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焰不熄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周质平  页数:396  
Tag标签:无  

前言

  1901年梁启超在日本写《南海康先生传》,首论“时势与人物”。他对“人物”一词的界定是“必其生平言论行事,皆影响于全社会,一举一动,一笔一舌,而全国之人皆注目焉……其人未出现之前,与既出现之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用这个标准来评量胡适的一生,胡适无疑地是个“人物”。  胡适在1917年回到中国,提倡白话文,批判旧传统,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出版《中国古代哲学史》,《红楼梦考证》等,为现代中国学术树立了典范。对孝道,丧礼,妇女解放都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他的影响从学术研究到日常生活,及于各个层面。真可以说是“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套句《象山学案》中的话,“天地间有个胡适之便添得些子,无了后,便减得些子。”是一点不夸张的。  梁启超在《时势与人物》中,将人物分为“应时之人物”与“先时之人物”两类:“应时而生者,其所志就,其所事成,而其及身亦复尊荣安富,名誉洋溢。”若以这几句话来描述胡适回国之后10年之间,在中国之际遇,大致是不错的。论者往往以“暴得大名”四字来刻画胡适初回国时骤享大名,披靡一时的情况。这和梁启超所论述“应时之人物”,若合符节。  对于“先时之人物”,梁启超的说法是“其所志无一不拂戾,其所事无一不挫折,而其及身亦复穷愁潦倒,奇险殊辱,举国欲杀,千夫唾骂”。用这几句话来说明1949年到1979年,30年之间,胡适在中国大陆所受到的批判、诬蔑、歪曲和侮辱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举国欲杀,千夫唾骂”,不正是上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的写照吗?1955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8册《胡适思想批判》,将胡适描画成了“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中华民族的罪人”,连他的儿子胡思杜都登报指责,胡适是“人民的公敌”。1954年,周扬更为胡适思想批判定调,说胡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最坚决的,不可调和的敌人”,“企图从根本上拆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胡适五十年代在纽约的那段日子可以用“穷愁潦倒”概括之,而他在国内的际遇则不出“奇险殊辱”。  而今我们回看1950年代中国大陆对胡适思想的批判,无非只是一个政权集全国之力,对一个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进行长达数十年的诬蔑和歪曲。但有趣的是被批判的,不但不曾被打倒,反而浴火重生。胡适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和中国人重见的时候,他的自由,民主,科学,理性,温和,再度成为中国思想界久旱之后的甘霖。费尽心机要打倒、铲除胡适的思想,结果却把一个在五四时期“应时之人物”,一变而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先时之人物”了。  这一改变,绝不是胡适思想在那几十年之中,有了飞跃,有了进步。恰恰相反的是,胡适思想定型的很早,他不像梁启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胡适四十岁之后,无论在学术上或政治上都少有新理论的提出。然而胡适由20世纪初期“应时之人物”,到80年代反而成了“先时之人物”,却又实事俱在,究竟是什么力量延续并光大了胡适思想?  1949年之后,胡适在中国苦心耕耘了30年的自由与民主,在一夜之间,摧毁殆尽。五四以来,多少知识分子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一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了铲除的对象。换言之,是1949年之后中国的封闭与独裁使胡适由五四时期“应时之人物”,一变而成了80年代“先时之人物”了。由此推论,不是胡适思想进步了,而是中国社会倒退了。封闭与独裁是滋生胡适思想最肥沃的土壤,也是胡适思想始终不过时最好的保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返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有机会和美国、大陆、港台的学生谈到胡适的思想。对美国学生来说,胡适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只是常识(commonsense),他们很难理解,这样的“卑之无甚高论”,何以竟能震动一时,开启一个新时代。对台湾学生而言,胡适只是一个过气的白话作家和政论家,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直言、敢言,衡之以今日的言论尺度,都不免失之“温吞”,很难激动台湾少年人的心。至于五四时期胡适意气风发的言论,对80后、90后的台湾青年来说,都已是遥远的“中国上古史”。他们两手一摊,肩膀一耸,来一句,“这和我们台湾人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美国学生也好,港台的学生也好,胡适,毫无疑问的已是一个过去的人物。  但和中国大陆学生谈胡适,他们还有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感。读到胡适1919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的这几句话:因为愚昧不明,故容易被人用几个抽象的名词骗去赴汤蹈火,牵去为牛为马,为鱼为肉。历史上许多奸雄政客,懂得人类有这一种劣根性,故往往用一些好听的抽象名词,来哄骗大多数的人民,去替他们争权夺利,去做他们的牺牲。  我相信,只要是经过“反右”和“文革”那一代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文字,不能不在心中激起深沉而恒久的震撼。“主义”和“革命”这两个字,不知害死了多少中国人!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说,“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今天回看这几句话,依旧是光焰常新。

