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下的果儿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石一枫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小说与青春、爱情、成长有关,与孤独、迷茫、颓废也有关,最重要的是,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与已不再年轻的我们相当有关。  时间和成长,无法逆转也无法超越,于是生命就出现了黑色幽默的错位:  民办大学的陈星与B大的高中同学张红旗不知不觉相爱。12年间,陈星默默看着张红旗上完B大去美国,自己却东晃西逛无作为,偶尔被迫进出派出所,而南下深圳闯荡也只为不去想那些爱情的事儿;陈星的铁哥们小北从音乐学院毕业没搞音乐,却搞上了高级女白领大眼妹妹,心安理得吃着软饭,把拳头、女人和艺术当成补药;张红旗根正苗红,甩着马尾辫孤身奋斗在华尔街,内心却始终为陈星留下一个空间;张红旗的B大室友陈木自诩为女权主义者,有同性恋倾向,每周一割闹自杀,最后却嫁给了80岁的老教授……  社会呼啸着发展变幻,多姿多彩、喧闹嘈杂,却无法抵挡这一群人内心的孤独,他们拥有的只是蓬勃而又让人心碎的青春。  毫无疑问,你会为这本小说而落泪、而触动,不仅因为它刚好填充了你心中某个缺口,而是当你翻开时,书中那些名词、场景、主角、情怀——激发了最美好时光中你那所有的思绪。献给从你生命中溜走的那个人、那段时间——你曾拥有过。

作者简介

石一枫:  1979年生于北京,在出示身份证的情况下,没法冒充八零后。太老了。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没混成主流知识分子。太懒了。1996年开始写作,没参加过任何与文学有关的行会。太没眼力价儿了。2005年起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没赶上揣本油印刊物就能骗吃骗睡的好时候。太迟了。  改革的同龄人,没改革过别人,尽被别人改革了。太省心了。  作品散见国内期刊,也有单行本。太少了。  至今还没开过正经博客。太内向了。  对于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您太给面儿了。

书籍目录

引子1 派出所2 知恩图报3 那年夏天4 痿掉了5 分裂6 为了婆子,为了兄弟7 大学与养鸡场8 昌平遗梦9 这算是爱情吗?10 黄金时刻11 吵架12 倾城之恋13 爱情死亡论14 每周一割15 西征与南下16 海上花开17 同在天涯18 吊在空中19 不是私奔20 私酒贩子21 重逢22 重新上路尾声

