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杨天石,黄道炫 编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前言

  全球化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全球化的发展异常迅猛,很快便形成了国际市场的通用标准。像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国际组织,制定了一套适用于所有国家的统一规则。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研究标准。  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虽然日益密切,但文化不像经济和科学事物那样具有均质性。文化处于不断流变之中,但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与他人联合、同外界打交道的方式等,均具有相当的延续性。文化的差异,不同种族、民族的认同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危险在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将会相互碰撞,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之间本不必冲突,但要消弭这些冲突,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去寻求相互理解。我们必须加快这种理解,使之跟上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步伐,以及像环境与资源利用问题上越来越强烈的相互依赖的需要。

内容概要

社会史、文化史是近年来国际电学界的热门学科。《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是本计划的第三个专题。参加者有中国大陆的桑兵、高华、黄道炫、汪朝光、江沛、金以林及台湾的张建俅、洪秋芬,日本的土田哲夫、内田知行,伊香俊哉,美国的何福德、索非亚•李等,他们分别考察了战时中国的教育、社会动员、电影、民间交流、难民、保甲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杨天石,江苏东台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和中华民国史。独著有《杨天石近代史文存》(5卷本)、《杨天石文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海外访史录》、《从帝制走向共和》、《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朱熹及其哲学》、《朱熹》、《泰州学派》、《黄遵宪》、《横生斜长集》等,合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及第二编第五卷、《中国通史》第12册、《南社》、《南社史长编》等。

书籍目录

序二战时国民党教育政策的若干问题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战时乡建运动:失去的机会,命运,或先驱?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尝试:新生活运动的一个侧面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对美“国民外交”官营化·教育化·普及化——抗战时期后方电影的发展路径转向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沦陷时期的北京高校:可能与局限,1937~1945抗日战争时代的中日民间交流活动——自由学园北京生活学校的思想与实践华北“治运”时期诸群体心态考察:1941~1942抗战初期上海难民问题的处理云南战争记忆的变异战时体制下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保甲运用(1937~1945)

章节摘录

  不过,电影放映的普及化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电影是集体创作,与现代工业与科技文明有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很高的投入,从而需要通过放映收回投资,得到回报,以此维持并扩大其再生产。战前上海电影产业的发达,就是电影投资与回收形成良性循环的产物。而战时后方电影在农村乡间地区的放映,基本上属于不能得到收入的宣传行为。在战时高涨的爱国热情鼓舞下,不断有人呼吁“不要以营业性的心去估价影片,应以影片内容获取抗战宣传上的根本价值。为顾全抗战前途起见,应把着眼于营业上的心理,转移于广大群众的抗战意义上去,多作无条件的放映。”②但是,电影的拍摄以至放映本身都需要大量投入,在城市有偿放映大幅度减少,而农村无偿放映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电影制作方无力承担这样的责任,也不能吸引社会的投资。尽管也不断有人呼吁,为了“扩大电影宣传事业,请政府增加这部门的预算”。不过,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尤其是到了抗战中后期,政府的财政经济越发困难,而通货膨胀程度则日渐高涨,电影生产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制约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电影界自身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感叹“以电影养电影”之矛盾和不易。“因为要增加收入弥补自己经济力之不足,营业政策不能放弃,因为要有效地达到宣传与教育的任务,宣传政策也要顾到。在这二者冲突的交叉中,不可得兼而又不得不兼的政策,自然免不了顾此失彼,在电影工作者的身上,何尝不感到这是矛盾,这是痛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是中日研讨会的论文集。非常棒。
    文化、社会史是目前界的热点。又是国内界的弱点。 杨天石老师主编的这个册子里的文章,可以帮我们眼前一亮。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学习了方法论,开阔了思路。
    只是书价高了些。只好活动时购之。
    推荐!
  •   该书是一本论文的集合,但是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对研究和了解战时国共双方的文化政策有很大的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