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新世界  作者:张登本 编  页数:18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医经典名著全注全译系列丛书主要选择了能体现中医学理论构架的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范例的七本典籍。这七本主要典籍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和《温病条辨》。通过对这七本医学经典名著的全注全译,使这些奠定中医学基础的名著以通俗易懂的面目展现在热爱中医中药的广大民众面前而被认同。凡被民众认同的学科知识才能具有生存的土壤和无限的生命力,也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如果把发生于古代的经典医著永远尘封在神秘面纱之下,永远是“阳春白雪”,只让少数人读懂,那么这样的经典也只能束之高阁,为了使其从真正意义上发扬光大,永远传扬,这便是我们勤勉译注这些经典名著的缘由和动因。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是提升学科品质的必要方法;是丰富学科的科学内涵,强化学科生命力的核心;是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学科学术层面的理论问题以及技术层面应用问题的必须的手段。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实现,所以学科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链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链环,是解决学科存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技术力量的贮备。无论是学科的学术理论或技术应用,都需要有相应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予以实施。可见,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唯独学科的科学普及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

内容概要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全书强调辨证施药、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认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有寒热温凉四气”、药有“七情和合”、“有毒无毒,斟酌其宜”等观点,具有深远的价值。《神农本草经》文辞并不深奥,义理亦不艰涩。故而在译注此书时以“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为原则,力求将书中所涉及的中医药知识尽可能多的呈现给读者。注释以通俗易懂为务,译文则以“信、达、雅”为准绳。本书是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上好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张登本 男 194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内经》研究专家,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30多年,主编教材、论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代表作有: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内经词典》、《内经的思考》等。

书籍目录

《神农本草经》研究述评神农本草经卷一 序录神农本草经卷二 上品  1. 丹砂  2. 云母  3. 玉泉  4. 石钟乳  5. 矾石  6. 消石  7. 朴消  8. 滑石  9. 空青  10. 曾青  11. 禹余粮  12. 太一余粮  13. 白石英  14. 紫石英  15. 五色石脂  16. 菖蒲  17. 菊花  18. 人参  19. 天门冬  20. 甘草  21. 干地黄  22. 术  23. 菟丝子  24. 牛膝  25. 茺蔚子 ……神农本草经卷三神农本草经卷四参考文献附:中药笔画索引

