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张大千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汪毅  页数:217  字数:340000  

内容概要

   张大千
原名正权,单名爰,字季爰,又字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生于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病故于台北,享年85岁。
翻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20世纪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张大干作为一位艺术家所具有的全能竞技冠军的出色表现,堪称“球体艺术家”,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他都闪烁着光辉,传达出“今之完美”、
“一代振奇人”所具有的特质信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家、摄影家、收藏家、鉴定家、理论家、敦煌学家、美食家、烹饪家、园艺家、建筑家、旅游家、经营家、玩家……
  
同时,我们还不难发现,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活动大都与张大千有关:他面壁敦煌临抚壁画展与著述,被誉为“唤起中国文艺的复兴”;他的摄影作品《黄山云海},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影展“摄影金质奖”,创下中国较早获得国际摄影金奖纪录;他的绘画作品《秋海棠》,获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他的《荷花》1964年由美国《读者文摘》20万元美金购藏,曾创当时中国画最高价(今天,他的作品依然领跑现当代中国画单幅最高价,即《爱痕湖》拍出1亿零80万元人民币的纪录);他与毕力口索的会晤,被誉为“东西方艺术史值得纪念的年代”;他在绘画上形成的泼墨泼彩时代风格,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纪元;他在海外举办的数10次画展,为中国艺术在海外打出一片天下。更有甚者,他的《庐山图》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标志,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导览厅《中华文化沿革图》中标示……

作者简介

  汪毅
1955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曾任四川省内江市张大干纪念馆馆长、内江市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政策法规宣传处处长、四川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志》副总编等职务。
发表文艺作品和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有《张大干的世界》(3卷)、《走近张大千》、《张大千张善子黄山记游》、《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台湾文化之旅》、《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感悟菩提》等12种,《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文化论坛》、《读书人》(香港)。等有书评60余篇。作品曾获全国奖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曾参加“百年来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台湾)、“’94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龙门石窟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活动。主编或策划有《大风堂报》、《走近张大千评论集》、《张大千的世界研究》、《张大千名迹》、《三星堆图志》、《高道陈抟》等书报与大型图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书报》、《中华文化论坛》等数10种报刊有报道。
被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誉为:“(张)大千身后知己”、“(张)大千知己”。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大型文献纪录片文史顾问。

