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传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当代世界  作者:潘相陈  页数:405  
Tag标签:无  

前言

后周显德元年四月壬戌,汴梁城大小官衙的正门都挂起了白幡。“是哪个王爷死了?”黎民百姓见了,交头接耳,纷纷打听。按当时丧仪,只有王爷以上级别的人物死了,才有这样的规格。也就是半个时辰,好事的人就找到了答案:“冯瀛王薨逝了。”新的疑问又出来了:冯瀛王是谁?大周朝肇建已经三年多了,没听说有这样一位王爷呀?太祖郭威在世时,曾封当今皇帝为晋王。太祖于四个月前晏驾,当今皇上柴荣几个儿子还都很小,没听说哪个封王,况且冯瀛王姓冯,肯定不是皇室成员,若不是有勋劳于国家,哪能晋爵为王?不多一会儿,新的答案就有了。冯瀛王就是三天前刚去世的当朝太师冯道,瀛王是死后追封,昨晚当今皇上刚下的诏书,并命按王礼安葬。所以京师汴梁的各个大小衙门,今天_早便都挂起了白幡。于是,街头巷尾,酒楼茶肆,冯瀛王便成了一时集中的话题。这些议论,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贬多于褒;一种是褒多于贬。贬多的这一派,当时人极少,就是几个朝廷命官,饱学耆儒。他们的说法是: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冯道却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历任高官,累朝不离宰相、三公之位,还事辽主耶律德光,为太傅,前后侍奉过十个皇帝,简直是个政治娼妓,毫无廉耻,不要脸!而且此老特别圆滑,八面玲珑,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滑得似泥鳅。在四个朝代为官,而且做的都是位极人臣的大官,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圆滑,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在乱世中陶然自处,还作《长乐老自叙》自我炫耀,“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乐何如之?”简直是个混世魔王!这一派不否认冯道的个人品德才学。但是“大节已亏,虽复才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冯道视朝代之兴亡,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历面变辞,曾无愧作,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他们心目中的忠臣志士应该是这样:“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可是冯道呢,“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默,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兴亡接踵,道富贵自如。”真是奸臣之尤!“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岂能以全身远害于乱世为贤哉?”所以对此老应该贬斥。褒多的一派,多为平民百姓,青年士子。他们认为,冯道为人清俭宽宏,关心民间疾苦,乐于提携后进,循礼而不泥古,居高官而不凌下,绝对是个忠厚长者。他对于战乱,深恶痛绝,渴望天下一统,和平民百姓的愿望一致。侍奉明君,勇于任事,出谋划策,不避嫌疑,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圆滑。只是昏君当朝,冯道才显得依违两可,那是情势所迫,无须过多地责备他。比干谏纣王,结果被挖心,不但无益于事,反罹杀身之祸,是愚不是智。那些以圆滑责备冯道的达官贵人们,他们自己做得又如何呢?这一派又说,圣人讲三纲五常,是要所有的人,包括皇帝都要遵循的。孟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首先约束的是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条件是互相的。君没有君的样子,无德无才,专横残暴,凭什么要求臣下无条件地忠于他?所以孟子才说,武王伐纣应该肯定,不能说是以臣弑君,只能说是诛灭了独夫民贼。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这就是礼。相反,你还去忠于这样的君,如闻太师之于纣王,那只能说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自朱温称帝以来,朝代更替之速令人眼花缭乱,至今已历五代,长的十几年,短的几年。每一新朝立,皇帝都下诏任用先朝文武旧臣,无一例外。那些先朝的大臣们,除了极个别的,也无不对新皇迎谒劝进。这成了一股潮流。何独苛求冯道?要说不忠于前朝,首先得追究新朝的开国之君。朱温、石敬瑭、刘知远都是先朝的重臣,石敬瑭还是后唐的驸马爷,但取代先朝的恰恰是他们。若说对前朝不忠.首,先得拿他们问罪。因为当了皇帝,便可置诸不问,反一味苛求不当皇帝的冯道。说冯道,视丧君亡国未尝以屑意”。这也在指责之列吗?自朱温以来,多昏君暴君,他们就该垮台灭亡。完蛋了百姓们乐还乐不过来呢,岂能不往心里去!以暴易暴,去了一狼,又来一虎,五十步笑百步。凭什么就该往心里去?要说应该往心里去,倒是该想法叫他们赶快完蛋!换上一个能治国安天下的明主。说冯道是“奸臣之尤”,这真是偏激到了极点,难道他比赵高、费无极、竖刁、易牙、屠岸贾还坏吗?有一个青年儒生说,别的我不说,就说冯道首撰《百家姓》,开官府雕版印刷九经(诗、书、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之先河,即可不朽于世。当今皇帝赐冯道谥“文懿”,封为瀛王,实在有眼光,是圣明之君。对于冯道的争论,自冯道死后至今一千多年,一直持续不断。至今也没有定论。不过,对冯道的褒贬,和时境有很大的关系。五代之世,对冯道的评价是褒居压倒的优势,贬的声音很微弱。这种状况,冯道去世以后仍持续了上百年的时间。和冯道同殿为臣的后周宰相范质(后任北宋开国宰相)说冯遒“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贸迁,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范质的话,代表了当时朝野的共同声音。所以才有北世宗柴荣追授冯道为王的诏命;所以才有宋初年撰成的《旧五代史>用了五千多字的篇幅,从正面去歌颂冯道。编撰者薛居正在里写道:“历任四朝,三入中枢,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授于诸侯,平生甚廉俭。”“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宇量深得大臣之体。”