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插图评注版)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页数:全两册  字数:260000  译者:刘峰  
Tag标签:无  

前言

“菊与刀"和“三国演义” 其实,《菊与刀》这本书和《三国演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是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再加上一点中国人的评论,却正是可以凑齐三国了。第一次看《菊与刀》,是七年前去日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忽然发现,对日本这个东邻,实际上我们相当陌生。由于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影响,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不会太好,这自然减少了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结果意外地发现,凡是日本人正儿八经介绍自己国家的书,都对我有极好的催眠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求教于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推荐。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我推荐《菊与刀》这本书— —当时的书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成的,叫做《菊与剑》。他们说,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对日本国家的描述如此到位,以至于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受益极深。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发表,而战争结束后,它对于美国怎样占领和控制日本,依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是补充了有关战后的内容,这本书才最后完成。这让我感到颇为纳罕——第一,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美国女性作家,也就是说公认把日本人描述得最成功的,居然是一个日本人眼里的外国人;第二,这个书名太古怪,好像从来没听说日本人对剑有什么造诣的,就我的了解,他们的传统武器分明是刀。当我带着满腹狐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的怀疑只有更为深重 ——我看到的章节里面,作者描述从中国传来的道教占据了日本宗教的主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日本有一大群道士招摇过市。在仔细琢磨之后,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把中国的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当做一回事了。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合上书了。因为我要用两只手给这位叫做本尼迪克特的老太太鼓掌。老太太真是了不起。说实话,她的研究条件颇为艰难。就像前面描述的道教问题,本尼迪克特对于东方的文化并不是很熟悉,而她的研究对象,则或是胜海舟这样的历史人物,或是衫本女士这样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其中最接近真实日本人的,也不过是日军战俘而已。说起来,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他们的真容是否相符在任何时代都是扑朔迷离的事情。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直到今天在日本社会还是离奇的另类。而试图从日军战俘身上看清日本社会的本质,如同专心研究动物园的老虎就能弄清老虎在山林中的生活一样南辕北辙——他们都是在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尽管面临如此的困难,老太太依然敏锐地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的结论,对照我在日本多年接触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触及了问题的实质。本尼迪克特老太太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并从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线索。本尼迪克特的结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她注意到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这一点,我们的很多朋友也从小就听说过:对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本尼迪克特却更深一步地给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容——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心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一定要看到击败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能只看到日本人被击败后的恭顺。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难以理解在对日问题上什么是最重要的,那肯定不是态度,而是实力。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经常会有脚着木屐身穿和服的日本人从你身边走过,有老有少。我第一次租房的时候,房东告诉我他家的土地是几百年前某位将军封赏给先祖的。未经历过革命的日本,其实改变并不是太多、太快,所以,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对于了解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读这本书,我又有另外的体会。比如,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道士”或者根本不理解刀与剑在东方有多大差别和象征意义,是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料呢?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想到——其实本尼迪克特对中国、对日本的不熟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日本,都是遥远而不需要了解的事情。本尼迪克特曾经在文中写道:日本的文化受太平洋土人的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知道老太太肯定是搞错了,因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太平洋土著部落的,日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那些未开化的部族。这里面,除了表现出了作者对东方的不熟悉,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问题——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波利尼西亚的土人是比中国人更靠近“文明世界”的人。美国人的“文明世界”是以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为中心的。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所以,《菊与刀》,不但可以作为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是一本通过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由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又在日本生活了七年,对这两个国家的近距离接触,常常使我感到需要对自己的认识加以修正。