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史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美) 乔尔·科特金  页数:267  译者:王旭  
Tag标签:无  

前言

笔者从事美国城市史研究20余年,对乔尔·科特金并不陌生。他是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的“新美国基金会”欧文高级研究员,全球公认的未来学和城市问题研究权威。曾在纽约城市大学纽曼研究所和南加州建筑学院任教,也是《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杂志》、《美国企业界》和《洛杉矶时报》等名牌媒体炙手可热的专栏作家。他学贯古今,视野开阔,建树甚多。其著作往往甫一出版,即成经典热卖。在其发表的五部著作中,《全球族》(Tribes)和《新地理》(New Geography)深受学术界推崇,好评如潮。但是,当2005年5月出版社把这部带着墨香的《全球城市史》(清样稿)转给我时,仍令我惊诧不已。这部纵论世界城市上下5000余年历史的新著竟不到20万字(英文),背封上几位名家的评论却十分了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托尔德·雷布金斯基教授认为此书“观点新颖独到,令人折服,当与刘易斯·芒福德、彼得·霍尔、费尔南多·布罗代尔的论著并列于城市史研究书架”。休斯敦市长鲍勃·拉尼尔索性一言蔽之日,“对城市生活独到而睿智的阐释……堪称传世之作”。

内容概要

  与其他有关城市方面的著作不同,哈特金的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以全球发展为视角的著作。对于哈特金来说,城市不仅仅只是“生活的机器”,而它们还同时折射出这个地区的神韵、安全感以及生机等其内在的品质。从城市生命传承的整体宏观角度看,《全球城市史》一书的惊人价值将在于它是总结人类自身追求的经典。

作者简介

  乔尔·科特金,“新美国基金会”欧文高级研究员,全球公认的未来学和城市问题研究权威。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鸣谢前言序言 神圣、安全、繁忙之地  城市经历的普遍性  神圣之地  安全的需求  商业的作用第一部分 全球背景下城市的兴起 第一章 神圣的起源  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  印度和中国  美洲 第二章 权力的映射  萨尔贡:帝国城市的创造者  巴比伦: 第一个都市大邑  安全保障与城市衰落  中国:永恒的城市秩序 第三章 最初的商业都市  腓尼基的兴起  “它的商人是王子”  腓尼基人衰落的根源第二部分 欧洲的古典城市 第四章 希腊的成就  克里特  迈锡尼:希腊的先驱  古典城邦  希腊人向外拓展  希腊城邦的末日  亚历山大和希腊化城市  亚历山大里亚: 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亚历山大梦想的破灭 第五章 罗马  “胜利的罗马人”  帝国城市的形成  罗马:大城市的原型  “一个由城市单元组成的联邦” 第六章 古典城市的衰落  人之城与神之城  “一切都被废弃”  君士坦丁堡:幸存的城市第三部分 东方的新纪元 第七章 伊斯兰群岛  穆罕默德的城市视野  伊斯兰城市的本质  大马士革:人间天堂  巴格达:“世界的十字路口”  开罗的黄金时代  从北非到中国边界  印度:伊斯兰的再生 第八章 中央王国的城市  农业社会中的城市传统  “居天下之中,礼也”  “若垂天之云” 第九章 机会的丧失  繁荣的弊端  专制的局限  企业家受到压制  欧洲的再度兴起第四部分 西方城市再拔头筹 第十章 欧洲的城市复兴  城市复兴的神圣根源  城邦的复兴  威尼斯:“世界的珠宝盒”  佛罗伦萨与现代城市政治的兴起  帝国城市征服城邦  西班牙人的崛起  巴黎:终极的欧洲都城 第十一章 财富之城  扩展中的欧洲城市秩序  西班牙帝国的衰落  北方的崛起  阿姆斯特丹: 第一个伟大的现代商业城市  伦敦  世界资本主义之都第五部分 工业城市 第十二章 盎格鲁  兰开夏: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齿轮暴虐”  “时代的英雄”  “世界花园”的城市化  19世纪工业化时代纽约的崛起  心脏地带的城市  “进步”的挑战  纽约:终极的垂直城市  “如同国家大门口的女巫”  美国拔地而起 第十三章 工业主义及其反对者  工业主义的全球意义  日本突发性的工业革命  “钢铁大鳄”  重塑日本城市  纳粹的实验  俄国: 第三种选择  通向革命之路  苏维埃体制  “磨快斧头”  共产主义的城市遗产第六部分 现代大都市 第十四章 追求“更好的城市”  洛杉矶的愿景  郊区短暂的历史  “一根绳子上的50头洋葱”  一个新的城市视野  “六居室住房及大院落” 第十五章 郊区的胜利  “死一般沉睡”  “摩天大楼美如烈焰”  “伟大的成就”及其局限性  工业城市最后的烦恼  “普遍的渴望”  阿根廷和澳大利亚  英国和现代“花园城市”  西欧的郊区化  欧洲城市的隔都现象  甚至在巴黎  日本的“花园城市” 第十六章 后殖民时代的窘境  殖民地的遗产  “农村的城市化”  “欧洲的缩影”  “太平的日子”  城市历史的致命断裂  擅自占住者城市的兴起  非洲城市的悲剧  “社会的定时炸弹” 第十七章 “远东的皇后”  印度的城市革命  东亚打破了旧有模式  汉城的崛起  英国的成功后裔  新加坡:亚洲的模范城市  儒家思想的复兴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城市  四个现代化与中国城市的复兴  上海的复兴  郊区出现在东亚结论 城市的未来 结论 城市的未来  巨型城市的危机  当代城市复兴的局限  “距离的摧毁”  昙花一现的城市  社会分层的前景与局限  安全与城市的未来  恐怖分子的威胁  神圣的地方城市发展大事年表推荐阅读书目