这些话说于冯道去世后二十年。冯道生前为何有如此高的声望呢?他特别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所持原则为“三不欺”:“上不欺于天,中不欺于人,下不欺于地。”而且持之以恒:“贱如是,责如是,长如是,老如是。”“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道德情操确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达观而不迂腐,喜提携青年后进:学子们都觉得他可亲,乐意接近他。有一次他去国子监给生员们讲老子的《道德经>,讲毕,叫学生们大声颂读。生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发声。冯道问:“怎么不张口?”一个生员站起来回答:“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生员们都笑了,冯道也笑了。原来《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冯道的名,可道是他的字。古代盛行避讳,对于皇帝、上级、长辈、师长,是不许直呼其名的。故而学生们不敢开口。冯道说:“在我这儿没那么多禁忌,尽管放开喉咙读!”生员们这才放心地诵读。平民百姓也非常怀念冯道,出殡时家家户户为他烧纸钱,纸灰太多了,树上的叶子都变成了青灰色。冯道的品德高尚,是对他持否定态度的人不可否认的。然而不到百年,冯道的声望一落千丈。贬斥之声占了压倒优势;褒的声音,反而很微弱了。首先出来挞伐冯道的是欧阳修。他撰写了《新五代史》,说冯道“视丧君亡国未尝以屑意”,“读《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为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紧接着是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中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胡三省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得更为激烈:“道之恶泛于纣,祸烈于跖矣!”说冯道比殷纣王还坏,其祸害比盗跖还可怕!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说:“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方自称长乐老,叙己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矣!”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他的著作中写石敬瑭要冯道出使辽国,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写到这里,范文澜骂道:“好个奴才的奴才!”石敬瑭视辽主耶律德光为父,甘当儿皇帝,所以范文澜这样说。近千年也偶有赞许冯道的声音。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说冯道“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明代作《焚书》的李贽甚至称赞冯道: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简直把冯道视为耶稣了!不过,赞许的声音是很微弱的,而且一触及三纲五常,就显得底气不足。褒贬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是因为自宋代以来,人们的节烈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宋代理学盛行。理学可以说是儒家的极端派,把儒家的三纲五常理念发展到极致。女子“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时提出来的。宋以前是不这么严格的。后周太祖郭威,先后娶过四位妻子,即柴氏(柴荣的姑姑)、杨氏、张氏、董氏,都是再醮妇。以堂堂天子之尊,于此并不计较,可见视女性再嫁为平常事,并没有“从一而终”的束缚。对于大臣,宋以后受理学派的影响,强化其道德观,以做一姓之终生家奴为荣,提倡精忠报国,主辱臣死。冯道这样几家皇帝的奴仆自然就成了反面典型。如果是春秋战国时代,冯道可能会成为苏秦张仪式的人物。连儒家创始人孔子都去国离乡,周游列国,寻找明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气。孔老先生那时绝不会提出什么主辱臣死的主张。相反,老先生倒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条件是互相的,不提倡绝对的忠。这就是时境的不同。生在承平之世的士大夫,用不着对君主或朝代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唱起“国破死节,主辱臣死”的高调是很容易的。其实根本没有这种危险。冯道生活的时代就不同了。朝代更换的频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冯道一生所事四朝十帝,合计不过三十一年,平均每朝不到八年,每帝仅三年多。这还没算他事辽的一段时间。如果他生活在清康熙或乾隆年间,其一生仕途只略多于皇帝享国的时间之半,不用说换代了,连易君都赶不上。绝对不会出现“大节有亏”的问题。五代时文臣武将转向之快成了一种风气,特别是州县两级官员,差不多是原封不动地从旧王朝过渡到新王朝。他们和冯道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冯道的官太高,声望太显著,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列入死节传的仅有三人,不是他不想列,实在是找不着。这有欧阳修自己的话为证:“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欧阳修也承认:“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既然如此,又苛责于冯道,欧阳修就自相矛盾。欧阳修还有双重评判标准。对冯道是一个标准,对靠阴谋和武力坐上龙椅的又是一个标准。他们夺取帝位之前都是前朝或前一个皇帝的臣,其夺取帝位的过程充满了阴谋和血腥。但欧阳修不但不用对冯道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反而为他们作本纪,承认他们的正统地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抛开政治道德方面,冯道也决不是个一尘不染的圣洁。他是个很复杂的人,不论内心世界还是立身行事,都很复杂。

