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变革中的农民工劳动形态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郑英隆,黄振英 著  页数:261  字数:285000  

内容概要

回顾中国从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历史,我们无时无刻不看到农民工对工业作用的影子。字里行间浸透着农民工在农工“间道”中往返奔波的劳碌与艰辛。它更让我们思考:历史上、现实中。中国工业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农民工。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也需要大量的农民工转型为真正的、名正盲顺的产业工人。而这一劳动方式的转型却如此之艰难。从近代到现代,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转型仍未完成,转型问题长期性的原因是什么?理论上该如何解释。从而为体制变革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这是本书研究的基本动因。

作者简介

   郑英隆,男,广东阳江人。现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市场信息经济导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企业的信息经济性分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信息产业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有关中国工业化与农民工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思考 第一节 有关范畴的比较 第二节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第二章 全球化下中国工业化之“特"与农民工 第一节 工业化世界的交往与中国工业化个性 第二节 全球化下中国工业化个性的“中国特色”表述与演进 第三节 全球化下中国特色工业化中的农民工因素分析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农民工形态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农民工:农业劳动向工业劳动转化过程中的劳动者形态 第二节 近代中国工业的独特性与中国农民工的近代形态 第三节 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与农民工的当代形态 第四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与新生代农民工 第五节 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长期性与农民工历史的长期性第四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劳动比较利益的发现与追求 第一节 农民工对劳动经济收入的最大化目标 第二节 农民工:城乡劳动比较利益的发现者 第三节 农民工对比较利益的递阶追求 第四节 中国农民工比较利益的实现机制 第五节 劳动比较收益的递阶追求与知识进步 第六节 三个基本结论第五章   工业制度创新下的农民工劳动合约问题 第一节 关于农民工劳动契约研究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农民工劳动合约的非对称性 第三节 农民工劳动合约不对称性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六章   工业信息化发展与农民工信息能力问题 第一节 工业信息化发展中凸显出农民工的信息能力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农民工的信息能力弱势及其特征 第三节 弱信息能力的不对称理论解释 第四节 有关改变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势的思考第七章 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农村工业化成长 第一节 农民工回乡创业状况 第二节 农民工回乡创业动因 第三节 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行业类型分析 第四节 农民工的“回乡创业乘数”   第五节 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工业化的推动 第六节 政府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体系第八章 工业化升级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工业化升级的意义 第二节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第四节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与方法 第五节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第六节 简要结论第九章 农民工管理体系中的政府作用第十章 中国工业化中的农民工演进趋势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有关中国工业化与农民工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思考  我们的研究从有关文献的回顾开始。回顾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明确理论前人都有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方法论),成果的社会反应如何,怎么估价他们的贡献;一个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现有理论的空缺或不足的主要方面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面既有从新的方法论、中国工业化的视角、不同观点的争鸣,也有从我们通常所说的在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带确定研究定位点的研究特点。  回顾以往有关中国工业化与农民工关系的理论文献,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也是容易做而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同一个研究领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就有许多不同的思想成果。现有的文献大多生成于社会学视角与社会学研究工作基础上,比如从社会人、社会特殊群体及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去研究农民工的存在状态、分布(刘军、陈兰,2005;陈洪玲,2006),①阶层,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关系,动因(动机),社会贡献与社会问题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工业化变革中的农民工劳动形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