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史话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张捷夫  页数:17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内容概要

  丧葬,简单说就是办理丧事,埋葬死人。最早的人类,生活与普通动物差不了多少,行动无意识,死后弃尸荒野,任凭禽兽啄食.可以说,当时的人是没有丧葬可言的。丧葬这一风俗是随着人类灵魂观念的产生而产生,并逐渐发展的。
本书运用大量的史实。介绍了丧葬文化在各个朝代的兴衰情况,同时介绍了各个民族、各个派别的丧葬思想及其表现形式,以及丧葬文化、丧葬礼仪的不同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不同影响。相信阅读完此书,您一定会对我国的丧葬文化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

张捷夫,1938年生,江苏沛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明清史研究室主任,《清史论丛》主编。主要从事清史、丧葬史的学习与研究,曾出版专著《中国丧葬史》,参加10卷本《清代全史》、20卷本《清代人物传稿》的撰写,并任《清代人物传稿》的主编之一。

书籍目录

引 言
一 原始社会的丧葬
1.氏族公共墓地
2.母系氏族社会的合葬与二次葬
3.父系氏族社会葬俗的变化
二 奴隶社会的丧葬
1.鬼神迷信的盛行
2.商代的墓葬与棺椁
3.举世瞩目的青铜随葬品
4.人殉与人祭
5.转俗为礼的西周丧葬
三 先秦儒家的丧葬思想
1.孔子的“孝道”与“仁爱”思想
2.孟子的厚葬思想
3.苟子的“立中制节”思想  
 ……
四 繁缛的儒家丧礼
五 五服制度
六 秦汉厚葬之风
七 魏晋薄葬的流行
八 厚葬风气再起的唐代丧葬
九 宋元丧葬
十 明清丧葬制度的变化
十一 火葬的坎坷历程
十二 中国少数民族的葬俗
十三 薄葬论及反对厚葬的斗争
十四 风水迷信及古人对风水的批判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唐三彩是一种挂釉陶俑或陶器,有三种颜色,是专门作陪葬品的。它的制作工艺水平很高,胎体是用白色黏土经过捏塑和模制的方法制成,素烧以后,再上釉进行釉烧。这种釉色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如掺人适量氧化铜,可烧成绿色;掺进氧化铁,可烧成褐色。在同一器物上,将几种釉色同时交替使用,便可烧成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光彩夺目的挂釉陶器。用这种制作精美的唐三彩作陪葬品,主要流行于周武(武则天)及以后的开元盛世。品种包括陶俑及器物两类,陶俑又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两种。根据考古发掘,人物俑有天王俑、武士俑、文官俑、贵妇俑、男女侍俑、胡俑、乐舞俑、仪仗俑、杂技俑等;动物俑以马俑、骆驼俑居多,其他还有虎俑、狮俑、牛俑、驴俑、猪俑、羊俑、狗俑、鸡俑、鸭俑等等。器物的种类就更多了,凡生活中所用的一切器物,几乎都有。大如房屋、厕所、仓库、车、柜等,小到樽、壶、瓶、罐、碗、盘、杯、香炉、砚台等。唐三彩制作艺术手法高超,形态逼真生动。人物俑身份不同,神态各异:天王俑头带盔,身着甲,一手叉腰,一手握拳高举,脚下踏着一个鼓目咧嘴的魔鬼;武士俑肌肉发达,头带盔,身着甲,双目圆睁,作剑拔弩张之势;文官俑面目端正,峨冠博带,温文尔雅;女俑高髻广袖,亭亭玉立,优淑娴雅,裙带生风;胡俑高鼻深目,头带尖顶帽,或抱乐器,或牵骆驼骏马。最为壮观的是乐舞、仪仗等群体俑,如1959年在西安中堡村发掘的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骆驼载乐俑尤为引人注目。这个乐舞俑群体,是在一头雄壮的骆驼背上架一个平台,平台上有8个人的乐舞队:前面2个乐俑,一个捧笙,1个执箫,作吹状;右侧的2个乐俑,1个拿琵琶,1个抱竖琴,作弹奏状;左侧的2个乐俑,1个托笛,1个执拍板,作吹打状;后边1个乐俑手托排箫,作吹状。在这7个乐俑中间还有1个女舞俑,右手前举,左臂后撤,作歌舞状。整个乐舞队,表情逼真生动。动物俑中以骏马和骆驼最为出色。马俑骨肉均匀,雄健刚劲;驼俑稳健沉静,神定气足。1957年在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的4匹马俑:2匹身为橙黄色,蹄为白色,颈部兼有白色斑纹;马鬃为浅黄色,上面剪留一花;马身上鞍勒辔饰俱全,鞍下披一蓝色绒毯,胸前和股后各络皮带,胸前的皮带上有黄色八辦花朵,两端各有杏叶形垂饰3枚;马头上有全套辔饰,嘴两边带有角形镳,口内衔勒,鼻上挂一面杏叶形垂饰。另外,2匹白马,浑身全白,鬃上剪有3朵花纹,鞍勒辔饰极为华丽;4匹马俑都视向左侧,形态生动异常。

编辑推荐

《丧葬史话》为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丧葬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是不错的书,看起来比较通俗易懂,作为常识性了解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