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遗产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余英时,章开沅,柯伟林,周言  页数:239  字数:1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辛亥百年论坛在哈佛大学召开,会议由哈佛大学留学生学术团体哈佛大学中国(北岸)学社主办,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协办,赞助方为中道网及博源基金会。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柯伟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做了会议主题报告。中国大陆学者袁伟时、杨天石、杨奎松、朱英等教授出席大会,中国台湾学者陈永发与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爱德华?弗里德曼应邀为大会做主题报告。美国余英时、林毓生等教授,大陆地区章开沅等教授,台湾地区张朋园等教授因故未能与会,但都以各种形式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有些未能出席的学者应邀提交了学术论文。  大陆学者、辛亥革命研究开创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先生应邀为论文集题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余英时先生向此次论坛发来贺信,我们再次向两位史学界的前辈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的结构框架为:裴宜理的《中国尚未完成的制度探索》为全书的序言,《辛亥百年遐思》至《亡国、亡省、亡人:1919—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为编者精选的具有代表性质的论文,《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共和世纪》至《革命与反革命》为与会者的演讲稿,现结集出版以飨读者,望读者不吝赐教。

内容概要

  2011 年10 月29 至30 日, 在哈佛大学隆重举办了辛亥革命百年论坛(Conference in Memory of
the 1911 Revolution)。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Dr. William
Kirby)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余英时先生向论坛发来贺信,章开沅先生应邀为论文集题词,袁伟时、张朋园、杨天石、杨奎松、陈永发、黄克武等海内外知名历史学家从历史、文化、政治和法律等角度对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的中国发展进行了深透解读。

书籍目录

前 言
序 言
裴宜理:中国尚未完成的制度探索?
章开沅
辛亥百年遐思?
张朋园
立宪派的“阶级”背景?
余英时
回首辛亥革命?
罗志田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
黄克武
辛亥革命是怎么成功的?回顾与反思?
王奇生
?亡国、亡省、亡人:1915—1925 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
柯伟林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共和世纪?
冯天瑜
辛亥革命百年回首
杨天石
谁领导了辛亥革命? ?
杨奎松
中国革命的国际背景?
陈永发
辛亥革命中的谭延闿? ?
朱 英
革命与反革命?
附 录
在哈佛谈辛亥

