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纵横系列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蓝天  作者:唐志龙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在世八十多年。年轻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其学说可算孔子嫡传。    孟子学成之后,乃以所学游说诸侯。所到之处,备受崇敬和礼遇,一度被齐宣王用为客卿。但终因不见用,退而设帐授徒讲学,与高足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坐而论道,著书立说。有《孟子》传于后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并在许多方面有所发展。他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王道,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仁政王道,才能达到统一天下与治理天下之目的,其所有论述几乎都密切联系着仁政学说进行阐发。所以,长期以来,世人曾以为,孟子祖述尧舜,“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处世呆滞古板,难合时宜,似乎无“谋略”可言。其实不然。倘细品《孟子》全篇,不难发现,字里行间,仍处处闪烁着孟子哲人思维的智慧之光。从根本上说,孟子的谋略智慧,恰恰正潜存于他关于治政之策、保民之术、修养之道、教学之方等诸种言论之中。这里的“谋略”,是指智谋、策略与方法的统称。儒家一贯注重倡仁义而非权术,孟子的谋略便大都从正面阐述某种思想主张及做人处世之道,很少有如兵家、法家那样单纯追求权术、计策的韬略。这就使得对孟子谋略思想的理解只能从广义上去把握,然后再转化成一定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当然也不完全排除其中也包含着一些直接而切实的方法。不过从总体上看,正面阐述道理的谋略仍为其主流。这是我们在研究孟子谋略思想时应予特别注意的基本特色。    在对孟子丰富多彩的谋略思想进行分类归纳时,尽可见仁见智。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对其中民主性的精华与积极的方面予以批判地继承,细心研讨,使之发扬光大。受条件所限,本书仅围绕孟子仁政学说这个中心内容,阐释其谋略与睿智,以飨读者。    受篇幅所限,本书所列条目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但也尽量做到了顾及诸方、撮其重要之主旨。尤其对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格言等,基本保留了原貌。各条目的名称,尽量利用原文词句或稍作斟酌提炼而成,以增加全书的可读性与科学性。由于《孟子》注本甚多,本书的标点、译文参考的主要版本有199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方元等译注的《四书今译》,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杨伯俊的《孟子译注》等。因体例所限,范例的使用未能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提供各种资料的作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因编著者水平有限,在对孟子谋略的选取、释义及全书安排上,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仁政思想,是孟子全部学说的核心内容,它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以及修身处世等各个方面,孟子所说的仁政,当然是有阶级性的,在封建社会必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但是,当他反对封建统治者对庶民采取暴政,进行过度的压迫与剥削,或反对国与国之间的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时,便鲜明地指责这都是不仁不义之举。

书籍目录

一、治政之策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2.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3.正君而国定
 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
 5.尊贤使能
 6.进贤必慎
 7.用贤必信
 8.以德服人
 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0.省刑罚
 11.秉公执法
 12.罪人不孥
 13.薄税敛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5.背仁善战,服上刑
 16.两大之间能为小
 17.仁交小国,智交大国
 18.待时而动,事半功倍
 19.所恶执一
 ……
二、保民之术
三、修养之道
四、教学之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一样,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一样。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狗马一样,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一般国人。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土块草芥一样不值钱,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仇敌一般。” 孟子在此提出了十分鲜明而大胆的君臣关系新见解,可以将之概括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对等而正面的谋略。这一谋略与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思想完全一致,且更为形象深刻,言辞也更尖锐激烈。孔孟两人都没有把君主捧为神,没有把君主看成绝对权威,也不提倡对君主的“愚忠”。相反,在君臣对等关系中,倒是君主必须先“敬”臣,待臣如“手足”,才会得到臣下相应的“回报”,视君如“腹心”。否则,臣不敬君,甚至视之如“国人”和“寇仇”,都无可非议。这是颇具民主性色彩的谋略。 臣对君绝对服从的“愚忠”思想,是西汉中期封建制度高度中央集权的产物。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硬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说教套在孔孟头上,大加挞伐。实际上提出“三纲”的是汉武帝时人董仲舒。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是在孔孟之后近五百年才出现的事。至于“三纲”条文的具体内容规定,最早见于《礼纬·含文嘉》,它成书于东汉,在时间上距孔孟更远了。汉以后,我国封建统治者都把这一套奉为至宝,用以愚弄人民。时至今日,其流毒仍不可低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了龙椅后,读了《孟子》这段话,勃然大怒,认为这种君臣关系“宜非臣子之言”,容易使臣不忠,曾下令删去这些话,并将亚圣孟子的塑像撵出孔庙。然而,不少开明君主仍将这些话视为积极的劝诫,并在实践中尽力运用好这一谋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唐朝的李泌,自幼聪明好学,是个“神童”,长大后也很有才干。唐肃宗当太子时,就与李泌交际很深,常相往来于宫中,太子则把李泌当做老师看待。但李泌不愿做官,加之曾写诗讽刺过权贵杨国忠,受到了打击,他便跑到河南颍阳隐居起来。不久,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身边的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急需良臣相辅,肃宗礼请李泌出山。鉴于过去的友情,加之国家有难,李泌从大局考虑,便接受了肃宗的邀请,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长史(相当于军师)。

编辑推荐

《孟子谋略:内圣外王》由蓝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谋略纵横系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圣外王,做圣人必由之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