内容概要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军阀强权政治的时代。五代的历史,使中国的分裂走向了终点.统一永远是历史的主流。    五代史中的冯道,是一位相当离奇的人物。他历事四朝,三入中书。不管主子是沙陀人、西夷人或汉人,也不管他们是创业或守成之主,他都能够怡然做宰相,左右如意。他也能出使契丹,与“戎王”论道而使之心折。

作者简介

  冯道(882-954),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时任太师。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  冯道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近三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冯道处乱世而历巨变,政权和皇帝走马灯似的轮替不休,他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不但长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代所罕见。

书籍目录

第一回  借食店演说大背景  仗侠义扶助落难姝第二回  歇布店书生宴宾客  助酒兴众人谈世情第三回  夜宿黑店命悬一线  偶遇故人绝处逢生第四回  皇帝为质岐梁讲和  巨奸逞凶君臣遇害第五回  日暮途穷冯道投燕  志满意得朱温践祚第六回  破夹寨李存勖用奇  战蓟北刘守光屠兄第七回  如晋阳冯道龙归海  战柏乡茂章虎落川第八回  僭帝号刘守光丧命  宠儿媳朱全忠饮刃第九回  三义村巡官扶贫弱  莫州城参军惩贪官第十回  唱筹量沙刘鄂作戏  借箸料敌冯道智取第十一回  劝称帝冯道逞辩才  灭朱梁存勖登大宝第十二回  李存勖因骄生荒诞  赵芸娘引史警夫君第十三回  杀重臣同光帝埋祸  抚乱兵老令公得福第十四回  辅新君冯可道入相  窥神器李从荣伏诛第十五回  李从珂弑主登大位  石敬瑭借兵入龙庭第十六回  事新朝冯可道使辽  入中原契丹主兴兵第十七回  灭石晋辽主空欢喜  建刘汉知远做嫁衣第十八回  河山有幸复归明主  吉人无恙远赴西天