章节摘录

  每个学校里都有几个女生,她们和大多数女生不在一个阵营,因为她们很“媚”。其实这类女生发育得倒也不是很好,而且个子往往比较矮,还三天两头地请病假。但她们就是自有一种“媚”态。具体什么又是“媚”呢?走路时的腰肢摆动?眉眼间的风情万种?既是又不是。有的女生永远也学不会那种调调,有的女生天生就会,而且是从骨子里往外“媚”。沈琼就是那种极“媚”的女生。拿小北他们的痞子话讲,这样的女生都叫“喇”。沈琼呢,“喇”中极品。小北有个爱好,就是坐在操场旁的花坛上看女生。只要过去一个漂亮点的,他便会使劲揪扯陈星:“你看,你看那婆子!”陈星说:“怎么了?”小北说:“那婆子过去了!过去了!”陈星还是摸不清头脑:“过去了怎么了?”小北却莫名其妙地兴奋:“她怎么不回头看看咱们?”看见一般漂亮的女生,小北还敢于怪叫:“哎——给爷笑一个!”碰见特别漂亮的,他就只剩下手舞足蹈地嘚瑟了。而每当沈琼出现,小北的表现就几乎是捶胸顿足了。有一天,沈琼又从远处走来。坐在一旁的陈星忽然问:“你觉得这婆子怎么样?”小北不假思索地说:“极品。”他没想到陈星会说:“那就她得了。”小北一愣:“你要干嘛?”陈星说:“拍婆子啊,我要拍婆子了。”小北当即为陈星欢呼。窈窕骚女,混子好逑,沈琼才是他们这种痞子学生的好伴侣。陈星前些日子和张红旗腻腻歪歪的,这在小北看来是脑袋短路了。而虽然小北也多次对沈琼表现出强烈的意淫倾向,可婆子怎么能跟兄弟比呢?意淫对象说换就可以换,一起进派出所的兄弟却只有一个。小北激励陈星:“这可是你说的,你要不上你是孙子。”陈星说:“这有什么的。”小北更没想到,陈星居然站了起来,晃晃悠悠地迎着沈琼过去了。他拦住沈琼,低声说了几句什么,沈琼含笑听着,侧脸看着陈星,又低下头说了几句什么。小北被惊得目瞪口呆。要知道,陈星平时几乎不和女生说话的,他看女生的眼神也像在看一块石头或者一棵树。而现在,他居然直接向沈琼搭讪,而且相谈甚欢。小北差点赞出声来:“真他妈的有一套。”陈星和沈琼说完话,若无其事地往回走。这时已经有几个男生不忿地看着他了。他们都是沈琼班上的,很可能就是沈琼的暗恋者。小北明白,这时候需要他为兄弟拔拔份儿了。他走过去,指着那几个男生威胁道:“再照眼,抽你们丫的。”陈星后来多次问小北:“你说说,这沈琼究竟好在哪儿?”小北诧异地反问:“你连人家好在哪儿都不知道就拍人家?”陈星说:“我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小北说:“反正咱们年级好多男的都觉得沈琼特有味儿,她们班还有几个人为她打过架呢!”陈星便放心地说:“拍她不算丢份就行。”小北瞅了瞅陈星说:“我觉得你态度特不健康。”陈星说:“不健康就不健康,反正你不准跟我抢。以后你碰见沈琼也不准色迷迷了。”对于陈星来说,发现沈琼“好在哪儿”是那段时间的当务之急。这决定着他与她交往的动力。可是他实在体会不到小北说的“有味儿”是什么意思。相反,他还发现了沈琼的一些缺点。比如她的发型,是从一边披下来的,厚厚地挡在脸前,遮住了一只眼睛,这造成了一个错觉:她是一个独眼龙或者青面兽。还有她的衣服,总是过肥过大,裤腿能装下她的腰,裤脚把鞋跟都淹没了。这其实显得很邋遢。再者,沈琼的脸色也不大好,虽然白,但是不滋润,是透着沧桑的白。后来才知道,原来沈琼是打粉的。有意思的是,因为陈星发现了沈琼的缺点,所以对她总是有点冷淡,而恰恰由于这种冷淡,沈琼才对陈星产生了特殊的感觉。她已经习惯男生为她两眼发直、语无伦次了。陈星和别人是那么的不一样。沈琼飞快地和陈星“好”上了,好得死心塌地。这又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一时间产生了很多旷男怨女。沈琼那边就不说了,陈星原来也有许多暗恋者。他的个头很高,身材挺拔,而且脸上的棱角很有立体感,再配上寡言少语和火爆脾气,是女生中公认的硬汉代表。过去没有人主动向他表白,因为他对女生太冷淡了。过去和张红旗闹出传闻的时候,暗恋他的女生也不担心,因为她们认定陈星和张红旗不合适。可现在,沈琼让她们绝望了。她们不担心张红旗,却自认为比不上沈琼。而对于新出现的这一对儿,老师却连管都不去管。反正这种学生就算不早恋,也得惹别的祸,早恋反倒能起到遏制真正的犯罪的作用。这就是差学生的特权。陈星和沈琼各自的暗恋者,也把小北忙得不可开交。他兴高采烈地对他们抱怨:“你们这对狗男女爽了,还要我给你们擦屁股。”首先,沈琼那边有几个铁杆暗恋者需要解决。如果对方是老实巴交的男生,那还好办,但是据小北所知,高年级还有两个狠角色也喜欢沈琼。过去他们打过架,现在面对共同的敌人陈星,就团结起来了。一个家伙说起陈星,曾经信誓旦旦地宣布:“我就要丫一只手!”对付这两个家伙,小北发挥了聪明才智,他模仿沈琼的口吻,给高三的年级主任写了一封声泪俱下的信,说自己是“多单纯一女孩”,面对着两个如狼似虎的学长有多害怕。他还虚构情节,说那两个男生每天一个在她家门口堵她,一个在学校门口堵她,弄得她家也不敢回,学也不敢上;他们甚至效仿血性的韩国人,声称她要是不跟他们好,他们就准备在高考的考场门口自剁手指,以此明志!这封信把学校吓得够呛,教导处主任亲自找沈琼谈话。沈琼多么聪明,非但承认信是她写的,而且添油加醋,几乎把两位师兄说成了强奸犯。高三的学生出这种事还了得,学校采取铁腕政策,把两位的家长都叫来,软硬兼施,直到他们保证再也不纠缠沈琼为止。而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安慰陈星的暗恋者上面。对于这个人道主义事业,小北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搞阴谋诡计。他先观察那些女生,看看到底是谁见到陈星和沈琼在一起就眼神幽怨。将所有嫌疑人都挑出来后,他就再从中选拔出漂亮的,挨个儿去做思想工作。他以陈星兄弟的身份接近她们,首先表示深感不公:“我觉得沈琼还不如你好呢!她那种女人,迟早都是祸害。”一旦对方接受了他的安慰,他便开始第二步,拐弯抹角地向女生暗示,其实他也不错,和陈星属于同一性质的人,要不为什么他们两个情同手足呢?他还需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花心的人,以前那些传言,都是群众的误解。姑娘们被他乘虚而入,不免神魂颠倒,而他抓住机会,对人家又亲又抱。等到人家反应过来,他已经欢呼胜利,逃之夭夭了。为了把最难打动的一个姑娘侃晕,小北甚至编出了一个苦情故事:“其实我也是深爱着沈琼的,陈星怎么可以,怎么可以——我们难道不是兄弟吗?”他就这样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非礼了五六个女生,从此彻底奠定了臭流氓的形象。两年后,当他在大学里急扯白脸地找女朋友的时候,才尝到了这时期种下的恶果——甭管他想追哪个学校、哪个系的姑娘,都会有一个中学女同学跳出来,义正词严地警告:“这人可是真不要脸。”群众很快忘记了陈星曾为张红旗两进派出所的壮举。现在记得那些传闻的,也许只剩下张红旗一个人了。在陈星和沈琼好上之后的两个月里,张红旗一句话也没对陈星说过。即使迎面碰上,她也装作根本没看见他。陈星呢,他的脑袋越来越乱,正在变成一锅粥。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沈琼太能说了。在沈琼的语言包围下,他完全腾不出心思去琢磨事情。以前谁也没发现,沈琼是一个如此渴望说话的人。她和女生的关系很僵,对男生又大都颐指气使的,自然不会有什么交流。她的滔滔不绝只想、也只能奉献给她喜欢的人,这甚至比奉献初夜更能够证明感情。每天早上,从她下了楼,坐上陈星的自行车那一刻起,语言的长征就开始了。她坐在后座上,搂着陈星的腰,对着他凸起的脊椎骨说话。说昨天的晚餐、今天的早餐,说香港电视剧的剧情、夜间音乐节目的歌曲,说新买的衣服领子太硬了、用了一个月的毛巾太软了。谁也不知道她的这些话是从何说起的,她不需要任何启发,就像例行会议的例行发言一样,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说下去。她的小嘴翻动着,频率非常快,说了一路,到了学校,刚好把自己的衣食住行说完了,接着便开始评论同学们的生活:谁家住得近,谁家住得远,谁家条件好,谁家条件不好,谁家饮食习惯古怪,谁家家庭矛盾突出……虽然她和大家并不熟,但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坚信自己的判断是准确的。沈琼敏锐地揭穿了一个穿着和打扮都很时髦的女生。她说,那个女生虽然穿着很贵的运动鞋、还有一只进口书包,但她的领子从来都拉得很高。这是为什么?别人都没有发现,只有她在厕所看见了,那个女生的高领衫很脏,而且脖子一侧的位置还有一个破洞。这说明该女生只有一件高领衫,她把买内衣的钱都用来买名牌运动鞋了。还有,从嘴里的味道推断,那个女生一定不是出身在什么高雅的家庭。高雅的家庭怎么会允许女儿吃完韭菜、大蒜之类的食品,而不嚼一块口香糖就出门呢?对另一个神色木讷、从外地转来的女生,沈琼则给出了相反的判断。她从那个女生的嘴里闻到了山竹的气味。山竹在那时是一种很昂贵的水果,市面上能买到的,基本是从泰国空运过来的。这说明该女生的家境非常好,好到了需要低调的地步。她是从外地来的不假,但外地之前呢?也许就是外国。沈琼让陈星第一次发现,女生之间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张红旗是绝不会对沈琼热衷的事情感兴趣的。他骑车把张红旗送到进修学校的那个早上,她就一句话也没有说。在学校里,他也从没听到张红旗与人讨论过衣食住行的问题。衣食住行在张红旗那里,仿佛只是舞台上的幕景道具,一旦搭好了,也就意味着可以忽视了。沈琼大概将喋喋不休地说话视为维持两人关系的胶水——而且不需要是双面胶,只要她这一面够稠够密就可以了。相反地,她还很欣赏陈星的寡言少语,不说话的陈星嘴角坚毅,咀嚼肌线条清晰,让她非常着迷。而对小北,她就明显有些轻视了,言语之中,似乎还对陈星有小北这样的朋友感到奇怪。小北想,她看不上我什么呢?也许就是因为我也非常喜欢说话吧。沈琼对小北的不喜欢,是一个话多的人对另一个话多的人的敌意。张红旗和陈星一伙“断了线”,让老师非常满意。她再次将张红旗列入“可以信任的”那一类人中。作为奖励,她又一次和张红旗进行了单独谈话。这一次,她毫不掩饰地将殷切的希望寄托在了张红旗的身上:“眼看就要高三了,我们对你考上清华B大,都不表示怀疑。但我们相信,你还有能力获得更大的荣誉,那就是争取成为北京市高考状元。我们学校是曾经出过高考状元的,他们在大学里非常受重视,有的刚一入学,就被交流出国,直接获得了两个国家、两所大学的学历。你的心态现在调整得非常好,你应该让自己的高中生活以最辉煌的方式结束。”张红旗从办公室出来,也为高考状元的伟大目标心情澎湃。每当确定一个目标之后,她都会心情澎湃一下,然后再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她不相信还有自己做不成的事情。但在楼道的拐角处,她看见了窗外的陈星和沈琼。陈星正坐在在双杠上,像鹅一样伸着脖子,仰视天空,而沈琼则靠在他的腿旁,脸同样四十五度角上扬,把陈星当作她的天空。她在不停地说啊说啊,而陈星则安之若素地听着她说。张红旗忽然感到一种忧伤。她明白,自己渐行渐远,和陈星永远地走在了两条岔路上。以后他们也不会再有什么瓜葛了。这是她想要的结果,也是在陈星的帮助之下达到的结果。她肯定不为此后悔,但却忍不住忧伤。忧伤的感觉,就像雾水把泥土阴湿了。群众也习惯了陈星现在的形象:这个高瘦、沉默的小伙子,身边除了有一个流里流气的死党,又多出了一个风情万种的话匣子。经常是别人还在上自习的时候,他们三个已经大摇大摆地踱了出去。陈星和小北穿着脏兮兮的军大衣,沈琼则半边头发遮着眼睛,拖着无比肥大的裤子,在陈星身边不停地说啊说。因为她的身高还不到陈星的下巴,所以一天到晚都处于仰视的状态。即使和陈星短暂地分开,她还是仰视着的,这就好像刚刚流鼻血了。有钱的时候,他们到“金假日”台球厅去打球,到罗杰斯餐厅(那时候还没有倒闭)吃烤豆子与肉饼、喝扎啤,而更多的日子还是落魄的,他们就钻到小胡同里重温板儿面。反正能不上课就不上课。在一般人看来,他们绝对是学校里最快乐的家伙。就这样,冬天和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一半。学校放假了,再一开学,他们将是高三的学生了。这个暑假对于小北来说,有两个主题。第一,他疯狂地迷上了摇滚乐;第二,他见识到了货真价实的女性裸体。这两件事像人生的两扇门,在北京最热的时候向他敞开了。他们那拨儿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中国摇滚乐正在经历一段繁荣时期。崔健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高峰,“黑豹”和“唐朝”两个标志性乐队人员齐整、风头正劲,还有大批有志青年正在“地下”状态中乐此不疲。小北他们大院儿就有几个“玩儿摇滚”的,那些人在废弃的仓库里怒吼“社员都是向阳花”,吵得老干部都神经衰弱了。小北很羡慕,向前辈们虚心请教。摇滚青年却要考考他?“你平常都听哪些?哪些?”小北说:“崔健、唐朝……”还没说完,就被对方“呸”,啐了一脸:“太没深度了。”小北说:“那您说说。”那些人便背诵了如下名字:“平克?弗洛伊德、齐柏林飞艇、警察、老鹰、山羊皮……”虽然他们一天到晚只会唱《社员都是向阳花》,但是一定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外国名片夹子,否则在摇滚圈里会很没有面子的。得到真传的小北得意洋洋,向陈星显摆那些外国名字。两个人便培养起了到五道口买打口带的爱好。五道口是北京一个既很洋又很土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外国人,但又大都是外国的穷人。卖打口带的地方基本是小音像店,一个纸箱子摆在地上,装满了外国名字。据说北京打口带的货源被一两个大佬垄断着,那些人既在海关有人,又在黑道所向披靡。相比之下,后来的黄色光碟市场就健康得多,进货渠道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整个暑假,陈星和小北几乎每天都撅着屁股,蹲在音像店的纸箱子旁挑打口带,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认英文。挑完打口带,他们就钻进语言大学,坐在操场旁,轮流用单放机听。假如兜里的钱有富余,他们还能在留学生宿舍旁的杂货店里买一盒“七星”或“好彩”走私烟,甚至来一瓶劣质威士忌。听完外国音乐,看完外国女人,他们还会去操场上打篮球,被外国男人的胳肢窝熏得眼冒金星。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几天读一枫的小说,在北国漫长的冬夜里,我几次被感动的不能自已,以致深深地惊讶于自己的善感。感谢一枫和他的同学们重新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文学和这个世界的温情  ——韩毓海(北大中文系教授)  一枫的文学评论写得非常棒。我在每一期《当代》上都细细品读他那一个满页的评论。感觉其目光极为透彻,那真是能看到人的后脑勺的;说法又别致,别人说过的话他都能躲过去。  这次他自己的小说出来了,我琢磨这种极度学术的人写小说会不会眼高手低呢?末了要承认眼高手也高。  ——莫怀戚(著名作家)  一枫的小说总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现在文坛上到处都在寻找“好看小说”,但真正好看的小说并不多,一枫的小说可以说是真正“好看”的,就故事的流畅与语言的快感而言,他的小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与那些既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的小说相比,一枫小说的“好看”令人耳目一新。《红旗下的果儿》对“80后文学”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超越。这部小说的意义不同凡响。  ——李云雷(青年文学评论家)  读着忍不住笑,笑完了又有点想哭。真想用一首歌表达出我这种感受。  ——韩红(空政文工团副团长、著名歌手)  因为职业和年龄的原因,阅书很多了,里面的爱情都很难打动我了,但这一对的爱情打动了我。这一对爱情除了时(12年)、空(从中国到美国)的分量,还有那种中国式。真正的相爱,身体恰恰不苟合。不是不合,是不随便合。  要承认《红旗下的果儿》是那种底子很厚,才气很足,正在精力旺盛期又善解人意的主儿讲出来的故事。  ——北京晨报2009年12月6日  后王朔时代的“北京顽主”之作《红旗下的果儿》! 毫无疑问,这不仅因为它刚好填充了你心中某个缺口,而是那些曾经熟悉的名词、场景与情怀激发了美好时光中你那所有的思绪。陈星的流浪孤独、张红旗的爱情理想、伪女权主义者陈木……主角们粉墨登场,在奔腾年代里,上演了一幕幕诙谐剧。这是一部12年成长的群像记忆,更是我们和青春的一次集体告别或缅怀仪式。  ——北京竞报2009年12月4日  为人类写的小说就一定要好读。但好读又容易浅俗。要好读就得有才气,要不俗就得有底子,幸运的是,《红旗下的果儿》就是这种书。  《红旗下的果儿》的诸多精彩,出于一种极其聪明的设计:意外。意外应是好的故事所必有的品质。这书里没有哪一对关系,没有哪一种事由的发展不是出乎意料的,而且所有的意外都不是瞎掰。  ——重庆晨报2009年12月6日  《红旗下的果儿》包含了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人的所有记忆,那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经历却是真实的。虚实结合间,让人产生一种时光逆转的错觉,仿若上一刻还在经历着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这一刻已然安宁地坐于窗台享受阳光的抚爱。  ——长春晚报2009年12月4日  《红旗下的果儿》中那些充斥着孤独、迷茫和颓废的青春岁月,囊括了每一个人的成长阵痛,真真叫人怀念啊!而在这些丰富而复杂的情绪中,最让人难以割舍的,便是那年那月遇见的爱情啊!那时候的爱情,总以一束自我感觉到的目光为开端,以制造事端为手段,而以忧伤离开为结局。那时刻感觉到的目光,便是初恋记忆的萌动,最美好的情感,或许便是那时候的朦胧。  ——天津每日新报2009年12月7日   李云雷(青年文评家):小说是丰富多彩的,是最自由无羁绊的,应该有各种样式和形式,只要能独树一帜,就是好小说。而一枫在自己独有的样式中,确实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小说总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而当掩卷时,总会在快感消逝之后涌上莫名的空虚,而这,或许正是他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现在文坛上到处都在寻找“好看小说”,但真正好看的小说并不多,一枫的小说可以说是真正“好看”的,就故事的流畅与语言的快感而言,他的小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与那些既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的小说相比,一枫小说的“好看”令人耳目一新。  韩毓海(北大中文系教授):经常阅读这样的故事,感受这样的语言,我认为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儿,江山代有文章出,此书以一树新世纪的果儿畅想了红旗。 	  韩红(空政文工团副团长、著名歌手):读者忍不住笑,笑完了又有点想哭。真想用一首歌表达出我这种感受。

编辑推荐

  《红旗下的果儿》:一部让人笑过之后又想哭的作品12年的成长记录.还没彻底年轻就已经开始老了。后王朔时代的“北京顽主”如果你喜欢崔健的《一无所有》、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你会更喜欢它——《红旗下的果儿》注释:果儿:1.果实的儿话音;2.指女青年,如:尖果儿指漂亮的女青年,苍果儿指不再年轻的女性,戏果儿指勾引调戏女青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旗下的果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0条)

 
 