比如,我曾经很佩服日本学生冬天依然穿短裙、短裤的习惯,并且觉得这是顽强的象征,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然而,到了日本以后,却发现日本街头的老人中,患有关节炎和痛风类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我到过的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病症,很多来自于年轻时对身体缺乏爱护,包括这种穿着习惯。显然,即便日本人依靠精神维护着顽强的传统,生理上却无法违反自然规律。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呢?还是一个坏的习惯呢?我不得不说,迷惘。再比如,我印象中的美国人都是不爱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总统或者政府部门总是有着千般抱怨。然而,当我走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发现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美国国旗,在公园里迎风招展,在某个居民的家门前猎猎飘扬。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些吃惊,认为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然而和美国人相处多了就明白——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像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对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眷恋。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菊与刀》里面读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真实,大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大约又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复杂。正是这种复杂让世界更加绚丽和丰富。特别是,假如这个旁观者是中国人,那么他的感触还要有趣些。凭借一个中国人的感受,他会觉得中、美、日简直就是现代“三国演义”,因为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三个国家有着奇妙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有着强烈的戏剧性。以这种“三国演义”的心态看完《菊与刀》,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站在一边的,因为我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于是,当美国人对日本家庭中的家长制表示深深不解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替日本的这种制度找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为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过长时间的家长制时代。这一点,中日文化隐隐相通。可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接近。有时候,中国和美国更接近些。比如,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宽容上,中国和美国都比日本宽容得多。其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形成的大陆国家,经历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于“我家炖肉你家吃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日本是单一民族,海岛国家,它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各地区别很小),所以日本人中比较激烈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么你顺我,要么我顺你,而无法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怎样能相互共存。同样,我们有时候又发现日本和美国如此相似,而中国和他们两国都格格不入。比如,中国人很难理解二战中日本为何有那么强烈的侵略欲望,同样不太好理解美国兵毫不在意远涉重洋和异国作战。原因呢,我的看法,美国和日本的传统利益都是全球性的,美国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因为原料和市场都要依赖海外。所以,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是网状的,越扩张,网越大越密。而中国自古有些“自闭症”,“攘外必先安内”,重视内部斗争,而对外的侵略性较弱,中国的利益是球形的,向外扩张一点点,都要有比原来多得多的内容来填充。所以,越扩张,动力越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像日本和美国那样对世界构成威胁。通过这个“三国演义”,从全新的角度看自己,很吸引人,也吸引我利用自己在日、美两国生活中的所得作为参照,为这一版《菊与刀》做一点评注的工作。可惜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对这次的版本翻译工作十分欣赏。翻译这本书的朋友真正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经他翻译的文章,对照原文可以看出其所下功力。我先前所读的版本,虽然也做到了尊重原著,但文字颇为晦涩,迫使我需要不断查看原文,才能够理解书中含义。而这次的翻译就显得远为流畅。比如,文中曾经出现一个日语词“羲理”,我当年看的版本中,被干脆地从日语直译成中文汉字就算翻译完成。结果这个词让人如坠云雾中。这次的版本中,很高兴看到译者把它贴切地意译为“情义” ,这样,全文就好理解多了。也希望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萨苏 2007年10月于日本伊丹

内容概要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本次重新出版,除了在翻译上修订错讹,通畅语言,最重要的是加入萨苏先生的评注和提供的插图。萨苏先生是在日本工作的一名中国工程师,也有在美国生活工作的经验,因此利用了自己对两国的切实了解,对原文所涉及的历史、民俗、地理等各种读者不易理解的难点都做了评注,语言生动翔实,意思准确明了,为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扫清障碍。萨苏先生又从多年来收藏中,精选出进百余幅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珍贵图片作为本书插图,很多都是国内首次刊发,既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收藏性,又更方便读者的理解、体会。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任务——了解日本第二章 交战中的日本人第三章 各安其位第四章 明治维新第五章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第七章 情义“最难承受”第八章 维护名誉第九章 人情世故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其实,《菊与刀》这本书和《三国演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是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再加上一点中国人的评论,却正是可以凑齐三国了。   第一次看《菊与刀》,是七年前去日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忽然发现,对日本这个东邻,实际上我们相当陌生。