内容概要

  《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占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学人,在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为新文化运动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领域。胡适作为当时“暴得大名”的学者,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与鲁迅、冯友兰、梁漱溟等人究竟有哪些异同,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但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周质平先生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的研究及胡适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在《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中,作者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中国背景下的胡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总结。

作者简介

周质平,1947年生于上海,1970年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1974年东海大学中文所硕士,1982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晚明文学与思想。著有Yuan 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胡适的情缘与晚境》、《胡适丛论》、《现代人物与思潮》、《儒林新志》等;主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胡适早年文存》、《胡适未刊英文遗稿》、《胡适英文文存》等。

书籍目录

增订版自序:光焰不熄 2002年版原序 胡适与鲁迅 序论:捧鲁与批胡 交谊:由合作到分歧 从白话文到新诗 结语 胡适与冯友兰 前言 中国哲学史 历史•传统•西化 结语 胡适与林语堂 前言 从白话文到整理国故 信仰,宗教与科学 政治:热肠与冷眼 海外的声望及影响 结语:还其本来面目 胡适与吴敬恒 胡适笔下的吴敬恒 评价的改变和提高 吴敬恒是个过渡性的人物 吴敬恒笔下的胡适 胡适何所取于吴敬恒 同中有异 最后的敬礼 胡适与赵元任 胡适笔下的赵元任 白话文 政治•社会•文化 婚姻•家庭 结语 胡适与梁漱溟 学术与事功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异中有同 结语 胡适与钱玄同 序论 个性的异同 白话文运动 文字改革 古史考辨 胡适论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前言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对孙中山的评价 胡适的反共产思想 前言 胡适反共产思想的哲学基础 对共产势力的错估与低估 从思想史上反共产 对现实的直接批评 结语 “以文为史”与“文史兼容”:胡适与林语堂的传记文学 前言 胡适笔下的传记文学 比较胡适与林语堂的传记文学 胡适文学理论探源 读胡适的《尝试集》——新诗的回顾与展望 胡适的游记 评胡适的提倡科学与整理国故 胡适所说的科学 科学方法与整理国故 科学与自然 为科学寻中国的根 结语 胡适对民主的阐释 前言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民主在中国的历史基础 民主政治是幼稚政治 结语 胡适英文笔下的中国文化 前言 从逻辑到科学 民主与自由 妇女问题 中国在进步 结论 冷眼与热肠——胡适对政治的两种态度 国界与是非——胡适早期思想中的“爱国” 前言 《竞业旬报》时期(1906—1910) 留学时期(1910—1917) 结语 超越不了“国界”的“是非”——胡适对中国婚俗的态度 胡适笔下的日本 在鄙夷和敬畏之间 中、日现代化的比较 日本的民族性 不念旧恶 胡适的暗淡岁月 前言 葛思德图书馆 维持学术纪律 结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胡适和林语堂对政治都没有野心,也不热衷追逐权力。但不热衷政治并不意味着不关心国事。胡适的权力欲不大,却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在这一点上,他和梁漱溟有相似的地方,“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的这个呼吁是可以得到胡适同情的,胡适倡议“好人政治”,其用心无非是“吾曹当出”。林语堂是清流,当属“吾曹”之一员,但在“当出”这一点上,他是全无兴趣的。林语堂终其一生,除了1927年曾短期任职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以外,没有参与过其他政府工作。至于所谓“使命感”,对林语堂来说,是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他提倡幽默闲适和胡适发动新文化运动,改造社会风气,无论就范围还是层次来说,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1933年4月8日,胡适有信给汪精卫,推辞加入政府的邀约,他说,“只有夜深人静伏案治学之时,始感觉人生最愉快的境界。以此种厌恶行政的心理,即使我勉强加入政府,也不过添一个身在魏阙而心存江湖的废物,于政事无补,而于学问大有损失。”其实,胡适始终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改革,以致有学术和政治所谓《我的歧路》上的挣扎。林语堂是没有这种挣扎的。他能兴之所至,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林语堂在《追悼胡适之先生》一文中说,“在人格上,适之是淡泊名利的一个人,有孔子最可爱的‘温温无所试’可以仕、可以不仕的风度。