章节摘录

  全注全译中医经典名著丛书	总序  中医经典名著全注全译系列丛书主要选择了能体现中医学理论构架的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范体的七本典籍。这七本主要典籍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和《温病条辨》。通过对这七本医学经典名著的全注全译,使这些奠定中医学基础的名著以通俗易懂面目展现在热爱中医中药的广大民众面前而被认同。凡被民众认同的学科知识才能具有生存的土壤和无限的生命力,也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如果把发生于古代的经典医著永远尘封在神秘面纱之下,永远是“阳春白雪”只让少数人读懂,那么这样的经典也只能束之高阁,为了使其从真正意义上发扬光大,永远传扬,这便是我们勤勉译注这些经典名著的缘由和动因。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是提升学科品质的必要方法;是丰富学科的科学内涵,强化学科的生命力的核心;是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学科学术层面的理论问题以及技术层面应用问题的必须的手段。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实现,所以学科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链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链环,是解决学科存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技术力量的贮备。无论是学科的学术理论或技术应用,都需要相应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予以实施。可见,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唯独学科的科学普及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学科的科学普及之所以不被人们重视,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科的科学研究既可以争取到政府或研究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一经发表或者通过鉴定可以得到奖励,晋升职称也就有了资本,一言一蔽之曰“有名有利,名利双收”。学科的人才培养虽不如科学研究那样有功利的诱惑而显清贫,但为人之师,受人尊敬,是古今文化人自得其乐的事,在大学校园里当一名清贫教授也常让人神往。唯有学科的科学普及常常被人误解。学科的科学普及之所以不被重视,一是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认为,他们是从事高深的学科研究和传道、爱业、解惑的大事,而学科的科学普及是由那些学科知识肤浅的“科普工作者要干的事”,因此他们常常对此不屑一顾。这些专家、教授之所以对学科的科学普及工作有如此看法,这是缘于他们对科学普及工作的性质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所致。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科学普及,担负该学科的科学研究和该学科人才培养的人员必竟是少数,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专家和教授有权力和义务将他们所从事该学科的高深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和文字予以表达,然后将这些用通俗语言、文字表达的科学知识在民众之中推而广之,使广大民众对其有所认识,有所了解,从而达到认同和肯定。任何一门科学知识,只要有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和肯定,只有深深地根植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之中,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也才会在民众的休养生息过程中代代相传,延绵不绝。反之,不被广大民众认同和肯定的科学知识,是缺乏生命力的,也很难得到推广和发展。中医中药学科为什么会在经济相当发达的港、澳、台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而在地域辽阔、人品众多的北方却渐趋萎缩,个中原因之一恐怕是中医中药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不到位,中医中药知识未能深入民众之心的缘故。可见,只重视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而不关注中医中药的科学普及,必然带来“曲高合寡”之虞。  我们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数十年来,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在人才培养中教学工作的同时,从来未忽视中医中药学科的科学普及工作,这是缘于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参加由国家科学委员会在京举办的全国科学普及写作学习班所受教育、所受熏陶有关。通过为期20天的“科学普及”有关知识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科学普及工作在提高民族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了科学普及工作是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每一位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也就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为何会由全国包括诸多两院院士在内的大腕专家撰写《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科普丛书的理由。我们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几十年来先后编著出版的《中医常用名词术语解释》(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白话黄帝内经通解》(世界国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8年)等,这都是在我们重视中医中药科学发展进程中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三者并举的产物。近年来,我们与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合作,在编著出版的《黄帝内经话养生》科普著作广受读者欢迎的同时,又根据国人广泛关注中医中药经典名著的市场需求,于是我们这个集医疗、教学、科研及科学普及于一体的优秀团队,分头编写了由多部中医经典论组成的系列“全注全释”丛书,运用通俗易懂、简捷流畅的文笔,剥去古典医籍在广大民众眼里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关心中医中药、热爱中医中药、需要了解中医中药的民众轻松愉快地阅读这些经典名著,使中医中药经典名著伴随着中医药学科前进的步伐,在广大民众之中世代传扬和发展。  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医中药经典名著共有“全注全译《黄帝内经》”“全注全译《难经》”“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全注全译《伤寒论》”“全注全译《金匮要略》”“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全注全译《温病条辨》”七本。之所以选择这七本典籍进行“全注全译”,主要是基于其能涵盖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和主要的临床知识。  “理”是指中医药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内经》和《难经》相互羽翼,共同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无论从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还是其认识人类生命规律的思维方法,自此便由然而确立。要使中医药学科得以普及,让广大民众能够明白中医中药之理,《内经》《难经》便是我们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全注全译”的。这也是此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法,法则,方法之谓也。“法”中虽然应当包括《内经》时代的医学思维方法,诊察疾病方法,但此处主要是指治病之法。但东汉张机撰著《伤寒杂病论》之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病之法便由此确定。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围绕256首方剂及其所治病证的实例,达到对原文“信”“达”“雅”的“全注全译”,让世人明白中医学是用什么方法治病及治病的思路是什么。  方,即方剂,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将药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几种不同药物组合在一起的剂型。《内经》将这种把多种药物组合在一起的法则称之为“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前虽然有《五十二病方》,但该文献中的治病之药物很难符合《内经》制定的组方原则而称其为“方”,是东汉张机第一次践行了《内经》的组方原则,并以256首经典名方昭示后人,垂范历代如何组方。这些方剂至今仍作为研究方剂的典祖和范例。  药,顾名思义,即治病的药物。《神农本草经》是现代中药学的典祖,载药365种,有玉石、草木、禽兽、果、菜、谷米、有名无用七类。首次从理论上总结出了药物的四性五味、主治功效、七情合和,其中虽然未明言药物的升降浮沉,但在其记述药物主治功效中蕴涵有这一命题。毫无悬念地说,是《神农本草经》开创了中药学科的发端和源头。虽然《神农本草经》义理并不深奥,但缘于古人以写实的方法记录了应用药物所治病证及其功效,因而文字謇涩,不注不译,今人难以读懂,广大民众更会因其神秘而感到困惑,这便是我们全注全译本书的宗旨和出发点。  方和药物是用来治病的,理论和治法是指导人们如何将药物组成有效方剂而对临证所见各种病证施加干预,所以张机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清代吴瑭的《温病条辨》是践行《内》《难》理论,运用《神农本草经》及其开创的中药学传载的诸种药物于临床治疗活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所论以外感诸病的辨证施治为务,《金匮要略》是则以内科诸疾和妇科病证为主。这三者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阐扬和发挥着《内》《难》及《神农本草经》所开创的中医中药学之宏伟业绩。这三种典籍,专业性强,义理深奥,中医中药专业人士习读尚且吃力,如果不注不译不使其通俗易懂,那将使其永远蒙上让广大民众难识其庐山真面目的神秘面纱,这就是我们要全注全译这三种典籍的动因。  西晋针灸学专家皇甫谧在整理和研究了《内经》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在针灸学方面的研究成就,铸就了针灸学科的奠基之作——《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开创的针灸事业不但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发扬光大,现在已经走向世界,在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中都有其踪迹,针灸以及由此延伸的推拿按摩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治疗和保健、康复方法,已经逐渐为全球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只有让广大民众通过阅读通俗易懂的“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范本,就可对古老、神奇、有效的针灸治病方法予以认同和接受。这也是我们全力译注该书的主旨。  我们的“中医经典名著全注全译”团队虽然都是有数十年从事中医中药的教学、科研、医疗和科学普及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各分册的主编都是有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指导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的有名导师;虽然他(她)们都曾主编、参编过多部国家级教材,都有自己的独著出版。但是,由于编著通俗易懂的中医经典名著全注全译本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审慎的工作,要使全套七本中医经典名著的注译符合“信”“达”“雅”的最高境界绝非易事,因此我们团队从选题、立题、注译到完稿,历时两年有余,迫于该项工程意义重大的压力,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丝不苟,勤勤勉勉,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尽管如此,未尽人意之处肯定有之,敬祈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待再版时完善。      陕西中医学院 张登本   2009年11月27日谨识于古都咸阳