由于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影响,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不会太好,这自然减少了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结果意外地发现,凡是日本人正儿八经介绍自己国家的书,都对我有极好的催眠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求教于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推荐。   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我推荐《菊与刀》这本书——当时的书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成的,叫做《菊与剑》。他们说,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对日本国家的描述如此到位,以至于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受益极深。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发表,而战争结束后,它对于美国怎样占领和控制日本,依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是补充了有关战后的内容,这本书才最后完成。   这让我感到颇为纳罕——第一,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美国女性作家,也就是说公认把日本人描述得最成功的,居然是一个日本人眼里的外国人;第二,这个书名太古怪,好像从来没听说日本人对剑有什么造诣的,就我的了解,他们的传统武器分明是刀。   当我带着满腹狐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的怀疑只有更为深重——我看到的章节里面,作者描述从中国传来的道教占据了日本宗教的主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日本有一大群道士招摇过市。在仔细琢磨之后,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 是把中国的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当做一回事了。   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合上书了。   因为我要用两只手给这位叫做本尼迪克特的老太太鼓掌。   老太太真是了不起。说实话,她的研究条件颇为艰难。就像前面描述的道教问题,本尼迪克特对于东方的文化并不是很熟悉,而她的研究对象,则或是胜海舟这样的历史人物,或是衫本女士这样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其中最接近真实日本人的,也不过是日军战俘而已。说起来,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他们的真容是否相符在任何时代都是扑朔迷离的事情。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直到今天在日本社会还是离奇的另类。而试图从日军战俘身上看清日本社会的本质,如同专心研究动物园的老虎就能弄清老虎在山林中的生活一样南辕北辙——他们都是在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尽管面临如此的困难,老太太依然敏锐地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的结论,对照我在日本多年接触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是正确而且触及了问题的实质。本尼迪克特老太太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并从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线索。   本尼迪克特的结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她注意到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这一点,我们的很多朋友也从小就听说过:对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本尼迪克特却更深一步地给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容——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心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一定要看到击败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能只看到日本人被击败后的恭顺。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   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难以理解在对日问题上什么是最重要的,那肯定不是态度,而是实力。   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经常会有脚着木屐身穿和服的日本人从你身边走过,有老有少。我第一次租房的时候,房东告诉我他家的土地是几百年前某位将军封赏给先祖的。未经历过革命的日本,其实改变并不是太多、太快,所以,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对于了解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读这本书,我又有另外的体会。比如,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道士”或者根本不理解刀与剑在东方有多大差别和象征意义,是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料呢?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想到——其实本尼迪克特对中国、对日本的不熟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日本,都是遥远而不需要了解的事情。本尼迪克特曾经在文中写道:日本的文化受太平洋土人的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知道老太太肯定是搞错了,因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太平洋土著部落的,日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那些未开化的部族。这里面,除了表现出了作者对东方的不熟悉,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问题——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波利尼西亚的土人是比中国人更靠近“文明世界”的人。美国人的“文明世界”是以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为中心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所以,《菊与刀》,不但可以作为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是一本通过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   由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又在日本生活了七年,对这两个国家的近距离接触,常常使我感到需要对自己的认识加以修正。   比如,我曾经很佩服日本学生冬天依然穿短裙、短裤的习惯,并且觉得这是顽强的象征,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然而,到了日本以后,却发现日本街头的老人中,患有关节炎和痛风类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我到过的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病症,很多来自于年轻时对身体缺乏爱护,包括这种穿着习惯。显然,即便日本人依靠精神维护着顽强的传统,生理上却无法违反自然规律。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呢?还是一个坏的习惯呢?