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杨东平 主编  页数:336  字数:3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是由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编撰的中国环境年度报告。本书共设七个板块,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观察,呈现2010年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全局态势.分析2010年的热点事件。附录中收录了来自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社会的多份文件和报告,力求信息更加开放、多元。
  快速的城市化、城市规划和运营过程中的种种环境问题.过度地引导公众非理性消费情境下的环境和社会矛盾,以及各种大型开发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动植物种生存空间的挤压,进一步加剧了我们今日面对的环境问题。
  本书重视用民间的视角记录、审视和思考中国环境状况,主要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强调实证性、真实性,从而建立权威性。
  本系列图书英文版由荷兰Brill出版社面向全球连续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总报告
 面对灾害与污染: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他
特别关注
 2 对2010年雨季中国重大地质灾害的解读
 3 从西南大旱看中国水生态危机和解决之路
 4 城市:如何摆脱“内涝”隐忧
 5 灾害是大自然给人类纠错的手段
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
 6 黄河的生态退化触目惊心
 7 小南海:新一轮江河大开发中的自然保护区之殇
 8 中国重金属健康风险亟待寻找解决方案
政策与治理
 9 2010年节能减排重大事件评述
 10 进退之间的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
 11 上海“富国皮革”污染事件中环保组织的积极作用
 12 环保部没有起诉紫金矿业发人深省
宜居城市
 13 宜居城市: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新思路
 14 上海的世博记忆及绿色遗产
可持续消费
 15 日益纠结的矛盾与推动改善的艰难
 16 可持续消费:是什么和为什么
 17 奢侈性水消费高潮再起
垃圾管理
 18 垃圾危机
 19 公众参与推动电子废弃物产业的绿色革命
 20 2010:包装物环境政策的涌动之年
 21 农村“垃圾围村”之困
环境视野中的中国与世界
 22 我国对外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政策
 ……
大事记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三地震预报与滑坡泥石流预警。孰重孰轻?从5·12汶川大地震到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暴露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许多误区。在地震预报方面,受科学水平的限制,除了对地震的中长期趋势分析和危险评估以外,真正满足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的短期临震预报还远远无法实现,但人们却把防震减灾的主要希望寄托于地震预报,忽视了防震减灾的真正要点,即要按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把房屋修好,即使位于地震断裂带,也可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即使发生超设防烈度的地震,房屋也不至于整体垮塌,从而避免重大人员伤亡。汶川县城由于被列为抗震减灾的示范区,较为严格地执行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5·12大地震中基本上没有出现整体垮塌的房屋,虽然不少建筑遭到严重损坏需要推倒重建,但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较大程度上是可预报预警的,但这种预报预警并未引起公众如同对地震预报那样的关心。这包括对地质灾害的排查与监测,对降雨的预报,提前发出撤离警报等,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要点是避让避险。如果把房屋建在危险区,或缺乏及时的预报预警,建筑质量再好的房屋在巨大的泥石流、滑坡、崩塌面前,也难逃灭顶之灾。5·12地震已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案例,即使在北川县城所在地——曲山镇、汶川县映秀镇这样的极度破坏区,也有不少屹立不倒的房屋。而造成最大人员伤亡的,除了建筑质量和抗震要求不达标而整体垮塌的房屋外,便是诸如北川县城的王家岩、景家山这样的巨大滑坡——崩塌体对于建筑群的毁灭性破坏。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强降雨有直接关系,现在暴雨预报的成功率还比较低,但相对地震预报,提高暴雨预报的水平要现实得多。地质灾害易发区实际上是小雨小灾,大雨大灾,可能发生暴雨之前,就应该进入一种警戒状态。通过排查将重要地质灾害点纳入监测体系,建立监测点,在雨季应该有人值班、监守。或设立自动监测报警的仪器,遇到暴雨应提前发出预警。对下游受到威胁的区域应该有预案,还应该有演练,居民应该有自救逃生的意识与能力,怎么作出最快的反应,逃生的路线、方式、避难所等,在灾害之前都要按照相关的预案进行演练,没有这些准备,一旦灾害来了,肯定会束手无策,反应不及。

编辑推荐

《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灰常值得一看。
  •   书的内容相当好,包装也相当完美,完全没有开封。其他的书也能象这样就好。
  •   质量、包装都很好,很喜欢。
  •     读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环境问题的大图景。
      
      这本书开篇的“总报告”小节,以污染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主题,企业行为导致排污排碳。短期小范围显现的问题是污染及环境受害者,长期累积显现的问题是生态承载力受到影响,暗示灾害频发与此有关。
      
      灾害有常态的灾害,也有异常的灾害。是否因为人类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灾害增多?书中没有证明,仅有侧面论述,只提到传媒报道中多次出现“异常”,“百年一遇”等形容灾害的词汇。
      
