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曾少军  页数:331  字数:44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少军博士的大作即将付梓,作为他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的合作导师,也作为共同推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政策研究及清华CDM中心各项工作的同事、挚友,我为他感到高兴,也为这本探索性的新著喝彩。这本名为《碳减排:中国经验》的新著,凝聚了少军博士多年致力于CDM及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咨询、评估及政策研究的经验与思考,也是他自进入清华从事博士后研究以来竭尽全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果。他为人谦虚坦荡,又刚正不阿,我们不仅是学问上的师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知交。他在进站前虽已在清洁发展机制和新能源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清华的角度看,无论学问基础还是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我因此对他提出了对当时的他看来颇为苛刻的学术要求。当我们合作期满,反观两年多来他所走过的路,我深为他所付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果而感佩。在站期间,他先后发表20余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参与并实际负责CDM中心各项重大科研项目,协助我主持CDM中心工作,并受聘担任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项目评审专家,成为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减排履约实践、政策和战略研究方面颇有影响的青年学者。最近,他应邀作为主讲嘉宾,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哥本哈根会议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论坛上与气候变化领域的诸多前辈、权威同台演讲,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他多年艰苦努力的结晶。而这本书,则汇集了他多年致力于CDM及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研究的主要成果。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取得的有限成果,对于CDM在中国的开发应用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正如作者书中所言:“目前的CDM业界的从业人员纷纷转行”,有学者甚至断言CDM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这种逆境下,少军博士还能潜心致力于CDM研究,并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在国家智库所获得的宏观政策研究视角,探索中国碳减排管理的制度框架。这本书的出版,对促进国际气候合作,总结和宣传中国以CDM为中心的碳减排实践经验,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对当前取向悲观的CDM相关业界,将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作者关于中国碳减排发展趋势的乐观判断及其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国际气候谈判的争议,改变不了全球减排实施路径中基于市场交易形式的经济性、双赢性和适用性,国际争斗无论多么复杂激烈,最终还要落实到运用市场化的交易机制上来,因为只有市场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减排成本并实现减排目标。即便未来的减排交易机制不再叫CDM,但CDM所确立的程序与方法一定会继续生效,因为这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三可”精神的减排交易机制。未来的减排交易机制只能在借鉴和延续目前以“方法学”为代表的程序和路径基础上延展。因此,CDM所确立的程序与方法只会改进,但绝不会取消。这是作者对减排前景深入思考之后作出的理性判断,作者用坚定的信念打消了人们对减排前景的疑虑:“市场法则从来都是优胜劣汰,相信经过目前市场的洗礼,一些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中国减排机构将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也为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事业,作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匆匆草就,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考察,全面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碳减排的经验,全书凝聚了作者多年致力于CDM及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咨询、评估及政策研究的经验与思考,也是作者自进入清华从事博士后研究以来竭尽全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果。