章节摘录

第一回 借食店演说大背景仗侠义扶助落难姝唐昭宗天复二年的初秋。虽然已经过了处暑,但长安城的白天仍然酷热难当,骄阳似火,热浪闷得人心焦火燎,大街小巷的道路、店铺、民居和官衙被热辣的日头晒得仿佛冒着白光,刺得来往行人个个眯起双眼。偏偏又没有畅爽的清风,连树梢也不摇一摇。只有树间的知了那令人心烦的叫声一阵紧似一阵。朱雀大街以东,靠近五十四坊的东市附近一家面食店里,坐着一位年方弱冠的年青人。他身穿浅绿色暗花纱长衫,头带乳白色儒冠,一望而知是个读书人。他清秀的脸庞略显僬悴,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带着伤感,他一边慢慢地进餐,一边漫不经心地打量着店里的陈设。这虽是一家档次不高的食店,但却颇有名气,不仅长安城内家喻户晓,在佐近州县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它的名字叫做“天然居”,其拳头食品名唤“七宝棋子”。用精选的面粉团成围棋子大小的面团,和面的水取自郊外曲江池山泉。佐以七种配料,用肉汁汤煮熟,软硬适度,入口清香。而且物美价廉,是大众化食品。来光顾的多是市井平民,但也时有达官贵人光顾。所以店面装修得虽不华贵,倒也整洁轩敞,庭院里面辟有雅间,为方便寻常百姓,临街还设有外卖窗口。这是座百年老店,额匾“天然居”三字颇有来历,是唐德宗宰相陆贽的手笔。陆宣公为何给这个店题写额匾呢?这里有一段谐妙趣闻:陆贽有一次微服出游,经过这家面食店,听说“七宝棋子”好吃,便要了一碗吃了。结账时一摸口袋,才发现没带银钱。堂堂宰相付不了饭钱,好不尴尬。正为难间,恰店主踱步至此,审量老先生的器量风度,不似等闲之辈。于是带笑道:“老人家不必为难,些许饭钱不必挂意,权当小店孝敬长辈了。只望以后老先生多多惠顾,就是小店的福份了。”陆贽道:“承店主美意,不胜感愧!这样吧,我看贵店牌匾略显得粗俗了些,实在是美中不足。老朽不才,略知书法,今为你题一额匾,略表谢意,你看如何?”店主是精明人,更觉老先生来历不凡,称赞道:“老先生肯赐墨宝,实在为小店生辉。”便吩咐店小二:“快,纸墨伺候!”当时这家食店规模不大,哪有什么上好的笔墨?不过是账台记账的普通羊毫而已。陆贽倒也不计较,蘸饱了墨,运了运气,刷刷刷,“天然居”三个行书字便展耀纸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冯道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我很赞赏本书作者。冯道是在中国古代的五代时期,服侍过四朝九位君主,四朝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相位二十余年。本书突破了以往都用正统道德来评价、贬低冯道,如果说冯道无德,那么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夺后周皇帝之位,欺人孤儿寡母,这些行为又如何评判呢?宋朝的欧阳修对冯道的指责,为什么不去指责夺人皇帝位的行为呢?本书能正确评价冯道的所作所为,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冯道死的时候,后周世宗柴荣为什么隆重给冯道礼葬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呢?
  •   很多人对五代十国的历史不是很了解,本书可以引人入胜进行了解!
    同时,我们可以学习“不倒翁”冯道的为人处世!
  •   了解历史,感悟冯道的官路心经,不错。
  •   非常喜欢这本书,冯道的一生很传奇,耐人寻味!
  •   四本书我都喜欢。正在阅读。
  •   书的内容很喜欢,书的封面也不错,总之,好书
  •   这本书挺后的,但装订不是太好,纸张也不太好,中间感觉要两半了
