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步云  页数:486  

前言

我在北大读研究生时的专业是法学理论。1980~1981年,由于我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负责法律事务,而当时正值修改1978年宪法,使我卷入了对宪法学的关注。就专题研究来说,我花费时间和精力比较多,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对实践影响也相对较大的,是法治与人权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也正是法理学和宪法学的核心问题。本书收录的52篇文章,主要记录下了我对法治理论及制度构建的思考。我未按文章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是按其主要内容分九个专题予以组合,目的是便于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我的思想和主张。自然,读者会理解,既然是文集,就很难使其组合和排列能完全反映我在法治问题上思想整体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第一专题,包括我在1979年最早提出并做了系统论证的《论以法治国》。两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的讲稿。一篇是法治入宪后,《人民日报》约我撰写的总结这一重大举措的文章。还有两篇分别是为纪念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而撰写的。第六篇是香港回归前在香港大学的演讲稿,反响比较大。这一专题的特点,是对依法治国的由来和发展,它的科学内涵,它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以及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准,做了全面论述。第二、三专题的几篇文章主要是在法治与人治三大对立观点论争中我的立场,以及必须回答的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究竟有哪些,这场争鸣卷入学者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探讨之深入和广泛,在我国法制史上也不多见。这不仅是因为问题意义重大,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国家工作人员和广大公民对此都十分关注,国外学者也很注意这场讨论。这场争鸣的积极成果是为执政党和国家机构通过民主程序正式确立依法治国方略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第四、五专题的两组文章,都是讲的现代法治应当是良法之治,它应当体现哪些基本价值、原则和理念。其中包括中央领导要求撰写的、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文,最早提出了法治的五项原则,也是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的中央文献。《公正的判决,法制的典范》是我代为《工人日报》撰写的社论,其中也提了“以法治国”。《依法治国基本理念论纲》则是最后完成的中央政法委承担的社科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研究》的子课题。我力图通过它全面而系统地概括一下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第六专题主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第七、八两个专题则是回答如何才能做到“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法网,里面有很多讲究。法的形式以及法的制定也是一门科学。在中国,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和依法执政是关键。这方面作者思想和主张影响较大,故另辟第八专题。第九专题收录了有关法治同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国际贸易的密切关系以及科学发展观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些都是近年来法治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一些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让我最感到欣慰的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于1999年被庄严地载入宪法。这是13亿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奉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成就,也是无数法学家聪明才智与不懈追求的思想结晶。在本书付梓时,我要感谢本书中几篇文章的合作者王德祥、陈春龙、张志铭、王礼明、王家福等几位教授。我们的志趣相投与愉快共事,令我难以忘怀。我还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刘骁军女士。她认真、负责、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很值得钦佩。最后,我还要感谢曾经在法治问题研究上帮助和鼓励过我的诸多同事、朋友和学生。他们的友情是支持我在科学研究上不懈追求的重要力量。

内容概要

本书缬选李步云先生三十年来有关法治问题的文章五十余篇。记录了先生在法治与人治、法治入宪、法治国家基本标准、执政党依法执政等问题上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我们从中既可领略先生敏锐的思想,也可感悟中国三十年来法治的重大进步。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依然属于中国目前的热点问题,李步云的观点,对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李步云,湖南娄底人,1965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宪政与人权法研究所所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出版独著、合著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13项科研成果获奖。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法治开篇•中央讲座•法治入宪 论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的里程碑 跨世纪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第二篇 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论争 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对立 人治和法治能互相结合吗?  法治概念的科学性 市场经济:法制?法治! 关于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从“法制”到“法治” 二十年改一字——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第三篇 法治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的理论根据和重要意义 法律与制度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还是搞法制靠得住些 实施依法治国战略论纲 法治:全人类文明的共同趋势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第四篇 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的精神论纲 什么是良法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 依法治国重在依宪治国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 推进依法治国需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 依法治国基本理念论纲第五篇 法律平等•司法独立•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公正的判决,法制的典范 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再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司法独立的几个问题 公平正义对法律监督的价值导向作用第六篇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完备各项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若干问题 关于法系的几个问题——兼谈判例法在中国的运用 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专家建议稿)》的若干问题第七篇 树立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和尊严 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 略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刻不容缓 十亿人民掌握法律的战略意义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律师制度第八篇 执政党必须严格依法执政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政策与法律 再论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需要改变 执政为民必须依法治国第九篇 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和谐社会与法治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WTO与依法治国  科学发展观•法治国家•和谐社会  二十一世纪中国法学的发展前景

章节摘录

推进依法治国需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那时起,我们党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其中最具有全局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有如下几项: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从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三是由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四是由人治转变为法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1978年至1997年,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历史性进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法学界就法治与人治问题开展学术争鸣,为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作理论准备。同时,在实践上也已经开始了实行依法治国的历史性进程。其主要标志是三中全会公报、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和1982年宪法的制定。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历史性进程,开始了它的第二个阶段。这次党代会通过党的正式民主程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采用“法治国家”的概念,并将其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同时,在理论上又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科学概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现在正在全国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弘扬法治精神意义重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国学术界曾就法治与人治问题开展过一场三大派的论争,即法治论——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倡导依法治国;

后记

本文是为2001年4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举办的“中曰韩比较法文化国际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日本版载2002年9月出版的北海道大学《北大法学论集》第53卷第3号。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学者只有我和人民大学的韩大元教授。就我个人而言,这篇文章的新论点,一是提出曾长期危害我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的是“五个主义”;二是认为中国现时期的很多应当倡导的理念和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后现代”的很多主张恰好相反;三是东亚国家在未来可以为全人类的法文化作出独特贡献的是“和谐”理念。而这后一个问题正是当时参加那次会议的日韩学者最为关注的会议主题。我的观点曾得到与会不少学者的认可。自改革开放以来,“和谐”理念一直在法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本书所收1995年所撰写的《现代法的精神论纲》,白始至终却贯穿着“和谐”理念。又如,在1997年发表的《“一国两制”三题》一文中最后提出的“‘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彼此宽容也正在成为现今世界政治伦理的主旋律。”

编辑推荐

《论法治》收录的52篇文章,主要记录下了作者对法治理论及制度构建的思考。《论法治》未按文章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是按其主要内容分九个专题予以组合,目的是便于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我的思想和主张。自然,读者会理解,既然是文集,就很难使其组合和排列能完全反映我在法治问题上思想整体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法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好好学习,争取理解专家的思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