  •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部12年成长的群像记忆,陈星的流浪孤独、张红旗的爱情理想、纯情流氓小北、高级女白领大眼妹妹、伪女权主义者陈木……主角们粉墨登场,在这个异化奔腾的时代里,上演了一幕幕诙谐剧。作者文字非常细腻娴熟,比如描写那如黄金麦田一般孤独的爱情;分析对白幽默信手拈来,比如蹲在派出所里警察和痞子一起听听相声;文中隐喻很是经典,比如对陈星那哲学父亲从一个馒头而引发出人性失意的思考描述……有人说,只要青春留在哪个时代,那个时代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代。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这一路或许你不曾有真正剧烈的激情,但相信你从未放弃过强烈的渴望。翻开它,这其中有着70年代的怀旧情怀,80年代的迷茫时光,还有任何一个年代都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无论是后青春时代,还是已步入而立之年,让我们翻开《红旗下的果儿》,字里行间中和青春来一次集体告别或缅怀仪式。社会呼啸着发展变幻,多姿多彩、喧闹嘈杂,却无法抵挡这一群人内心的孤独,他们拥有的只是蓬勃而又让人心碎的青春。  毫无疑问,读者会为这本小说而落泪、而触动,不仅因为它刚好填充了你心中某个缺口,而是当你翻开时,书中那些名词、场景、主角、情怀——激发了最美好时光中你那所有的思绪。
  •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是我喜欢的杜拉斯的话,也是我合上《红旗下的果儿》后,想对陈星说的一句话。陈星这个悲观主义的宿命论者,从我看见他的第一眼开始,就忍不住猜测他的情感走向。虽然那个时候他的身份还是一个流氓高中生,但他对张红旗的那份爱与执着,让他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坦白者。《红旗下的果儿》包含了出生于70年代、成长于80年代人的所有记忆,那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经历却是真实的。虚实结合间,让人产生一种时光逆转的错觉,仿若上一刻还在经历着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这一刻已然安宁地坐于窗台享受阳光的抚爱。而在这时光穿梭的旅途中,我们所遇见的,便是那样一个个妙人:流氓学生陈星与学习尖子张红旗,摇滚青年小北和高级白领大眼妹,女权主义者陈木与80岁的北大老教授……那些充斥着孤独、迷茫和颓废的青春岁月,囊括了每一个人的成长阵痛,真真叫人怀念啊!而在这些丰富而复杂的情绪中,最让人难以割舍的,便是那年那月遇见的爱情啊!那时候的爱情,总以一束自我感觉到的目光为开端,以制造事端为手段,而以忧伤离开为结局。那时刻感觉到的目光,便是初恋记忆的萌动,最美好的情感,或许便是那时候的朦胧。无疑,这种感应在互相维系着我们的主角陈星与张红旗。张红旗远在美国,却时刻感觉到身边有个陈星的美妙,似乎仍然可以时刻向他倾诉,虽然使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对于陈星而言,这种感应则要更加奇妙,他不仅通过文字来向自己意向中的张红旗倾诉感情,更是时刻感觉到张红旗的注视,而这种注视的感应使得他成为一个不会说谎的人,从语言到身体。而当他徒步于城郊的各条马路上时,当疲累将他折磨得只剩下呼吸时,这样的感应便是拯救他的唯一信念,让他将自己塑造为流浪于城市边缘的梦想英雄。当我们的身体还年轻着,思想已经开始老去的时候,回忆便成为捞我们出水牢的唯一法宝。我想说的是,《红旗下的果儿》确实满足了我对于回忆的所有要求。你还记得那年与你有着神奇感应、发生化学反应的人吗?你还记得那年从你生命中悄然溜走的青春岁月吗?你还记得那些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事与物吗?那些你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如今是否还存于你的眼中?坦白说,爱之于每个人,其功效是各不相同的。有人热衷此道,有人远离个中奥妙,有人依赖成性,有人日日如履薄冰。对你而言,爱又是什么呢?或许你的一生也从未遇见过一段激情四溢的爱情,但我相信,对此类情感的追求与幻想,在你的一生中也从未停止过。
  •   《红旗下的果儿》中的人物性格都有些特别,他们的经历和结局也都更是特别。男主人公陈星是一名不怎么合格的混混,他有着“暴走”怪癖和沧桑的心态,在性方面也有着令人啼笑皆非的精神洁癖;女主人公张红旗对爱情充满理想主义,生活中的不依不饶的较劲儿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星的铁哥们儿小北从音乐学院毕业没搞音乐,却搞上了高级女白领大眼妹妹,心安理得吃着软饭,把拳头、女人和艺术当补药;张红旗的B大室友陈木自诩为女权主义者,有同性恋倾向,每周都割腕闹自杀,最后却嫁给了80岁的老教授,沈琼再次出现,最终也只是迷茫……这一幕幕众生相,看似夸张,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人的缩影。
  •   除了书名,《红旗下的果儿》书中人物性格上都很有些特别,而他们的经历和结局也着实让人看着有几分别样的意味。男主人陈星同学,作为一名不怎么合格的混混或者说“顽主”,不但有着奇怪的沧桑心态,也有着“暴走”怪癖,而在性方面的奇异精神洁癖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女青年张红旗对爱情的理想主义先不提,生活中的较劲儿却让人有种对着空气拼命的无力感;流氓小北简直就是位捧哏,是陈星很好的“发小”,艺术没搞成,在生活各方面似乎却一直在兜圈子,找不到出口;最为戏剧性的,怕是那位看上去深爱纳兰性德的陈木同学,先闹同性恋,转一圈又闹自杀,最后又唱了出“梨花压海棠”的戏码;到了书末,沈琼再次出现,一次疯狂举动似乎想重新追求些什么,可临了却又只是迷茫……书中跨越了漫漫十二年,你在关注人物的悲喜之余,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大时代的变迁,也许你也会莫名伤感地狠狠骂一句,为了那“狗日的青春”。
  •   北京的乡土文学《红旗下的果儿》

    从王朔开始北京的青年形象就让人印象很深刻,后来很多新生代的北京作家都在写这些生活在北京的青年人,从小生活在大院中,父母们忙着工作,院子里面就是孩子们的世界。其实并不仅仅是北京有大院,当年几乎所有的城市中都有这样的大院,我的童年也是在一个有点类似的大院中度过的,一个院子中有几十个孩子,都在一起玩,父母都在一个单位,而单位就和居民楼隔着一堵墙,开始是铁栏杆,后来因为我们经常钻过去,进去玩,于是改成了院墙,可是我们依然经常跳过院墙,只有在那个大院子里面才是我们玩的空间,当我们放学以后进去的时候,偌大的院子里面除了几座楼房有看门的,剩下就都属于我们了。在哪里有探索不完的秘密。

    我先看过石一枫的《恋恋北京》感觉还可以,当时很多媒体都在推荐《红旗下的果儿》,就知道后面这本应该更能代表石一枫,果然《红旗下的果儿》要比《恋恋北京》好得多,我感觉这是王朔以后北京的乡土文学中又一部经典。

    主角陈星是个典型的北京胡同里的小痞子,陈星喜欢优秀生张红旗这并不奇怪,张红旗喜欢陈星也没什么,在童年谁距离你最近你就会和谁成为好朋友,谁是你的同学谁就是你的伙伴。在青春的时光里,你遇到谁你就会喜欢谁,这就是缘分,而且往往是越和你差异大的,你就越感觉神秘。于是小痞子和优等生互相产生了朦胧的情感。

    这就是爱情,没有原因,不讲道理,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当然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样的爱情往往转瞬即逝,我想谁都不会相信这样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红旗学习优秀,还是班干部,琴棋书画全面发展,人家以后是要上北大的,她的父母是高干,家里有钱,以后要出国,未来无比灿烂阳光,她生活的大院是首长们进出的大院。而小痞子陈星,学习不好,品行不端,什么都不行,以后上个三本就不错了,毕业就失业,在社会上混得好,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买房子那除非得彩票中头奖。这样两个人将要走的完全是不同的两条人生轨迹,只是在起点的时候有那么一点交集。这样两个人以后怎么可能会组成家庭,一起生活呢?

