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赵洪钧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从医四十多年来,我做过中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的临床工作,还从事过较长时期的教学和科研。不敢说自己医贯中西,博古通今,学验俱丰,却一直在殚精竭虑地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致力于中西医汇通或中西医结合。青年时代,为学求博,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医学,乃至其他古今中外学问。中年之后,由博返约,自觉颇得医学真谛。毕生心得不敢私秘,于是勉力整理成文,以期有助后学。但西医体系过于庞大,有关拙见已见《医学中西结合录》,不再重复。故本书虽略涉西医,却以中医为主,又以临床为重。初拟书名《洪钧医学传心录》,稿将成,有朋自远方来,建议取现书名。全书取问答体,便于直接切入实质问题且简明扼要。如果觉得某些问答过于简略,请参看《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内经时代》《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伤寒论新解》《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和《医学中西结合录》等有关论述。完稿后,蒙人民军医出版社热情相约,十分荣幸。本书不能代替医学院校的教科书和一整套教学,却将帮助读者截断众流、执简驭繁地把握中医临床理法方药体系。对于如何把握西医,本书或可作为津梁,助你踏上坦途。是否值得自许如上,只有请读者一阅。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由临证真传和医理心典二篇组成,详述了作者临床诊疗感悟和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医案的评述与分析,立论精辟,有重要的临证参考价值,是中医临床医师不可缺少的指导书。

作者简介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长期在原籍从事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自1990年开始,侧重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主要著作有:《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9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内经时代》(1985年,内部):《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年,内部);《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著。199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河北卫生年鉴》(策划主持人,副主编。1989年,河北科技出版社);《希波克拉底文集》(译著。1990年,安徽科技出版社;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二十讲》(2007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医学中西结合录》(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期刊上正式发表的论文约40篇。其中,《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有美国宾州大学席文教授撰的英文摘要;《内经时代》和《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有台湾学者撰文评介。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1998年至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2000年之后主要在故乡行医。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应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等地讲学。

书籍目录

上篇  临证真传  证治纲领  虚证治验  实证治验  寒证治验  热证治验  高血压病治验  心脏病治验  慢性胃炎治验  哮喘治验  尿路病治验  结核病治验  情志病治验下篇  医理心典 医学总论 中医要旨 西医概说 ?液要点 仪器略论 内经撮要 伤寒指归 温病要义 外感述要 脉诊真诠 辨病辨证 机械唯物

章节摘录

治疟疾用唐拾遗药丸(按:旧时故乡常出售的抗疟中成药)、奎宁、氯喹;治感冒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片、防风通圣丸、感冒通等,群众都知道。不过,一旦病情复杂、危重,用非处方药无效,或加重,或出现了其他问题,就非仔细判断虚实寒热据以立法不可。当然,还常常需要更细一些的判断。不过,只有做出第一步判断之后,才有必要或有可能做更细的判断。弄不清虚实寒热的医生,不大可能进一步辨证。问:温病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虚实寒热不是不重要了吗?答:温病家之所以常常不辨寒热,是因为他们预先认定温病病因是温邪(还有湿和暑等,但不很重视),于是,卫气营血证大都是热证。如果是寒证,温病家也会用姜附等热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治寒湿就有椒附白通汤、桂枝姜附汤、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等。至于虚实,温病家也很重视。所以,不但有痛下、数下之法,也有补益法。《温病条辨》治久痢、休息痢就有参茸汤、参苓白术散、肉苁蓉汤等。问:我们熟悉的辨证纲领是“八纲”,其中包括“寒、热、虚、实”,为什么您特别突出“四证”呢?答:当代医家熟知的“八纲”,是近代医家祝味菊提出来的。他说:“杂病种类繁多,古人以为不出八纲范畴,明八纲则万病无遁形矣。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祝味菊口述、陈苏生整理之《伤寒质难》。)祝氏八纲的直接渊源,是明代大医张景岳和清代大医程国彭的思想。在张氏那里,八纲的表述是:“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程氏的表述是:“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程国彭《医学心悟》。)