      对于生态承载力的阐述,即生态环境的现状到底能支持什么程度的发展,在什么程度上限制着发展,仍然只有各方观点的探讨,并无确定的结论。若土地是限制条件,然而人均耕地减少了47.5%(1949~2008),同期人均粮食产量却增加了90.5%。 若水资源是限制条件,世界上有一些发达国家人均水资源少于中国,而人均GDP却高于中国。如以色列,人口密度是中国2.35倍,人均耕地是中国的46%, 人均水资源是中国的5%,人均GDP却是中国的3.25倍。
      
      综述了污染状况之后,分析了各持分者应承担的责任。对于企业,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重点放在环境信息的公开。 对于政府,阐述了种种政策缺陷以及党政系统下的政府决策特点。
      
      然而除了不同利益挚肘的视角之外,全书多个案例中的描述也透露出的政府决策人员的知识体系问题。 例如,一篇文章提到,当生态专家提出长江太多大坝,危及三种珍稀鱼类的生存,而一位“对建坝很有发言权的大人物”的回应是,“鱼塘里养这么多鱼还不够你们吃的吗?”。生态专家想不到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为了吃而反对,而大人物也想不到,世界上的动物除了供人吃还有别的存在意义。 这里并不仅仅是利益的问题, 在一个议题上的讨论者,不具备相同的知识体系,不在相同的话语范围内讨论,是根本上难以沟通,更奢谈理解和妥协,结果往往也不过是东风压倒西风,而非一个理性的经过权衡的方案。
      
      不仅是在政府与专家之间,在环保团体之间,也有多种不同的话语体系/思维模式的存在。
      
      其一是空泛论述,不断重复正确的废话。例如《农村“垃圾围村”之困》,文章写作是基于1000份调查问卷以及68份访谈材料,但却依然写成了一种空泛的,缺乏具体细节的论述。开篇综述农村垃圾现状,却看不出哪些部分是基于一手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好像大部分信息都来源于二手资料搜集,描述全国的状况。 讲农村垃圾问题的来源,列出两个“凶手”, 乡镇企业污染和城市垃圾转移,却没有定性及定量的陈述,确认有XX垃圾经过这两个来源进入了农村,也没有讲述在农村以何种方式存在。而这一个部分是结语是,“我们应该记住,安全的餐桌来自清洁的菜篮子,清洁的菜篮子来自干净的菜园子,干净的菜园子来自污染的水和土壤。” 这无疑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效果等同于“阿妈是女人。” 其后讲到应对之策时,亦是“鼓励……”“加强……”“推行……”类型陈述句的堆砌。
      
      其二是复古论调,神秘主义的论调。比如讲到符合环境原则的传统文化,本土崇拜等,便大加赞扬,借古讽今的暗示今人还比不上古人,并借机踩现代性和科技一脚。然而传统习俗和本土崇拜中有利可持续发展的部分,都是符合科学原则的部分,和科学/现代化发展并不冲突。并且也存在许多破坏环境的部分。仔细想一想,难道复古是一条出路吗?也许恰恰相反,失败的政策和发展规划,正是失败在不够科学吧!
      
      《城市梦想》一文是我读来极有启发性的一篇,它提出城市是更加可持续的运作方式,原因在于更小、更密集的居住。实例:居住密集的纽约市,人均碳足迹全美最小,汽车占有率最低。传统的环境论者总是强调农耕生活、被自然围绕是多么的美好,然而事实上,除非保持很低生活水平,否则独门独户,疏离的生活状态,是低生产效率并且高耗能的。城市确有可能让人生活更多彩,也更环保,当然城市如何规划及运行也需要很多精心的考虑。 这些分析对中国的未来很有参考意义,中国正在大规模的推行城镇化, 大约两年前,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51%,首次超过农村户口人数。中国长久以来都是个农业国家,虽然经历着急速的现代化,然而在思维方式和文化上也有着深深的农业文明烙印。 许多环保届人士把重农、复古当作污染和现代化问题的解药,把可持续消费阐释为传统农村生活中的克己节俭,然而我相信出路不在于此。归园田居一类的叙述只是文学作品, 不是有说服力的论据。旧的范式试过了,结果并不乐观,未来的希望在于变革的新的范式,而非复古。
      
      --------------------------------------------------------------------------------------
      
      对于想要在中国环保界找工作的新鲜人,这本书会很有帮助。第一是快速了解环保领域目前有哪些具体的细分领域,从而找到领域内的机构,并给自己更精确的定位。 借鉴书的内容,主流/常见领域有以下:
      - 减灾救灾
      - 自然生态保育(包括特定动植物物种保育)、自然情感教育
      - 环境污染(监察、倡导、压力团体、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诉讼、环境受害者群体权益)
      - 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方谘询/研究机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部门)、绿色投资
      - 城市环境倡导及公众教育 (空气污染,固体废物,可持续消费,公众健康与安全)
      - 农村发展/建设,可持续农业
      
      另外,文章作者很多是环保圈人士,对于有志加入环保机构的求职者,说不定这本书中的某个作者就是你未来的老板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