我不得不说,迷惘。   再比如,我印象中的美国人都是不爱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总统或者政府部门总是有着千般抱怨。然而,当我走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发现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美国国旗,在公园里迎风招展,在某个居民的家门前猎猎飘扬。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些吃惊,认为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然而和美国人相处多了就明白——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像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对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眷恋。   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菊与刀》里面读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真实,大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大约又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复杂。正是这种复杂让世界更加绚丽和丰富。   特别是,假如这个旁观者是中国人,那么他的感触还要有趣些。   凭借一个中国人的感受,他会觉得中、美、日简直就是现代“三国演义”,因为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三个国家有着奇妙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有着强烈的戏剧性。   以这种“三国演义”的心态看完《菊与刀》,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站在一边的,因为我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于是,当美国人对日本家庭中的家长制表示深深不解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替日本的这种制度找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为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过长时间的家长制时代。这一点,中日文化隐隐相通。   可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接近。有时候,中国和美国更接近些。比如,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宽容上,中国和美国都比日本宽容得多。其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形成的大陆国家,经历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于“我家炖肉你家吃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日本是单一民族,海岛国家,它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各地区别很小),所以日本人中比较激烈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么你顺我,要么我顺你,而无法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怎样能相互共存。   同样,我们有时候又发现日本和美国如此相似,而中国和他们两国都格格不入。比如,中国人很难理解二战中日本为何有那么强烈的侵略欲望,同样不太好理解美国兵毫不在意远涉重洋和异国作战。原因呢,我的看法,美国和日本的传统利益都是全球性的,美国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因为原料和市场都要依赖海外。所以,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是网状的,越扩张,网越大越密。而中国自古有些“自闭症”,“攘外必先安内”,重视内部斗争,而对外的侵略性较弱,中国的利益是球形的,向外扩张一点点,都要有比原来多得多的内容来填充。所以,越扩张,动力越小。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像日本和美国那样对世界构成威胁。   通过这个“三国演义”,从全新的角度看自己,很吸引人,也吸引我利用自己在日、美两国生活中的所得作为参照,为这一版《菊与刀》做一点评注的工作。可惜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对这次的版本翻译工作十分欣赏。翻译这本书的朋友真正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经他翻译的文章,对照原文可以看出其所下功力。我先前所读的版本,虽然也做到了尊重原著,但文字颇为晦涩,迫使我需要不断查看原文,才能够理解书中含义。而这次的翻译就显得远为流畅。比如,文中曾经出现一个日语词“义理”,我当年看的版本中,被干脆地从日语直译成中文汉字就算翻译完成。结果这个词让人如坠云雾中。这次的版本中,很高兴看到译者把它贴切地意译为“情义”,这样,全文就好理解多了。也希望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萨 苏2007年10月于日本伊丹           

编辑推荐

日本为可要发动侵略战争?什么是日本精神的实质?  美国政府研究报告 揭示面具后的日本人  拨开迷雾昭示真相“三国”演绎《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敌人的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菊与刀(插图评注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因为刚开始学日语,所以也想多了解下日本的文化历史,偶然的机会,选择了菊与刀。应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书,深入浅出的感觉,而且每当所了解的某种东西和现实相撞时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很微妙。虽然萨苏的评注很好,但确实多少也影响了读者的个人判断。不过认真阅读,还是会有许多自己的看法的。特别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间与现在的距离的关系。
  •   这本书比以往的译著多了一些评注.比较适合对历史缺乏研究而又渴望了解中日民族性的人阅读.我每去日本一次对此书的理解深入一次.
  •   在书店选了很久的“菊与刀”,也看了多个版本,什么插图,精装,这本书的多版本真是好不热闹。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插图版完全是图不对文,随便弄几幅浮世绘和二战的图,贴在文章旁白,完全是在侮辱文字。这个版本最好的一点就是“用心”,配图合题、评注对比整齐、印刷和字体都很舒服、书的大小也是非常时候随时随地阅读的。总之一句话,是我对比多番得出的最好的一版《菊与刀》
  •   书本介绍的很详细,而且有评注,对日本的介绍听全面的
  •   一打开书吓我一跳,不知道谁写的个名字看半天没看清是啥字。我看书作者是美国人,名字翻译过来也不是这俩字,后来总算搞清除是萨苏的,呵呵。书不错,萨苏的评也很不错。就是插图质量差了点,很难看清楚。还没读完,慢慢品。
  •   不错,这是我所喜欢的几部介绍日本的好书,很可爱的老太太,能了解这么多,一定费了不少心,尽管有些观点不敢句同,但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   不知道日本的事情可能会是一个遗憾,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   送货速度还好,书质量也不错,就是觉得萨苏的评论好多
  •   评注比原著好看哈哈
  •   经典!值得收藏!
  •   发货很快 书很好
  •   萨苏的评论没有我期望中精彩,不过仍然相当棒,我想,最准确的评价是,他使一本可能不够生动的书生动起来,读者的想像有了可以攀附之处。尽管,其实原作已经足够精彩。
  •   我订的是签名版!
    结果书到了翻来覆去也没有签名!!!
