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左凤荣,沈志华  页数:536  
Tag标签:无  

前言

  总序  金耀基  博源基金会是由秦晓与何迪两位先生倡议成立的一个学术性团体,着眼于当代问题的研究,秉持开放、理性、包容的精神,志在建立一个学术的平台。秦晓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论》一文中说:“‘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社会。这一转型自晚清始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哈贝马斯语)。重新提出这一问题,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对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民众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呼唤。”  为此,博源基金会在2008年提出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课题的基础上,于2009年3月的理事会上又提出了编辑出版《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的构思,指出:“中国的现代性转型是一个跨世纪的,至今未完成的方案,是一个需要对现代核心价值观,对未来模式和路径重新认定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以求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社会共识,应该成为基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很认同博源基金会诸君的看法与价值理念。百年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国族求生存、发展而起的各种变革运动中,从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自强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包括清代“废科举,设学校”),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11年国民党共和革命,1949年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建构,一直到1978年开放改革所展开的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这一连串的变革运动背后,确有一股强烈的动力,那就是求国家之富强,求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但无可讳言,这一连串变革运动,不论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自愿的或不自愿的,都在向“现代的西方”借鉴学习,向西方取经(应指出,社会主义也是西方的,它是“反西方的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到启蒙的价值理念(如理性、自由、民主、人权等)都一一进入中国。故百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学术乃至生活形态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巨大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造成的。百年来一系列变革运动实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中国现代化。整体上,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有方向性的历史过程,即是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性)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亦即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程。我们应该强调指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绝不仅是求国家的富强(经济现代化是而且仅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性,不多也不少,是指一个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中国前现代社会的传统的文明秩序(一个主要以儒学三纲六纪为规范的帝国秩序)已倾圮解体,而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还远远没有完全建立,今天仍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理解,中国的社会转型,其意涵实远不止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也不仅是像美国反殖民的独立革命,还是涉及器物、制度和价值系统的文明形态的转型。  中国的现代性或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的建立,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是以欧美的文明形态为参照系统的。150年前,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脱亚入欧,可说是第一个非西方国家以西方的现代性为范本而成为东方第一个现代国家。但值得特别指出者,日本的现代性之建立虽是以西方为范本,但是仍有强烈的日本文化的性格,故是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现代性。日本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有“共相”,也有“异相”。无可否认,欧洲依启蒙运动建构的新文明形态是现代性的最早的个案。19世纪以后,欧洲一直被视为世界先进的文明范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世界的“兵工厂”而转为资本主义“自由之堡垒”,亦自然而成为“西方现代性”之表率。但不能忘记,1917年俄国共产党革命之后,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已在资本主义之外提供另一条社会发展的道路。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挑战资本主义的世界力量。以俄国为领袖的苏维埃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更构成了冷战时代东、西对垒的两大阵营。依马克思原本的理论讲,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但在长期的冷战时代,在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却是作为一种更优越的“现代性”(或曰“超现代性”)向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挑战的,亦即社会主义是以拥有更优越的制度、价值的文明性向世界宣称的。诚然,社会主义所描绘之彼岸的自由王国的理想是无比浪漫动人的。恰恰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比资本主义的也更大。列(宁)斯(大林)路线的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程度不同地出现问题或异化,而“文化大革命”乌托邦式的冒进路线,更把中国推向亡党亡国的边缘,幸因1978年的开放、改革而转危为机。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的瓦解,不啻宣告了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计划的顿挫。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福山(Francis Fukuyama)名噪一时的“历史的终结”这样的看法。他说那些可以代替西方自由主义的可行的系统方案,已经彻底穷尽了,他说世界可能已到达人类意识形态演进过程的终点。西方自由民主体制得到了普遍化,成为人类最后的政体形式。诚然,福山的论断具有浓厚的西方自由主义者的偏执性,须知,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并不因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计划的“失败”而理所当然地取得终极的正当性。其实,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深刻地暴露了西方现代性的黑暗面,美国先后涉足与发动的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以维护自由与民主自居,却充分显露了霸道的政治性格,实不足以言为缔造全球政治秩序提供了范本。2008年10月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其殃源正在美国的华尔街,更透显了资本主义之经济秩序有深层的结构问题与道德性缺陷。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欧美思想界出现了一场激烈的“现代性论辩”,西方知识人对西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诚然,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20世纪初即已指出作为西方现代性思想根源的启蒙运动的遗产,不是理性(Reason)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胜利,它不能导向启蒙思想家的希望(即普世的自由)的实现,而提出“铁箍”的警告。80年代的“现代性论辩”,循韦伯之思维,集中地表现为“理性的论辩”。哈贝马斯提出“沟通理性”以济工具理性的不足,他是西方现代性的维护者,但他承认启蒙方案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我们可见到的是,西方的现代性依然在自身反思中逐步修正。我同意波兰哲学家科拉科夫斯基(L?Kolakowski)的看法,现代性方案是“处于永无止境的试验中”。  中国于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大破坏的废墟中,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发出改革开放的巨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力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过去有人说,“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现今看来,应该是“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了。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史无前见的成就。中国的崛起已是世界的事实。的确,中国扭转了16世纪以来西方日踞世界支配性地位的格局,在今日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已从边陲走向中心,中国很大程度上已实现百年来追求的富强之梦。但是,我们要问,中国上升之路会一帆风顺吗?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在21世纪步向强国之路上,将无可避免地面临种种外在与内在的挑战与考验。在今日全球多元格局下,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绝不止是军事力量,甚至不止是经济力量,毋宁更是知识力、文化力,特别是它拥抱一套现代的核心价值(包括自由、民主、人权、公义、多元、王道、环保等),说到底,它必须有一个现代的文明范式。中国百年之现代化运动的真正愿景,如前所述,是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我们今天距离一个中国现代文明秩序之建立还很远,即使就中国今天最有成就的经济领域而言,贫富的差距,城乡之间的落差,市场规范的缺失,实在还未能完成一个经济的文明秩序。我们上面已指出,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中,但社会转型并不会自动地成功地转向一个现代文明秩序。这一项巨大的文明转型的工程,它建构的主要资源来自社会主义,来自资本主义,也应该并必然有来自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所建构的是一个有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文明秩序。一点不夸张,它需要这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当代的知识人,以理性、批判的反思精神,贡献各自的心力与智力,来与国人共谱中国的历史新章。  博源基金会,着眼于当代问题的研究,并志在为知识界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这个《现代性与社会转型丛书》正有幸得到多位知识界杰出学者的参与支持,各自独立地发抒其专业的研究成果与识见,欣赏敬佩之余,是为序。

