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笔记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梁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0出版)  作者:梁鸿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原属山东聊城地区茌平县人(1958年后我所在的琉寺区才划归高唐县),在1949年以前的解放区的区域划分中,属于晋(山西)冀(河北)鲁(山东)豫(河南)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设省、市建制的时候,我们属于平原省,是由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的一部分共同构成的,省会就是现在河南的新乡市,殷都的所在地安阳地区也在平原省境内。我父亲当时是一个县级干部,曾经到新乡开会,那时我还在小学读书,没有学过中国地理,所以新乡就成了我知道的除了山东省省会济南之外的第二个省会级大城市。但是,到我上高小的时候,平原省就撤销了,聊城就又成了山东省的一个地区,当时我属的茌平县也成了山东省的一个县。从现在想来,河南应该是我的半拉子故乡,就是从语言上说,我听不懂齐地的胶东方言,却能听懂河南话,但在后来,河南却没有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对于那些与我没有多少关系的省份,倒有更加鲜明的记忆: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自不必说,像西藏、新疆、内蒙古自治区,一是因其大,二是因其远,三是因其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与我们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你就无法将它们从我的脑海里挖出去。别人不知道,对于我,一想起“我们的祖国”,首先想起的不是我们的首都北京,也不是我的故乡山东,倒是这三个边疆的大省(自治区)。大概这也有它的道理:“要不是有这三个大省(自治区),我们的祖国哪能有这么大呀!”东北,更是我们山东人熟悉的一片荒凉但却肥沃的土地,是我们山东人在灾荒年外出逃荒的地方,我舅舅家的两个哥哥因为家里贫穷,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下了关东”,在那里安了家,落了户。大概也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哈尔滨就像一个神话里的城市,与当代青年心目中的纽约差不多。它牵动的不是我的神经,而是我的想象。一到了20世纪50年代,东北的地图就愈加鲜活起来,鞍山的铁,抚顺的煤,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解放牌汽车,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劳动模范王崇伦,《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在我们小小的脑海里摆得满满当当。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庆的石油以及王铁人的名字,更像一场地震一样震动过我们的脑海。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文学的,更忘不了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萧军即使不是一个多么杰出的作家,也是作家队伍中的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萧红则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在我们那里,人们一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总是说“到了云南、贵州嘎嘎二县”。“嘎嘎二县”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至今也不知道,但云南、贵州作为两个省份,却也因此而在我的脑海里扎下了根。我对于广西的印象,并不深刻,但一旦将广东、广西连在一起,也就令我难以忘怀了。不知为什么,对中国文人赞赏的自然美景,我都没有多么深刻的感动,倒是敦煌的鸣沙山,有着令我感动的荒凉。“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小学地理课本中就读到过,像杭州的西湖一样,并没有惹起我的梦魂缭绕的向往。广东,那可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时无刻都会碰到的一个省份。从林则徐的虎门禁烟,到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到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又成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革命策源地”,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这些文学大家也曾群集广州,一时成为中国革命政治、文化的中心,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之间,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大事,都与广东人有关。到了新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又是在广东开始的。像深圳这样在几年间便拔地而起的现代城市,在世界历史上大概也是少有的。与广东、广西有些相像的,则是湖北和湖南。武汉三镇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演出过几出大戏,闻一多、胡风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很烫手的两个著名作家,但湖南在我的脑海里则更加鲜艳夺目。……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种东方神秘主义的倾向,我也是。当我两眼注视着中国地图的时候,我好像觉得,周围的各省就像中国的躯体,而河南,则是中国的心脏。时至今日,中国的整个躯体健壮了起来,并且有不断健壮下去的趋势。但在心里,还是时时感到一种忧郁,一种悲怆的情绪。这说明,我们的心脏还不是完全健康的。我觉得,当河南文化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文化,才将是一个完全健壮的文化。河南文化的繁荣,从河南文学的繁荣开始。2008年3月10日于汕头大学文学院

内容概要

  《外省笔记》作者既身在河南外省文化之中热爱故乡、思考故乡,且能时时超出故乡文化,做更有眼光的热辣而心痛的分析。并且从中国非主流的区域文化里,捕捉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特别的存在。涉猎的内容广泛,既有现代文学的整理,又有当代文学的梳理,但却不显得支离破碎,在时空上又显得完整统一。

作者简介

梁鸿,女,1973年生于河南邓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出版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2002),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序 河南文化与河南文学王富仁/1绪论 “外省”视角下的地域文学研究1上篇 史论第一章 断裂与悖离:河南新文学的发生19一 彗星划过天空19二 文化的断层23三 悖离与挣扎28四 中庸与激进33第二章 从“外省”到“中心的边缘”:20世纪50~70年代的河南文学41一 历史的转折与河南文学的“亮点”41二 从“外省”到“中心的边缘”45三 文学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55第三章 新时期的“中原突破”64一 新时期“外省文化界”的文化位置64二 文学豫军的“中原突破”69三“中原突破”的意义77四 “中原突破”的缺陷83第四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省文化空间与河南文学95一 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95二 “河南人”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层危机111第五章 “外省”的必然与无奈127下篇 作家论第六章 师陀:“果园城”文化的“变”与“不变”141一 异乡和故乡141二 荒原之中的诗意146三 故乡情感和故乡意象151第七章 刘震云:“平民”立场的两难与民间生存世界156一 “故乡”的两极意义156二 “吵架”美学与“平民立场”的两难163三 民间的生存特性171四 闹剧冲动与语言的暴动176五 姥娘去了186第八章 周大新:冲出“圆形盆地”192一 “圆”与“不圆”192二 “围猎”与“被围”200三 “窥视者”的身份质疑与保安之死205四 善恶辩证法213第九章 阎连科:“耙耧山脉”的隐喻与象征217一 《日光流年》:“乡土中国”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217二 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229三 庆典、神话、暴力及其他240第十章 李洱:新的小说诗学的建构255一 百科全书式叙事255二 “共时性”存在结构261三 日常生活诗学空问265附录 对话:“中原突破”的陷阱271参考文献300代后记 故乡304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彗星]现象,50-70年代河南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20世纪末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底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种解读。——钱理群作者从中国非主流的区域文化里,捕捉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特别的存在。涉猎的内容广泛,既有现代文学的整理,又有当代文学的梳理,但却不显得支离破碎,在时空上又显得完整统一。——孙郁作者既身在河南外省文化之中热爱故乡、思考故乡,且能时时超出故乡文化,做更有眼光的热辣而心痛的分析。——吴福辉

编辑推荐

《外省笔记》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慧星”现象,1950-1970年代河南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世纪末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底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一种解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外省笔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还可以吧,只是序言的论述感觉有点晦涩整体上对当下文学的总结还是比较到位的 ~
  •   这本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做了比较系统的疏离,条例清晰。但内容有些前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