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胡超  页数:192  字数:202000  

内容概要

胡超编著的《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内容介绍:本研究认为,作为全球化过程中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形成有其合理的方面。首先,新形态国际分工形成的动因在于全球化背景下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梯次性;其次,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尤其是制度环境和文化禀赋的差异是新形态国际分工形成的要素基础;最后,国际生产组织的创新,尤其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为新形态国际分工提供了组织基础。
与传统的国际分工形态相比,新形态国际分工之所以会引发严重的国际经济失衡,主要在于制成晶与服务品可贸易性的差异、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非对称性、分工国之间及其内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拉大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等等。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因素,新形态国际分工对国际经济失衡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是一本研究国际分工的书籍。

作者简介

胡超,汉族,湖北钟祥人,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国际贸易问题》、《南方经济》、《国际经贸探索》、《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期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曾独立获得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动因: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失衡
二、主要结论
三、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有关国际经济失衡解释的文献述评
一、汇率及汇率制度与国际经济失衡
二、财政赤字与国际经济失衡
三、金融效率与国际经济失衡
四、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
五、本章小结及本书分析视角
第三章 当代国际分工演进的历程及特征
一、传统产业问分工——工业制成品与农矿业之间的分工
二、产业内分工——同一产业内各产品部门之间的分工
三、价值链分工——同一产品内不同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分工
四、现代产业间分工——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分工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形态国际分工演进的动因(基础)
一、产品内分工演进的动因(基础)
二、“服务一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演进的动因(基础)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形成:基于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
一、“服务一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度量
二、模型、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三、基于OLS的实证及结果分析
四、基于IV估计的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形态国际分工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机制
一、新形态国际分工下贸易开放的非对称性
二、新形态国际分工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三、新形态国际分工结构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形态国际分工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影响:基于跨国截面和中美贸易数据的实证
一、新形态分工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影响:基于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
二、中美贸易时间系列数据的检验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服务一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可持续性
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附录一 实证模型的数据来源及说明
附录二 计量模型所涉殛的国家样本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金融效率差并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效率低的国家普遍存在金融资金配给或是企业融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企业作为资金需求的主体,在储蓄不变,而资金需求因金融效率低下得不到满足时,同样是根据等式CA=S-I,剩余的资金只能是以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外流。Boyd和Smith(1997)研究表明,金融市场效率主要是通过对投资的影响作用于经常项目。 3.金融效率差异对政府的影响 金融效率对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高效的金融体系对政府而言则意味着更低的融资成本,政府可以轻易地以低成本为财政赤字融资,进而放松财政约束(祝丹涛,2008)。 (四)中美金融效率差异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的经验研究 宋铮(2010)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生产效率和融资能力方面的比较,认为国有企业资本收益率仅有私营企业的一半,而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和政府资助占其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是私营企业的3倍以上。虽然私营企业效率较高,但国有企业更能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我国的私营企业一直都存在融资难问题,发展中的金融需求只能靠自我留存收益、个人和家庭储蓄的自我融资来满足。而自1992年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私营经济比重的上升,导致贷款的“有效”需求大幅萎缩。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系统效率的低下,又导致了居民预防性储蓄率快速增长,如此一来,一方面是逐步萎缩的贷款,另一方面是日益增加的存款,于是就形成了自1994年以来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袁志刚和张若雪(2009)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动态无效,储蓄过多,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造成资金无法流人最有效率的行业和企业,储蓄无法转化为有效投资。储蓄高于投资的部分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在国内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造成的。 美国之所以和中国做了“对家”,又与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的全球“央行”地位,以及其最具活力和效率的金融体系有着密切关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金融体系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定之中,由于美元的传统国际地位,以及美国外围国家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之需,往往采取了钉住美元的政策。实际上,美元仍然充当着国际中心货币的职能,并且充当了唯一的国际中心货币,有学者(Doolev,Folkerts &Garber,2003,2004)将这一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Ⅱ或者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尽管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没有像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在法律地位上得到认可,但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各国货币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Mckinnon,2001)。 首先,美元本位制下,美元霸权表现为中心一外围的框架体系。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国家货币位于被支配地位。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计价货币、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及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品种。其次,美元是美联储发行的货币,其他经济体货币当局不能发行和创造美元,这为美国带来了铸币税的收入(夏斌、陈道富,2006)。最后,美元的货币锚作用也非常明显,很多国家的汇率、利率都采取钉住美元的方式(黄晓龙,2007)。于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量投资于美国的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助推了美国资产价格的上涨和长期利率的走低。通过金融机构的各种创新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美国居民消费欲望倍增,储蓄率持续走低,进而形成了一种欧美“高消费,低储蓄”与亚洲等新兴国家“低消费,高储蓄”并存且紧密联系的互补关系(张捷,2009)。

编辑推荐

《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