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经济学2011年第7卷第1期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都阳,张建武 主编  页数:264  

内容概要

  《中国劳动经济学2011年第7卷第1期》是2004年创办的全国性劳动经济理论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面向劳动经济理论研究前沿,致力于发表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劳动经济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理论文章,以推动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现代化和现代劳动经济学的本土化。

书籍目录

论文 
 中国城市工资差距从何而来?——来自20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发现
 ——魏下海 张建武 赵秋运 
 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劳动工资收入与贸易差额——以中国为例的实证研究
 ——余静文 王春超 
 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关于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间工资差异的经验分析——马欣欣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基于河南省阳光工程培训效果的实证研究
 ——杨玉梅 曾湘泉
 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刘汉辉 廖直东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罗燕 许荣
理论探讨 
 创业何时带动就业:一个理论考察
 ——汤灿晴 董志强 李永杰
 基于觅食原理的职业搜寻理论研究——彭璧玉 熊冠星
 雇主对雇员工作的监督能力与劳资关系——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杨观来
文献综述 
 劳动供给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因素:一个国内文献综述
 ——张建武 史锐 赵秋运
短文 
 转型期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实现中的理论解释
 ——基于农村大学生边缘化的现象——李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企业仍以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主 在中国的企业用工形式主要有固定期限的合同用工、无固定期限的合同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即小时工)、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目的的用工、劳务派遣用工等五种,而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工形式。与2007年12月31日之前相对比,在接受调查的企业当中,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减少了,但绝大多数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主。而且企业的用工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大企业中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特别盛行。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从用工形式上看,企业仍是以采用劳动合同工为主,并且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与员工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从总体上看有延长的趋势,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都是采取与员工一年一签的形式,而之后则把合同期限延长至2或3年(见图3)。同时调查发现依然存在13%的企业不与劳动者签劳动合同,相对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显示了劳动用工的不规范。从规模上看,这些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基本都是员工人数不足20人的小企业。从总体上看,劳动合同的期限比以前更长了,而很多企业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以前的一贯做法,大部分企业表示并不畏惧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与劳动者直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有所增加。 在深入访谈中发现,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其生产经营需要、员工技能水平及工作经验,再者就是员工的工作岗位特性,只有极少数企业把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成本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可见,现在的企业大都适应了在《劳动合同法》这样的一个法律环境下去运营生产,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去降低用工成本,而不是规避法律的形式。这是《劳动合同法》对企业选择用工形式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在大企业中盛行 劳务派遣,是指合法的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派遣的单位(即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接受用工单位的指挥和管理,以获取一定收入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用工方式(程延园,2007)。对于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由于当代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并且对工作不单只是追求物质上的回报,而更多追求精神上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他们认为劳务派遣工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即使企业真正做到了同工同酬,劳动者也会倾向于能直接和自己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无法采用这种用工形式。只有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品牌知名度高、能给出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待遇的大企业才能吸引劳动者去当劳务工。所以,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的采用程度在员工成千上万的大型生产制造企业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编辑推荐

《中国劳动经济学(2011年第7卷第1期)》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劳动经济学2011年第7卷第1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的资料,必须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