章节摘录

公元前12世纪,野蛮好战的游牧入侵者毁灭了大部分希腊居住点,包括迈锡尼自身。贸易衰落,城市废弃,随之而来的是黑暗时代。经历了4个世纪,希腊的城市文明才再度兴起。与过去的模式相同,希腊仍是一个众多小城邦组成的群岛之邦,这些小国以城市中心和周边的腹地为核心。各个城市(或城邦)之间竞争激烈,不仅表现在常规的战争上,也体现在对国外市场、熟练劳动力、艺术的争夺上,甚至体现在运动竞技的较量上。正如柏拉图后来所说:“无需使者正式来宣战,每一个城市都同另外的城市处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而且永无休止。”①在这种竞争精神的驱动下,希腊人创造了包含艺术、雕刻和戏剧在内的高度个性化的思想文化,显示了当今西方城市的典型特征。希腊人孕育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城市意识,这种意识同数百年后的城市居民产生共鸣。苏格拉底表达了这种全新的感受:“乡村的旷野和树木不能教会我任何东西,但是城市的居民做到了。”②不像其他地方的哲学家关注神学和自然界,希腊的思想家思考的是公民个人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来捍卫公民集体(koinonia)的健全。③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评述说,公民就像船甲板上的水手,他们的职责是确保“航行中船只保存完好”。①在雅典产生了一个更加激进的理念,如立法者梭伦所言,公民理应是“国家的主人”。②由于希腊城市规模较小,这一理念得以付诸实践。公元前5世纪,除雅典外,没有哪个希腊城市的人口超过15万。而在每个城市中只有一小部分居民是公民。甚至在雅典,公民人数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总人口27.5万③中的4.5万。④与腓尼基不同,希腊传统上缺乏对商业的尊重。赫耳墨斯是盗贼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商人的保护神。虽然希腊工匠的作品至今仍被我们称颂,他们的境遇也好不了多少。柏拉图抱怨道,他们的思想“受机械生活的束缚和挤压,正如他们的身体受到手工劳动的压迫一样”。⑤妇女的地位没有得到特别的提升。希腊的浪漫理想主义不是歌颂男女之间的爱,而是推崇(如果推崇什么东西的话)友谊以及男人之间的同性恋关系。⑥

编辑推荐

《全球城市史(修订版)》:城市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城市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0条)

 
 

  •   曾经我最向往的生活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当我自以为读了不少的书,开始有能力背起行囊走万里路的时候,却发现所到之处并没有给我太多想象中应该有的惊奇,反而觉得到处是似曾相识。

    前一段时间又到了每年好多学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找春天。我也肩负着和孩子一起去寻找春天足迹的任务,然而在一遍又一遍的寻找过程中,面对孩子“春天在哪里”的疑问不知所措。

    是的,上述的两段经历就是想说尽管有种族、气候和地点等方面的差异,但城市的发展是普遍行的,甚至在迅捷的通信、全球性网络、便捷的交通使得城市间更加相似之时也是如此,尤其是高科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想要更清楚全面的了解全球城市的发展历史、明白城市发展必备的特质,《全球城市史》一书不失为非常适宜的参考。作者乔尔-科特金是全球公认的未来学和城市问题研究权威。在未来学、民族学和城市问题等研究领域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尤其他的著作,在全球声名远播,堪称经典,之前曾经拜读过他的《新地理》,科特金的著作往往文字不多,但是线索清晰,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论著的艰深晦涩让人望而却步,本书《全球城市史》是科特金一如既往的风格。

    纵观世界城市上下五千年余年的历史,形形色色的城市或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或者传承发展下来,那么究竟怎样的城市风格才能发展壮大呢?科特金把这些城市的相似之处从具备精神、政治和经济这三方面特质概括为神圣、安全、繁忙六个字。

