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林的灵感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景阳  页数:306  

内容概要

本书兼有学术品位和平民品格,文字优美,雅俗共赏,面向广大艺术爱好者,亦有文学赏读、陶冶性情之价值。    作者凭借其广博学识、美学修养及文学功力,以一个“艺术王国”为线索,多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艺术画卷。倘佯其间,读者既可洞悉各门艺术之精微,又可领略世界级艺术大师之风采,世态炎凉与人生哲理蕴涵其中,艺术发展轨迹与时代历史风云亦尽收眼底。读此书,除提高艺术素养外,尚可多方受益。    本书之书写体例、话语方式及独特的艺术观照均不同凡响,堪称近年文化类书之上品。

作者简介

李景阳1979~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毕业后在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代表著作:《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曾担任16集文化专题片《走进俄罗斯》的策划人和撰稿人。曾发表杂文、散文、美学论文、文艺随笔、音乐评论等多篇,多次获《文艺报》、《人民日报》、《散文》、北京市杂文协会等所设奖项,并有作品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粤教版)。早年曾从事美术创作,作品两次入选河北省美术展览。本书是作者首部艺术类专著。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随想曲”    一个“盛产”艺术家的国度  俄罗斯:年轻又聪明  俄罗斯:时而忧郁,时而爆发  关于俄罗斯艺术的絮语  解题“白桦林”上篇 大师追影 格林卡   李斯特的发现   教堂钟声与农奴乐队   俄罗斯歌剧的诞生日   他是“黏土” 柴可夫斯基   “启蒙太晚”的大师  坎坷作曲路   饱受争议  永不谋面之爱  “绝情”之谜  死因的探究  永远的“悲怆” 拉赫玛尼诺夫   不安分的少年   一个低谷紧接着一个高峰   第一次“逃亡”   回到庄园   第二次“逃亡”   “威严的钢琴家”   迟到的祝寿贺电 斯特拉文斯基   “已届弱冠之年”   芭蕾起家   他见证两次世界大战   “音乐变色龙”   “美感的数学”   三个时期   斯氏其人   80岁回访故国   长眠威尼斯 普罗柯菲耶夫   音乐神童   异乡的郁闷   回归故国,喜忧参半   他被磨秃了棱角   艰难出世的《战争与和平》   在作品的延宕中逝去  肖斯塔科维奇  两枚“重磅炸弹”  不情愿的抛头露面  腼腆,然而坚强……下篇 艺苑摭拾

章节摘录

  再听听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死之岛》。他的音乐所传达的阴郁气氛甚至超过了他所取材的勃克林的同名油画。他选取了一首天主教的送葬歌曲《怒神之日》作为乐曲的主题,跟随那低沉的哀悼情调,即使没见过勃克林的画,也会联想到劳伦斯的诗歌《死亡之船》那样的伤感。拉赫玛尼诺夫为何选了这样一个音乐题材且不去管,单听听他的内心独白也就差不多可以明了。在一封写给美国女诗人莎吉尼安的信中,他表达了在伤感与快乐两种主题中尤其偏爱前者的观点。他说:“光明、欢快的色彩与我合不来。”无独有偶,他钟爱的素歌主题《怒神之日》还屡次被柴可夫斯基所采用;晚辈肖斯塔科维奇不甘落后,也把它用在自己的交响乐曲中。  说到柴可夫斯基,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柴可夫斯基被称作“伤感作曲家”,这似乎不能涵盖他的全部创作。但他的《悲怆》的确曾带来音乐厅的满场泣声。当然,受众的感动首先得自于创作者的预先的感动。柴可夫斯基50岁那年,以为跟他有着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资助人梅克夫人突然跟他断绝交情,这种低落的情绪或弱或强或明或暗一直延续到他的逝世(53岁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创作的《悲怆》,也染上这种心境的色彩,应在情理之中。但他的内心的一贯的忧郁并不能仅由梅克其人来解释。柴可夫斯基曾有这样的告白:“做一个艺术家该有多幸运啊!在我们切身体验的极残酷的时代里,只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摆脱令人窒息的现实。”唉,艺术只因能够消除愁闷,才弥足珍贵,可见艺术家难耐的处境。此外,我们还可以听听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纤柔细弱的小提琴的弦音把我们引入悲凉忧伤的寂寥世界,那好似人声叹息的悄然的结尾,实在给我们留下了“绕梁三日不绝”的愁韵。“艺术家是时代之子”(席勒语)。“时代的忧郁”,怎样驱动有才情的人们去创作,就不用说了。  还有,俄罗斯的民歌历来主要采用色彩暗淡的小调(指调性中的大调和小调概念),我们也该说,这小调也是从忧郁的血液中流出来的。罢了,接着该说一说使俄罗斯成为“艺术王国”的俄罗斯人性格的另一面了。  积郁既深,必致爆发。而且积郁愈久,爆发愈烈。忧郁与爆发,在一定意义上说,该说是孪生兄弟。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人天性很极化”,其表现之一就是,“一方面是顺从和放弃权利,另一方面是被同情心激起的要求公正的反抗”。忧郁与爆发,或许是心境的两极,然而在苦难深重的俄罗斯人那里,实在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桦林的灵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是因为上俄罗斯艺术鉴赏课才到图书馆找资料,发现了这本书,觉得作者对俄罗斯文化还是有一些独特的理解,但是有些艺术家的生平没有介绍得很详细,需要自己再有资料补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