    可是就在这本书里面,红旗和陈星,一个优等生和小痞子,并没有发生蜕变,优等生依然是优等生,小痞子依然是小痞子,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有点另类,但是却总是扯不断,哪怕红旗出国了,依然无法放下。最后两个人终于终成眷属,这也许就是这本书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吧。
  •   看着石一枫的文字,就好像看着青春从自己面前汩汩流过。太多熟悉的场景,以为已经离自己很遥远了,但几个简单的字符,就把它们从记忆的故纸堆中拉了出来。记忆是时间的微笑,向你露出雪白的牙齿。当青春、爱情、迷茫、颓废、成长,抱在一起扑面而来时,我们就在时间的废墟上对视着。曾经的红尘种种,总有一些不能付于笑谈。就如陈星对于张红旗12年的爱情,让这个曾经的痞子学生,善良的一塌糊涂。而陈星与小北的友情,又让我想起了《江湖外史》中王怜花的《如此啊,好兄弟》在肮脏的街角/我们相依而眠/呼吸那么安详/如此啊,好兄弟。纵马跃过市场/怀抱心爱礼物/爱人那么美好/如此啊,好兄弟。在古老的村庄/我们漫步而行/歌声那么瘦弱/如此啊,好兄弟。并肩走出酒馆/双手扶住门框/阳光那么悠长/如此啊,好兄弟。在青春中,我们踏歌而行,遥望那一串《红旗下的果儿》
  •   应该说翻开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是因为这让我匪夷所思的书名——红旗下的果儿,按照封底注释翻译过来即是:红旗下的女青年。还真有崔健那首红旗下的蛋之味.读完全书后,只有一个想法,找一个陈星那样的男青年,跑一场12年的马拉松恋爱!世间什么是最可怕的?那必然是时间,催人忘却,催人遗憾,催人衰老……因此,这本跨越12年的青春成长记,字里行间的幽默诙谐背后,处处暗含“泪点”。混混学生陈星和三好学生张红旗默默相爱,而这爱情却注定了要为生活的琐碎而坎坷,可能打动人的却又是这种在风雨飘扬中爱的力量,正是这力量,让他们在分开5年中跨越大洋,依旧心心相应。
  •   一个“年代”意味着什么?代就是某个共同的命运,就是每个人都逃脱不开的共同的经历。这本《红旗下的果儿》是属于70后的青春回忆,这是一本青春小说,但绝非遍地恶俗不安感的言情小说。男主角陈星的倔强和孱弱,对应女主角张红旗的根正苗红和较劲,在我看来70年代的人是矛盾的,他们生存在80年代,青春留在90年代,或许还迷失在这个新世纪。他们经历着隐忍和等待,他们是柔和的,却又是慢慢向前的,就如同河流一般吧。黑格尔说:“一个人走不出自己的时代,犹如走不出自己的皮肤。”短短12年,已足以构建提一个时代,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   站在后青春时代去看《红旗下的果儿》,想起的是那句话:已经用半个青春用来检讨,却还要用整个人生去怀疑生命。看这本书时我哭了,哭在陈星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里,哭在张红旗寂寞的华尔街道上,还哭在陈木一次次割脉最终跳下镜湖的水涡之中……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你能和自己的那段青春和解么?无论能或不能,那都是最美好的时光。
  •   做为70后的人来说,听到红旗的名字不得不让我想到更早的年代,50年代或60年代红旗,爱党,爱军,爱民,什么的.可读过"红旗下的果儿"对石一枫一个抓住70年代尾巴的作家,不得不承认,他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
    平凡的故事,却是那时代的真实写照,想一想,故事里的人物,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爱情的追逐,历经了10年,故事的本身跨越了一个年代,不得不对人物的执着而感叹,记得那时候出国成风,身边的好多同学,朋友也相继走出"去",与此同时,好多的爱情的故事从此落 幕,为个自的人生目标而各奔前程.
    虽然陈星与小北都有点"痞",可他们"痞"的义气,也正因为每个人对爱情与生活的不同感悟,因此陈星与红旗,小北与大眼妹之间都选择了自己的爱情方式.陈星的爱是有境界的,正因为他的"痞",他选择的守望.守望那扇窗,守望那转身的背影,守望那份无期的等待.陈星总不自信的认为不会给红旗幸福,为此他总是躲在人后,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而十年的等待换来了一生的守候,我想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而书中更彰显了我本善良的深刻含义,正如河南人在学校低生下气的求学,与至杀人,到后来地震灾区的救人,都如此的生动,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震撼.这的确是一本让人笑过又想哭的青春记忆,而内容的深意却远不止哭哭笑笑这样简单,读后难免让人从心底对那个年代追忆!
  •   《红旗下的果儿》中的人物,主角和二号、三号固然都性格分明,不是感性的痞子、彻底的流氓,就是优秀的尖子生、世故的小白领,要不也是性格分明的女权主义同性恋。可是,当中最吸引我的不是他们,而是一些出场镜头不多,可是在寥寥笔墨中分外鲜明的小小配角。比如那个爱听相声的警察,比如那个暴起杀人的河南人,比如那个纯真的流氓古力。仅摘录一个片断,就足以证明我的这种说法。“对于这个寻常的流氓截钱事件,警察本来就不感兴趣,现在,张红旗的节外生枝更让他不耐烦了。他看看表,忽然哦了一声,赶紧打开了桌上的台式收音机。今天是侯宝林先生的专场相声回顾,警察很快听入了神,为早已笑过一千次的包袱多笑一次。而小北身边也响起了嘿嘿,嘿嘿的笑声。原来陈星也是一个相声爱好者。听到要紧处,他干脆缩进军大衣的领子里,闷声闷气地咯咯笑,肩膀抖个不停。小北感到这个场面太荒诞了:在半夜的派出所里,警察和犯罪嫌疑人一起听老掉牙的段子,而且还笑得那么认真。他看看陈星,又看看警察,茫然地眨眨眼。”
  •   《红旗下的果儿》提供很多种爱情的方式。有陈星和张红旗这样的马拉松型。你追我赶了十几年,分隔世界两头好多年,断断续续地暧昧着、美好着、憧憬着、坚持着,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柏拉图式的纯粹。有小北和大眼妹这样的激情型。两人结束各自的感情,多年之后再见面,一拍即合,一合即住到一块儿去。有陈木和老教授这样的老少型。女权主义同性恋陈木最终嫁给了80多岁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真真跌碎了众人的眼镜。当然,还有古力这样的纯情暗恋型。对大眼妹的执著暗恋,十几年不变,从小混混追成大流氓,唯有感情不变。对于这么纯情的流氓,读者真要掬一把同情的眼泪呢!这么多种爱情的方式,相信总会有一款适合您,不妨细心挑选一下吧!
  •   今年刚上大一,以前中学的时候就读过孔庆东老师的书,那时候好憧憬北大中文系啊。前几天去书店看到了《红旗下的果儿》,作者也是北大中文系的,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买回来仔细的读了。这个作者好幽默啊,讲的故事似乎就是我刚刚经历过中学时光,好羡慕那个张红旗,学习那么好考上了北大后来又去了美国。只是有点想不通,我虽然不讨厌那个陈星,但为什么他们就走到一起了。后来读到最后才明白,很感动,他们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那次地震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们好多人都是在那个时候长大的。只是我觉得故事还是太单调了和我过去看过的韩寒的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韩寒的小说很细致,但没有这个小说风趣,两个我都喜欢,不知道这个作者会不会开赛车啊?他应该毕业了。
  •   面对陈木频繁的割腕自杀,作者借小北之口说出了他对陈木的分析:“你们知道陈木为什么割了那么多回都没把自己割死吗?”有一次他喝多了,大着舌头对陈星和张红旗长篇大论,“跟手法绝没关系,只有一个原因:她根本就没想死。她这人最本质的特点就俩字儿:作态。你说她真那么喜欢纳兰性德吗?真是同性恋吗?真不想活了吗?统统不是,这些都是作态。这种小资产阶级女青年,太想显得卓而不群超凡脱俗太想和人民群众划清界限了,她们如此自恋如此渴望受人关注,所以才会奔撒哈拉、奔西藏,满世界披头散发地抽疯,而当这些伎俩都不足以自我满足的时候,她们就开始玩儿终极的——也就是玩儿命。并不渴望死,却迷恋于寻死的过程,通过寻死来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是陈木及我们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说这之中还有层次高低之分,就是有人真把自己玩儿死了有人纯属装装样子——陈木就是后者,更令人觉得可笑。这和泼妇有什么区别呀?泼妇也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上吊的时候打活扣儿。”开始只是感动于小说语言的精彩,人物形象的鲜活,看到这儿不能不感叹作者思想的深邃,对人性的分析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很值得一看!
  •   不能不好好谈谈的,当然还有张红旗和陈星的爱情故事。他们俩,先天就是两条平行线,但张红旗却那么倔强的让他俩相交——我觉得,他俩能走到一起,主要归功于这位爱情的大梦想家。因为陈星,始终卑贱而骄傲着,认为自己没有资格爱张红旗。从高中,张红旗就是班上最好的学生,顺理成章上了B大,进而去纽约商学院深造,去烧钱的投行工作;而陈星呢,天生的看不上本该约定俗成的事儿,不爱上学,不希得赚钱,只爱孤独的到处晃晃,跟朋友厮混在一起;但是,就是这样内心同孤独的两个人,跨越天壤之别爱在了一起。爱情,在张红旗那里是纯粹的神圣的,不受任何羁绊的,不必考虑陈星什么学历工作前程,不必在乎天涯海角,就是莫名其妙的在心里搁着陈星,虽然当他俩在一起时也仅仅是沉默着陪伴着。也许只有如这般优越的人,才谈得上绝然尘上的爱情吧?而现实中,我们的爱人同志,有几个没有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呢?《红旗下的果儿》其实是抓到了爱情的若即若离的,抓到了爱情的真谛。
  •   《红旗下的果儿》写了两代人,即我们这辈与父辈。以陈星、张红旗、小北为代表的我们7、80后这辈,对抗着陈星那落魄的知识分子父亲、张红旗那貌似开明的富贵父亲和小北那经历过战争的军人父亲。我们这一辈,年纪虽小,却经历了美国轰炸我大使馆、SARS、四川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众多有的人经历了一辈子也未必遇得上一件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我们展现了我们的风采,有我们自己的社会担当,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彻底改变人们对我们这一辈的观感。而5、60后我们的父辈,他们经历了战争和建国,经历了文革和动荡,他们的内心有着更多的不安定和惶恐,更有如陈星之父这样的,终身郁郁不得志,抱怨社会,抱怨政府,懦弱地以咒骂完成自我的人生。当然,我并不是否定我们的父辈,他们固然有他们的优秀,只是在面对重大社会问题时,很多人选择了抱怨,而不是面对。这是两代人面对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更是我们这个国家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而在这本小说中,更是将这种缩影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在两代人的对照中,最后的最后,都落在了“红旗”两个字上。
  •   迷惘如陈星,不太爱说话,对社会规定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缺乏兴趣,有时只想背着破帆布包独自一人“出去走走”,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孤独如张红旗,虽然觉得在父母描绘的人生蓝图上行进是理所当然的事,却又在潜意识里不停地抗争,而最后能温暖她的,只有属于她自己的那片理想化的爱情。颓废如小北,可以整天骂骂咧咧到处撕混,虽然曾经搞了点艺术,还搞过创业,但最后吃“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软饭”。空虚如陈木,可以信仰女权主义,搞搞同性恋,玩玩割腕自杀,但最后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主动要去信仰的东西,她似乎“被”自己内心的空虚信仰了。我一遍读,一遍被震撼到了。
  •   读完《红旗下的果儿》,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语境中有些不合时宜的词语——爱情!是的,我读了太多的小说,读了太多打着爱情的旗号反对爱情的小说——在这样的小说中,爱情不过是欲望的体面用语,因而,爱情要么成了资本的附属品,要么成了力比多的释放器,因而,这样的爱情,结果要么是一声轻薄的自嘲,要么是一声放荡的宣言,除了失败,还是失败。然而,《红旗下的果儿》却于不可能中创作了可能,在现代乃至后现代的语境中,建构了一种古典爱情——陈星与张红旗,一个游荡于大街小巷的非典型痞子,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丽女生,在爱情这间事情上,他们之间的距离,无异于牛郎与织女之间的距离——天河!然而,他们却凭着与这个世界不妥协的精神,苦苦坚守,愚公移山,终于感动“上帝”,架起“彩虹”,为他们架起了甜美馨香的爱情之桥!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这就是艺术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   陈星和张红旗之间,根本就不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而是“可能不可能”。在一般人看来,他们自然是没有可能性的。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就可以知道,他们完全是两类人、两个圈子的人、两个世界的人。再展望一下未来,答案就更清晰,也更残酷了……然而张红旗也曾梳理过自己的爱情观:她认为爱情就是爱情,和上什么大学、出不出国、以后变成何等样人——无关。只要看对了眼,双方有口气,就能爱。根正苗红的张红旗甩着马尾辫孤身奋斗在华尔街,内心却始终为陈星留下一个空间;民办大学的陈星东晃西逛无作为,南下闯荡也无法逃脱那双眼睛的注视,哪怕身下压着另一个女人……不管是什么样的青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生,谁也无法抵挡爱情的力量。最终,他们在不知不觉间相爱了……
  •   在我看来,全书在笑声和眼泪之上的不是爱情理想,也不是路途漫漫,而只是孤独。孤独有两种,有的是仗剑走天涯去寻找,有的是原地打转在重复。大多数人都是后者吧,固定的居所,稳定的工作,相对的人际,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靠谱的回事儿。偶尔少数前者的孤独,往往被贴上了“精神生活”的标签。可,无论哪一者,你都摆脱不了。陈星的孤独是懒得说话懒得思考,漫无目的的行走只是为了不去想事儿,哪怕这12年的爱情,他颓废是来自与世无争的没劲儿;张红旗的孤独藏在昂扬斗志的背后,奋进好学,努力赚前,和爱情较劲儿,这使不完的力量全来自那孤独;陈木一次又一次的自杀,同性恋也好,嫁给老教授也罢,为什么?缺爱缺关注,因为孤独;小北呢?艺术青年吃软饭,天真如孩子的秉性,柔软也忧伤的内心,都是孤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重风景,表层风光大不一样,而背后却相差无几。很喜欢这本书~~~~~~~~~~~~~~~~~~~~
  •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写的是青春故事,但主题只有一个,不是什么爱情也不是什么迷茫之类的,而是“寻找”。只不过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寻找的明确答案,对一本小说而言,明确将意义装入文字中是非常拙劣的手法,就像生活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但却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地在生活之内寻找这份意义。陈星寻找的是生活除了混口饭吃、发财致富这些事儿之外的意义,张红旗寻找的是将爱情视为至高理想回报的意义,陈木寻找的是怎么才能卓尔不凡一些的小资之病的意义……我喜欢的一部片子叫《半人间》,其中有一句话:人间太苦,成仙太难,不如活在半人间。对我而言,我的寻找就是半人间存在的意义。
  •   《红旗下的果儿》,这题目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文艺青年上山下乡那会儿的故事,可打开一看居然写的是八十后,着实有点意外。幸好主人公们上大学那会儿还有段不是下乡胜似下乡的生活,总算慰藉了我一下。