    第一眼看上去很容易理解“神圣”和“繁忙”,人们因为“繁忙”而获得生存基础,而现代社会里,人们对精神层面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可是“安全”二字被这么郑重其事的和其它两个因素摆在一起,初闻一定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但是细思量,再结合近几年关于恐怖事件的阴影,让人们更能理解安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就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所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这一“美满生活的地方”的回应,但是随后人们还没有从成功举办本届世博会的喜悦中回味过来,一缕黑烟、58条鲜活人命的陨失让这一美好愿望成了巨大讽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代表着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人类自身行为的反馈,是延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抉择权在人类自己手中。所谓“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借助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希望从中能够为正在大力发展城市建设的当今中国找到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吧!
  •   热情真诚的推荐这部书。
    很幸运、很愉快第一个写书评。
    这是一部看似专业书籍但非专业书籍,又比专业书籍更加发人深省的关于全球城市发展与兴衰的著作。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平实的语言,几千年全球各个区域城市历史娓娓道来。作者没有单纯的去叙述那些世界上曾经辉煌的、现在发达的大城市的兴亡历史,而是从区域整体群体的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城市来叙述地球各个区域你方唱罢我登场领先城市文明。
    首先,古代不同区域城市文明独立发展,各有各的优势,都是自己区域的佼佼者;其次,欧洲古典城市的崛起与衰落;第三,东方城市的辉煌与机遇的丧失;第四,近代欧洲城市的复兴;第五,工业城市的痛并快乐;第六,现代都市的窘困与希望;最后作者总结了城市的千年兴衰的经验,坚定的重述了自己开篇即提出的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共同点或者说决定性因素:神圣sacred、安全safe、繁忙busy。
    神圣、安全、繁忙,简单的六个字概括了一切历史上的、今天的取得辉煌成就都市的缘由,胜过专业书籍的千言万语。不过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全球城市无一不在面对着不同的困扰,城市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出现各种问题。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以达到作者六字真言的目标。
    作者也对中国的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古代的、建国后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并且纳入了整部著作的理论与阐述体系,与各个区域城市进行了平等的对话,没有刻意的褒贬。作者对于中国独特独立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殷切的希望,也对古代名城的兴衰和建国后城市的发展给予了深入的客观的剖析。
    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名城的成功经验,然而却被现在的我们所忽视。现代的城市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但是所困扰的问题与其他世界大都市也都是同样的,有些甚至是他们曾经走的弯路。
    六字真言是作者从包括中国在内曾经的和现在的无数伟大城市的兴衰中提炼出的真理,具有着非意识形态的、超越国界的普世意义。特别值得国内的城市管理者和规划业界的专业人员仔细的研读与体会。
  •   中国有地理志,没想到国外有城市史,更没想到用的广角透视镜头,纵论古今,放眼未来,不失客观,更重思想——神圣、安全、繁忙,六字金言,足可堪用。
      
      国外地理上历史的变迁,在我的鑈中是少有据可查的,惟有圣经历久不衰,读此书知是有点误解,书中无论是迦太基的城市贡献,还是罗马的过往故事,都是确凿的事实。对中国的研究也比较中肯,无论涉及远的商周,还是近的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轨迹的节点找得准,以时间为期,略胜于传统中国研究的朝代基准。书中有一个观点也令人深思,历次城市的损毁似乎都是野蛮对文明的侵略,应了中国那句无知者无畏,更不懂得怜香惜玉,对比中国历代的变迁,似乎也应验了这一点,如项羽烧阿房宫,董卓烧洛阳、八国联军洗劫,等等,有的是非知识分子的野蛮,有的是权倾一时的野蛮,有的外邦少教的野蛮,其实未尝没有知识分子的野蛮,在人类有社会以来,仿佛没有失去野蛮与文明的交织与渗透。
      
      更让人称道的是对近代世界城市格局的简要分析,如汉城模式、里斯本模式、新加坡模式、以至于香港、上海等,这种剖析对于解读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城市发展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大背景,如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有意遏制城市的扩张,一语中的,但是以当时的劳动力水平和经济的落后,这种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来看,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慢慢暴露出来,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已经发展了尚且如此。
      
      个人认为神圣、安全、繁忙这三者是有递进关系的。
      城市的神圣在于指挥功能,城市的指令会扩展到周边的非城市,不是反作用力,所以人们向往城市,宗教、金融、政治属性便是增加的砝码;城市的安全在于保障,物质与人身的保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读即为国家机器的调节,人类社会区别于其它族类的重要一条就是秩序,自古而今,无论何种形式都缠绕着纺织着这个体系;城市的繁忙在于上述得以满足,生产和贸易才得以实现。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城市是不能脱离农村存在的,一则是名词客观上的对比,无农村便无城市之说;一则城市巨大系统的运作需要的物资和物质要从非城市土地中获得,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美国航天局科学家19日表示,他们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初期观测数据后认为,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城市对地球的破坏是巨大的,当人们把目光放到外星球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好的专注于城市发展的良性措施上。
      
  •   研究全球化有价值,城市规划学者能够看明白全球现象
  •   非常值得一读,可以说是以城市为维度的全球发展史。
    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些数据如果能更加翔实一些就更好了。
    又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新地理”
  •   一本有关全球城市历史的读本,很好,我已从一本不厚的树种理解全球城市的发展过程
  •   好书,作为通史类的城市史研究必不可缺
  •   个人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城市史的入门读物
  •   对于了解城市发展史来说很好!研习~
  •   这是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很经典,几乎涵盖了世界史中所有重要时期的城市发展史,是一本基础用书。
  •   内容不错。介绍整个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不过,名字很难记住。
  •   大师的作品,深入浅出了解城市
  •   了解下城市的发展史
  •   写得很简单,也有很多传统教科书里没有的新见解,值得看,书也不厚,很快就能读完
  •   内容很多,理论也很扎实,非常适合读。
    很厚,书的质量也很好。
    总之是很划得来也很好的一本书。
  •   书很好,很满意~~
  •   书很印刷很是精美,是正品,孩子很喜欢值得购买!
  •   本书内容很好,设计也很好!
  •   已看,这本书的前几张写的比较普通,后几张越发经常,适合从事从事规划专业的学生、学者阅读。
  •   我怀疑不是正版的,包装太简陋了
  •   感念思路比较好!
  •   值得读一读,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   质量还可以,还没来得及看。
  •   内容丰富 通俗易懂 值得一看
  •   内容很简单,随便读读不错。
  •   It is a very good book.
  •   中国有地理志,没想到国外有城市史,更没想到用的广角透视镜头,纵论古今,放眼未来,不失客观,更重思想——神圣、安全、繁忙,六字金言,足可堪用。

