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医儿科病辨治精要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吴柱中  页数:403  

内容概要

本书重点介绍儿科疾病的中医药辨证思路和治疗特色及优势,既有传统的儿科常见病,如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腹泻等,又有近年来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儿科常见新病种,如川崎病、性早熟、小儿肥胖症等等。上篇总论中医儿科病学的范畴、源流,概括论述儿科疾病病因病机、证治特点的一般规律;下篇各论部分以西医病名为纲,参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相关进展及编写者经验,分别从中医证治源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到临床辨治思路、辨证辨病要点、预防调护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并撷选古今效方、历代验案及当代名家医论精华以飨读者,同时还简要介绍有关的西医诊治要点及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本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实用性强,反映了儿科最新进展。适合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工作者和医学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上篇 总论  第1章 中医儿科学的范畴与概念  第2章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源流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孕育时期——秦汉时期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的奠基时期——隋唐时期    第三节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时期    第四节 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昌盛时期——明清时期    第五节 中医儿科学的继承发展创新时期——新中国  第3章 儿科疾病的常见病因病机    第一节 小儿疾病的常见原因    第二节 小儿疾病的病机特点  第4章 儿科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惊风    第三节 腹痛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 汗证  第5章 儿科疾病的常用治法  第6章 儿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第7章 儿科疾病常用方药及中医调护    第一节 常用中药    第二节 常用方剂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    第四节 中医调护下篇 各论  第8章 上呼吸道感染    第一节 病因病机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治疗    第五节 古今效方精选    第六节 名家医论精华    第七节 医案选萃    第八节 预防与调护    第九节 现代中医研究概述  第9章 小儿肺炎  第10章 支气管哮喘  第11章 小儿腹泻  第12章 厌食症  第13章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14章 注意缺陷障碍  第15章 紫癜  第16章 性早熟  第17章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18章 肥胖症  第19章 新生儿黄疸

章节摘录

  (一)外感发热  1.外感六淫六淫之气是小儿外感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小儿肌肤疏薄,卫外未固,如气候反常,或人体调摄不慎,六淫之气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如感受风寒,肺卫受邪,卫阳被遏,正邪相争则发热;感受寒邪,邪束肌腠,致玄府闭塞而无汗、恶寒,卫阳郁遏而发热;暑邪乃火热所化,感其邪则出现高热;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之际,天热地湿,湿热蒸灼,或小儿贪凉饮冷,久坐湿地,湿从热化,阻遏气机,卫阳被遏而发热,多伴有头身困重、四肢酸楚、舌苔白腻等证。六淫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2.感受疠疫之邪 疫疠之气又称戾气、异气,为特殊的病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常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迅即出现高热,并有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入营入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二)内伤发热  由饮食、劳倦、气郁、血瘀等内伤的原因,致使脏腑气血虚损、阴阳失调而发热。  1.小儿若伤于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升降不调而成积滞,积滞郁久化热,热蒸于内,表现为夜热、腹部灼热、手足心热以及夜卧不宁、食少纳呆、腹满便溏等症状。  2.素体不足或久病吐泻,致脾虚气陷,清阳不升,郁而发热,气虚则卫阳不固,故患儿多汗易感,恶风发热。  3.大病之后,或久病气虚,或失水失血,或过用寒凉药物致脾肾阳气虚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虚阳外浮而发热、两颧浮红;阴盛于内,阳虚不得温煦,故四肢逆冷,畏寒倦卧,面色咣白。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今中医儿科病辨治精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原版书,还没看,不过里面的印刷还是满好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