编辑推荐

《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中医临床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评赵洪钧对表证的认识
    张玉红1 李国臣2 崔文艺2
    ( 1.濮阳县中医医院 河南 濮阳 457100;2. 鹤煤公司医疗中心 河南 鹤壁 458010 )

    摘要:本文从病机(病因、病位和病性)和证候,即病证入手,讨论了赵洪钧医师对表证的认识。其一,风的本质就是寒。环境气候影响于人体者,只有温度和湿度。温度异常即寒和暑,湿度异常即燥和湿。故将中医病因六淫说改为四淫(寒热燥湿)说。其二,理论上,表证也要辨寒热虚实。其三,发汗仅用于表实证,表虚证不能发汗,但这里的虚是指正气虚,非仅表虚而里不虚。
    关键词:表证;病证;伤寒;发汗;外感热病

    中图分类号:R241.3 文献标识码:A

    拜读《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一书,受益匪浅,使中医理论方面的一些疑惑得以冰释。现就赵洪钧医师对表证的认识作一阐述,与同仁分享。
    1. 表证
    《中医药学名词》解释表证为: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的症候【1】。既然是病证,就必须具备病机和证候两方面的内容,而病机又需体现病因、病位和病性三个方面特点。所以说,表证的证候,离不开恶寒和发热这两个主症,以及周身疼痛、脉浮等阳性症状和饮食可、二便可、无呕利等阴性症状。表证的病因,是以风寒为主的六淫(含疫气),赵洪钧医师则改为四淫(寒、热、燥、湿)【2】。表证的病位,胡希恕老中医认为表是“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以为是病变所在的病位。就是说,即使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3】”。宋玉洁氏也云:“切不可理解为只有太阳经才有表证”、“六经皆有表证”【4】。但病在表如皮肤病自然不在其列,应与我们所言的表证区别对待。表证的病性,赵洪钧医师认为有寒、热、虚、实四个方面,即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四个分证型。从病的层面看,表证可见于由伏气所致的非其时有其气(时行之气)的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论》第6条)及四时正常之气所引起的暑病(“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5]”)和六经病【6】。那么表证如何辨证分型呢?先说虚实,“虚”完全基于对正气的判断,“实”完全基于对邪气的判断,故虚实二者可以并存,主要通过正邪斗争的状态来区分。邪气盛为实,先恶寒后发热,身痛和头痛,无汗,脉紧(后来见洪数),就是因为正气未夺。卫阳抗邪浮盛于表而出现发热(《内径》谓之“阳盛生外热”),寒性收敛致卫阳被遏而恶寒身痛,这就是表寒、表实证的麻黄汤类证。正气夺则虚,表虚的准确含义是邪气在表而正气夺【2】,全身正气不足,不是说只有表的正气夺而里的正气不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或发热,或未发热,这即是表虚、表寒证的桂枝汤类证。再说寒热,中医辨证采取的是审因论治法,寒性收敛,若恶风寒、无汗、头身痛、脉紧,即可辨证为表寒证(注:畏寒怕冷,体局部痛,脉弦紧,可辨为内寒或某经伤寒证),相反,恶热、汗出、口渴喜热饮、斑疹出血、苔红或少苔及脉洪数者即可辨为热证。就发热而言,恶寒后发热,一般属于寒证,发热而恶热,一般属于热证。总之,表证辨证除发热恶寒外,还应依据仲景伤寒理论,有汗无汗、呕利与满秘、肿痛与烦厥诸症与否伴随综合判断,这些证候无不是正邪斗争后反映于表或未反映于表的结果【6】。
    2. 治法
    辨证属于虚实寒热,而治法自然离不开补攻温清。表寒证,证属寒用温法辛温解表,如桂枝汤、麻黄汤;表热证,证属热用凉法辛凉解表,如桑菊饮、银翘散、柴胡汤等;表虚证:证属中气虚所致表虚者,用补中益气法扶正解表【2】,如桂枝汤;证属阳虚,用扶阳法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属气虚,用扶正法,如再造散等;表实证,证属实用攻法发汗解表,如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需强调两点:一是汗法仅用于表实证,不能用于表虚证,已经汗出,若再发汗则犯虚虚之戒;另外因桂枝汤可广泛用于表、里虚证,反证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汗剂。二是某些医师应用发汗法治疗某些皮肤病,这是对汗法的有益探索与扩展,值得肯定。同时发热取汗之法并非麻黄汤类方一种,古代就有火法、熏法、熨法以及温覆取汗、热粥取汗等方法。