    国外地理上历史的变迁,在我的鑈中是少有据可查的,惟有圣经历久不衰,读此书知是有点误解,书中无论是迦太基的城市贡献,还是罗马的过往故事,都是确凿的事实。对中国的研究也比较中肯,无论涉及远的商周,还是近的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轨迹的节点找得准,以时间为期,略胜于传统中国研究的朝代基准。书中有一个观点也令人深思,历次城市的损毁似乎都是野蛮对文明的侵略,应了中国那句无知者无畏,更不懂得怜香惜玉,对比中国历代的变迁,似乎也应验了这一点,如项羽烧阿房宫,董卓烧洛阳、八国联军洗劫,等等,有的是非知识分子的野蛮,有的是权倾一时的野蛮,有的外邦少教的野蛮,其实未尝没有知识分子的野蛮,在人类有社会以来,仿佛没有失去野蛮与文明的交织与渗透。

    更让人称道的是对近代世界城市格局的简要分析,如汉城模式、里斯本模式、新加坡模式、以至于香港、上海等,这种剖析对于解读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城市发展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大背景,如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有意遏制城市的扩张,一语中的,但是以当时的劳动力水平和经济的落后,这种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来看,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慢慢暴露出来,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已经发展了尚且如此。

    个人认为神圣、安全、繁忙这三者是有递进关系的。
    城市的神圣在于指挥功能,城市的指令会扩展到周边的非城市,不是反作用力,所以人们向往城市,宗教、金融、政治属性便是增加的砝码;城市的安全在于保障,物质与人身的保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读即为国家机器的调节,人类社会区别于其它族类的重要一条就是秩序,自古而今,无论何种形式都缠绕着纺织着这个体系;城市的繁忙在于上述得以满足,生产和贸易才得以实现。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城市是不能脱离农村存在的,一则是名词客观上的对比,无农村便无城市之说;一则城市巨大系统的运作需要的物资和物质要从非城市土地中获得,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美国航天局科学家19日表示,他们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初期观测数据后认为,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城市对地球的破坏是巨大的,当人们把目光放到外星球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好的专注于城市发展的良性措施上。

    再回到中国这片土地上,城乡差别如何缩小,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有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个社会秩序才会得以平衡。借古借国外,皆可借鉴,这也是这本书给人的教益吧。
  •   《全球城市史》是我读的第二本乔尔·科特金的著作。先前的《新地理》让我对这位当代美国首席城市学家留下了颇好的印象。因此有机会捧读本书,也是不会错过。

    本书既然名为“全球城市史”,自然有三方面的界定:首先叙述对象是城市,其次是窥看其历史演进,最后眼光需是“全球性”。因此作者采取了一种鸟瞰式的行文方式,依照历史轨迹,带我们从石器时代的聚落一路跟随城市发展的足迹,直到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的大都市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俯瞰和扫描。其镜头所指,有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发祥地上城市雏形的萌芽;有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罗马“永恒之城”的荣光,也有长安、洛阳、开封这些中国都城的兴衰;有阿拉伯世界盛极一时的城市文明,也有资本主义在欧洲所造就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等系列新城;直到工业时代欧美超大城市的产生以及亚洲新兴地区城市的急起直追。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全面的世界城市发展史。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在保持严谨的前提下,本作的写作相当注重可读性和通俗性。在阅读中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相当易读的书而并非原先以为的晦涩大部头,大概半天时间就能轻松读完。全书也不涉及太多专业知识,一般读者读来也没什么障碍。当然,因为篇幅所限及这种外部俯瞰式的视野,也使得本书的叙述有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缺乏对对象的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展开,因此,只能称得上是一部“简史”。不过对于欲了解城市历史轨迹的读者来说,本书还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本书也不仅仅是一部城市发展的流水账。科特金在考察城市进化的路径时,并没有忘记对现象加以归纳,抽象和演绎,并从中总结出主导城市兴衰的规律。他在一开始便指出了城市的三个普遍作用,即神圣、安全、繁忙之地。无论何时何地,这三个基石都是奠定城市繁荣的关键。不过其实现路径却是纷呈各异,从伊斯兰世界的极端注重宗教,到农业立国的中国的行政中心,再到资本主义兴起后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各时各地不一而足。一部城市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在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后,科特金以极具历史洞察力的眼光,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与随之而来的问题与危机上。现代超级都市一味追求规模效应所带来的环境、交通、生存条件等诸多问题使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经历“逃离城市”的阶段,诸多大城市纷纷遭遇人口停滞乃至减少,而由此引发的城市原有功能减退及向“文化产业”靠拢的趋势也可以在世界各地观察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跨地域特性更是使这一趋势可能继续持续下去。对此,科特金依旧强调城市所能提供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为塑造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所起的纽带作用。即使在早已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城市依旧是“神圣之地”,是造就共同价值理念,使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和谐共处的场所。缺乏了这种基础,再兴盛的商业和文化也会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眼光之宏大,见解之独到,很能引人思考。

