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赵利  页数:212  

前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2002年9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强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事关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的政治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特别要把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已成为国家“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战略。  尽管如此,就业问题仍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人上升到2.1亿人,这将是10年来全球失业人数首次突破两亿大关。在中国,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就业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为我国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框架和理论支持,以促进我国的劳动就业。

内容概要

  就业问题仍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人上升到2.1亿人,这将是10年来全球失业人数首次突破两亿人大关。在中国,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就业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为我国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框架和理论支持,以促进我国的劳动就业工作。  技术进步不仅包括丰富的技术内容,而且还包括丰富的经济内容。技术进步既不是一个纯技术概念,也不是一个纯经济概念,它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是一个技术经济概念。因此,对技术进步应从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角度去理解。它不但体现为生产工艺、技能和中间投入品等硬技术的改进,还表现为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沟通机制的完备、获得规模经济、融资渠道通畅和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等方面。技术进步主要通过研究与开发(R&D)、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模仿等方式来实现。

作者简介

  赵利,1964年乍,山东冠县人,毕业于天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现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硕士生导师,山东财政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会员,山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近年来在《人口与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上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扩大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研究”及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项;先后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优秀数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6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线与方法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主要观点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技术进步理论 第二节 就业理论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理论 第四节 本书所用定量分析方法第三章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量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第四章 技术进步对就业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就业现状考察 第二节 技术进步现状分析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就业量影响的实证检验第五章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就业结构现状考察 第二节 技术进步影响产业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行业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第六章 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就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进步 第二节 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科技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第三节 优化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第四节 利用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培育就业增长点 第五节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与就业 第六节 加快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第七节 加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集群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八节 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主动变革就业制度,减小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压力 第九节 健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提高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能力和补偿程度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埃里克森(Clas Erikson,1997)对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技术与就业变动情况的回顾表明,技术进步在长期不存在对失业的挤出效应,仅在短期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水平上升。  埃伯斯贝格尔和安德烈亚斯(Bernd Ebersberger,Andreas Pyka,1999)按技术进步的类型将就业补偿机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产品创新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如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新机器、新产业部门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类是通过工艺创新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的这一收益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该收益如何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分配。  费尔南多(Femando del Rio,2001)指出,皮萨里德斯(Pissarides)等人在分析中均假定资本和劳动互补,事实上,资本和劳动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由此他认为在利率可变条件下,技术进步提高利率,进而引起资本的使用成本相对上升,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代替资本,使失业率下降。  巴拉特(Bharat Trehan,2003)等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及就业表现方面的系列研究,均表明美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在就业表现上的显著差异①,根本原因不是劳动力市场等制度性因素,而是美国在以IT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理论偏多,实证分析偏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