内容概要

  《博源文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套装上下)》主题部分由沈志华、左凤荣共同讨论,左凤荣纸笔。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极大,从18世纪初彼得一世时期开始,尤其是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直到21世纪当前的梅普共治,展现了几百年来俄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曲折历程。在很长的时期里,苏俄致力于以强大的国家力量发展经济、走强国强军之路,却总是难免陷入穷途,其原因甚为复杂。本书对此作了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和《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左凤荣,1964年12月生,辽宁阜新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苏联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专著有:
《赫鲁晓夫传》、《致命的错误一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等,合著有:《斯大林政治评传》、《读懂斯大林》、《苏联兴亡史论》等,有多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主题
 引言
 一 俄国现代化的进程及其传统
  1.外部压力推动的俄罗斯现代化最初进程
  2.十二月党人起义及其唤醒的一代革命者
  3.民粹派的俄国社会主义与斯托雷平改革
 二 列宁对现代化道路的最初选择
  1.军事共产主义在实验中_的失败
  2.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探索和思考
  3.电气化计划及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4.政治制度民主化滞后的必然结果
 三 斯大林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形成
  1.以盘剥广大农民为前提的工业化
  2.把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核心
  3.不顾一切的高速度“赶超”战略
  4.政治保障:个人专权和残酷镇压
 四 斯大林模式的代价和恶果
  1.行政命令体制和特权官僚队伍的形成
  2.民众被禁锢而失去主动性和创造力
  3.经济效率持续低下和结构严重失调
  4.压制国民消费导致社会生活长期贫困
 五 赫鲁晓夫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
  1.从改革农业政策人手探索“新方针
  2.以批判个人崇拜为契机的民主改革
  3.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尝试
  4.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
  5.赫鲁晓夫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窠臼
 六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停滞与倒遍
  1.强化对社会的政治思想控制
  2.中断柯西金的经济体制改革
  3.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形成
  4.党政干部终身制与老人政治
 七 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危机
  1.体制倒退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执迷于与西方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3.民生经济严重滞后引发社会不满
  4.面对科技革命大潮的迷惘和盲目
 八 试图重新开辟现代化道路的潜流
  I.民众对社会主义的麻木和失望
  2.社会上持不同政见者的抗争活动
  3.党内领导层对现代化新路的诉求
 九 戈尔巴乔夫开启改革的大门
  1.“加速战略”的失败证明老路走不通
  2.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艰难探索
  3.政治民主化受到欢迎
 十 改革不可避免地成了向新型现代化的转型
  1.多党制、总统制成了大势所趋
  2.艰难地向市场经济过渡
  3.联盟解体打断转型进程
 十一 新俄罗斯向现代化转型的激进之路
  1.在激烈斗争中确立新的政治体制
  2.以私有化与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转型
  3.俄国现代化转型问题成堆,叶利钦无奈交权
  4.叶利钦时期国家转型的成果
 十二 普京的政策调整: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1.吸取历史的教训,寻找适合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2.建立垂直权力体系,实行可控民主
  3.完善政党体制,建立现代政党制度
  4.整顿经济秩序,营造市场经济环境
 十三 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梅德韦杰夫重启现代化进程
  1.梅普共治,共同推进俄国现代化进程
  2.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俄国现代化转型问题的突显
  3.梅德韦杰夫的全面现代化理念
  4.梅德韦杰夫推进现代化的举措
  5.俄罗斯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结语  
第二部分 专题讨论
 斯大林模式的终结
 中国学者何以如此关注苏联解体
 苏联是“列宁一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缘于社会主义的先天不足
 苏联模式是外来的没有根基的制度
 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势
 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第三部分 相关链接
 苏联解体20年祭
 苏联剧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原因及启示
 俄罗斯体制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问题上的路径依赖
 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
编后记
 

