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医下乡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作者:胡宜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从疾病的隐喻出发,围绕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通过对“废止中医”、“爱国卫生运动”及“合作医疗”等事件的叙述与解读,对疾病如何被政治化并纳入国家管理序列、卫生的双重规训、合法性建构、再造国民、国家公共性扩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从国-民关系格局的变迁中,阐释疾病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疾病是一种最为日常的经验,也是一种与人类生活高度关联的基本事件。当疾病在近代中国积弱中发展出“东亚病夫”的隐喻时,对疾病的关照和救治便转化为一种宏大的政治并得到了持久的回应。
  《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认为,现代中国疾病政治的发展,是沿着国民-人民-公民的路径行进的,即不断从危机政治、动员政治走向日常政治和生活政治。同时,国家建设也逐步超越情感激发、大规模动员、意识形态强制等非常规手段和轨迹,向理性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

  胡宜,1969年生于江西省宜春市。先后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从事社会学博士后研究,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政治人类学与医疗政治研究。

书籍目录

导论
一东亚病夫的双重意象与中国政治
二呈现、言说与缺席
三送医下乡与国家建设
四本书基本结构与主体内容
第一章 卫生凸起与医疗国家化
一民族防卫与卫生
1.“疫病”政治
2.卫生凸起
3.卫生的规训
二废止中医
1.西方医学的传入
2.中医的厄运
3.“国家医学”
三送医下乡:定县试验及其展开
1.乡村建设运动
2.医疗下乡:定县模式
3.“中国方法”
第二章 人民医疗:新国家与卫生方针
一“人民”国家
二卫生方针
1.“面向工农兵”
2.“预防为主”
3.“团结中西医”
4.“卫生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第三章 政治卫生学:爱国卫生运动
一“清洁”国家
1.禁止烟毒
2.废除娼妓制度
3.“清洁”与合法性建构
二国家“清洁”
1.爱国卫生运动简史
2.再造国民
三告别“病夫”:隐喻的反讽、解构与重塑
1.“病夫”隐喻的反讽
2.解构“病夫”
第四章 “中国道路”:合作医疗制度
一“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1.“城市老爷卫生部”
2.“书读得越多越蠢”
3.“口罩论”
二巡回医疗
1.“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
2.西医的规训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合作化运动
第五章 国家公共性:新合作医疗制度
结语疾病政治学:民族国家?民主国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人民”这个既旧又新的概念,开始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中国语汇:它彰显着国一民关系的全新内涵,也蕴涵着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古语中,“人民”与黎民、百姓、平民等词基本同义,主要指那些占人口大多数、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群众,是基本的统治对象和物质财富的提供者,与君、官对称。如《诗经·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周礼》:“掌建邦之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管子》:“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李斯《谏逐客书》:“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中之私物”。《说文》将“民”解释为“众萌也”,董仲舒也说“民之号,取之瞑也”,明确地表示了“人民”的愚昧无知和主体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肇始于先秦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人民”进行了有限的褒扬。《尚书》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首倡“人民”的基础地位。在春秋战国民本主义大盛之际,孟子不仅提出了“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还留下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经典表述。

编辑推荐

《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所谓“新社会学”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社会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必得吸取人文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另一层意思是说:社会学这门学科,亦有能力跨入人文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成为其他学科基本建设的一个环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送医下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同样是研究中国农村,这本书选择了疾病这个主题 ,有趣却又耐人寻味。从东亚病夫的时代一直阐述到当代,分析出疾病政治发展的逻辑,引出了中国公民政治的走向。
  •   疾病政治顽固地弥留在中国的乡村,一遍又一遍地证明着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   博士论文改的,还不错。
    我是中医爱好者,觉得这种边缘选题也不错,不算很广博,但是较深入也不错了
  •   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我是个中医爱好者。中医 西医之争论对我而言是 能量(阳,气)和 物质(阴,眼睛能观察到的)的系统之争论。中国过去是心社会,自然是随中医。西方多半是物社会的,自然是随西医,他们眼睛观察不到,手触摸不到,就会害怕、恐慌、不安,于是疯狂热爱 发明仪器设备帮助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感知。所幸的是,北欧五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从物的社会 慢慢在向 心的社会走过来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从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例如麦当劳 肯德基是餐饮业的标准化饮食,ISO体系是工业化的标准体系) 慢慢 认识到 个体差异化,认识到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化,尊重主流,更尊重非主流,不 逆寡。 中国这个心社会在清朝末期被迫转向物社会,g c d划分 人群的 标准也是靠物的标准:拥有什么,占据什么,不拥有什么,不占据什么,这是 m ks 在商品 社会里面限于眼界见识 不得已划分的。作者的书里面有一句点睛之笔:中西医么,不中不西恐怕是目前最好的状态了,亦中亦西恐怕是目前最好的状态了。别说国家了,个人有胆子 在心 和 物 之间 坚定的选择只以其中一个为主导,另外一个是辅助吗?个人都没有坚定的态度,又什么资格要求 gj 这么坚定的选择呢?
  •     同样是研究中国农村,这本书选择了疾病这个主题 ,有趣却又耐人寻味。从东亚病夫的时代一直阐述到当代,分析出疾病政治发展的逻辑,引出了中国公民政治的走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