章节摘录

  裴宜理  中国的将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预测中国未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极大影响,很多人都说“文革”是大错误,但是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正将成为中国的领袖,他们的行为处事势必受到“文革”影响,他们或许担心重新出现“文革”的混乱,设法保持中国的政治稳定。这可能会有大危险,因为如果一个体系本身太过稳定,也就意味着不稳定。  中国制度的积极一面,就是有其灵活性并能承载各种挑战,如果只关注政治稳定,就可能无法适应其稳定性,因为社会在变,但若机制不变、体系不变,则难以适应其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余英时  中国人一直讲,搞政治要靠民心,如果得不到民心就完了。在现代社会所谓“民心”,也就是普世价值。每个人生下来都要自己做主,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所谓自由。佛经上到处都是自由、平等。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不能说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中国语言是从义务方面着眼,不强调应该得到什么,强调我应该做的,对别人来说就是权利。两种不同的语言,讲的是同一个事实。动辄反西方,完全对历史不了解,而且封闭历史、曲解历史,这样下去,中国哪能变成大国呢?  现代社会有公领域和私领域。在公领域,只有实行民主选举、司法公正等现代制度。私领域就是个人道德、人和人之间关系,儒家思想可以发挥作用。儒家本身不能直接变成宪法,只能是社会上的一种文化力量,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西方主要是靠宗教,如果把儒释道三教都丢掉了,中国的精神领域便未免太贫乏了。  尤其是后来,一方面把中国文化传统当做封建毒素来批判和咒骂,另一方面把西方文明批评为资产阶级的遮羞布而痛斥之。结果把所有文明都搞光了,最后所推崇的就是阶级斗争之类的暴力。  在现代社会重新建立价值观念,只能由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绝不能靠政治力量从上而下强迫灌输。中国人要培养一些价值,这些价值在中国既有底子,又可以跟其他文明价值配合。这就是我们文化界、学术界、艺术界所当共同建设、共同努力的方向。  从儒、释、道到民间文化中,都有许多精神资源可以提炼出来和现代生活互相配搭。有些价值虽受反传统潮流的冲击,仍潜在于人心中,时机一变,可以召唤回来。关于怎么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天理人情,这是中国很特殊的地方,文化传统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学术上、思想上、文化上、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层面,儒家有些价值可以复活。不过,“三纲五常”已绝不可能恢复了。现在一些人提倡把儒家作为一个替代性的意识形态,高扬民族主义,若如此,则是把中国传统又糟蹋一次,在老“孔家店”完了以后再造新“孔家店”,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事情。  要把私领域跟公领域区分开。公领域不可能由儒家来挂帅。因为除了伊斯兰教,现在任何国家都不允许任何一家教义或学术在宪法内占主要位置。大家可以有各种信仰,不同信仰自由都可以在宪法内得到保证。  中国有没有前途,要看它如何选择价值、理解世界。我没有资格建议应选什么价值。我只能提一个原则,即所选价值是开放性、多数文明社会都能接受的。开放心灵尤其重要,想理解世界绝不能固步自封,以自己为中心。  我曾经说过:“一旦中国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我所谓“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普世性文明。我从不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对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谓“道”便是重视“人”的道,群体和个人都同时能得到“人”的待遇。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价值。  杨奎松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激烈革命,是孙中山在1895 年发动的广州起义。起义仅靠少数兴中会骨干成员,动员了一批会党分子,想要擒贼擒王,靠突然袭击攻入都统、总督、巡抚、水师提督四处衙门,一举拿下广州城。此一行动因事泄而未成,但孙中山此后近10 次起义大体上也都是如此行事的。这些举事都没有成功,革命党却屡仆屡举,前赴后继,坚持不懈。我想对这些情况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可能很多同学不太熟悉的是,近代投向革命的中国的革命党,并不完全是靠这种起义来举事的,很多人,包括革命党,也包括无政府党人,很多其实是想要通过暗杀,即通过恐怖袭击,来达成威慑和推倒清朝统治的目的的。从上表可知,自1900 年起到1911 年止,几乎每年,有时一年好几次会发生革命党人的暗杀行动,许多暗杀者都牺牲了。从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从1900 年一直到辛亥革命,这样的暗杀行动一直在持续,而且是愈演愈烈。为什么在1900 年以前我们很少听说这样的暗杀,1900 年以后却在中国大量出现了呢?  ……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是一次典型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北京和台北,海峡两岸都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那么它的政治遗产是什么?历史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一百年的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一百年历史,中华民族究竟是前进,还是倒退了?余英时、章开沅、袁伟时、张朋园、杨天石、杨奎松、陈永发、黄克武、罗志田、朱英等海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将在本书中为读者解读辛亥革命前前后后的历史,总结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重要结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确定的遗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本书是哈佛大学举办的辛亥百年论坛中13位学者的演讲录。演讲录这种文字不可能太过深刻,毕竟两个小时内要让学术程度层次不齐的听众读懂,不至于昏昏欲睡,只能写得深入浅出。同时要把内容表述得清晰全面,而且观点鲜明,又需要很深的功底来归纳总结。因此,好的演讲一般需要数年的研究与足月的准备才行,可以称得上厚积薄发。如果想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个学者的核心思想,只需要读他的讲演稿即可。就像几百集的动画长片,其实只要看几部剧场版足矣,省时又省力。
      
      2011年是辛亥百年纪念,国内相关的研讨会议不胜枚举,不过多半是滥竽充数。毕竟都是各大学、机构、研究所指导或赞助下的科研项目,必须符合革命史观或是党派史观。广场前面立个国父塑像,不代表我们真正愿意直面那段历史,毕竟广电总局刚刚要求我们要“敌我分明”,万一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对统战与宣传工作可是大为不利的。
      
      而哈佛大学远在大洋彼岸,政治觉悟难免低下,在这种氛围中探讨得成果就不那么光明和正统。“不确定的遗产”这个名字本身也说明了问题,辛亥革命对于今时今日的中国来说,究竟是笔怎样的遗产呢?作为一次政治制度的探索,辛亥为中国打开了国外先进思想的大门,但也为中国带来了更深的迷惑与抉择。改革派经历了照搬美国、学习德日到复制苏俄的历程。国共两党在此时逐步趋同,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然而在27年,两党因为利益而分野,为日后的内战埋在了伏笔。正如裴宜理在开篇提到,“1911年是一个失败,因为它没有成功建立起一个共和政府并实现稳定的国家政治,以至于造成中国的军阀割据。”
      
      我们今日称辛亥为革命,是因为它直接导致了两千年帝制的终结。然而历时半年的革命并没有大范围的暴力行为,各省通电独立多是反覆无常各怀鬼胎,清帝退位也是通过御前会议协商决定的。如此和平的氛围中结束帝制,在近代各国变法中并不多见。这说明辛亥革命其实是旧体制与旧利益集团利用革命派进行的一场权利重新配置,这个变革的基因在清末立宪派掌权的过程中已经奠定了。张朋园在《立宪派的“阶级”背景》一文中详述了期间的利益关联。
      
      整本书13篇讲义并不能全面阐述辛亥的真相,但通过13个不同的侧面为我们总结辛亥打开了新的思路。有的用详实的资料来例证观点,有的用严谨的推理来分析得失,都让我们得到启发。因此,需要感谢海外自由的学术气氛,为我们内地的史学研究保留了思想的净土。
      
  •   怪蜀黍太快了
  •   13位学者的演讲录?没看清楚吧!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与会者的演讲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