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 2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董桥  
Tag标签:无  

前言

马克思是人;说他是神,不好,说他是鬼,也不好。马克思主义跟许多学说一样,是学说;有的地方对,有的地方不对;有的时候好像很旧,有的时候又好像还很新,全看怎么运用。是学说,当然没有新旧之分:少人议论的学说未必是旧了:多人议论的学说也不一定就是新。人人解释不同,认识不同,不必强求观点一样。况且,学说本来很难全对,很难全错:治学免不了受各家学说启发:闭门不太可能成家。黄梨洲尊奉阳明,后来讲学虽然自辟新局,还是不脱明儒气象:颜习斋排斥程朱,他的学说可始终跳不出理学诸儒窠臼。学术上说“博”说“专”,说“新”说“旧”,全在唬人。经营得出一点气象才是成就!道理这样浅,可以不说。    把道理说得深奥非先下苦功不行。没有下过苦功,应该安于浅薄,旅居伦敦时期为了写论文乱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加上走遍伦敦古旧的街道、听惯伦敦人委婉的言谈,竟以为认识了当年在伦敦住了很久很久的马克思,写下不少读书笔记。其实大错。去年答应《素叶》整理那些笔记之后翻看那些笔记,发现认识的原来不是马克思其人,而是马克思的胡须。胡须很浓;人在胡须丛中,看到的一切自然不很清楚,结果写了五万字就不再往下写了。    胡须误人。人已经不在胡须丛中了,眼力却一时不能复元,看人看事还是不很清楚,笔下写些马克思学说以外的文章,观点多少仍然跟马克思主义纠缠:就算偶有新局,到底不成气象。幸好马克思这个人实在不那么“马克思”,一生相当善感,既不一味沉迷磅礴的革命风情,倒很懂得体贴小资产阶级的趣味,旅行、藏书、念诗等等比较清淡的事情他都喜欢,因此,这本集子借他的胡须分成“丛中”、“丛外”,想必无妨。反正只是二十篇文章,不是学说,非关学术,是新是旧尤其不必挑剔:只要所议所论不是全对也不是全错,够了!    董桥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在香港

内容概要

《小品(卷2)》根据董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报纸专栏结集《双城杂笔》重新排校出版。《小品(卷2)》根据文章写作的地点分成两部分,卷一为《在伦敦写的》,卷二为《在香港写的》。这些随笔题材广泛,有的谈文学,如《朱自清的散文》、《谈<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等;有的谈教育,如《玻璃杯子里的教育》、《生态学与儿童》等。 
总之,《小品(卷2)》是一本内容丰富、思想独特,可让读者一窥董桥早期思想的佳作。

作者简介

董桥,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原名董存爵。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其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著有《没有童谣的年代》《保住那一发青山》《这一代的事》《回家的感觉更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从前》《小风景》《白描》《甲申年纪事》《记忆的脚注》《故事》《今朝风日好》《绝色》《青玉案》《记得》《景泰蓝之夜》等。