    当然,作为全球史,自然不能少了中国城市的足迹。令我颇有些惊异的是,科特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及儒教礼制下的文化特征竟有相当不俗的认识和体会。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王城居天下之中”的象征意义,政治权力与神圣力量的转化,宋朝商业文明在城市的兴起,以及近代乃至解放后中国城市的发展的了解之深,甚至足以让多数中国人自愧不如。所以,从他的书中也自然能引发对现阶段中国城市状况及前景的思考。如他所说,如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点类似于资本主义勃兴时英国的情形。这自然是由于明朝以后中央集权过度压抑商业活动而导致的历史性步调减慢所致。对解放后大城市发展的缓慢,我倒对作者所称“政府遏制大城市发展”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因为即使是在那个时代,对城市的建设依旧重于农村。户籍制度是限制过多的农村人口流动入城市,这不是为了限制城市的发展,而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地位。因为当时的经济环境使得城市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和住房条件。中国当时走的仍然是作者笔下苏联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剥夺农村剩余资源来供养城市。只是制度本身的不可行和总体经济的衰败使得城市的发展止步不前。到改革开放后,经济环境的改善,资源的引入和人口流动的放宽共同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桎梏并未完全消除,外来流动人口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造成了中国自身所特有的困惑与问题。正如作者所说,这种激烈转变总是伴随着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未来的中国城市化之路如何走?能否在承继中国传统城市精神和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兼顾西方理性主义思想并吸取西方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教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和挑战,对其的解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未来中国是否能够继续稳定和繁荣的趋势。因此,也希望本书的思路能对此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吧。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全球城市史

    阅读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时,我总忍不住想起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展馆中对于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到城市的起源,我很喜欢本书中提到的法国神学家雅克埃吕尔的论断:该隐创造了一个世界,他用自己的这座城市来代替上帝的伊甸园。城市代表着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可操控的秩序。

    好吧,简单点说,我觉得城市就是原始人一起打猎的高级组织形式……

    令人惊讶的是,这本全球城市史——书名如此宏大——居然仅有267页,23万字,考虑到本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引文注释,那就更令人赞叹了。在这样一本小书里,乔尔科特金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和梳理,而且有建设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构成城市的三要素是神圣、安全和繁忙。

    神圣大略可以理解成政治中心的意思,这当然是经过了去宗教化和神秘色彩的现代定义。安全无疑是人们选择居住城市最重要的考量,福尔摩斯先生就尖锐地指出,在偏远山村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生的罪恶甚至无法被人察觉,这一点令人思之不寒而栗。繁忙则指的是经济中心,这一点来自偏远地区的人们进到大城市自然有深刻体会——大城市,意味着无尽的机会和可能,而山区,则往往暗示着一成不变的命运轨迹。

    乔尔科特金对于每个城市的论述简要而精到,我曾着重阅读涉及我国城市发展历程的“远东的皇后”一章,心悦诚服,无法提出反对意见。然而,过于精到也会导致令人不解之处,例如在中文版序言中提到的13世纪蒙古人对于南宋的入侵加剧了世界性城市的发展,这一论断作者没有进一步阐述,令我这个深信蒙元侵宋令社会倒退的家伙很是费解。

    文章的最后,兜转回来继续说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最大的现代都市上海。一场大火令多人丧生,这起悲剧令人对世博的宣传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产生了质疑。无疑,缺少了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再神圣和繁忙的城市也会令人想要逃离。唯有真正的以人为本,牢记城市是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服务这一宗旨,时时处处把人的安全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美好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才值得永远载入全球城市的历史之中。
  •   本书题为全球城市史,实则全书重点恰巧在“史”字之上。
      
    对于从小生长其中的我来说,城市是极为熟悉的,虽然没有千年的变迁,但是20多年的猛烈发展已然使北京这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许在这种变化里,我更加倾向于人文的感叹,而在《全球城市史》这本著作里,针对整个世界的城市变更,作者首先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之后给出一些学术性的认知。
      
    以一本学术著作而言,这本书其实写的过于轻简,一气呵成用个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尤其开篇从神圣的城市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开始,作者以一种极度精简的文字带出城市的源头,然后一路串联而下,埃及,印度,中国,美洲,接着转回到欧洲的希腊,罗马,君士坦丁堡这些盛极一时的古代城市,着重从宗教性的角度进行了抒写,但是确有一笔带过的薄弱之感,及至再次回到东方的新纪元,和西方的再拔头筹依然延续了这种较为轻飘的风格,使我一度对本书略感失望,不过还好,当开始进入工业城市的时代时作品引来了峰回路转的高潮,直至现代大都市和结尾都可以称为此书的精华所在。
      
    诚如我开篇所言,此书重在梳理城市史,而非深度解析影响城市兴衰的方方面面,只特别于宗教,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深入,虽然初读时会有清浅之感,但是整部作品读完后,对于整个世界城市史的变迁脉络于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简明的印象,也可以说算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实为我以为的可取之处。
      
    之所以对本书的印象发生重大转变是因为作者后期对于亚洲城市的解读,三言两语尽见功底,权威一说也亦发可证。
      
    我对其近年来欧洲发达城市居民开始舍弃城中之所向郊区挺进的观点印象极为深刻,“向幸福生活迈进”的觉悟离中国人还显得尚为遥远,因为身处北京,此种感悟越发明显,在这个人口极度密集的城市,无以安身立命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争议,口水和无奈同时伤害着两个群体,原生土著居民和外来拼搏之人,看似中产阶级的增加实则要与中国人口的数量进行对比才更具客观性。本书中提到的欧洲中产阶级原始民萌发出的离开市中心远居郊区的观念,实为中国这座城市发展的必然,只是我以为中国的方向还是与发达国家的最终走向要有着些许不同的,土地广博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中国城市的方向更可能是扩张,至少北京这座城市正在身体力行着,50年来从城四区到八区以及现在近郊的不断纳充,已经验证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实民间流传着各种笑言,诸如天津干脆划到北京,给北京当外城得了:早晚涿州的归属地得归为北京。曾经看似不着边际的话,以今日之审时度势未免他日不会成真。
      