作者简介

曾少军,经济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性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背景知识  第一节  排放权交易理论  第二节  国际气候制度  第三节  清洁发展机制第三章  国际碳交易市场分析  第一节  CDM交易市场  第二节  VCM交易市场  第三节  影响目前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因素第四章  中国CDM项目活动相关参与方分析  第一节  CDM国家主管机构(DNA)  第二节  DOE能力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节  CDM执行理事会(EB)  第四节  国外合作方  第五节  项目业主的作用与问题  第六节  NGO对CDM项目活动的参与第五章  中国CDM项目活动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CDM项目活动潜在行业和类型分析  第二节  中国CDM项目活动的总体状况  第三节  中国水电、风电CDM项目活动分析  第四节  中国余能利用领域的CDM项目活动分析  第五节  中国煤层气领域CDM项目活动分析  第六节  中国生物质能领域CDM项目活动分析  第七节  中国钢铁行业CDM项目活动分析  第八节  规划类CDM(P-CDM)项目分析第六章  关于促进中国CDM项目活动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关于具体类型CDM项目的开发问题  第二节  关于自愿减排问题的建议  第三节  关于EB注册阶段项目的审查问题  第四节  关于本土DOE成长问题  第五节  关于今后的新项目开发问题第七章  哥本哈根前后的观察、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哥本哈根前的观察  第二节  对哥本哈根会议的评价  第三节  国际气候合作的前景及中国减排管理的路径选择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2004)的分析,在CDM项目基准线的确定方法研究中,OECD与IEA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发电、水泥、节能等案例详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确定CDM项目基准线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对CDM项目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本文中基准线部分的讨论主要是针对他们的研究工作进行的,在讨论中会在各个方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OECD.2000,Bode,J.w.2000等)。CCAP对CDM的研究比较综合,其对巴西等国的电力部门进行了CDM项目基准线的案例研究工作,发现的一些问题对研究工作较有启发性,这些问题也得到了OECD研究人员的重视(CCAP,2000等)。TATA能源研究所是发展中国家中从事CDM问题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其对印度国内的一些项目进行了CDM基准线的案例研究,但采用的完全是西方学者的理论方法,只是在技术转让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强调。WBCSD的能源与气候变化小组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CDM的经济机制方面,他们对增量成本的理论方法在CDM项目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本文对CERS定价机制的讨论主要针对WBCSD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在过去与日本的新能源开发机构(NEDO)以及挪威等国家合作完成了有关中国的若干AU项目研究。AIJ项目采用增量成本的计算方法,基准线的设定均以各个具体项目实施前原有项目的实际技术水平为基础来确定,各个项目设定的减排年限均为项目的寿命期。这些都是当时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法,由于AU项目不涉及CERS的问题,因而,对具体方法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政府在COP谈判中有关CDM方面的主要技术支持单位,其对国外CDM项目的基准线确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总结,但对很多学者普遍提出的项目级缺乏透明度和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问题并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该研究院对中国的很多具体项目进行过基准线确定方法的研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基本沿用AU项目的处理方式。清华大学目前也已经开始与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合作,开展CDM项目的案例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在CDM的基本理论问题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特别是在CDM基准线理论与基准线确定方法,以及CDM项目的CEils定价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CDM项目的案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后记

奉献给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从事近5年的碳交易业务咨询管理、担任100余个CDM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在清华大学做两年多的博士后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当然,也有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后,基于宏观层面的思考与升华。但归根到底,还是在清华师从王名教授做博士后研究的结果:没有清华的经历,我不可能受聘担任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项目评审专家;没有清华的浸润,我就不可能从理论的高度对自己的碳交易实践进行归纳和提炼。王名教授对我的要求是高的,高得近乎苛刻:要在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间,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有重要影响的学者;要做到这点,就要努力出科研学术成果,发表20篇以上的核心期刊文章。老实讲,我当时是硬着头皮答应的,做不做得到,实无把握。两年很快就过去了,我在庆幸终于基本达到当初人站目标的时候,发现此时摆在面前的文章、书籍、课题报告等等,与人站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记得公共管理学院在博士后交流时有老师讲:到清华来,要立大志向、有大追求、出大成果、做大项目。正是这些看似高的要求,使得我的清华岁月收获了沉甸甸的麦穗。所以,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清华、是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敬重的王名教授!

编辑推荐

《碳减排:中国经验.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考察》:从理论的角度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济手段无非两个:一个是税。一个是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减排交易机制就在环境领域被证明为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手段。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最为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合作机制,即便未来的减排交易机制不再叫CDM,但CDM所确立的程序与方法一定会继续有效。中国在CDM领域的成就全球第一,对中国的CDM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是回答人们对于后京都CDM命运的担忧、促进市场化减排机制今后更好地被运用和推广的最好行动。市场法则从来都是优胜劣汰,相信经过目前市场的洗礼,一些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中国减排机构将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也为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事业,作出自己的杰出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碳减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还行,可以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