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栾景河,张俊义 主编  页数:全2册  字数:12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8月11~14日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根据学科发展与建设的需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两年举办一届较大规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延续,更得益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学者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参与。  如同往届一样,本次学术讨论会,未设特定主题,也未限定国别,是一次综合性的近代中外关系史学术讨论会,旨在全面、深入检讨近代中外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等问题。来自中国内地、台港澳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与地区的80余位学者与会,并提交论文58篇,几乎涵盖整个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全部内容。本次会议重点关注的是:条约与国际法研究;外交体系与制度研究;海关及晚清外交的其他方面研究;北京政府外交研究;外交关系中的贸易、经济与文化传播研究;抗战外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研究;新中国外交研究等八大专题。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我们收录了绝大部分会议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完成《近代中国:文化与外交》文集,以期在学术界及社会有更广泛的交流。  无论是近代外交,还是当代外交,均是主权国家间为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对外交涉的过程与结果。但不能否认,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个交涉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的差异、社会发展进程的此消彼长、都直接影响到中外交涉的结果。我们认为,文化存续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一种在继承与批判中的反思。相对而言,外交是一个具体过程,突出的更是一种结果。弱国无外交的概念,显然是一个政治术语,无论是大国、小国,还是强国与弱国,其对外交涉都是客观的现实的存在,这是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

内容概要

无论是近代外交,还是当代外交,均是主权国家间为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对外交涉的过程与结果。但不能否认,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个交涉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存续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一种在继承与批判中的反思。相对而言,外交是一个具体的过程,突出的更是一种结果。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的差异、社会发展进程的此消彼长都直接影响到中外交涉的结果。栾景河、张俊义主编的《近代中国--文化与外交(上下)》文集,试图帮助我们回忆、思考,并感受这样个有形与无形的变化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卷
东西国际秩序原理冲突下的外交转型——论“以不治治之vs.实效管辖”的清末朝鲜门户开放
论“情势变迁原则”在中国外交史中的运用
“文明”会冲撞?从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谈起
中外条约关系的酝酿及趋向
清代中国的外政秩序
朝鲜开港前中韩朝贡体制的变化——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在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之间——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构
近代租借条约缔约双方权利义务问题初探
清季中俄文化关系史三题
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体制的再认识
赫德与晚清中国驻英使馆
清末洋幕员的权力分配和斗争——以德璀琳和汉纳根为例
清前期澳门贸易的几个问题。
19世纪后期博览会知识的接纳及举办博览会的设想——以晚清驻外使馆的作用为中心
《火攻挈要》:晚明至晚清火器技术知识的转移
外务部的成立过程
外交制度改革与驻外公馆——以日俄战争后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心
从中德关系看考察政治大臣出洋——以德国视察和德国的对清政策为中心
中国博医会与中国地方疾病研究(1886—1911)——以《中国疾病》一书为中心的考察
话语趋同与实际意志:辛亥革命时期列强之“中立”
19ll~1913年粤海关接管高雷常关始末:一次失败的
海关权力扩张
孙中山联德外交始末
民初美国工程顾问公司与黄河铁桥投标案——企业、政府与外交关系的考察
戴季陶的日本观——以护法运动时期为中心(1917~1918年)
上海总商会在五卅运动期间的外交策略
下卷
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与北京政府“联美制日”外交的形成
多方的博弈:余日章、蒋梦麟与华盛顿会议
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江浙战争中列强的态度与因应之道(1924)
法国退还庚款与兴学——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研究
巴敦调查团与中国基督教教育体系的构建
日据台湾时期日本在厦领事法庭考略
辜显荣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充当的角色——以辜显荣的部分信函为例
近代西方大公司的华南销售网——以石油、烟草业为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会租地政策
海防惨案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交涉
国民政府1933年关税税率问题与日本:税率公布之前的双方动向
《塘沽协定》后蒋介石的对日妥协外交
英国政府对西安事变的反应
从“广田三原则”到“近卫三原则”——抗战爆发前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表”与“里”
杨杰将军与抗战前期军火采购
1938年日苏张鼓峰事件新论
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轨迹
1940年的国际危机与蒋介石的抉择——以当事者日记为基础的一个初步考察
理念与实践——“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的形成与影响
试论1948年中印设领交涉
1950年新中国接收美、英北京兵营地产若干问题探讨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美国形象与国家建构
美国对台军事援助研究(1950~1965年)
关于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的思考

章节摘录

  1939年元旦,国民党临时中常会暨驻重庆的中央委员举行会议,决定开除汪精卫党籍,解除其一切职务。同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发表《开除汪兆铭党籍决议文》,指出:“汪兆铭承本党付话之重,值抗战紧急之际,擅离职守,匿名异地,传播违背国策之谬论。艳日来电,竞主张以敌相近卫根本灭亡我国之狂悍的声明为根据,而向敌求和。……而其电文内容,尤处处为敌人要求,曲意文饰;不惜颠倒是非,为敌张目;更复变本加厉,助其欺蒙。就其行为而言,实为通敌投降;充其影响所及,直欲撼动国本。……汪之所言,不特为中央所痛绝,实亦为全国民众所不容。……汪兆铭此种行动,其为违反纪律,危害党国,实已昭然若揭,大义所在,断难姑息,即予永远开除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藉肃党纪,以正视听。”①中国对于“近卫三原则”的态度,从此如泾渭之分明、水火之不容。  1939年1月4日,近卫内阁宣布总辞职。5日,平沼骐一郎组阁,6日,他在广播中表示:“前内阁的各项施策如此,本内阁亦当根据帝国不变方针,努力彻底完成所期目的。”②这表明,平沼内阁将延续近卫内阁期间的对华政策。而扶植以汪精卫为首的傀儡政权,就是这一政策的重点。  在河内的汪精卫派遣高宗武赴日,商量由他出面收拾时局的问题。2月4日专门致函近卫文磨(请高宗武转交),再次吹捧了近卫的第二、三次声明,并称“敝国目前最感迫切需要者,为必须有统一而健全之政府,而此政府尤必须能与贵国立于平等之地位”③。21日高宗武向日方提交了汪精卫的方案,日本政府3月18日通知高宗武,支持成立以汪精卫为首的新国民政府。21日河内刺汪案发生后,22日日本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影佐祯昭前往河内进行营救。④汪精卫先在27日发表了《举一个例》,为其响应近卫第三次声明的“求和”之举继续进行诡辩,⑤继在日本的保护下,5月初逃到了上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