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化与社会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梁景时  页数:680  

内容概要

哲学、文化与社会三者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哲学,说它与文化和社会密不可分,是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文化,它总是表现人类文明内容的概括,它又是表现人类社会发展趋向内容的外壳,也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为哲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提供认定形式。社会,文化是社会的文化,哲学是在文化社会中产生。故一体化地表现三者的联系,应该是客观的、必要的。

作者简介

梁景时,1955年生,祖籍山东蓬莱。1978年、1980年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吉林大学哲学系。现任通化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政法系教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主编。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学会“历唯”研究会会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会员、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曾获吉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优秀成果奖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著作有《中国陋俗批判》等。

书籍目录

自序上编 哲学  卷一 哲学理论与哲学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功能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观照哲学走向问题——哲学体认:伴随自然科学现代化哲学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略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界说    试论认识过程的阶段问题    近年来社会科学与生产力关系探讨扫描    学界把社科确立为何种生产力及对二者探讨的规律性体认    研究社会形态的三项方法论原则探赜    对象化是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问题的关键    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思想轨迹及思想逻辑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之表征研析    假说与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的作用与功能    辩证地理解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    高等师范院校哲学教育终极关怀诉求:渗入学理、传承精神、提高能力    哲学原理教学中的科学思维方式调适  卷二 哲学比较    王船山与康德认识过程学说异同探略    中西人文主义问题的诸界面迥异观照    中西传统哲学中的自然特质之差异体认    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    中国文化出路与新儒家唐君毅    论庄子的“真人”与尼采的“超人”内涵及意义  卷三 西方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雅典宪法改革的哲学政治学取向论要    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对洛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构铸的认识论重新定位——对洛克认识论及其自然科学基础的研究之一    论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及对认识起源问题的证明——对洛克认识论及其自然科学基础的研究之二    洛克认识论的地位暨对洛克认识论哲学性质的观照——对洛克认识论及其自然科学基础的研究之三    黑格尔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黑格尔实践观评析    形而上学与科学在西方近现代的协同流变    论摩尔根原始社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生成的二界面根基述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述论中编 文化  卷四 理论文化    文化内涵新探    文化研究与文化发展    文化的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诸理论观点的回归价值  卷五 民族文化及家庭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界说及对民族文化方式的体认    从辩证视野看文化民族性的成因及研究价值    民族文化的稳定与发展透视    关于民族文化的糟粕与民族新文化问题    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幽    一部古墓壁画研究的鸿篇巨制力作:《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二层次特征说  卷六 近代中国变化中的文化    近代中国文化嬗变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与特征    近代中国女性陋俗文化观变革的内容    近代中国女性陋俗文化变革的特征    清末民初婚俗变迁唯物史观探幽    梁启超文章学思想及其“新民体”的探研    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政治思想及践履  卷七 编辑文化    学报编辑对作者论文撰写的指向功能:地方性高校新作者文科论文弱点透视    地域性高校文科学报亟待强化的弱势及对策    从文化视野看高等院校学报刊物的价值    年轻学报编辑人员学者化试论下编 社会  卷八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的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    “换位思考”、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问题断想    现代青年人际交往特征类型说  卷九 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条件下弘扬创新精神的哲学探研    论对外开放的开放度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拓展时期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发展  卷十 文化教育与社会    从文化视角观照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失衡及应对策略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强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思考    强化高等院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暨方式    中国“80后”年轻人孝道践履缺失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路径和举措  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文化与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