    书还可以
    以前看过
  •   翻译并不够好,萨苏其实外行
  •   我收到的书不是签名版
  •   这无疑是一本伟大的人类学著作,只需阅读第一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个人认为,在这样一本具有世界地位的学术专著上,配上几乎同样篇幅的外行评论,也许能迎合一些通俗的读者,但这并不是我们对知识与学术应有态度。注评人对日本有所认识,注,是没问题的;但要说到评,对不起,至少我在那位先生身上看不到有任何的人类学与社会学功底。这种为评而评、不痛不痒、毫不专业的评论只会让人贻笑大方,同时也倒了无数读书人的胃口。
  •   菊与刀 版本多,这套书的好处在于:1、有了评注,扫清了原文中众多的知识点的障碍。比如,小泉八云。比如,日俄战争。2、图片好,不是一般的浮世绘或者什么艺术展览照片,而是和内文契合的历史图片。尤其是很多战争结束后的日本国内照片,非常有利于立即原文。3、还是萨苏的文字好。萨苏的文字幽默、简洁,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全书最后,他说,这就是一个美国人写的日本人,不是圣经。但是又引用了徐永昌将军的话,让大家都应该反省。这句话也是我觉得,读 菊与刀 的必要性。战争结束几十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看这类书?了解别人,也是反省自己。如果九一八不是那么轻易的放弃东北,也许战争不会这么惨烈。以史为鉴。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读书人的使命感。
  •   有些史料很有意思 但是他更多的话很多余 让我感觉看书的时候他在旁边不停的插嘴 什么著作都有作者主观的成分 每个人也都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看 他这么一评让人阅读起来很混乱 思考原作的观点还来不及 还得思考评注的我认为如果作评注 就只提供史实资料比较好以后再也不会买这种有评注的书了
  •   如上,纸质,印刷,插图,译文都不错哦,值得推荐
  •   书是好书,不过到手已经是旧书了!郁闷!卓越要检讨!
  •   这个版本,适合于很多历史军事方面不懂的人看书是一半对一半,左边评注,右边才是翻译内容评注里面有不少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有一些事件解析但是我个人感觉不需要,因为大部分事件我都略知一二,不需要这么多评注。而且评论太多,要不然一本书就出完了,完全不需要两本书早知道直接买翻译版的,看的挺累。但是适合很多都不了解的人看,这样不会有些地方看不懂。配图倒是还行,有点图片的书看的怎么都舒服一点算不上精装,普装吧,很想买本精装收藏,不知道哪本好。纸上柔光的,印刷还可以包装因为不是亚马逊配送,也不是自己的书,不敢恭维,配送速度,跟包装不解释,买了三本,有一本都给压皱了!
  •   不是我在书店看到的那种,书中的印刷有的很淡!!不推荐!
  •   菊与刀是原本是学术书,里面很多知识点,历史、地理、人物的。老萨的这个评注本的特点是,让这些知识点明白简单,一目了然。加上老萨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菊与刀成了悦读,成了享受。现在市场上菊与刀版本很多,不喜欢看评注的朋友,可以直接选其他版本嘛,没必要在此置喙。
  •   一个美国人,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写就了对和自己的民族、种族文化有着天壤之别的大和民族的认识,从这本书的传播之广以及对其评论来看,是同时被美国人和日本人认可的。萨苏的评论,显示了他在文化方面的狭隘思维,用一种被天朝洗脑后的无知来为一位大家做注解,在我看来他完全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样一部著作,囿于他可怜的思想和不多的智商。这个版本的《菊与刀》,大家还是不要买了。
  •   一些解释性的评注还是对读者有帮助的的。但是毫无疑问,很多评注显得主观,充满猜测和拍脑袋的想当然。如果读者希望真心好好看看这本书,又无法抑制对评注的好奇,还是买其他版本比较好。亚马逊上这本书的选择不下十本。否则,无论是喜欢日本还是憎恶日本,还是以为普通的读者,都不建议读这个评注本。
  •   该书翻译和点评都还不错,可惜原书读起来不流畅,读到后面味同嚼蜡,美国作者在所谓的道德概念上颠来颠去,让人发困;
  •   萨苏的评论看了一章就不想在看,时代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过于主观的描述对阅读有非常不舒心的干扰
  •   买电子书大意了,没看清是评注,好好一部书毁在评注上。评者的主观意断和自以为是加莫名奇妙跳跃性,给理解原著画蛇添足.
  •   没想到亚马逊也能卖盗版,而且价格比当当贵了一半。对此很是失望。
  •   据说是外国人研究日本人最经典、最好的一本书,强烈推荐,看完了会对日本人的很多行为就理解了,中国人在民族仇恨的煽动下,失去对日本人真正的研究。
  •   了解了一般日本人的情况
  •   70年了,这本书依然很具有参考意义。这几年看着安倍的各种嚣张言行,只能感叹日本人真是死性不改。书里的注释加得很好。
  •   这本书让我学会民族的尊重来自于了解。
  •   好书,深刻描述日本人本性的书。
  •   首先本书翻译很尊重原文,所以能边看边脑补一个外国腔调的中文在念。其次作者毕竟是美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既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她理解有误的地方感觉蛮多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