    中国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确实以一种突飞猛进的姿态横空出世,但是其全盘模仿的态度已然露出了弊端,在《全球城市史》一书中作者亦言一座恒久屹立的世界名城必得具备精神的依托,经济的繁华和政治的稳定三种前提条件,作者以美国人的角度在精神一语中多指宗教信仰,即为对于多种宗教的兼容并蓄,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兼容并蓄并不成问题,不过却多少缺少以宗教为介质的根基,那么我的解读是此处的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与东方的底蕴不无关系,一种形而上的不可言传的精神共融,在书中作者对此只泛泛而言,可是对于中国,特别是北京这座城市,这一点尤为明显,也正是不论历史变迁,还是漂泊千里却共埋于心的某种情怀,情结。
      
    我一直以为在城市中相生相灭着两种成份,经济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一座城市从虚无走向辉煌往往是一种前者到后者的过度,这也正是古罗马的鼎盛,大唐的盛世之由来,但是由荣至败也仿佛是一种不可逆的自然平衡,所以虽然作者乔尔对城市,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抱恃着相当乐观的情绪,但是我之于当下城市的景观,特别是我身处的这座城市,私以为如果没有更加切实的修正,未来真的很难说。
     
    中国的城市发展不经意间总在追随着日本的脚步,但是很多时候却忽略掉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禀性差异,城市,因为人的存在,才称之为城市!
  •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被称为城示启示录的书。
    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脉路被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出来,并向我们诉说神圣、安全、繁忙作为城市的共同特征是如何影响着人类城市文明的进程。当然,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可以说处处都充塞着人们的创造力,同时也弥漫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各种解读。人们向往城市,因为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财富集聚地,也是分配利益的大场所,事实证明,在场总比缺场对自己有利。然而城市的负面因素又使一些人逐渐远离城市,人类社会出现了分层,穷人居城内,富人居效外。其实这只是利益分配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是城市依然是一个令人无法丢掉,也不可能丢掉的场所,即便是富人群体,毕竟,城市是人类的重要栖息地。所以,怎样经营这块栖息地,怎样使这块栖息地有灵性地存在并发展下去是问题所在。联想起我们现在的城市大发展,无论大小城市都在卯足了劲,拼命拆旧建立新,扩大,再扩大,而有些地方的村落也在进行创新式建设一,多村合一,以此扩大耕地面积,合理利用土地,并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事实上,如此两个方向的所谓创造,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村落不象村落,因无了村落的根基,城市过于宏大,而无了城市的灵性。这是最可怕的。书中第五部分很耐人深思,尤其是前苏联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刀阔斧,以及给世人留下的那份“灰暗而贫乏的城市遗产”着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中国的城市如何将发展,是否能让城市自己的灵性体现出来,正在生活或将要生活其中的人们都应该思考一下。
  •   一本城市化进程史,对如今的城市发展有参考价值。
  •   了解 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让自己的视野处广阔 不错的一本书
  •   装帧大方清雅。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城市构成这本书。可惜前者脉络不够清楚,后者深度不够。
  •   启发人思考
  •   此书还行,对学习有帮助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从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后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崛起,城市文明亦开始传播。现如今,城市更是成为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力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几乎全部来自于发达国家,全中国只有香港挤进前十(这其实也跟咱天朝没太大关系),可见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当代城市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等,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这类城市比较多见,也是现今主要的大型城市的起源。所以一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经济与人口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主要因素。

    本书的特点是篇幅虽短,对城市的介绍倒是够全面,简洁明了地按着城市发展的轨迹,阐述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让读者对于人类城市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城市特色、民族特性等都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古往今来,多少的时代沉浮,而每个城市的成败兴衰,都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作者通过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交错的方式解构了从古至今的各个著名的城市,让人读起来很有立体感和想象的空间。

    书中还提出了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刚刚过去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应该也是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自己生活的地方,城市必然成为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低碳、节能、便利等这些必定会成为未来城市市民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能在城市里生活的更加健康和舒适,这应该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所要追求。所以善待我们的城市,是让生活更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着本书很好读,读起来很轻松,但是读完整本书,却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可能因为太平铺直叙,没有什么重点和高潮,感觉像是读了一本城市发展的流水账,看完,似乎有那么一个框架的印象,可要说具体的,却记不起什么了。