书籍目录

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我的又一次动心旅情(自序)
4月4日 北京?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摄制组与作者踏上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
 附一 破译孙家勤教授的艺术密码
 附二 隔海忆孙家勤教授
4月5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摄制组与作者前往张大干先生纪念馆
4月6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摄制组采访孙家勤、游三辉先生,作者前往故宫博物院拜会周功鑫院长
 附游三辉先生的墨彩世界
4月7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摄制组进人台北故宫博物院拍摄
4月8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摄制组赴机场拍摄空镜,作者观光台北故宫博物院
4月9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摄制组采访历史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巴东、张大干故友黄天才及研究张大千的学者朱介英
4月10日 台北?台中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
 摄制组赴日月潭拍摄
4月11日 台剀匕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
 摄制组与作者赴玄奘寺、中台禅寺、台中拍摄
4月12日 台中?台北
 作者参观诚品书店,游览101大楼,走访胜大庄毛笔店
4月13日 台北?基隆
 作者再度走谒张大干先生纪念馆,前往基隆极乐寺祭悼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
 附隔海忆孝公
4月14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干》摄制组采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召集人、收藏家林百里
 附一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采情
 附二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巡礼
 附三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漫步
4月15日 台北
 作者访问朋友黄天才、李再钤、巴东、朱介英,参访台北文献会
 附一 隔岸犹闻书展香——写在旧香居《张大千画册暨丈献展》之际
 附二 张大千学与大风堂画派
 附三 张大千绘画艺术的分期及成就
 附四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与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
 附五 张大千与中国文艺复兴
 附六 张大千画作中的四川情结
 附七 张大千的情爱世界
4月16日 台北?北京
 结束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听罢林百里先生关于《修竹美人》的故事,我感慨他不愧为张大千作品的铁杆粉丝。为此,我补充介绍所知道的冯璧池女士。冯女士于1948年在香港拜张大千为师,立雪大风堂。她不仅是一位美女,而且还是一位才女。所谓美女,是我有她1950年在香港机场送大千先生赴印度时与张大千的合影照为证。所谓才女,是其先生唐鸿老师寄我的香港报纸的整版介绍“全才女画家”。而这位“美女”与“才女”,当然更是大风堂门人,我不仅为她撰写过词条与诗入录(《大风堂的世界》,而且于2009年5月在上海还受其子唐震所请,为她撰写过“璧玉玉碎犹存润,池塘塘涸仍香莲”的嵌字挽联,并请大风堂门人王永年先生书法(遗憾,王永年先生亦于2009年7月命归道山,让我行文至此不胜欷欺和顿生缅怀之意),由唐震先生从上海带回美国。展厅中的《青城山通景屏》气势磅礴恢弘,颇具震撼力,无疑是我最关心的作品之一。其由:一是题材我太熟悉,因为它就在成都辖区。我曾不下20次攀登领略过其神采,甚至为它敲诗写韵与植种梅树,以及交谊傅元天大师并请其题署所主编的《高道陈抟》等,故不乏特殊感情;二是大千先生曾客居青城山,至今还有多处胜迹,让我有爱屋及乌之情,甚至我此行台湾之前还前往取过泥土并出现“奇迹”(详见4月4日日志);三是该作品采用纯熟的水法、墨法把青城山飞动的云水,苍郁的山色,迷漫的水气,润湿的景物以及雨势中变化莫测的诸多奇景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画面上的水墨变化、黑白变化、明暗对比,既抽象地表现了青城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又传达出大千先生江河汹涌、风云变幻的创作思潮,堪称张大千泼墨作品的巨构与经典。在《青城山通景屏》前,我请益林百里先生为何特别钟情张大千的作品。他说:“是因为爱摄影而开始钟情并关注大千先生作品的,而且‘一发不可收’,特别喜欢其画的结构与泼墨泼彩的意境和神韵。”对于张大千画的评价,林百里先生肯定地说:“张大千的作品是当代画的巅峰之作,特别是其泼墨泼彩作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最成功的现代性突围”,而这种认识源于他“在收藏过程中的体验和不断升华”。张大千的《幽谷图》虽然我并不陌生,看过多次,但都只是缩小样例的印刷品。面对原作,我的视觉受到冲击,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为作品艺术的表现,为作品色彩的和谐,为作品意境的空灵,为幽谷深邃的神秘。见我在画前的痴醉模样,林百里先生不乏怡然自得,并给我讲了一个很巧合的故事。原来有一位摄影家,看了《幽谷图》后,发现其下半幅幽暗中的蓝绿彩形成的图案,竟与台湾苏花公路一带的景色如太鲁阁、清水崖相似。为了印证此说,林百里先生嘱吴日曦先生取来照片,让我对比,果然如此!其实,张大千的《幽谷图》是源自他胸中的林泉丘壑的,只是被他很高明地抽象化、艺术化、神奇化了。可以说,张大千在审美上属于高明的“骑墙派”,即欧洲瑞士雪山与台湾东海岸苏花公路景色他都爱。因此,《幽谷图》一定意义上是张大千对瑞士雪山与台湾苏花公路景色的“移情别恋”,即画中的上半部分有瑞士雪山的影子,下半部分有台湾苏花公路景致的影子。张大千在1968年游台湾横贯公路时,曾有“长春阑槛狎流泉,太鲁千盘蹬道悬”的诗句,描述了太鲁阁及长春祠的奇景。至于他的“谁与山灵斗形胜?吾宗自有笔如椽”的诗句,也许便暗示了他将用泼墨泼彩的独特方式来表现对《幽谷图》的挑战。看来心物一统,而且大千先生灵犀相通美丽的瑞士雪山与神奇的台湾太鲁阁!

编辑推荐

《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踪张大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内容很好,就是装订差点,书的上边都没有切齐,应属于次品书,怎么就出厂了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