鲁迅政治气味甚浓,脱不了领袖欲。适之不在乎青年之崇拜,鲁迅却非做得给青年崇拜不可。”“不在乎”三个字说得很好,能“不在乎”,才能不媚俗,不哗众取宠。更何况胡适深知,“青年人多数不站在我这一边,因为我不肯学时髦,不能说假话,又不能供给他们低级趣味,当然不能抓住他们。”“不在乎”这一点,林语堂和胡适有共通处。胡适的领袖欲虽没有鲁迅强,但胡适从五四以来,至少有20年的时间是中国学界的领袖,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胡适的“领袖欲”虽不强,但“领袖意识”是很清楚的。林语堂在学界的影响远远不及胡适,少了许多举足轻重的负担。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01年梁启超在日本写《南海康先生传》,首论“时势与人物”。他对“人物”一词的界定是“必其生平言论行事,皆影响于全社会,一举一动,一笔一舌,而全国之人皆注目焉……其人未出现之前,与既出现之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用这个标准来评量胡适的一生,胡适无疑地是个“人物”。 胡适在1917年回到中国,提倡白话文,批判旧传统,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出版《中国古代哲学史》,《红楼梦考证》等,为现代中国学术树立了典范。对孝道,丧礼,妇女解放都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他的影响从学术研究到日常生活,及于各个层面。真可以说是“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套句《象山学案》中的话,“天地间有个胡适之便添得些子,无了后,便减得些子。” 是一点不夸张的。 梁启超在《时势与人物》中,将人物分为“应时之人物”与“先时之人物”两类:“应时而生者,其所志就,其所事成,而其及身亦复尊荣安富,名誉洋溢。”若以这几句话来描述胡适回国之后10年之间,在中国之际遇,大致是不错的。论者往往以“暴得大名”四字来刻画胡适初回国时骤享大名,披靡一时的情况。这和梁启超所论述“应时之人物”,若合符节。 对于“先时之人物”,梁启超的说法是“其所志无一不拂戾,其所事无一不挫折,而其及身亦复穷愁潦倒,奇险殊辱,举国欲杀,千夫唾骂”。用这几句话来说明1949年到1979年,30年之间,胡适在中国大陆所受到的批判、诬蔑、歪曲和侮辱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举国欲杀,千夫唾骂”,不正是上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的写照吗?1955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8册《胡适思想批判》,将胡适描画成了“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中华民族的罪人”,连他的儿子胡思杜都登报指责,胡适是“人民的公敌”。 1954年,周扬更为胡适思想批判定调,说胡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最坚决的,不可调和的敌人”, “企图从根本上拆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胡适五十年代在纽约的那段日子可以用“穷愁潦倒”概括之,而他在国内的际遇则不出“奇险殊辱”。 而今我们回看1950年代中国大陆对胡适思想的批判,无非只是一个政权集全国之力,对一个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进行长达数十年的诬蔑和歪曲。但有趣的是被批判的,不但不曾被打倒,反而浴火重生。胡适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和中国人重见的时候,他的自由,民主,科学,理性,温和,再度成为中国思想界久旱之后的甘霖。费尽心机要打倒、铲除胡适的思想,结果却把一个在五四时期“应时之人物”,一变而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先时之人物”了。 这一改变,绝不是胡适思想在那几十年之中,有了飞跃,有了进步。恰恰相反的是,胡适思想定型的很早,他不像梁启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胡适四十岁之后,无论在学术上或政治上都少有新理论的提出。然而胡适由20世纪初期“应时之人物”,到80年代反而成了“先时之人物”,却又实事俱在,究竟是什么力量延续并光大了胡适思想? 1949年之后,胡适在中国苦心耕耘了30年的自由与民主,在一夜之间,摧毁殆尽。五四以来,多少知识分子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一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了铲除的对象。换言之,是1949年之后中国的封闭与独裁使胡适由五四时期“应时之人物”,一变而成了80年代“先时之人物”了。由此推论,不是胡适思想进步了,而是中国社会倒退了。封闭与独裁是滋生胡适思想最肥沃的土壤,也是胡适思想始终不过时最好的保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返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有机会和美国、大陆、港台的学生谈到胡适的思想。对美国学生来说,胡适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只是常识(common sense),他们很难理解,这样的“卑之无甚高论”,何以竟能震动一时,开启一个新时代。对台湾学生而言,胡适只是一个过气的白话作家和政论家,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直言、敢言,衡之以今日的言论尺度,都不免失之“温吞”,很难激动台湾少年人的心。至于五四时期胡适意气风发的言论,对80后、90后的台湾青年来说,都已是遥远的“中国上古史”。他们两手一摊,肩膀一耸,来一句,“这和我们台湾人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美国学生也好,港台的学生也好,胡适,毫无疑问的已是一个过去的人物。

