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诗歌制度与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志  页数:3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周代诗歌制度与文化研究》主要将传统《诗经》学问题放大为周代诗歌制度与文化问题来研究。在方法上,一是注意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研究周代诗歌典制;一是注意结合历史语境与艺术规律来解读周代诗歌文本。在态度上,一是,不论今古,重察其实。如汉儒以政教说诗,今人多鄙夷,但考察帝舜以来纳言制之发展,知以诗为政,非自汉儒始然。一是,遇有歧异,详考其由。如汉儒所言周代采诗时间,今人多以为矛盾,而推之验之:人有天子、诸侯之别,事有采诗、陈诗之异,诸说之时间前后相接如一体然,非妄。诗曰:“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流之异向,不妨水之同源;说之异辞,何害事之同理?

作者简介

  王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93年至2000年在吉林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并留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2002年至2006年在吉林大学古籍所学习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史学的研究,曾在北大《国学研究》、香港《九州学林》、台北《鹅湖》等刊物上发表《孔子先世流亡事迹考》等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诗与纳言制研究第一节 古诗本义考第二节 纳言制略考第三节 古诗之定性第二章 周代诗歌来源研究第一节 前朝遗诗考一 遗诗之概况二 《商颂》之作年三 《商颂》之内容第二节 献诗制度考一 献诗说略考二 周公诗略考第三节 采诗制度考一 王官采诗说二 采诗之兴亡三 采诗之详情四 采诗之意义第三章 周代诗歌传解研究第一节 史官传诗考第二节 孔门传诗考第三节 汉四家诗说第四节 汉以后诗说第四章 周代诗歌教育研究第一节 诗教的对象第二节 诗教的内容第三节 诗教与政治第四节 诗教与人生第五章 周代六诗观念研究第一节 六诗与六义第二节 周诗之三体一 风雅之正变二 风雅颂之义三 四始本义解四 二南郑说辨五 豳风雅颂解第三节 周诗之三用一 三用之含义二 三用之价值第六章 周诗编辑情况研究第一节 周诗之初编第二节 师挚之次录第三节 国风之调序第四节 孔子删诗说第五节 删诗之详情一 去重而取义二 正雅颂之名三 论次之宗旨第七章 周代史诗文化研究第一节 史诗的产生及本质第二节 中国有无中间时代第三节 商周之史诗性文献第四节 史诗性文献的消亡第五节 商周族史诗之特点第八章 周诗婚恋文化研究第一节 一般婚恋诗第二节 上古婚俗诗第三节 诗始《关雎》说第九章 周诗乐感精神研究第一节 乐感的生成第二节 乐感的题材第三节 乐感的艺术一 风雅之度二 谐生之音三 兴寄之味后记

章节摘录

  “以字民生”的“字”,有的学者隶为“免”,训为勉的通假字。其实,先秦文献本有“宇民”之说。如《逸周书,本典》云:“字民之道,礼乐所生。”据此,似不必改变原整理者的隶定。“字民生”相连,可以解释为养育民众生活。不过,“民生”二字也可以指人性。如《尚害,君陈》“惟民生厚”,伪孔传以为:“言人自然之性敦厚。”  “番意络众,以字民生”两句合起来,意即通过分别诗歌精粗善恶选定值得宽待的人才,以此来培养民众的性情。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除却采诗中可能伴有的诗教不谈,就是单纯采诗、“播”诗,那也总会是有一定标准的,执政者按这个标准“番意络众”,那么民众自然也就会按这个标准去行事了。因而“番意络众”对民众性情自然会形成一种有力量的引导。  第三,“婪立师长,建设之政”,这二句分开讲不成语辞,宜合为一句。婺,一般训为“迩”。“迩”用在此处简文中为何意,学界探究不多。我们认为这里的“迩”即《诗经,小雅,小曼》“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之“迩”,意为浅近。“迩立师长建设之政”,是说师长建设之政要浅近,要平易近人,不能过深。  这句话大概只有放在周代采诗制度下才明白。如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谈及采诗的时候,曾经说釆诗“从十月尽,正月止”,并且说:“十月事讫,父老教于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十五者学大学,其有秀者移于乡学,乡学之秀者移于庠,庠之秀者移于国学,学于小学。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其有秀者命曰造士。”①十五岁学大学的,选拔到国学后却还要翻回头学小学,这不充分说明采诗时,父老对普通民众的诗教是非常浅易的吗?《用曰》简文所说的应该就是这一情况。它说明周人在平民中搞诗教?是从实际出发,并不好高骛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周代诗歌制度与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