    总体来说,这本书不错,我喜欢。

    看到剧终在地震废墟上的红旗与陈星,我突然想说——苹果熟了,莲花开了,你们也该结果儿了。

    整本书,叙述了几段从青春期开始,到中年才露出端倪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的红旗与陈星,正如作者所说,完全符合香港烂片的剧情需要——本性善良不学无术的混混儿小子,优雅贤良勤奋上进的富家女儿,一个穷困潦倒败走麦城,一个收入颇丰海外归来——多不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可无论是看官还是他们本人,都知道这一对儿注定要结果儿的,也期待着这一对儿早日结果儿。这是港片曾经繁荣的魅力,也是纯洁爱情的魅力。

    但生活就是生活,生存压力、色欲熏心、走私贩毒、哥们义气、痞子流氓。。。不学好的陈星无奈的陷在淤泥里难以自拔,最终竟然阴差阳错的将红旗的弟弟送进了监狱,至此,每个人都知道一切都要结束了,而不是结果儿了。

    故事经历了非典的洗礼,又在5.12中升华并结束,是很动人的一笔。生性浪漫自由的陈星终日漫步,他从昌平出发,走向了爱情,又从北京出发,远离了爱情,终于有一天当山崩地裂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更神圣的意义,也从往事前尘中幡然醒悟。或许那场浩劫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感同身受,都不可避免的进行一场头脑洗礼。于是我们看到了废墟上红旗问陈星——如果我们有一个孩子,他该叫什么名字。是的,苹果熟了,莲花开了,你们也该结果儿了。

    如果给他们的爱情下一个注脚,我想那爱仿佛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是莲花吗?或许环境的芜杂才更能衬托出这段爱情的纯洁吧!
  •   2009年,12月27日,看到了《红旗下的果儿》。

    1月3号读完了。

    可不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从09年陪我跨入了2010年,陪我跨过了又一年的青春。

    学生时代的他们,走过叛逆、疯狂、痴迷、追求——追求一个现实中的象牙塔,爱情、事业、哥们儿、生活、金钱,又回到了现实,辗转中、迷离中、期待中,12年过去了。

    张红旗、陈星在一起了——他们在电影院相遇的那个情节,笔墨不多,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是经历了多少曾经才拉起了对方的手。漠然、期待、相爱、分开、牵挂、相守,这大概是刻骨铭心的流程吧。