编辑推荐

  张登本教授主持全注全译中医经典系列著作之一,从事医药研究40余年的著名教授,详细注译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基本理论的必读书。  《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译注原则:  1.为了使读者检阅方便,对相同内容的注释,只有随见随注,不作“另见”处理。  2.凡病证名称的注释,简要地指出其主要病机和主要症状特征,遵循《中医大辞典》对病证诠释的标准,不做繁琐的考据。  3.凡生僻字,一律在字或词后用汉语拼音加同音汉字的方法处理。  4.凡书中365味药的注释,均按今人《中药学》的表述方法予以注释,以便于读者古今对照学习和考察。  5.凡目录与正文中的药物名称不一致时,则根据正文内容,参考现代中药学中规范用字而予以迳改,不出注。  6.底本中使用的繁体字、异体字,一律规范为现行通用的简化字。  7.明显属于因形致误,因传抄致误,因读音相近或相同而致误者,结合上下文意和相关校本迳改而不出注。如“栝”“括”、“衔”“御”、“薇”“微”、“饥”“肌”等。  8.凡不校不注难以明白而影响文意和读者阅检者,则必须出校、出注。  9.全书标点的处理,主要以文意而定。同时也参阅了尚志钧的校点本处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2条)

 
 

  •   如果是要中医入门。。。建议先不要看经典。。。先看现在一些入门书。。。不然会看得很无聊的、、、
  •   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朴素典雅,很厚重,书页颜色柔和,不伤眼睛,看着很舒服,内容文白对照,注释很详细,非常好,超出预期。强力推荐
  •   很好的书,原文和译文对照 ,下面还有很详细的注释。
  •   中医经典,值得研习与收藏
  •   中医“四书”基本搜集齐了,本本都是经典,研读反复研读。
  •   中医工具书,还是不错的
  •   这个版本挺好,有很多的注释可以参考
  •   经典医学著作值得学习
  •   用药经典!朔本求源!
  •   中医学经典作品,有白话文对照,有注解,适合学习。
  •   案头书,基础书
  •   可以,正文字体大。
  •   买来主要是为了作为参考使用的。质量还不错!
  •   经典,不用多说吧
  •   对与内容,作为一个初级者, 我无权评判。 不过书的印刷排版不错, 让我可以把书读完。而且眼睛也不胀, 很舒服
  •   通俗易懂。拉筋拍打,古法新创。造益兆民,流传千古。
  •   比较详细,适合文言不好的同学
  •   排版好,一翻开清清爽爽,看着很舒服。注解详细。特别是后边的笔画索引,真的想得太周到了。
  •   这一系列的书 编写的都很不错,书的质量也很好,看着感觉很舒服
  •   好好读下,帮助学习伤寒、金匮要略。
  •   很好、很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hao
  •   很好,很喜欢,准备再买本草纲目一起看
  •   大概看了几页,感觉还不错
  •   还没开始读呢,想必会有所收获的
  •   这个价位真的很不错了,物品优良价格实惠
  •   还不错,知道了很多药理!
  •   挺喜欢的,质量不错啊
  •   see 一下
  •   很实用,能把这些背下来讲大有用处!
  •   塑料薄膜包裹,全注全译中医系列,译注排版比较好,原文字很大很清晰。
  •   才收到大概看了一下,就单说印刷排版来说还行吧,三百多味中药都有一定的注解,归经。但如果想更详细的了解每一味药的药性,组方,我个人还是建议买中药学
  •   中药必读书
  •   感觉还不错,就是有些个中药没有记载。
  •   印刷质量好 排版合理 内容详细 物美价廉
  •   书用塑料薄膜塑封的,精致,排版不错,有注解,翻译忽略不看,比图解系列专业。
  •   速度有点慢 , 书不错
  •   一分价钱一分货
  •   看起来很方便,很好
  •   准备明天开始看,哈哈
  •   继承研读国粹
  •   不是很好,泛泛注解
  •   没本草纲目实用
  •   支持当当!
  •   只做藏本,或许送给读中医的朋友。
  •   纸张质量有点次,其他的还没发现
  •   如果能附上一些具体应用就好了!
  •   没事儿的时候看看还是可以的
  •   养生保健。
  •   我粗略的看了一下,书本不厚,错误却蛮多。讲药物性味竟然云:气味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28页),应该是辛甘。还有把佐药的反佐当佐助讲了。还有引老子《道德经》也错了:不常,忘作,凶。应当是不知常。还有讲药物槐实,引用《灵枢》:恶血当写不写,血不留止。“衃以留止”尽然说成了“血不留止”。简直匪夷所思。张登本教授应该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肯定是出版社印刷搞错了。要知道,我这才是粗略的看了看。我还没看完。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幸好我中医已经入了门,不然这样的低级错误真的会误人子弟。希望以后出医学书籍,这个出版社要仔细一点。
  •   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
  •   真的是全译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