    PS:翻开书就被本各种序言、前言、目录之类惊了一下,本来就不怎么厚的书居然足足占去了三十页,还真有点考验读者耐心的意思。如果你不是那么有耐心的读者,那么我建议可以跳过这些直接从第一章开始读。
  •   看了一半了 ,感觉不是研究那个的就不要看了,么有什么兴趣
  •   书是好书,印刷不给力,纸张质量太差,像盗版的。
  •   如果看过西方关于艺术和建筑的书之后在来看它感觉有点简单,对于初级入门的来讲就比较新鲜。
  •   当当网买书就图个速度,书我看过了,只是个大概,不是详细的书写!哎!好像买错了!
  •   差不多吧,论文似的
  •   全景式的描述,读者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缺陷是:分析得不够深刻,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够。
  •   啊啊啊啊啊 这本书好久 目测是二手书 上面好多灰尘 真的非常不满意 可以退货吗 好旧 全是灰~
  •   将城市发展历史抽丝剥茧的解析,发人深省,受益匪浅,翻译的也非常到位。
  •   如果光看题目可能觉得会是一本冗长的史书。不过作者挖掘梳理问题本质的能力非常了得,从城市文明诞生一直写到21世纪的巨型城市,后工业化城市,观点明确,一气呵成,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翻译的也很好,没有以往这类翻译书籍给人的生硬呆板,丝毫没有破坏原作者想体现的一种纵观城市发展历史数千载的酣畅淋漓之感。
  •   书不是很厚,但作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引用的文献不少。作者善于提炼,总结。把世界城市史从起源到发展一直到现代大体阐述了一遍。不错,不乏真知灼见啊!另外,翻译的很好。译者的文笔很棒。
  •   收藏作为工具书用,赞。
  •   一般吧。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历史。
  •   标题很吸引人,但是内容太简单。不像历史书,更像是走马观花的游记一般。
  •   专业性强,适合历史专业的学生
  •   对世界各地的城市文明发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书!
  •   质量不错,内容简明扼要,读起来顺畅
  •   好,就是送货派货老是出错,耽误时间,不能按时到达
  •   言简意赅,翻译的功力也到位!
  •   该书相较于其他城市史的书籍要薄很多,而且感觉大部分内容都是摘+浓缩的,所以单单读这本书只能有一个模糊的大概印象,要详细了解的同学还是买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吧~~~虽然厚,但只要有一点点东西垫着,再去读就会觉着讲得着很详细,很有趣~
  •   终于拿到了,等我看完写评论哦,谢谢
  •     城市与生活
      评《全球城市史》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起源于农业社会中,由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选择的集体性聚居。如果说我们关注城市的历史,关注城市的现在和未来,那么还应该说我们关注我们的生活,在城市化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城市,我们有理由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全球城市史》以城市发展为主线,贯穿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摆脱自然、形成社会和逐步形成自身的秩序的过程,归纳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预测。
      
      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到繁衍扩展到全世界的历程,这也是人类历史和文明进步的历程,是人类不断开疆辟地、改革创新的历程。城市来源于人类摆脱自然的束缚,并开始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对自身内部的自治。通过对城市历史的研究,作者概况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具有神圣的起源,宗教或者共同信仰使得人类共同聚居于一地,这就是城市的雏形;第二是为城市的居民提供安全,没有安全也就没有聚居的意义;第三是商业的作用,城市为商业提供了环境,商业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使得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精细化。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起发展,这就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城市的雏形开始,城市逐渐兴起;伴随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衰,城市也进入了一个动荡的阶段;伊斯兰群岛、中国甚至到北非,东方也曾经经历过城市的繁荣;工业社会让西方城市再次领先于世界;随着通信与交通的发展,郊区化成了城市发展的趋势,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强大让欧美国家至今仍在城市发展上先拔头筹……一部生动的城市史,其实也是一部生动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城市其实不仅仅有繁荣,他也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以及这种贫困现象带来的盲流和匪盗,引发的社会安定问题。工业化以后城市环境的污染和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问题,还有高节奏下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成为了城市这个亮丽的名词背后的阴影。未来的城市怎么发展?郊区化是一个趋势,也许我们能像以前一样,一家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虽然这个愿望现在还只是梦想。
      
      中国也曾经在城市发展中做出过贡献,目前日本、韩国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城市建设还能看到汉唐时代中国都城的影子,不能不说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力量。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得力,中国城市很长一段时间落后于世界的步伐。随着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城市发展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正常的轨道。当然,中国城市发展也存在问题,由于存在过度集中的权力和经济等各种因素,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因素,除了和上述普遍问题一样存在外,还有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亟待解决。
      
      真心希望我们的城市生活能变得更好,当然,政策制定者或者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能从这本书上有所收获,也是我们这些城市居民的福分了。
      2011-1-6
      
  •     提起人类第一座大都市,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比伦,这个公元前19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权力中心,通过对贸易的保护和鼓励使人类城市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起法国葡萄酒,很容易联想到波尔多,这座城市不仅酒香缭绕,而且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亦令人沉醉;提起帝都,人们更是会想到长安、洛阳等我们中国的大城市,更是为世界城市建设中提供了永恒的秩序范例……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对城市与城市化的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方向性的意见。他对城市的特征概括为神圣、安全和繁荣,而对城市发展的方向,他通过“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
      
      研究全球城市化进程,可谓千头万绪,难度可想而知。城市史学是自 2 0世纪 6 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个历史学分支学科 ,这早已成为学术界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城市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当丰富的学识和极其广阔的视野。这也使城市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既有艰巨性又有吸引力。作为单体城市研究的延伸,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城市史研究从两个方面向纵深拓展:一是对城市内部区域、功能、结构的剖析,诸如市政管理、地方自治、同乡组织、卫生防疫等;二是对城市社会生活的研究,比如对公园、茶馆等城市空间的研究,对买办、律师、报人、医生、帮会等群体的研究。
      
