得满满的,闲下来的时光,不是去了姹紫嫣红的女子檀板银筝的舞榭歌台,就是搂了蛮腰的小秋娘,钻进红绡罗帐,夜夜都做新郎。
      可是,不久,努尔哈赤就对这人世间,应虚景儿的繁花韵事腻烦了,他的心终归是空荡荡的。
      从前,阿巴亥家居时,她在楼上看着廊下轻捷而过的老汗王,眼睛里流淌的是无声的笑。她喜欢穿一身女真族女子惯用的、天青色的窄袖长袍,发髻编成了尺许长短的橫把式,努尔哈赤戏称之为“把儿头”。那样的感觉真好。
      努尔哈赤这二十来年,是眼看着一支露水犹湿春花般的阿巴亥,成了他的新人。又看了她的三春花事开过,抱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几个的小人儿,挨近了他的身子挤坐着。他们的一种新竹新荷式的情分,是人间寻常夫妻式的长远姻缘。
      努尔哈赤很快就关注起贬居于近郊的阿巴亥母子的消息。有消息说:阿巴亥人清瘦了许多,对于过去的孟浪之处,多有悔意。努尔哈赤汗王听过后,浓密的眉毛轻轻地抽动了一下。下面的人再探,带回的消息是:阿巴亥洗尽了铅华,很努力地给三位小贝勒洗衣汲水、炊事做饭。阿巴亥经常在半夜时分哭泣,她很后悔从前不晓得惜福哩。听过这样的消息,努尔哈赤的心肠仿佛是清晨海子旁润湿的沙土,随便一脚踩下去,都汪出了一滩清水。
      
      
  •     第四章 “阿巴亥生殉”,揭开了宫廷争斗的血腥内幕
      
      阿巴亥当然不是一位寻常的女子。小布木布泰进入到后金内宫后,所接触到的最血腥的一幕,就是从她开始的。当年,努尔哈赤将幼小聪明的阿巴亥立为大妃,感触最深的自然是皇太极了。后来,努尔哈赤殡天,阿巴亥站出来宣布老汗王的临终遗言:由兄弟中排行十四的多尔衮继承汗位。结果多尔衮那一帮成年的贝勒哥哥们安排了一出阿巴亥殉葬的闹剧,轻而易举地打发阿巴亥跟努尔哈赤一起相伴着去了黄泉路上。
      
  •     引言
      讲起中国鲜活的前朝掌故,在泱泱之历史长河中,于风口浪尖上一试身手者大抵都只是一些男子雄壮的身影吧?不过,有时,历史也会有例外,譬如,民间野史中代代风韵流传的吕后、武则天以及清代的孝庄、慈禧太后等,都是一些顶尖绝色的聪慧女子,她们在历史的万道霞光中,最初都仅是以轻盈的身姿随风而唱了一支采莲的小曲,摇动着一叶小舟,骀荡地划进了历史的长河。可她们的后来都做出了一番惊涛骇浪的大事情。
      有关那样绝顶聪慧的女子,以孝庄、慈禧太后所处的清朝距离我们现世最近,因此,我们也得以更真切地看过了她们美丽的身影。
      从前,有关孝庄与慈禧的话题一向是关注历史女性人物的男子们绘声绘色、甚感兴趣的话题。
      两位女子,一位出于大清日出东山的朝气蓬勃时代,一位则踌躇于日薄西山的晚清时期,中间隔着二百年的时光,她们的经历却是相仿的。例如,博尔济吉特氏初为皇太极之庄妃,叶赫那拉氏原本只是咸丰之懿贵妃,她们都不是正宫皇后出身,后来却母以子贵,跻身政坛四十余年,对于大清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她们各自有一位独生子,在六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后来这两位美好的青年俱在清真年纪得天花病死去了。因此,两位女子儿子的命运是相当之不幸的。
      孝庄时期,国家的权力机构尚处于它新鲜活泼的初期,皇权遭到削弱,决定朝中大事的“八旗议政会议”产生着诸多的俊彦之才。所以,孝庄很理性地隐身于政治的后台。孝庄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跌宕起伏的政局,辅佐了两代幼君,为清王朝的建制规模以及后来的空前大发展做了总体设计性的工作,她是居功厥伟的。可是,在宫闱中轻移着碎步的她,始终都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绿意。所以,她的身后,好评如潮。
      慈禧时期,国家实质已经中空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剪除顾命八大臣,两度垂帘,历经同治、光绪两朝。满族人才已经凋零了。她是想力挽狂澜地,挽救大清这一条破船于未沉之际。因此,她作出了包括废除科举、甲午战争、推行新政等一系列自以为挽回时局的决策。端坐于庙堂之上的慈禧皇太后,始终也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的。可是,民国以降数十年的史家于她,给予负面评价甚多。
      其实,史实不可一概而论,特殊之历史环境所造就的特殊之历史人才,我们都不可以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偏颇地理解。对于慈禧,近年讲她与孝庄同样饶有情趣,慈禧的智慧和能力并不输给孝庄的议论逐年增多。历史既然是一条动态的河流,有关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自然更有后来人给出公正的评说。
      其实,无论如何,对于孝庄与慈禧这两位女子,我都是从私心中流动着仿佛蜜褐色秋阳般澄静的愉悦的。我喜欢孝庄,喜欢她在风起云涌时分,依然保持了一份温火试新茶的娴静风度。我也喜欢慈禧,喜欢她伫立于晚清历史暮霭中的、略显忧伤寂寥的唯美倩影。因此,尽管在我的前面,曾有过无数的文人骚客,为博尔济吉特氏与叶赫那拉氏的春花秋月嗟叹咏哦过,我仍然是忍不住地要为布木布泰、兰儿写点什么。
      男人写字,文章的起承转合,讲究的是载文载道、经世致用。女子写东西则往往只凭直感。我现在坐在电脑前,信手打出了这样一段文字,其实也不过是现时的自己,蓦然间为博尔济吉特氏与叶赫那拉氏的灵光所附丽而已。
      
