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张和清  页数:356  字数:33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依据2001~2006年对云南少数民族行政村蚌岚河槽的田野调查,透过该村三代村干部从政经历的口述故事、村民的叙述和档案资料,探讨中国农村基层政治60年变迁,从而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改变1949年前蚌岚河槽主族控制和抱摸控制的村落政治局面,如何打造新的国家政权以及它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变化。

作者简介

张和清,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副主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

书籍目录

绪 言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省思 一 理论视角  (一)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二)权力与文化宰制 二 研究方法  (一)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省思 三 小结第二章 进村(1949年以前)——主族控制下的族群杂居村落 一 逃难进村  (一)战火纷飞  (二)流离安身 二 蚌岚河槽与槽区各族群  (一)蚌岚河槽  (二)族群隔阂  (三)艰难时期 三 主族控制  (一)主族与主族帮派  (二)抱摸操控  (三)瞎马成气候 四 小结第三章 扎根(解放—土改)——干部统制与民族身份打造 一 解放  (一)占山为“匪”  (二)解放 二 干部统制的初步确立  (一)“旧干部”发动“小土改”  (二)抱摸“闹五海”  (三)形塑少数民族土改骨干  (四)清匪反霸 三 打造沙民族  (一)联合打野猪  (二)联合斗垮王四聋子  (三)划分阶级成分与“土地回家”  (四)民族识别 四 小结第四章 磨难(合作社—人民公社)——阶级斗争扩大化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破灭 一 征粮与阶级斗争扩大化  (一)党的建设  (二)征粮与抗争  (三)阶级斗争扩大化  (四)大饥荒 二 “建社”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破灭  (一)秋季建社高潮  (二)高级社  (三)“第一次磨难” 三 干部统制危机与国家权威重建  (一)“倒退”  (二)继续革命  (三)村干部受难 四 小结第五章 致富(20世纪80年代)——大包干与“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 一 农林承包与民族冲突  (一)土地包产到户  (二)“林业三定”  (三)化解民族矛盾 二 财政包干与清理木料  (一)“三把斧头”  (二)堵截木料  (三)木料大清理  (四)复出与征粮提款 三 “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  (一)改变原始生产方式  (二)改变原始生活方式  (三)村干部经商与第一次下台 四 小结第六章 扶贫(20世纪90年代)——“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与农业商业化 一 “四不通”与“扶贫路”  (一)“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  (二)复出与“扶贫路”  (三)第二次下台与“拍卖磨坊” 二 农业商业化与“烂尾工程”  (一)长官意志与“种甘蔗”  (二)村民直选与“种洋芋”  (三)“烂尾工程”与第三次下台 三 干部统制新衰变  (一)扶贫经营政治  (二)扶贫经营政治的后果 四 小结第七章 挫败(21世纪)——“愚昧落后”的少数民族与政绩工程 一 “三通四不通”  (一)“贫穷落后”素质论  (二)智力扶贫与自我贬抑 二 “两项林业工程”与盗伐森林  (一)经营“两项林业工程”  (二)出力不讨好的村干部  (三)“苦肉计”  (四)“顶风作案” 三 政绩工程  (一)班子建设与第二届村委会选举  (二)“云岭先锋”与“政绩路”  (三)“青刀豆泡汤”  (四)村干部出走 四 小结结 论——干部统制的形成与扶贫经营政治 一 干部统制的形成  (一)初步建立干部统制  (二)干部统制的最终确立及其危机 二 扶贫经营政治  (一)干部统制的新衰变  (二)扶贫经营政治的社会后果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总之,族群(ethnic group)是从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上彼此区分的群体概念,族群概念是相对的,其指称范围可大可小,可以随着参照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而民族(nation)是从政治体制和现代国家主权上强制划分的群体范畴,民族含义是法定、绝对的,不能也不许随意变更(谌华玉,2005)。我正是从族群及其共同文化规范的角度,理解1949年前槽区的族群界限和族群内部权力的文化网络;我采用国家意识形态论述及文化权力实践打造(making)民族身份,消除族群历史隔阂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族群的民族建构过程。我将未经民族国家打造(打造前)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视为不同文化的族群;将以国家为本建构的社会政治共同体视为民族(国族)。  前面讨论权力/知识实践与发展的关系时,已经阐述了发展论述是如何将西方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建构成为低度发展(边缘)地区,并将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民塑造成为“贫穷落后”的他者形象(主体客体化)。这些观点对于我深入理解发展论述对少数民族“贫穷落后”的文化身份建构颇有启发。国外学者的中国研究表明(怀特,2001;Schein,2000),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以来),根源于“进步”、“发达”的发展主义论述在建构少数民族“贫穷落后”的身份地位方面发挥了特别有力的作用。  怀特(2001)认为现代等级制度论述从根本上与“现代性”、“发达”和“进步”有关,反映了三方面的认识论: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将现代化等同于经济发达或发展成就(GDP),并认为这一切都是通过科技力量取得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国家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构想。二是强调直线发展的社会进化论意识形态,按照这个标准,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是原始落后的。三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族文化被认为是文明的,而非汉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始终被认为是“野蛮的”。

编辑推荐

  中山大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最早复办社会学专业的学校之一,具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山大学社会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现形成了注重学科规范和专业素质、强调社会调查和田野经验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传统。中山大学在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人口与社会发展、社区研究等领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南方社会学的教学研究重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国家与民族的角度来看农村基层组织,视角很好!
  •   这是我为应对新的工作任务所购参考书,读后感到很有帮助.
  •   无意间看到这书并买了,因为和所学专业有关。一直摆在床头有一段时间,扫了几眼后却引发兴致很快就看完了。前面有评论说作者缺乏思考,我却认为这正是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我们学术已太多说教式的思考,却欠缺客观真实的描述。通过此书,你可以感觉到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作者所叙述的关于政府对农村扶贫政策结果令人深思,尤其感佩作者对生活在底层弱者的情感,饱含关心和同情,对他们苦难的无奈也是我感同身受的地方。
  •   老师在村里蹲点六年,用功不可谓不深。从文中来看作者是做了细致的研究,扎根理论很突出。不论是对村民的采访还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有很深的功夫在里面。这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不过,这本书看到四分之三的时候学生就有点疑惑了。因为总体上来说,作者所做的工作是一个叙述性的研究,作者在书中大致提出了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与村民的互动来逐一印证自己之前所言。到了书的最后(我忍不住翻到后面去看了看),似乎没有给读者太多有益的思考。

    这么说吧。作者的思考在里面我没有看见,不过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的一些原材料倒是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

    大家可以看看,就当是一本纪实文学来看看吧。虽然里面看起来夹杂了很多社会学的议论,可是我看不到作者的意识,只看到社会学词汇不成文本的堆砌。
  •   农村工作指导从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