章节摘录

  1955年7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于1956年2月14日召开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这是斯大林死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1955年12月31日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讨论“与平反有关的问题”时,根据赫鲁晓夫的建议,成立了波斯佩洛夫委员会,负责审查1937~1940年大镇压的资料,“委托他们翻阅所有资料”,党的监察委员会主席什维尔尼克及其副手科马罗夫都是该委员会的成员。苏联总检察长鲁坚科和克格勃主席谢罗夫也有义务参加其活动。该委员会的工作很有成效,委员会不断向赫鲁晓夫报告对案件审阅的情况。围绕要不要反对个人崇拜,要不要向全党通报斯大林的问题,苏共党内展开了激烈争论。赫鲁晓夫建议彻底调查斯大林时期发生的事,老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1926年进入政治局)、卡冈诺维奇(1930年进入政治局)对此不热情,米高扬也没有采取积极的方针,马林科夫更反对,只有“年轻的”主席团成员布尔加宁、萨布罗夫、别尔乌辛等人支持他。其实,赫鲁晓夫本人也并非置身事外,他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在“大清洗”的年代里,他先是做“京官”,后又担任乌克兰的第一把手,他的双手也沾染了鲜血。揭露斯大林,弄不好就会危及自身。但赫鲁晓夫义无反顾地要做这件事,他认为必须回答党代会代表们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关在监狱里?现在对他们将如何处理?究竟是一个政治家的良心还是野心在这里发生作用,人们尽可以推测,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不把斯大林拉下神坛,新的领导集团就不可能在旧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1956年2月1日,在苏联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在审问了从监狱中找到的前内务人民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事务侦察处的副主任罗托夫后,苏共领导层感到震惊,那些令人发指的大镇压正是按照斯大林本人的计划进行的。阿里斯托夫问:“赫鲁晓夫同志,你有勇气说出真相吗?”赫鲁晓夫说:“在报告中也许还需要补充(这些内容)。”别尔乌辛、布尔加宁、米高扬支持赫鲁晓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人则强调斯大林的功绩,莫洛托夫提出:“应该承认斯大林是伟大的领导人。”米高扬立即反击莫洛托夫说:“而你,莫洛托夫,曾支持他。”卡冈诺维奇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许多事情可以重新考虑,但是,斯大林终究还是当了30年的领袖。”莫洛托夫接着又说:“在报告里不能不说,斯大林是列宁事业的伟大继承者。我坚持这一点。”米高扬则说:“就历史问题来说,可以说是发疯。”萨布罗夫也说:“如果事实是准确的,难道这是共产主义?这是无法原谅的。”马林科夫没有像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那样表示反对,他说:“应该正确地看待事实。正确地提出问题。  ……

编辑推荐

《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系博源基金会之“博源文库”的一个系列。本套丛书总序由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撰写。    左凤荣、沈志华编写的《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下)》是该系列中的一册,收录“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停滞与倒遍”、“戈尔巴乔夫开启改革的大门”等文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深入讨论了俄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表面上看,俄罗斯拥有非常优越的背景条件,人口压力小,自然资源异常丰富,军事强大,教育程度高,文化西方化,然而,在过去的百年中,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却遭遇了较大挫折,至今仍在努力中。
      
      是什么妨碍了俄罗斯发展的脚步呢?
      