    感谢这本书陪我走过跨年,让我可以如此沉浸。

    我的2010 ,刚刚开始。我的青春,有我来做主!
  •   世界变化很快,有个人停下来看看我们经历过的青春岁月,看看我们成长的12年,那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啊!而现在,石一枫所做的事情,就是带领着我们看看我们自己成长的青春岁月。当我们快步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就像陈星暴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经常会迷失道路。但是,偶尔停留下来看看,或许就会偶遇出来玩的张红旗,或者看到你平时无法见到的美景。看看《红旗下的果儿》吧!
  •   毫无疑问,你会为这本小说而落泪、而触动,不仅因为它刚好填充了你心中某个缺口,而是当你翻开时,书中那些名词、场景、主角、情怀——激发了最美好时光中你那所有的思绪。有人说,只要青春留在哪个时代,那个时代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代。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这一路或许你不曾有真正剧烈的激情,但相信你从未放弃过强烈的渴望。翻开它,这其中有着70年代的怀旧情怀,80年代的迷茫时光,还有任何一个年代都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   博尔赫斯说,记忆总是固守在某一个点。这个点就像是数学上的那个x与y轴交汇的原点,从此点出发,无论行走多远,总会在某一时刻或许多个时刻转过身去,回到原点,再从那时间隧道里重新寻找,继而重新出发,走下去。《红旗下的果儿》这个故事就是从陈星的17岁开始的,而这个时间,也是他这一生的原点。从17岁那天的小痞子的打架截钱事件,到12年后废墟上与张红旗的对望,在我看来陈星东走西晃,又或者是南下深圳的荒诞闯荡经历,不过是一次次寻找自己最初那个坐标轴的原点罢了。生活在别处,在原点处,有些意思。
  •   关于《红旗下的果儿》,我最感兴趣的是以陈星和张红旗为代表的80后一代的精神成长史,特别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之源,因为,没有这样的动力之源,我们无法理解像陈星这样曾被人们普遍视为“垮掉的一代”的小痞子,和张红旗这样也曾被人们普遍视为温室里的花朵的“小女人”,是怎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因为,正是这些原本被视为中国历史发展阻力的人,在中国大使馆被炸时,在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时,在汶川大地震哀鸿遍野时……伸出了自己稚嫩却挺直的双手,托举起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   如果非要对号入座,我觉得我比较像书里的小北吧?念了艺术学校,却不务正业的开了酒吧之类,身边也有一个类似陈星这样的沉默的哥们。不过,我没有遇到愿意让我吃软饭的大眼妹妹。这小说让我看得直起鸡皮疙瘩,这不说的就是哥们和我吗?尤其穿着军大衣咧嘴军靴敲诈小孩,吃人家的面不给钱那段,简直绝了。一直觉得自己的青春特荒谬,也特有趣,所以我没考取好大学我也不后悔,就像张红旗那么好的家境、学历、工作等等,她爱的始终是沉默的,可能不太被社会主流所肯定的陈星。我觉得主流价值观不一定就是好的,是对的
  •   这本书和去年看的那本狼图腾剧情起伏程度正好相反,狼图腾是后半部分不怎么好看了,有点像看三国5虎都归西后的样子。这本刚好相反越到后面越精彩,而且这书解决了我一个困惑: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喜欢或者深爱一个人一定会为她/他努力,最常见的就是男的拼命赚钱给他幸福,女的就是拼命学家务类的知识尽量把家弄的完美。看完后,我觉得两者不是必然联系,陈星一直是喜欢张红旗,书的开局一直描述是暗恋着,但他不努力,他的生活观是自由,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人,纯粹的简单、简单、在简单的那种格调。他觉得拼命赚钱只为身上光亮、引人注目不值得,当然他不是个偏执逛,他知道大多人喜欢这样,而且把这个称谓成功,他理解,所以他和小贝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但正因为这个生活观和大众的爱情观相悖了,所以他一直默默的爱着,从未想过任何女人,最后作者很仁慈,红旗还是和他住在了一起,这里有个地方很关键,就是女方的父亲是个王朔版的父亲,有一句话很精彩:我们家没有那套规定。(指有车有钱有房),正因为这个父亲和主人公的沟通,才给了他最终拿起电话向红旗提出了婚姻。 真的很不错,谢谢这本书,让我重新对星期天充满了乐趣,让我爱上了单车,也终于明白我以前一直暗恋8年的女孩当初是真的喜欢,只是我没有陈星运气好,呵呵。
  •   张红旗对陈星笑了,笑得灿若桃花。他们已经认识了12年,这期间,她对他视若无睹过,横眉冷对过,含羞垂首过,沉默无语过。但她从来没有如此美丽地对她笑过。在这一刻,张红旗觉得自己是一个女人了。12年的坎坷经历,12年的悲欢离合,12年的心灵相伴,12年没有风花雪月,12年没有惊天动地……他们的爱情超越时空,超越世俗,纯净而又美丽……太喜欢这本《红旗下的果儿》了
  •   故事读的有些上瘾,甚至不乐意停下眼而过来写两句。陈星和张红旗书中注定的要谈一段恋爱,但是他们的恋爱好另类,好像一部默片:两个人不需要说什么话,仅仅是在昌平广袤的田野相间走走、看看落日阳光就心满意足了。他们的爱情,真的从冷场开始,会以冷场而告终么?然而在他们心里,“爱情可上天揽月,爱情可下五洋捉鳖”,“爱情波澜壮阔,爱情荡气回肠”。张红旗想的没错,谈恋爱未必都是千篇一律的吃饭说话看录像,两个人默默陪伴着也挺好的,总之,谈自己的恋爱,让别人说去吧。41.麻木地度过了我的青春不怕矫情地说,这本小说真像一根针,刺痛我内心最脆弱最柔软的地方,看完后真的觉得自己失魂落魄的,其实可能是在感叹自己的青春太按部就班了吧?还不曾叛逆过,已经被匆匆推上了人生的正轨,就连工作、婚姻的选择似乎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当然这也和我一向四平八稳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吧,我不喜欢冒险。看到这本书其实很偶然,在同事那里翻了几页之后就停不下来了,我很想重新活一遍。
  •   作者将张红旗和陈星大学时代的恋爱描述成一个“黄金时代”,那也是陈星和张红旗所开始的真正恋情。可,在我读起来,那期间充满的却不是风花雪月,字里行间透着却是满满的压抑。陈星就像光阴故事里的你我们,熟悉又陌生。他是迷茫的,而这种迷茫让他痛苦,他总在路上茫然的长途跋涉,仿佛下意识去找寻人生出路。可他一无所获,除了他疲惫归途中最后看到了张红旗——“陈星目瞪口呆,他看出来,张红旗已经在这儿等了很久”。陈星似乎找到了他的路,并为此感到“狂喜”。他的每日行程变成了从学校到B大的往返,短短的相见时光却让单调旅途变成了朝圣一般。这感受让故事之前的压抑一扫而光,让心变得温暖幸福起来。“她和他真的在分享好时光。金色的张红旗被这个时刻感动了,她低下了金色的脸,几乎滴下几颗金色的眼泪。”若故事就此打住,这也许就算一片美好的爱情童话了。但事实呢?“他和张红旗之间,根本就不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而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不再剧透了,超级吸引人。。
  •   经常阅读这样的故事,感受这样的语言,我认为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儿,江山代有文章出,此书以一树新世纪的果儿畅想了红旗。读者忍不住笑,笑完了又有点想哭。真想用一首歌表达出我这种感受。书中内容酣畅淋漓,充满流畅的语言,激情澎湃,贯穿始终的爱情主线回肠荡气,非常感人。如果你爱王朔、爱冯唐、爱崔健、爱阳光灿烂的日子,你定会爱上这本书;带劲儿的文笔、有味儿的故事,熟悉的场景,贴心的情怀,让你无法不被打动;本书脱离了市面青春文学的矫揉造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本书所属类别是目前最为活跃的方向——爱情、友情、理想、现实、成长,这些元素有强大吸引力。
  •   这个作者挺单纯的,看着老油子一样的讲黄色笑话,其实过来人都明白,这小伙子还是很重感情的。小说中的青春、爱情、迷茫、孤独、颓废确确实实的是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和感受。一晃我们这代人都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不能再冒充年轻人了,再看到这种还得着青涩的小说很是熟悉并感慨。张红旗、沈琼、小北、陈星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中间,那么近那么远,那么熟悉而又那么陌生,不经意间,那些故事都尘封在了我们的记忆中,黑夜里像一朵朵灿烂的花朵绽放在我们内心深处伴随着那些早已经流不出来的滴滴眼泪。
  •   看《红旗下的果儿》很是酣畅淋漓,作者石一枫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堪称当代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相对于现在流行的那些同阶段作家,很多跟他基本就不是一个段位上的。能堪堪相比的,大概也就只有韩寒其人了。其他的,不是太装文艺就是爱炫耀,要么就是拿肉麻当有趣,一把年纪还装嫩。看书上石一枫的照片,并不是那种帅哥级别的人物,却自有风流,一看就知道是《果儿》的爹,那气质,典型就是一陈星的升级版本。谨向构思出如此煽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和纯美情怀,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驾驭着十二年的时空跨度的石一枫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红旗下的果儿》用大量的心理描述勾画出了,陈星的自卑内心活动,其实很早就喜欢上了张红旗,却因为一些世俗的衡量标准望而却步,这与高傲的张红旗不可一世的自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一个基本矛盾。看着书,我是无比着急地想帮着做点啥。
  •   《红旗下的果儿》就像一张脸谱,把我们这一代在翻滚年代中的青春侧脸都截取上去,然后舒展开来让我们一张一张的仔细欣赏和慢慢品味。看这些拼凑的脸庞感觉,似乎不像是青春的赞歌,却像是青春的挽歌。就像陈星和张红旗的那个金黄色的下午,虽然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欣欣向荣,但却有点隐隐的不安和小小的哀伤。那是秋天色调带来忧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   周末去杭州参加完同学的婚礼,回来临上火车时买了一本《果儿》打发时光,开始看的时候我憋不住一阵阵喷笑,可看到后来我却流泪了,可能别人都以为我神经有问题。书里的那种气氛就那样慢慢地浸入你心里,我为陈星和张红旗落泪,为他们的爱情,也为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内心的孤独与渴求,我伤心地哭了,又好像是在哭我自己。
  •   陈星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他有多么的爱张红旗,而张红旗也以如此,一开始觉得两人感情开始的有点莫名其妙,陈星甚至还因为学校里说他跟张红旗的流言蜚语而去追求另外一位女生。男女主并没有什么交集,不免一开始让我有点郁闷!觉得男主一点也不喜欢张红旗,甚至不如小北那种赤裸裸的表白跟完全身体上的满足。
    一直看下来,看到陈星跟张红旗因为一次偶遇开始交往,看到他们交往两年却没有半分亲密。觉得陈星跟张红旗是否真的不太明白自己内心的感受,交往错了对象?看到张红旗刚到国外的第一个晚上陈星就提出分手,觉得男主真的对女主感情不深,正如张红旗说的那样他们交往一直好像都是她在迁就,在讨好陈星,陈星甚至连句完整的话都吝啬说出口。看到张红旗每天一封信的给陈星写。心里好酸,被张红旗的痴情给感动着。觉得她真是剃头挑子时一头热,碰上这么个冷面冷心的人
    可是看到后面,陈星再次“阳痿”于前度女友沈琼面前时他才发现自己一直阳痿的原因是因为心里一直有着一双眼睛在无时无刻的看着他,那双眼睛就是张红旗。看到陈星在深圳也给张红旗写信。看到陈星看到张红旗回国后被男人送回家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哭着走在路上,看着陈星终于见到五年里张红旗写给他的近十万字的信件痛哭失声时,看到陈星终于鼓足勇气去找张红旗,在电影院默不出声拉着她的手就走时,看着陈星终于拥着她,吻着她时,才如陈星自己恍然醒悟一样,原来他一直爱的不是别人就是她。所以他不敢轻易的碰她,不敢耽误她,他才选择分手,因为觉得自己是那么的配不上她。
    一场12年的纠缠爱情终于在大地震面前有了完美的结局,我悬着的心也跟随落了地。
    看完整本书,不仅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就像张红旗跟陈星多年后仍然记得他们相恋的那一天,周围的世界都是金色的,闪闪发光!
  •   看石一枫的文字,就像是在看一部80后的小史诗。80后这代人已经不再是孩子,他们经历了从幼稚叛逆到思维不再简单的复杂跨越。而《红旗下的果儿》,写的正是80后这代人从人格刚刚形成到逐渐成熟的这十二年。80后是不得不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已经逐渐成长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各种突发的社会状况面前,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人们开始看到不一样的80后,对待他们的眼光也由此转变。当小说的主角陈星出现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时,我的眼泪瞬间崩溃。这是多么可爱的人物阿,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真阿!
  •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每晚都看到凌晨2点多,昨晚看完了,真的是带着笑和哭看完的,最后的场景停留在张红旗面对抗震救灾中的陈星,两人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确看这部书,越往后看越入戏,随着陈星的发展轨迹而起伏跌宕,的确在80后的心中,那个80年代是出流氓痞子的年代,而且我们的心中多多少少也都有些相当痞子的下意识,陈星为了张红旗改邪归正,也为了生活离开了北京去了深圳打工,又回到北京开酒吧,最后跑去四川救灾。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感受得是陈星和他的那帮子哥们的生死生活,但是你却可以看到书中写道的其实是一部从1996-2008年中国大事件记实录,只不过作者把这些大事件通过小人物表现出来了,从1999年的南联盟使馆被炸到21世纪初的酒吧文化达到鼎盛,再到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随着中国大时代的往前推进故事中小人物的发展。写的很深刻,也很能抓住80后的心灵,让人产生一种共鸣。的确是本好书。非常值得一看。
  •   陈星是个操蛋的人。小北是个操蛋的人。还有一群操蛋的人。孤傲不羁、不务正业的陈星,偏偏与风情万种的小女人沈琼、学业优秀无可挑剔的张红旗发生了两段“不可能”的恋情。满口“你丫”“这孙子”,对“婆子”有无限兴趣的小痞子小北,先是与有“同性恋”倾向的陈木发生了一段感情,接下来又老老实实地吃起了“回头草”大眼妹妹。自嘘“女权主义者”“同性恋”的陈木,同性恋未果,异性恋不成,自杀未遂,最终嫁给了父亲的导师、一个八十岁的国学大师……操蛋,操蛋,还是操蛋。
  •   这真是一本让人感到况味复杂的书!在长达12年马拉松爱情故事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时代的躁动喘息和青春的迷茫渴求。书中的年代背景应该是在1996-2008年间,正是我们所经历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稍许一个不留神就会被时代所抛下,甚至悄无声息地碾成碎片。而在这个新时代的起点,却偏偏是将传统彻底割裂的空白。完全伴随新时代成长起来年轻人们,在物质现实与精神理想双方面都要经受压力与磨难。而上述所有感慨在《红旗下的果儿》这本书中,却以一种特别方式表达出来。