编辑推荐

《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是由周质平编著的,《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收录了是作者围绕胡适,发表的10几万字有关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胡适一生的工作和努力是和中国前途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将“中国”这个成分从“胡适”这个名词中抽离,“胡适”立即成了一个虚幻。胡适的功也好,过也好,唯有在“中国”这个大前提之下,才有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光焰不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了解胡适《光焰不熄》 胡适这个名字我想凡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但是知道些什么呢?不外乎这几样,白话文的创始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力,还有就是留美大使,至于学术上胡适做了那些学问可能都不是太清楚。如果还能够知道胡适做过北大的校长,那就不是普通人了。 说起胡适的书,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尝试集》,不过我想和我一样没谁读过这本书,一个是很少有买的,一个是也没什么可读的,读了也对半会失望,胡适的新诗是一个里程碑,但是现在看真的没有什么欣赏价值了。胡适的学问呢?都说胡博士学问大,美国杜威门下,其实杜威的学生不少,胡适的书呢?在我的书架上只有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边上冯友兰的有九本,金岳霖的还有两本,相比之下是有点少。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引用王国维梁启超钱穆甚至闻一多钱钟书的论点,却很少看到引用胡适的,其实胡适很多东西都是开创性的,但是并不是很深入,他推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却并没有为我们留下什么宝物。 这本《光焰不熄》就是研究胡适的一部作品,作者是周质平,是海外著名的胡适研究专家,厚厚的一大本学术书看着就会让人望而生畏,不过我还是带着敬畏打开了这本书,却没想到作者写得挺精彩的,竟然把这么厚的一本书用了五六天的时间读了一遍。真的很不错! 书的前几章写了胡适和几个同时代人的对比,和鲁迅的...,和冯友兰的,和林语堂的,和吴敬恒的,和赵元任的,和梁漱溟的,和钱玄同的,和孙中山的。这些人我们并不陌生多少都听说过一些,当然最熟悉的还是鲁迅,不过学者就是学者,通过周质平把胡适和他们进行对比,让我们更了解了胡适,也更了解了这些人的学术贡献,性格爱好,信仰观念,政治诉求,也更了解了那个时代。后一部分是对胡适思想的几个方面的论述,其中对胡适的反共思想一部分感觉挺新鲜的,这部分很少看到。在反右时,胡适对大陆政治动态看得还是很准确的,看到自己儿子胡思杜批判自己的文章,就知道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没有了沉默的自由。而且还组织在海外的力量去营救大陆的知识分子,当然在那个时候,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写四九年后胡适在美国的一段时光,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图书馆馆长,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作者也是因为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才能够接触到学校中留下来的很多英文资料。那几年是胡适生命中最灰暗的时刻,以胡适三十二个荣誉博士,世界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原校长,竟然在普林斯顿大学做一个图书馆馆长,而且并不是虚职,真的做了很多工作,重新编排了分类目录,甚至还先后多年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捐赠了大量私人藏书,那时候有一段时间胡适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靠着普林斯顿大学这个职务的工资生活。可见一个学者在困境中的风骨和豁达。 这本书作为研究胡适,或者了解胡适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这本书让我们更加走进胡适,全方位的观察胡适。 阅读更多 ›