      《全球城市史》一书着重从经济史、社会史、人口学、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得到较为可靠的相关城市化数据,注重时空结合,同时采纳社会学理论,勾勒出漫长时光中欧洲城市发展的轨迹。在作者看来,早期城市的起源,大都有宗教上的原因,是乔尔•科特金最为强调的。苏美尔城市文明,以及后来出现于这一地区的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把他们的神庙建于城市中心,以示与神密切相联。在埃及,虽然城市的生活“以王室为中心”,但它的文明仍旧是“以宗教为中心”的。印度文明也是“神权统治在城市运作中扮演支配角色”。在中国,“神庙、宗庙以及统治者的宫殿耸立在城市中心,统治者希望通过抚慰诸神来规范自然万物和众生”。在美洲,“最早期的城市中,宗教的优先地位更为显著”,“墨西哥、秘鲁和美洲其他早期文明建成的第一批城市也是将宗教建筑置于大都市中心的心脏地带”。在乔尔•科特金的心目中,“世界各地早期城市的建造者中,存在着某种‘心理一致’的现象”。
      
      全球城市史源远流长,本书将读者领入人类城市史研究的大门。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城市史学者的视野、采用的方法。书中所举城市发展个例,可能并不全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名城,但却都是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典型。在人类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领略小城市的兴衰,别有一番风味,也能对全球城市有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
      
  •     本书题为全球城市史,实则全书重点恰巧在“史”字之上。
      
      对于从小生长其中的我来说,城市是极为熟悉的,虽然没有千年的变迁,但是20多年的猛烈发展已然使北京这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许在这种变化里,我更加倾向于人文的感叹,而在《全球城市史》这本著作里,针对整个世界的城市变更,作者首先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之后给出一些学术性的认知。
      
      以一本学术著作而言,这本书其实写的过于轻简,一气呵成用个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尤其开篇从神圣的城市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开始,作者以一种极度精简的文字带出城市的源头,然后一路串联而下,埃及,印度,中国,美洲,接着转回到欧洲的希腊,罗马,君士坦丁堡这些盛极一时的古代城市,着重从宗教性的角度进行了抒写,但是确有一笔带过的薄弱之感,及至再次回到东方的新纪元,和西方的再拔头筹依然延续了这种较为轻飘的风格,使我一度对本书略感失望,不过还好,当开始进入工业城市的时代时作品引来了峰回路转的高潮,直至现代大都市和结尾都可以称为此书的精华所在。
      
      诚如我开篇所言,此书重在梳理城市史,而非深度解析影响城市兴衰的方方面面,只特别于宗教,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深入,虽然初读时会有清浅之感,但是整部作品读完后,对于整个世界城市史的变迁脉络于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简明的印象,也可以说算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实为我以为的可取之处。
      
      之所以对本书的印象发生重大转变是因为作者后期对于亚洲城市的解读,三言两语尽见功底,权威一说也亦发可证。
      
      我对其近年来欧洲发达城市居民开始舍弃城中之所向郊区挺进的观点印象极为深刻,“向幸福生活迈进”的觉悟离中国人还显得尚为遥远,因为身处北京,此种感悟越发明显,在这个人口极度密集的城市,无以安身立命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争议,口水和无奈同时伤害着两个群体,原生土著居民和外来拼搏之人,看似中产阶级的增加实则要与中国人口的数量进行对比才更具客观性。本书中提到的欧洲中产阶级原始民萌发出的离开市中心远居郊区的观念,实为中国这座城市发展的必然,只是我以为中国的方向还是与发达国家的最终走向要有着些许不同的,土地广博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中国城市的方向更可能是扩张,至少北京这座城市正在身体力行着,50年来从城四区到八区以及现在近郊的不断纳充,已经验证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实民间流传着各种笑言,诸如天津干脆划到北京,给北京当外城得了:早晚涿州的归属地得归为北京。曾经看似不着边际的话,以今日之审时度势未免他日不会成真。
      
      中国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确实以一种突飞猛进的姿态横空出世,但是其全盘模仿的态度已然露出了弊端,在《全球城市史》一书中作者亦言一座恒久屹立的世界名城必得具备精神的依托,经济的繁华和政治的稳定三种前提条件,作者以美国人的角度在精神一语中多指宗教信仰,即为对于多种宗教的兼容并蓄,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兼容并蓄并不成问题,不过却多少缺少以宗教为介质的根基,那么我的解读是此处的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与东方的底蕴不无关系,一种形而上的不可言传的精神共融,在书中作者对此只泛泛而言,可是对于中国,特别是北京这座城市,这一点尤为明显,也正是不论历史变迁,还是漂泊千里却共埋于心的某种情怀,情结。
      
      我一直以为在城市中相生相灭着两种成份,经济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一座城市从虚无走向辉煌往往是一种前者到后者的过度,这也正是古罗马的鼎盛,大唐的盛世之由来,但是由荣至败也仿佛是一种不可逆的自然平衡,所以虽然作者乔尔对城市,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抱恃着相当乐观的情绪,但是我之于当下城市的景观,特别是我身处的这座城市,私以为如果没有更加切实的修正,未来真的很难说。
      
      中国的城市发展不经意间总在追随着日本的脚步,但是很多时候却忽略掉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禀性差异,城市,因为人的存在,才称之为城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