  •   现在讨论青少年亚文化的时候,通常愿意用70后、80后、90后这样的断代法来评述每个年龄段不同的文化表征。实际上深处其中,各个年龄段内部也有着许多的不同,就像《红旗下的果儿》中的陈星、张红旗们一样,他们这些80年代最初几年出生、现在接近而立之年的男女青年,和同是80后,但尤其是8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们比起来,有着迥异的人生。这书,我觉得70后、80后、90后都应该爱看,而且还能看出不同的滋味来……
  •   几位主人公的爱情及生活经历堪称,爱情坎坷、生活饱受艰辛!一个有着正义感和责任心痞子学生陈星,和名牌大学根正苗红的张红旗不知不觉地相恋12年。志同道合的痞子哥们小北毕业于音乐学院没有搞音乐,去搞上了女白领大眼妹。。。。。。。。文章很煽情,语录很经典,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使我又哭又笑。
  •   《红旗下的果儿》纪录了1996——2006年间的情怀与事件。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的事情,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真实经历过的;他们拥有的情怀,都是我们当年曾经拥有的。看书的过程,就是一趟回忆之旅,在那样熟悉的场景和情绪中,温习着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这一代人,带有一种情感的普遍性,那就是还没彻底年轻,就已经开始老去。当我们都在精神的困境中挣扎突围的时候,当我们为了青春期的叛逆还在自我忏悔的时候,石一枫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精神坐标,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情景中,寻找到自我精神的最终出口,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   《果儿》里描写的那些痞子世界对我来说非常陌生,但因为这本书实在好看,我一口气就读完了。我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我心无旁骛顺着家长老师的指引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可世界慢慢向我呈现了另一幅面孔,我时常觉得我就像一个傻子,外面的世界很嘈杂,我完全无法适应,有时甚至绝望。《果儿》好似像我道明了某种真相,在绝望的同时,陈星与张红旗的爱情给了我微弱却深刻的温暖和希望。
  •   因为很多爱情故事都是两个人很明确的,我爱你,你爱我,要相恋。但红旗下的果儿里面两个人一直好像是两条线上的,而且也没有那么好像刻意地要去相恋,结果就推到人本能那儿去,张红旗她也可以有很多很多选择,在这个时代,按一定的物质的标准,按现在世俗的标准来说,她本来就不应该选择陈星,但是他们俩最后能走到一块,我就是被这点打动的,就是因为他们俩是挣脱了一些世俗的东西了,最后走到一块
  •   这本书让我想起我的大学,我的高中,总之就是我的亲身经历。刚好和张红旗陈星他们一届,1998年考的大学,比陈星好一点,比张红旗差很多,一所不入流的二流本科。看书时觉得非常亲切,可能我的成长环境和陈星差不多,以前一直不爱念书,我们那个年代刚好是古惑仔最流行的年代,虽然我还没坏到上街去敲诈小孩,但和老师吵架、和同学打架却是少不了的,所以我能考上在本省还说得过去的大学,老师们都大跌眼镜。我觉得同龄人不妨都来看看这本书,真的就会想起自己的从前,青春啊什么的。非常真实。让我伤心的是,我也喜欢班上那个文静白皙的姑娘,只是和张红旗不同的是,她出国之后就不回来了。看到她寻找陈星的那一幕幕,想着她的国家的星条旗飘飘,眼泪都掉下来了。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啊?
  •   我最喜欢作者对两位主人公的爱情进行的描写,一看就是高人之作,把作者的履历一查,果然是高人之作……在张红旗身赴美国后,陈星孤独、迷茫与颓废。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异国他乡的张红旗,时刻关注着张红旗的境况,似与她有心灵感应。她的快乐与忧伤,都牵动着陈星的心。纵使这个社会多么变幻莫测、多么嘈杂喧闹,而陈星对张红旗的这份真挚爱情却始终不渝,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我被陈星对张红旗这份意味深长的爱情所深深感染,为之动容。
  •   在青春里,我们不懂做爱,不懂泡妞,不懂谁人之心,我们不懂生存规则,更不懂世间潜规则,我们道德感低下,偶尔还善恶不分,但我们娱乐至上,娱人娱己。但岁月照顾我们的孱弱和无知,因此给予我们无限可能的机会,我们努力犯错,再而努力弥补。可,又是谁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变成了最后的一次次不了了事?我很喜欢《红旗下的果儿》,里面有一个和我一样不了了事的陈星。
  •   陈星永远“在路上”:他奔波在北京的小胡同里,他奔波在昌平的土地上,他奔波在南方的高楼大厦间,他奔波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在这样的奔波中,他摆脱了无聊,告别了幼稚,迎来了青春,迎来了责任,也迎来了爱情。张红旗也永远“在路上”:她奔波在纯粹的中学校园里,她奔波充满青春的激情与现实的挑战的B大校园中,她奔波在异国他乡冰凉的土地上……在这样的奔波中,她告别了依赖,告别了迷茫,告别了彷徨,迎来了青春,迎来了责任,也迎来了爱情。他们永远“在路上”,最后,他们在地震灾区的天塌地陷中,告别了脆弱,告别了彷徨,告别了孤独,迎来了精神的成熟,迎来了情感的坚韧,更迎来了一个民族的强力崛起……
  •   好久没有小说能让我那么痛快落泪了,有点抑制不住,最感人还是那份纯洁的爱情,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不与任何物质挂钩,只是单纯听从内心的呼唤,伟大的爱情战胜了一切,这话我写出来都觉得俗不可耐,但静下心来想想其实真的很美,只要一直两人有那种内心的感应,哪怕是两个永不交织的平行线,都会相信一定存在一个第4维的空间让他们相交,陈星和张红旗给我就是这种感觉,我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张红旗,sorry,我又忍不住了,谢谢石一枫,我真的感觉看了这小说,让我多年的心结找到了一个出口。
  •   似乎和时间有关的小说,都是让人感伤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试图通过回忆、记录复活过去。《红旗下的果儿》记录的是12年,记得的是一群人的青春暗影。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小说,颓废和抗争,隐忍和渴求,生与死,爱情与分别交织在一起,让那12年构成一个个漩涡在体内回旋,因为它触动了逆流时光中的那些值得纪念的碎片。如果你喜欢《追忆似水年华》,你也会喜欢《红旗下的果儿》。
  •   语言蛮幽默的,超喜欢陈星在派出所里和警察一起听相声的那段,还有陈木大闹校卫室的桥段。很羡慕陈星有小北那样的铁哥们。上帝大伯啊,也给我个小北和张红旗吧,或者两个小北也成。
  •   张红旗听着听着,却又不知不觉地流起了眼泪。过去,她也觉得自己的名字有点儿古怪:都什么年代了,干嘛叫红旗呢?其实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祖辈和父辈将他们定义为昂扬而积极的一代人。老一代一定经历过许多悲伤和迷惘,所以希望下一代不悲伤、不迷惘,可是他们却没有做到。她好奇地想:假如她有一个孩子,会给他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她希望她的下一代是什么样子呢?是啊,不管是张红旗还是她的爷爷,对下一代都寄托着希望,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子?然而,一代人不是一代人的翻版,一代人不是一代人的演绎,一代人更不是一代人的延续!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他们都会拥有打上时代烙印的人生、青春、理想和爱情,在这本书中,让你看到的是这一代人别样的青春和爱情!
  •   我如陈星这么大的时候,正是魔岩三杰盛行的年代。超喜欢何勇的“姑娘,漂亮”,尤其是最后一句,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用吼的那样嚎出来,觉得特得劲。其实那时候,心思还真没往这边去,只是觉得带劲。回头看看,感觉也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社会越来越现实,于是像陈星这样单纯的痞子就越发显得可爱。他很少去想,因为社会已经断了他想的念头,他对张红旗的念想自己也觉得会是一种拖累。也许,他的耳边也会响起这首“姑娘,漂亮”,只是,我们已不能像从前那样畅快地喊出那最带劲的一句。
  •   作者将他们大学时代的恋爱描述成一个“黄金时代”,那也是陈星和张红旗所开始的真正恋情。可,在我读起来,那期间充满的却不是风花雪月,字里行间透着却是满满的压抑。熟悉又陌生的陈星就像光阴故事里的你我们,他是迷茫的,而这种迷茫让他痛苦,他总在路上茫然的长途跋涉,仿佛下意识去找寻人生出路。可他一无所获,除了他疲惫归途中最后看到了张红旗——“陈星目瞪口呆,他看出来,张红旗已经在这儿等了很久”。写得帅呆了,大家一定要看啊!!!!
  •   《红旗下的果儿》,即《天堂向左,深圳往右》、《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之后的又一部描写80后年轻人的青春回忆的一本力作。小说是丰富多彩的,是最自由无羁绊的,应该有各种样式和形式,只要能独树一帜,就是好小说。而一枫在自己独有的样式中,确实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小说总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而当掩卷时,总会在快感消逝之后涌上莫名的空虚,而这,或许正是他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现在文坛上到处都在寻找“好看小说”,但真正好看的小说并不多,一枫的小说可以说是真正“好看”的,就故事的流畅与语言的快感而言,他的小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与那些既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的小说相比,一枫小说的“好看”令人耳目一新。
  •   我总是不愿意相信爱情,总是觉得爱情是五分钟的热度、三分钟的冲动。要与一个人携手到白头,朝朝暮暮只对着相同的容颜,那得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阿!可是陈星和张红旗的爱情,却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观念。他们身在异地却始终心系对方,他们同时写下给对方的信件,却从来没有收到对方的,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继续写作的热情。他们心心念念,都只有对方。在这个世界上,对方就是他们各自的唯一。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可以如此坚守如一呢?这让人艳羡的爱情,是真实的青春故事啊!
  •   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沧桑、理念的更替、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所有这些都会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统统发生,让你措不及防又乐在其中、心旷神怡又黯然神伤。陈星、小北、张红旗记录着我们的年轻岁月,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与已不再年轻的我们有关。
  •   这不只是一本风趣的书,除了王小波语言一般的智慧,还有那微末的动人之处,张红旗孤独为爱情而努力打动了我内心的柔软。这一群折腾和晃荡的青春记忆,材料是恶搞的,可内核却是真实的,甚至是残酷的。这残酷并不坦率,因为叙事在幽默中缓慢前行,除了爱情的流逝与迭起让人看到时间马不停蹄的逃循。而恰是这隐藏其后的残酷,才是真正的逼人之处。小说从1996写到2008,走着走着,我们起初都是个孩子,然后就老了,一回望就发现青春的尾巴早已失去,作者从过去写到现在,落笔却在未来,只是谁的未来也没有什么不同。
  •   很久以前,我们把自己分为好生和差生。可是,真是这样吗?多年之后,我们终于明白,成绩并不是判断优劣的唯一标准,混得好的也不一定曾经是班里的前几名。只是,当我们终于有勇气跨过成绩的标杆的时候,许多东西都离我们远去了。石一枫就用一个12年的成长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小混混陈星和班长张红旗是绝对不可能的两类人,然而,经过12年与时间的赛跑,经历过大洋两岸的分离,经历了SARS,尽管现实条件仍然是一道鸿沟,但心灵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小。可惜,当我们学会用心灵而不是成绩来划分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年轻,自然也不再有陈星、张红旗般的幸运。
  •   从一个时代写到一群人,又从一群人写到一个时代。小说的主人公陈星和张红旗的爱情,原本以为是一个俗气的故事,哪知看完了这个故事,却发现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种别样的爱情,一个别样的年代。看似平淡的背后,却有一份让人酸酸的感动!
  •   《红旗下的果儿》描写的是70年代出生、80年代成长、90年代迷茫的这一代人的成长感情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作者笔法粗犷中不失细腻。描写的各种场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对于出生在70年代的我,读起来感觉回到了当年,身临其境,好像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引人入胜,非常吸引我,一口气就读完了。感叹时光的流逝,感叹青春的美丽,感叹我们应该珍惜一切……
  •   石一枫的小说《红旗下的果儿》,力图写下“中国80后的史诗”。而所谓“中国80后”是指这样一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于西方世界有着更为全面的知识(据说是中国历史上外文平均水平最高的一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产儿,他们对于自己的文明更有着超出前人的自信与从容(因而是最懂“人情世故”、最尊老爱幼、最讲求“公平竞争”、最互相团结的一代),他们是共和国历史上的“黄金一代”。但是就是这代人现在在承担着整个社会最大的责任,什么一对夫妇要赡养4个老人,等等,卡奴房奴,也都说的是这代人,小说很好看,没这么沉重,但很有社会意义。
  •   我觉得陈星张红旗他们的爱情才是爱情,他们有过的青春才是青春,和他们比起来,我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单调,也许太安全的人生真的缺乏兴奋点吧,就像我朝九晚五的工作和早早圆滑世故又循规蹈矩的男友一般,安全又有点乏味。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我对他没感情,要不也不会答应他的求婚了。说这些话,也可能是待嫁之前的最后的惆怅吧?如果以后我有女儿,我还真不介意她就是张红旗。
  •   陈星——流氓学生,爱打架、闹事的“坏男孩”和张红旗——学习尖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女”,二人的背景南辕北辙,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后,最终走到了一起。通读全书,我觉得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陈星用细腻的语言来向张红旗倾诉自己的感情,看得我浑身发颤,太感人了
  •   呵呵,有点中国版的《在路上》的感觉,只是陈星没车,只能用腿丈量着昌平的大地,也没法用大麻来麻醉自己。相同的是,他们都在用独特的方式书写自己的青春。垮掉的一代最终并没有垮掉,而当年的陈星们也终于掌握了话语权,可以津津有味的来看这本《红旗下的果儿》
