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经济赶超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崔岩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前言

  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是永恒的。经济赶超现象既存在于后起的发达国家,又大量存在于当代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所以从理论上讲,其发展机制兼具早期经济发展和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发的双重特性。从本质上讲,经济赶超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结构现代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同时又是对自然发展进程的“压缩”和跨越。  实现经济赶超的样板当首推日本。日本作为当今发达国家中的一员,是在迥异于西方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最晚步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在国家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干预下,日本迅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并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尽管如此,从综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日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当它走上对外侵略战争道路而中断了经济赶超进程之后,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曾一度大大加大了。经过近百年的艰苦探索,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现了在经济上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任务。其实现经济赶超的发展模式、机制以及经验、教训,对于经济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后起国家经济赶超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如果说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鼻祖的话,那么,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就是赶超理论的奠基人。李斯特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精辟地指出了后发国家何以树立和采用区别于先发国家的经济哲学、经济战略和政策的根据,深刻阐述了他的唯生产力论、经济发展阶段论、幼稚产业保护论,雄辩地阐释了国家推动经济的天然合理性,深刻地揭露了所谓“世界主义”的伪善本质。他的经济思想影响、指导了一代又一代赶超(经济)实践。正如韩国经济学家宋丙洛所讲的那样:在美国经济思想形成过程中受影响最深的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托马斯·杰弗逊的“小政府”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而韩国和日本则更接近德国历史学派李斯特的发展阶段论和幼稚产业保护论。而李斯特与上述三人在政策主张方面几乎是完全对立的。

内容概要

本书以日本自19世纪末期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以来的长期经济赶超为研究主题,以“历史进程——结构转变——制度演进”这一分析体系和多维视角为基础,对作为后发国家日本的经济赶超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特点表现为在方法论上力求在经济赶超机制分析上的系统性和历史完整性;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与动态分析形成系统的日本经济发展论;对经济赶超过程中的制度形成与演进及其经济机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重要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和新的思考。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以往研究的突破。

作者简介

崔岩,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方向为日本及东亚经济、国际经济关系)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加10余项圈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获孙平化臼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在《世界经济》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数次赴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国际机构进修及从事客座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经济赶超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构思和结构安排第二章  日本经济赶超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经济赶超的历史阶段I(1868~1905年)  第二节  经济赶超的历史阶段Ⅱ(1906~1945年)  第三节  经济赶超的历史阶段Ⅲ(1946~1975年)第三章  长期经济增长概观  第一节  日本长期经济增长的特征  第二节增长趋势加速的原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第四章  二元结构与劳动力过剩经济的转型  第一节  二元经济理论溯源  第二节  日本的二元结构式发展  第三节  劳动力过剩经济的转型第五章  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日本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分析  第三节  重化学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第六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结构  第一节  日本资本形成的长期变化  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经济效果分析  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  第四节  资金循环与金融结构第七章  日本经济体制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战时统制经济与战后体制的发端  第三节  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确立第八章  政府干预与经济赶超  第一节  日本政府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  政府经济干预的案例之一:产业政策的实例  第三节  政府经济干预的案例之二:金融规制与政策金融  第四节  日本经济体制模式的再探讨  附录:产业政策改变垄断租金国际分配的分析第九章  日本式企业制度  第一节  日本式雇佣制度  第二节  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三节  日本的企业间关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日本式企业制度。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构成是民间企业制度,又称为日本式企业经营,其构成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在战时统制经济的影响下,特别是战后改革形成的强大冲击,日本企业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下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战后日本企业集团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组及其主要结构为例,说明战后日本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战后民主改革解散了财阀垄断资本集团,其下属企业成为独立企业。这些企业的实力得到了恢复,在禁止垄断政策被放松的社会环境下,这些企业急于通过建立集团加速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于是,原来的财阀系企业开始以原来的体系为基础进行了重组。原来的各财阀集团的企业先后以集团内的大银行为中心、通过相互持股的资本纽带重新联合起来,组建了所谓的六大企业集团: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业。在战后改革的基础上实现重组的企业集团,不仅与战前的财阀集团有较大的区别,而且集团制度的诸方面特征也代表了整个战后日本企业制度即日本式经营的主特征。  首先,在股权所有结构上从个人分散化持股走向了法人相互持股的稳定化持股。战后改革解散了控制财阀集团的控股公司,并将股份出售给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企业经营者面临的不是董事会而是众多小股东的约束和在股票价格低迷的条件下来自市场收购的风险。重组后的企业集团为了规避这些风险,采取了集团内部法人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模式,即所谓的为实现稳定化经营的稳定化持股。  其次,上述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使战前家族通过对企业的控股来主导企业治理的现象不再重现,从而改变了家族通过董事会控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新型经营者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高即董事会与经营者集团的一体化倾向,大幅度地提高了经营者的地位。战后改革对实际控制企业的家族大股东及其代理人的驱逐,为从企业内部提升起来的新型专业化经营者队伍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些专业经营者承担起了企业经营的重任。由于法人相互持股的目的主要是创建稳定经营环境,这些外部股东在董事会中的作用有限,因此参与董事会的企业经营者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而且,作为企业内部提升起来的这些经营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企业员工的代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的经济赶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是辽宁大学日本经济所的崔岩教授的著作,是我的老师,专门研究日本的赶超经济的。还没来得及拜读。
  •   等了好久的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