  •   惊叹于作者的旁征博引,通过把胡适之先生与同时代的多位著名人士作对比,充分展示了一代大师的光辉思想是如何穿透岁月长河、终于抵达可发出自由声音的当下,让我们看清当年,也同时对比当今。一本好书
  •   关于胡适先生的思想与遭遇,在当今中国依然紧要的现实意义,周质平先生在增订版自序中已经讲得十分周到透彻,再妄论一字都有蛇足之嫌。所以在这里我想谈的是,不久前出差的一段经历。出差时与某机关的一个科长同屋,科长大约四五十岁。电视里正在播普京,他对普京的强势和对西方的对抗大加赞赏,我说普京是对俄罗斯民主制度的践踏和玩弄,他一本正经地问我,为什么要民主,我愕然无言。也许他没读过人权宣言,还是他把自己视作统治者的一员?民主自由这些像是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东西,居然也会被质疑,可见价值观的差异真的可以很大很大。就像周质平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对于美国学生来说,胡适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只是常识,他们很难理解,这样的卑之无甚高论,何以能震动一时,开启一个时代”,他们所不理解的是,这样的常识离我们还很远很远。我曾经期待百家讲坛,在讲述中国历史,帝王秘辛,才子风流之外,能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之类的内容登上讲坛,这才是当之无愧的百家讲坛。当然不可否认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标志。全书大略可以分为2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胡适与同时代的人物如鲁迅、冯友兰、林语堂等人的思想交锋,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作为胡适思想研究著作,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奇闻异事上,而是通过他们的思想脉络的细致比较...,来进行思想研究,这一点是需要广大读者注意的。第二部分是胡适思想的梳理,包括了胡适先生的哲学、文学、政治等各部分思想的分门别类的整理,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准备的话,那第二部分就是总结与升华了。胡适先生的思想,作为,地位,不是我能说清楚的。我只能像一个进入皇宫的庄稼汉一样感叹,真高大啊,真华丽啊,真了不起啊。所以在写这篇不知所谓的书评时我的挫败感很是强烈,那是一种没有能力描述和表达的郁闷。在最后,我只能说,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很需要他。 阅读更多 ›
  •   从胡适的身上可以阅读出整个现代中国的侧影!
  •   不怕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全书阅读十分流畅,评价精准。半天看完了对鲁迅和胡适的评价,感觉作者学养深厚。
  •   不错,超赞的,关于胡适。
  •   值得一读的好书,领略胡适之先生
  •   书到的速度挺快的,拆了看了下,排版装订都还不错。特别是封面设计感觉也不错,但既然是说胡适先生的,怎么也得上个先生的头像啊。书的内容就不评价了,我不感兴趣的书是不会买实体书的。
  •   快递很给力,第3天就到了,包装很古朴,内容经典,正在读阅中。。。。
  •   光焰不熄
  •   大师之间的交锋、失和与恩怨
  •   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
  •   很不错的解读角度
  •   内容不必多说,印刷尚可!
  •   烧的大和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