  •   《红旗下的果儿》要拍成电影的话,导演一定是姜文,陈星的话就让耿乐来演吧,我至今还记得耿乐在《开往春天的地铁》里大口吃着白米饭倔强的神情,这神情和陈星一定很像吧?我甚至将电影的剧照都想好了,一个瘦高男孩背着破旧帆布书包,离开哄笑的人群,满不在乎的背影随着镜头拉开,直到XXX号国道的尽头,这个海报是深蓝灰白色调的。如果要给一个镜头的话,那就让画面逐格,路途还在前方,而无论在
  •   很多人说,爱情无非两种模式——互补型或者同类型,有人说互补的两个人在一起更能够迸发激情,也有人说同类型的人才可以志同道合的一条道走到黑。而小说中的男男女女们,也没有逃过这个真理,其中便以陈星张红旗与小北陈木这两对小情侣最具代表性。
  •   表面读起来,完全是一个不靠谱的故事,小流氓陈星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与杰出女青年张红旗们有任何瓜葛。一个自幼不务正业,民办大学毕业的无业游民居然鬼使神差的与一路三好学生、北大海归白领走到了一起。这既不符合时下小资们的布尔乔亚情调,又没有波西米亚似的唯美浪漫,乍一看,简直大煞风景,放在畅销小说区中显得那么的另类和不协调。但就是在这样一部不谙风情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80初一代的怅惘和成长。
  •   在如今的环境下,想要写一部青春小说是很有风险的,因为写的人太多,读的人更多。“青春”已成为一个被包装得快要烂掉的符号,满书架的青春小说也已是饱和的文化生产,然而不得不说《红旗下的果儿》还是让我的眼前一亮,让那些取悦大众的无病呻吟的小说见鬼去吧!
  •   朋友给我推荐《红旗下的果儿》是一本很赚眼泪的小说,我迫不及待地从网上订购了,打开后,果然如此!最吸引我的就是小说的语言,痛快、到位、淋漓尽致、一针见血……说痞子也好,说流氓气也好,这就是作者石一枫的风格。小说中的人物,还有关于人物的故事,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而这个时代,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岁月……
  •   它用艺术的辩证法,用陈星这个三无人员成为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言人,以否定红旗的方式产生了红旗下的果儿,是一种真正的底层文学。不错的小说!
  •   当我在小说结尾看到张红旗的爷爷在意识混沌之时说出之所以给张红旗起这样的名字的原因——那时候,张红旗的父亲这个“红旗下的蛋”正迷恋欧风美雨,老人家想到红旗还要打下去,于是就被孙女起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时,我突然想,这是精神的隔代遗传!这遗传,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由来,从而也知道了我们的未来。或许,这就是“红旗下的果儿”的深意之所在。
  •   虽然我是女生,但一点不妨碍我对她的喜欢,我好希望自己能有几分像她就好了,她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女生,聪明冷静,理性却不失激情,对待爱情始终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对陈星的爱情每每让我唏嘘不已。这么优秀而美好的女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很容易喜欢的吧?觉得作者安排的结局非常煽情啊,让怀有身孕的张红旗在地震废墟上寻找最心爱的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问陈星要给孩子起什么名字。如果我是陈星,估计当场就热泪盈眶了吧?
  •   忽然之间才发现,就连80后的青春也快他妈的点完了!我们已经年轻过了?我们怎么从未发现!就如书里的人物命运那般,在孤独和迷茫中,在与这个世界的较劲中,我们慢慢地成长了。或许你可以痛快地和小北一起大骂一句“这操蛋的生活”!但正是因为这操蛋的生活,让你我在我们自己的青春里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悲欢爱,贪嗔痴,喜恶怒。因为或许到了你真正长大的那一天,会有另一个张红旗问你:“如果你有了一个孩子,你觉得他应该叫什么名字?”
  •   男主角陈星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但我很喜欢。他健壮的体格之下,却有着一颗孤独而脆弱的灵魂。他的灵魂是孤独的,父母把他当作异类,同学也把他当作异类,一度成为他“马子”的沈琼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与众不同的异性来欣赏。即使跟张红旗在一起,他仍然是孤独的,因为他几乎找不到自己与张红旗的任何相同之处。还好他有一个“同党”小北。一旦与小北“掰了”,或者离开了小北,他就是能成为一个孤魂野鬼,只能在阴暗的街头或肮脏的国道上毫无目的地游荡。
  •   主要人物的原型依稀有我认识的一些人的影子,写得很好,开头很好,中途平淡,快到结局又是高潮迸发,结局很有画面感,感觉能拍成影视剧。
    人物的个性非常突出,确实有一些像张红旗一样根正苗红品学兼优的孩子,最终选择的对象确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的高学历海外背景穿梭于cbd的金领,她厌倦那样和自己一样的人,陈星那种专一又不爱学习的酷哥才能让她们心动。北大的几个大事件都贯穿小说,想象当时发生那些事时,自己又在干什么呢?有没有和小说的主人公擦肩而过呢?回忆难免感伤,感伤时看到美好的文字就会感动,就会牵挂!支持作者,以后有机会见面的话谈小说、谈校园生活时就有喝多话可以说了。
  •   爱情一直是小说电影中永恒的话题,它仿佛寄托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在生活中对它的谈论也那样让人乐此不疲。《红旗下的果儿》是部群像记录,而爱情则是这12年的时间线索。抛开作者石一枫对故事娴熟巧妙的构建,和他那让人捧腹大笑的语言风格,书中打动我的,首先是那份不靠谱的爱情,诚心力挺一下。
  •   在这个痞子陈星与好青年张红旗的恋爱的故事里,我被陈星的纯情深深打动,陈星没想那么多,但他的身体却异常忠实于自己,因为心里揣着一个心爱张红旗,他的身体就和别的姑娘干不了那事。这忠诚是最实在的忠诚,这样的痞子我喜欢。
  •   一边读我一边不能自已。陈星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只有繁华的黑夜和没有尽头的国道才能掩饰他内心的孤独。张红旗也是孤独的,在偌大的城市没有一个朋友,陈星与张红旗的恋情,就是两颗孤独的灵魂的彼此依偎。孤独的灵魂又注定是脆弱的。表面上看他坚毅、勇敢甚至好斗,但内心却无比敏感、脆弱。他很早就爱上了张红旗,但却不敢表白,反而为了张红旗去追求沈琼。张红旗一声“你走”,他就仓皇逃遁。当张红旗到美国后,听到张红旗对他的期望,他主动选择了退却。他明明爱着张红旗,却迟迟不愿意结婚。出了打死张红兵的事以后,他一走了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无法做一个正常的人,做一些应该做的事,并因而时常感觉自己不配她。
  •   看了《果儿》,我对我们班成绩超好的同学忽然不再那么膜拜,觉得他们也有没劲的地方,有时其实还挺呆的,不过他们都会有一个好前程。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做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张红旗是有理想的青年吗?她到美国了也还要回来和陈星走到一起,不可思议。
  •   陈星是后进生是痞子,张红旗是好学生是最优秀的女青年,在一个高中班上,这样的两个人在老师同学眼里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作者就有这本事,他让这两个人由彼此好奇有好感,到慢慢相爱,最终也说不上相知,这里面有一种特别特别纯粹的东西,它与金钱地位前程无关,它只与两个人之间最真实的感觉有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彼此都忠实于这种感觉,从身体到心灵。我被这种感觉和对这种感觉的忠实打动,当看到陈星开始读张红旗五年来写给他的没有及时送到的信时,我的眼泪不停地流淌,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爱情。
  •   打架,截钱,泡妞,被人打,装爷也装孙子,颓废而倔强,自卑而骄傲,纯情也淫荡,这才是鲜活的年代,这才是真正的青春期。青春不是白羊,也不是***,那本就是躁动的猛兽,石一枫算是还原了青春的本魂。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陈星,在我看来他是挂着一脸倔强站在世间的光明深处,除了义气和反叛,带着热血和荒谬,游走在生活之外,可在我看来却是书中最真实的一个人物。这本书值得去读,是因为它直接,纯情,坦荡,没有粉饰!!!!
  •   我喜欢书中写的分手之后的爱情,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它跑过了5年的时间,但最后只留下了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伤疤。“每月9毛钱的物业费,让张红旗的来信在地下封存了5年。而让人悲哀而欣慰的是,对应着陈星那些从未寄出的信,在这5年中,即使颠倒了黑夜白天,他们之间却还存着一种神秘关联。这关联让平行线般的两人遥相呼应,心心相通。”
  •   陈星、小北、古力、张红兵这些晚十年出生的北京顽主,他们在青春期中亲历了北京的剧烈发展变化,见证了生活方式的种种改变。只不过如同上一代顽主一样他们对生活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体认,面对剧烈变奏的生活有着自己的变与不变。80初一代最早的体验了升学的整体性压力,考高中上大学在他们的成长期内第一次成为了主流价值观中的唯一人生选择。陈星、小北、古力们的人生轨迹完全的背离了主流价值观,只不过张红旗们在走完了北大、留学、白领这条同龄人中的翘楚之路的时候,并没有预期的选择那种坐稳了小资的生活,却百传千折的与陈星有了人生交汇。
  •   感觉作者特别温柔,把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描述得非常可爱,很难找到讨厌的地方。但是也不会觉得作者虚伪,这就是他成功的地方吧?不过张红旗的弟弟张红兵还是让我怪难过的,觉得他挺无辜的,也许是因为小说情节的需要,作者才安排他死在陈星手里吧,我还担心陈星会不会一辈子活在失手打死小舅子的阴影里啊?真是想太多啦,都怪小说很好看嘛。
  •   在作者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是如此鲜活、生动,仿佛就生活在你身边。小北可以说是小混混的典型,他说话的腔调、行事的做派,那是一个十足的痞子!还有张红旗的大学室友陈木,抽烟喝酒、狂爱纳兰性德、自诩女权主义者、同性恋、割腕闹自杀……一切都不是出自本意,不过是为了特立独行标新立异。
  •   对于陈星为代表的80初一代来说,最大的不公不是突如其来的体制化升学压力,而是他们的人生意义被并不妥当的预设了更多的价值观,而恶果则十分明显,对于一个十几岁年龄的孩子来说,自然很难找到自我的价值确证,除了升学之外没有一个完整的成年礼,让他们相应的成熟起来。这种困境,并不仅限在陈星、小北这样的“坏孩子”当中,只不过在张红旗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那种莫名的孤独感,在这些“好孩子”上大学之后,爆发式的呈现了出来。因为他们原有被编码的价值体系,在两次升学之后,就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全部,突如其来的空间,让这些过去的三好学生们更加无所适从。他们会更加清晰的深陷在梦醒里之后无处可去的荒诞、绝望中。只不过,对于名校的学生而言,GRE、托福等这些所谓的出国考试,他们考的并不是英语,而是那份无处逃逸的寂寞。
  •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各种各种的回忆录、献礼书不计其数,但其中多是思想的、学术的,而文学的作用,便是用更为丰富、趣味的手段展示这多姿的30年。一般的理论作品,无法充分表达戏剧性,而《红旗下的果儿》几乎达到了小说的典范,将这种戏剧的张力表达到极致。痞子与尖子生、小白领与小白脸、女学生与老教授,每一段爱情,折射的都是这些年高速发展的物质生活带给人的精神冲击。
  •   笑着,哭着,张扬着,放肆着,快乐着,痛苦着,叛逆着,绝望着,我们一起度过了那段青春岁月。彷佛也是自己的青春。虽然没有这样的张扬,这样的随意,和这样的疼痛。心里有涨涨的酸痛,希望和绝望。这就是真实的青春,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不管后来的结局是怎样,不管张红旗后来和陈星怎样了,所有的一切都将定格在记忆中……
  •   对于一个目前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读完《红旗下的果儿》之后对北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更深的感触是原来只要是在同一个时代,无论你身处何处,无论你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周围的大环境都是相似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呼啸发展变换,但同一时代的人,那时的情怀是无法割舍和改变的。
  •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感觉特别亲切,好像在听哥们讲故事,又觉得陈星就是自己从小到大认识的那个朋友,聪明归聪明,却非常不爱念书,成天想着当流氓,却有本事“泡”到班上成绩好长得又好的女生,很让人羡慕呢。我也想当果儿:PPPP
  •   建议在女性中发起一个投票:孤独的陈星和玩世不恭的小北你更喜欢那个?估计大多数人都会选陈星吧?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在情场上得手的总是小北,哈哈哈……陈星是属于张红旗这样的女人的,小北属于一切女青年,他才是女性之友——但要慎交。
  •   这哥们把小资写得太传神了,这段话堪称经典:她根本就没想死。她这人最本质的特点就俩字儿:作态。你说她真那么喜欢纳兰性德吗?真是同性恋吗?真不想活了吗?统统不是,这些都是作态。这种小资产阶级女青年,太想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太想和人民群众划清界限了,她们如此自恋、如此渴望受人关注,所以才会奔撒哈拉、奔西藏,满世界披头散发地抽疯,而当这些伎俩都不足以自我满足的时候,她们就开始玩儿终极的——也就是玩儿命!并不渴望死,却迷恋于寻死的过程,通过寻死来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是陈木及我们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说这之中还有层次高低之分,就是有人真把自己玩儿死了,有人纯属装装样子——陈木就是后者,更令人觉得可笑。这和泼妇有什么区别呀?泼妇也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上吊的时候打活扣儿。
  •   12年的成长记忆,剥去如此种种,留下只是赤子真诚,是出自彼此灵魂的羁绊。那么,爱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甘愿?陪伴?又或者只是自恋?看《红旗下的果儿》,看时间的错位,看一曲曲黑色幽默的上演,我开始想爱情是什么。
  •   陈星,有良知的小痞子,有点孤胆英雄的味道,冷冷的面对一切美女,包括沈琼,为了平息对张红旗的谣言,才拍拖上的女子。但只要相声一开讲,他就昏天黑地的傻乐上了。他、小北、还有小警察在派出所里,警匪一家听空中笑林,笑作一团的场景真是叫人磨齿难忘啊~~~
  •   不得不说陈星和张红旗的爱情还真有点理想主义,和现在动辄谈钱谈存款谈房子的情况有点出入,不过不都说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吗,朝这方面想就成。我想,如果给我一个张红旗那样的姑娘,我真的愿意为她做很多事情,不说是赴汤蹈火,上刀山下火海,为了她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那是肯定的。从男人的角度,我还是有一点点鄙视陈星的,但是他的善良与隐忍却让我佩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