  •   看了看目录,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   这本书从冯道第一次出远门,酒店勇救落难女,巧遇晋王世子李存瑁讲起,到督造完后周皇帝郭威的陵墓后无疾而终为止,将冯道精彩的一生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该书时,我不止一次抚卷叹息,五代十国,真是个道德沦丧,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无法无天的时代,随便是谁,只要手里有兵,就可以过过当皇帝的瘾。而且荒唐事层出不穷,朱温宠幸儿媳,李存瑁信任优伶最后反被优伶杀死,李存瑁的皇后刘后贪财乱政,子弑父,弟戮兄,臣判君的事情见怪不怪,叫我看了不禁摇头叹息,连一个多年后的旁观者都有这种感觉,可想抱着匡扶明主,一统天下大志的冯道理想破灭时的心情,所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未免太苛刻,本书可以说为冯道鸣了不平,我觉得冯道是另外,总是说乱世出英雄,五代自然也是个豪杰并起,英雄迭出的年代,书中也描写了这个年代主要的将领,谋臣,以及他们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战争,针锋相对的廷议,不可告人的阴谋,其中对计策的描写,时局的分析对非常的精彩,都说商场如战场,人生如战场,所以读了对自己为人处世也有帮助。此外,这本书每章都副有精美的插图,将每章的主要场景表现了出来,但是,本书也有缺点,一是缺字,错字多,二是有很多人物出场时让人感到非常突兀,比如文章开始一直给人以冯道是李存瑁的最主要谋臣的感觉,但是当李存瑁称帝后却只得了户部尚书一职,突然又冒出了宰相豆卢革,让人不知道是什么来历。三是对很多地名,如同州,恒州等,作者应该在注释中给出在现在对应的地名,省份,这样也便于读者了解当时各势力的大致地理范围,对官名也是如此,书中充斥了形形色色的官名,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也让我对各官职的高低,职权很摸不着头脑。
  •   对于冯道本人的生平描述不是很细致,对了解五代史有帮助。
  •   想了解五代十国的简单历史,此书可以一读。
  •   书是我家人在看,听说还有错别字,大概一般,我看家人没有被吸引的感觉。
  •   我敬佩对人类有益而不是只对君王、领导有益的人
  •   通过传,来阐述和描写一些特定的细节!
  •   官场不倒翁的生平事迹
  •   纯粹史料的堆砌,毫无新意,出版这样的书是浪费读者的金钱、时间乃至生命。
  •   书中没有时间介绍,人物出场显得非常突兀,总是突然冒出一个人来,搞得莫名奇妙。不过不能不承认,五代十国时是一个非常乱的时代,人物,事件异常繁多和复杂,特别是人物,我看完之后,基本分不清谁是谁和谁有什么关系,看得我眼花缭乱,只大概知道故事情节!还有里面错别字不少。
  •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对了解五代十国的进行很有帮助,但本书也有很大的缺陷:1.错别字太多;2.即然是现代人写古代人的传记,除了要特别引用及一些那个时代的专有名词外,可尽量用现代的文字,但书在人物谈话中用较多的生僻字;3.标点符号用法错误太多;4.写历史人物的传记,正文中只有年号,没有公元纪年,也没有附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   冯道倒是值得了解,不过这本书有点写的流水账了,不过关于冯道的资料确实挺难找的。“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   书很好,纸页很好,看着很舒服,不过外面的塑膜破了,书皮稍微有些脏,很喜欢在亚马逊买东西,可惜了
  •   一本争议人物的传记,提出了一个论点,乱世之中,为官者名节观重要,还是尽量给百姓做点实事重要?
  •   我是贵司的老客户,一直对贵司很有好评。可以这次寄来的(冯道传)让人十分失望!封面与书体脱离,并且书页有很多损毁!此商品来自苏州库房!希望贵司今后严把商品质量这一关,不要让老顾客流失!谢谢!
  •     这本书的好、在于填补了空白,且普及五代历史。堆砌的史实和作者填充的、试图将其生活化的内容殊离。增增减减而已,不够生动,没有人物刻画,读过五代史的人,看这部书并无多大意义。看得出来,作者在很努力地刻画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的故事,而个人观点的贫乏和铺陈的不当,只能让这本书苍白无力。
  •   你根本就没有联系到背景,你看到其中引蛇出洞、阳谋等东西了吗?这是一部隐晦的政治寓言懂不懂,还人物刻画,这家伙是党史研究专家,看得出人家还是很有良心的,里面写了很多笑话都是古今可通的,只不过没文化的人太多
  •   就你有文化
  •   噗~各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