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5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邹东涛 编  页数:354  字数:415000  

内容概要

改革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5以民为本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年2002-2012)》围绕两个主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促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模式的深化和具体体现。
邹东涛主编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
.5以民为本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年2002-2012)》把写作放在2012年中共召开十八大的背景中,比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梳理2002年以来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回顾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重视总结经验,分析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方向,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邹东涛:陕西汉阴县人,1949年11月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物理系、经济管理学院,先后任陕西省汉阴县财政局干部、安康地委党校理论教员、西北大学教授、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兼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首次全国公开招考选任)、中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现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受聘担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出版《十字路口上的中国》、《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中国经济体制创新》、《所有制改革攻坚》等20余部著作,主编《世界市场经济模式丛书》、《哈佛模式全书》、《中国改革攻坚丛书》等150余卷。发表论文1000余篇。被经济学界称为“进京三杰”之一。

书籍目录

绪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I 总报告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齐头并进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进程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助推器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教训与重点难点
第四节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建议
Ⅱ 专题篇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历程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效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发展的困局
第四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未来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历史经验
4 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第一节 简单的文献回顾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内在机理
第三节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困难
第四节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就业问题
第一节 就业与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2002年以来就业方面取得的进展
第三节 总结我国的就业政策
第四节 我国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节 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6 收入分配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其影响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
第三节 包容性增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新问题和新任务
8 医疗卫生改革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卫生事业与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卫生事业发展十年成就(2002~2012年)
第三节 未来医改工作展望
9 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第一节 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
第二节 我国文化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第三节 我国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节 我国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0 房地产市场调控与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第一节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历程和得失
第二节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演进
第三节 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四节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策建议
11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节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一-
第二节 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
发展历程
第三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12 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制保障
第一节 法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与推动作用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法治的重大发展
第三节 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法治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完善的法治保障
13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全方位支持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富有效率的宏观调控。例如,制定和实施较为系统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制定和实施较为明确的区域结构政策,包括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明确区域性增长极;制定和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政策,包括技术、产品、制度、市场等多方面的创新;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人力资本的比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降低社会成本和发展成本的长期发展政策,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要素投入效率。 二优化需求结构,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国际金融危机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受到制约,我国经济必须优化调整需求结构,向以依靠内需为主导,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方式转变,激活内生动力。假设未来5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要保持在8.5%左右,而出口年均增长率比1978~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将导致相当于GDP的2.44%的需求缺口。而要弥补这一缺口,未来6年国内需求平均每年需要额外增加1.2万亿元左右。 从国际经验看,实现经济增长需求模式转换的关键在于提升国内消费需求。然而,依靠内需和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提高民众的消费需求。只有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未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需要调整需求结构,实现“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协调,“两条腿走路”,充分激活并利用“消费与投资”这两个内生动力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积极开拓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要积极寻求消费与投资的结合点,构建和完善推动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的制度保障基础。例如,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强化居民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推进户籍、金融、土地、社保等制度的改革等。 三推进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点,更是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近年,部分发达国家相继采取积极行动调整经济结构,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政府提出要重振美国科技辉煌,以期在新能源、基础科学、生物经济、智慧地球(即互联网+物联网)和航天科技等领域引领世界潮流。欧盟则将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定位在推动科技创新上。日本正在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摆脱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发展核工业以巩固和加强俄罗斯在世界核电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并努力保持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5•以民为本: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年(2002-201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5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适合有点高度的人读,年青人应该多读点这样的书。
  •   是研究小康社会不错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