      郭厚英
      2010年10月28日于东莞
      
      
  •     一个女人最快捷的成长方式是见证,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就是子孙的荣耀。孝庄轻而易举就做到了这两方面的极致。及笄入宫,耄耋辞庙,这漫长的一生啊,该有多少百转千回的瞬间。坊间传闻,像一口古井,饮过的人都说自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女子,她的笑容在井底荡漾。古井无波,真水无香,声光电能还原百年前的清冷月光,却还原不了彼时伊人的寂寞心曲。在权利的角逐中,她也该有惊慌失措忐忑不眠的夜晚,会哭还是会抿住嘴角,将一切心碎昂然推到,华服凛然铁口铮铮。早朝之后宫闱之中,是谁聊以安慰,又是怎么打发深宫岁月的呢?那些聚散在朝野被后人熟悉的人或许逗笑过她也激怒过她吧,那时她的声音是否也会如市井女子一般朗笑抑或激昂。无论什么样的大导演明星阵容的影视剧都不可能描摹出一个清朝的孝庄,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接近,或许这一本书可以达到最亲密的接近,因为书里给了你一个最宽广的清初年间的水墨背景,她在彼处行走,你才能听得到细碎的脚步,看得到她身后的婆娑树影。
  •     大清王朝,汹涌澎湃,终不免覆亡。开国轰轰烈烈,因为有孝庄而更添精彩。百年盛事,转瞬化为历史尘埃。末世衰败,慈禧欲挽狂澜,但无力回天,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
      
      ——清史专家李治亭专为本丛书题词。
      
  •   酣畅淋漓的好序,不愧为清史大家。顶上去了
  •   李治亭点评还算中肯,顶了。
  •   本书与“戏说”一类的信口胡说划清了界限,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一种历史责任感。在当前学风败坏、文艺混乱之时,尤见此书之可贵。
  •   期待中,希望比第一本更大气磅礴
  •   拭目以待。
  •   读书享受的就是板机扣响的那一瞬间
  •   呵呵,叫二个女人玩转大清,就更爽了
  •   草根的体会,有一份真切
  •   其实,中国历史许多的人与事,都是好的。比西方千古黑暗的中世纪不知要明净多少倍。我们的历史很方正,很大气。
    这句话甚好,甚合我的心意。
  •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读孝庄会想起这些?
  •   白脸长眉,很好呀
  •   最喜欢读美女的书评
  •   好书如好女,喜欢这句话
  •   这本书确实有一种红颜伴读的感觉呵
  •   我是来找对象的,不料遇上了这本书
  •   本来是写好女的书,给好书读了
  •   好春天好女人好书
  •   白眉长脸的女子,真好
  •   不错,确是淡香
  •   青山不老,历史常存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孝庄
  •   出色的女人永不裉色
  •   顶一下,你有你的道理
  •   走过,问候
  •   悠悠历史
  •   孝庄女人
  •   孝庄草原上一朵蓝格格的花
  •   好的女人,永远不会褪色
  •   杨白劳也来了呀,翻身农民哟,呵呵
  •   在清史的惊涛骇浪中欣赏百媚横生。
    呵呵,男人也可以拿这本书去追女仔,教导她们做一个宜国宜家的好女人。
  •   读过,写得诚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