书籍目录

《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 自序 “亲爱的爸爸……” “马克思先生不在楼上!” 辩证法的黄昏 樱桃树和阶级 “魅力”问题眉批 翻译与“继承外国文学遗产”商兑 从中国文学的界说和种类想起 从《老张的哲学》看老舍的文字 谈谈谈书的书 访书小录 关于藏书 也谈藏书印记 藏书和意识形态 藏书票史话 “神话”的“乐趣”——罗兰·巴塞的著作与思想 结构主义风波 关于“多写点东西” 旅行丛话 枪·开枪·枪声 中世纪之恋——英国先拉斐尔派艺术理论与作品 夜读浮想 “语丝”的语丝 陀山鹦鹉的情怀 《忆往》的忆往 秋园杂卉小识 创新与反调 说不上巧合 读今人的旧诗——为《漱园诗摘》出版而写 旧诗与政治 滋味 一点领会 就是这么回事! 元旦的消息 “咖啡或茶” 《另外一种心情》自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马克思一八三五年十月到一八四一年三月在大学里念书:两个学期在波恩,九个学期在柏林大学。父亲要他念法律系:后来说是主修法理学,其实只是选修,主要攻读哲学和历史。有两个学期什么课都不上,只去听一门《以赛亚书》和一门《尤里庇得斯》。曾经因酒醉和扰乱安宁被监禁:还一度被控携带违禁武器。有一次跟人决斗。毕业证明书上证明他几次负债。花钱花得厉害是个大问题。父亲信上也忍不住了:“就好像我们是金钱做起来似的,一年之内殿下已经快花光七百塔勒了,既不合条理也违背常情。最富的富家子弟也不过花五百塔勒。为什么?”普通人花一百八十到两百塔勒就够了:柏林市议员年俸也不出八百塔勒。父亲去世之后、马克思跟母亲的关系更疏远了。需要钱才想到母亲;总是说母亲是守财奴,其实母亲一听说他要钱用一定寄给他,而且数目都不小。另一位近代犹太名人狄斯列里(BenjaminDisraeli)对母亲也比较冷漠。这跟犹太家庭的家教无关;心理因素比较重要。马克思的母亲没受过什么高深教育。马克思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一讲到知识马上“势利”起来:面对不能启发学识的人,不是加以利用,就是爱理不理。说是在替无产阶级工人争取权利,多多少少还是为了利用工人实践自己的理论和主义。说老实话,这种心理相当矛盾,连自己都得随时拒绝相信自己的动机并不那么纯洁。于是,他不得不小心处理牵涉到“温情”的心理因素。温情最容易惹出真情。典型的知识分子只容许自己操纵“温情”去达到目的,不容许别人用“温情”勾引出自己的真情。况且,马克思在公众场合里的言谈举止毫不动人:偶然上台演讲,内容也都死板得很,语气单调,措辞唐突,听者虽然肃穆,但并不热心。他是书斋里的理论家,天生不喜欢接触群众,也不太懂得跟人相处:因为这些都要动“情”才行。他并不讨厌母亲:是讨厌母亲的“温情”一没有理论基础的“温情”,太纯洁的“温情”。他受不了母亲信上的那些话:“我真想听听你怎么打理你住的小地方,是不是跟其他大小家庭一样,以经济为重,你不要以为这又是我们女人噜苏的弱点,亲爱的卡尔,我得提醒你,千万别小看干净和整齐,你的健康和心情就靠这些,千万要常常擦洗地板,最好是按时擦洗,还有,每星期要用肥皂和海绵洗一次澡,你是不是自己烧咖啡,我求你把你家里的一切都告诉我……”母亲还担心她的信写得不通,恐怕儿子心爱的缪斯觉得侮辱斯文! 五 父亲不同。父亲是律师,也是个很有点底子的读书人,既能看穿知识分子不可告人的心机,也能道破知识分子无从自释的弱点。在责备他一年花七百塔勒的那封信上,父亲对马克思说:“我对你公道,姑且不说你爱花钱。当然,每一两个星期就发明新理论体系然后又改变初衷毁掉自己澹淡经营的工作的人,这种人怎么可以为金钱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操心?”知识分子有壮志,口口声声说不讲钱:可是,人家不给钱养他的时候,他不禁觉得人家怎么可以不支持他的伟大抱负?怎么还要他担心吃饭问题?父亲这句话刺得他太痛了。后来在伦敦潦倒,虽然有恩格斯接济,心里难免惦记着父亲当年这封信,情何以堪!“我不想再替自己辩护了,尤其是为这种抽象的推理辩护。”父亲另一封信上又说:“因为我得先学会那套专门名词才能对付这样神圣的课题,而我老了,真懒得学。”马克思连写家书都不忘搬出大道理大学问。父亲是个不想当学者的读书人,凡事讲实效。他不反对儿子做学问,甚至搞哲学也不要紧,他只希望孩子注意身体。“多病的学者是天下最可怜的人”。马克思在世的时候辛辛苦苦读书思考写作,可是到他去世之日,学术生涯并不太受人推崇,难怪他忘不了父亲,忘不了父亲那种不搞学术、脚踏实地的生活。父亲内心里一定把他这种死抠书本的知识分子看得好扁。“顺便说说:我细读了你的诗。我坦白告诉你,亲爱的卡尔,我看不懂——真正的意思和全诗的要旨我都不懂……难道你只喜欢这种抽象空洞的玩意儿(几乎等于废话的玩意儿)?总之,说给我听听,我承认自己才疏。”马克思一度计划要办刊物,父亲信上居然也跟他讨论半天:“哲学或者法学或者两者兼顾看来可以成为刊物最佳的基本内容。诗应该只占次要地位;除了一些书呆子会觉得不以为然之外,这样处理到底不会伤害刊物的声誉。”父亲又说对了:马克思要是再写诗就成不了马克思了。

编辑推荐

《小品(卷2)》作者董桥,福建晋江人,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品 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小品》(1、2)、《一纸平安》、《立春前后》海豚做的最漂亮精致的董桥的几本书了。
  •   如果是繁体的就好了,印刷精美。
  •   董桥小品:装帧精良,好
  •   多是旧文,换个马甲又来了。
  •   董桥的书一向比较精致,文笔么就不说了。但是价格么,说实话,真的是很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