      与大多数后发国家一样,现代性对于俄罗斯而言,也非内生的,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俄罗斯也采取了“抄近路”的思想方法,彼得大帝是用专制手段强行推行西方化的,固然富国强兵,但由此带来激烈的社会矛盾,难以解决,正是因为社会矛盾长期徘徊在激化的边缘,使俄罗斯腾飞在一鸣惊人之后,失去了后劲,随着发展停滞,保持社会稳定的安慰剂也失去了效用,最终俄罗斯走向革命。
      
      革命一度为俄罗斯注入了巨大活力,特别是苏联时期,成为与美国并称的全球两霸,经济增长令人瞠目结舌,被西方称为“斯大林奇迹”,然而,在迅速崛起的光环下,制度失衡的问题却没能引起充分重视,随着特权阶层的出现,行政效率下降,上世纪六七十年,苏联错过了电子化浪潮,经济逐步陷入困境。
      
      苏联解体的动荡,让人民备受苦难,俄罗斯经济不得不回到出卖资源来维持的窘境,曾经的“发达国家”名头已成明日黄花,它艰难应对着着市场化、经济秩序、价值秩序等等的巨大调整。
      
      整整一百年,历史仿佛和俄罗斯开了个玩笑,从低处起步,瞬间攀上顶峰,但一段辉煌后,又跌落低处。如何才能超越这个刹那起落的命运呢?如何才能维系持续的成功?俄罗斯的发展轨迹,引起全世界学者的兴趣。
      
      对于这个话题,俄罗斯人自己有深刻的反思,普京曾多次谈到制度改革,他认为制度建设是保证长治久安的根本,但在相当长时期,俄罗斯的社会基本被瓦解,传统基本被涤荡,这就让制度失去了历史的、人民的基础,俄罗斯社会高度碎片化,除了口号之外,人们对现实政治缺乏足够的参与理性,当制度提供了更多空间时,反而导致警察系统等高度腐败,政府对此竟无可奈何,民间甚至产生了重回集权的呼声。
      
      本书盘点了俄罗斯的现代化史,言简意赅,流畅生动,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俄罗斯是一个坐标,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   首先冲着沈志华,这本书就不容错过了。
    浏览了一遍之后,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
    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停滞与倒退 这一章内容,与当下的时局、社会现象非常有可比性。
    值得阅读者深思。至于作者是否借外喻中,就不得而知了。
  •   本书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极大,从18世纪初彼得一世时期开始,尤其是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直到21世纪当前的梅普共治,展现了几百年来俄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曲折历程。在很长的时期里,苏俄致力于以强大的国家力量发展经济、走强国强军之路,却总是难免陷入穷途,其原因甚为复杂。本书对此作了深入探讨。
  •   俄国现代化曲折历程,是学习了解俄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不错的一套书籍
  •   伟大的苏联老大哥顷刻间的坍塌,让人触目惊心,回首中是更多的困惑,这本书将我们很好把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衰落慢慢道来!
  •   在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依稀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此书并非简单对俄国历史的史实描述,隐约之中也包含着对中国改革事业的关注,值得一读。
  •   薄薄的上下两册把近代俄罗斯的现代化转型历程理清楚了,值得一读。
  •   非常完整的梳理了俄国的现代化历程
  •   喜欢沈志华老师的书和治学精神
  •   本书盘点了俄罗斯的现代化史,言简意赅,流畅生动,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俄罗斯是一个坐标,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   很系统地介绍了俄国的百年发展史。
  •   大国的现代化之路都是充满荆棘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也许不如渐进式的改革
  •   史料翔实,叙述详细,看了很有收获
  •   可以攻玉
  •   刚收到,贵了一点,其他还好
  •   比较详实展示了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   大多是对苏联当时境况的描述,深层次分析少了点
  •   里面的资料很丰富,对历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可以看出作者搜集资料的功力。这种写法能让我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历史。
  •   很好的书,比较全面不是专题研究。
  •   代朋友买这本书,送货速度很快。本书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一读。
  •   感觉华东师大的风格体系有延续性,对党史、国史研究跟进很多,但沈先生的言辞犀利上比高华先生差了一些。国史那部57年反右,正在看
  •   这本书是人大和华东师大的产物,书中大多是罗列已有的数据以及观点,属于基础阅读层次,两位作者应该是想以此粗造之物分得基金
  •   容量小,价格高
  •   沈志华老师的作品,在推理上总是有说服力的。
  •   统共才500多页,分为上下两册完全没有必要
  •   好书先收着,以后备看。
  •   稍微枯燥一点,摆列了很多数据作为支撑,但是分析得不错,有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得到论据的支持。
  •   书很喜欢,写的比较详细,
  •   一本值得一读的现代化史研究学术著作,特向大家推荐
  •   中国的影子
  •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   俄国的现代化反思
  •   非常满意的一本书,值得品味
  •   秦晓先生牵头主持的博源文库很值得一看
  •   wutiwuti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