    3. 评说
    3.1 风寒统一
    赵洪钧医师将六淫归纳为“寒、热、燥、湿”四淫无疑是一大进步。他说中医论外感,不考虑微生物,环境气候影响于人体者,只有温度和湿度。温度异常即寒和暑,湿度异常即燥和湿。风的本质就是寒,空气流动而使人感到凉爽或寒冷,环境导致全身或局部温度突然降低,引起功能紊乱【2】。将风与寒统一,这不仅对病因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和高度,而且使我们对《伤寒论》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和深刻,使“风伤卫、寒伤营”的理论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同时也终结了太阳病的三纲鼎力学说,更重要的是,六经疾病说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巩固。遗憾的是,在此问题上,赵洪钧医师没有走的更远和更高,仍固守于六经非经说。正如国医大师裘沛然所言,六经病是不同人外感后出现的六种经络(脏腑)疾病,是空间立体、有实质内容(病位在经、病因是以风寒为主的六淫、病性为寒热虚实)的“病”,不是抽象的、罗织的“症”,即六个不同时间阶段上的六种证型【7】。
    3.2 寒温统一
    既然同为“四淫”致外感热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包含传染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依此,伤寒和温病实质上就是一种病。按伤寒理论是邪在表,风寒袭表致营卫不调而发病;按温病理论是邪在肺,风热之邪犯肺伤卫,肺失宣肃由表入里。既然温病为温邪所致,卫气营血证大多属于热证,所以快速升高体温的汗法就不宜于温病初期。据考证,东垣时代由于战乱,传染病大流行,出现了李东垣所谓的的“脾虚内伤”表现,既有脾虚又有发热中毒两大症状,实际上是烈性传染病鼠疫导致的“因病致虚”,而非“因虚致病”。因此,将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病情或疗效的味甘性温药物如芪、参、术、草等健脾益气药与苦辛升散、轻清退热的升麻、柴胡等药相组合称为“甘温除大热”来解决寒温互见【8】。这与桂枝汤类似也是表虚证,升柴辛凉解表,芪参温补气虚,正气恢复,热退邪却。
    3.3 理法统一
    中医辨证与施治是相辅相成的,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疗。辨证实质就是辨病机,落实到最后就是在阴阳表里之下辨寒热虚实。表证的寒热虚实,治必温清补攻,汗法属于攻法,必然只适宜于表实证。汗法的外延缩小、内涵扩大,使之回归于本位,达到病机与治法相统一。需要补充的是,玉屏风散与桂枝汤的鉴别,二者均有汗出,则虚故也,气虚失于固摄而致汗出。二者不同点在于桂枝汤已伴有表证,玉屏风散易被外邪侵袭但还未被侵袭,即无邪仅气虚。
    3.4 表里统一
    如何理解表如同如何理解里一样,只有将表里相关联,才能区别在表在里,还是表里同病,这是中医属性理论的本质和出发点。赵致生网易博客的属性理论对理解和研究中医理论很有帮助。同阴阳理论一样,表里也是相互关联,存在一个相对、相反、相通和相变的关联关系。由桂枝汤到小柴胡汤,再到补中益气汤,就是一个邪由表入里、虚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虚是指整个人体正气都虚,并非所谓的仅表虚,这样
  •   很好的一本书,像赵老致敬!
  •   形势很好
  •   值得一读哟
  •   不会学医的,只用于长见识,觉得还不错。
  •   可以与作者以前的书一起读,会有收获的。
  •   一般人看起来比较难懂,西医知识难明
  •   作者用对话的形式阐述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同时与西医学的概念作对比,提高对病症的认识。再结合大量的医案加深印象。是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