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十论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文台  页数:463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生态文明建设从现在和长远看,已经成为我们党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之前,我国就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种布置,被国外媒体盛赞为中国向世界亮出的“低碳路线图”。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生态文明理念还远没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实践也在摸索之中。该书的出版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本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把握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很有意义。张文台同志为该书的出版付出辛勤的劳作,预祝该书胜利完成。

作者简介

  张文台,1942年7月生于山东胶州,汉族,研究生学历,上将军衔。1958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团政治部干事、宣传股长、主任,团副政委、政委,师副政委、政委,集团军副政委、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政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等职。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党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九、十、十一届连续四届代表,全国人大十届和十一届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5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从事过军事、政治、后勤、教育和资源环境保护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先后发表重要文章百余篇,重要文章被多次转载并被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编入改革开放重要文献,在军内外理论界和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主编和撰写过《江泽民国防思想研究》和《“三个代表”党员读本》;著有《来自实践的领导艺术》、《来自实践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百名书法家书录张文台将军诗词三百首》、《病中抒怀》、《哲语论修》、《讲堂文思录》等10余本著作。
  作者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层次论坛会议,尤其是在G8+5、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者论坛等国际交流中,提出了诸多独树一帜的见解和观点;实地深入一线开展调研,连续7年率领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团进行调研采访,足迹遍布全国20余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结实践经验,掌握了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和知识,应邀到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演讲授课,获得了各方的一直好评。2009年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坚强的领导决策体系
 第一节 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第二节 建好班子抓住关键
 第三节 改革制度有序推进
 第四节 科学考核有效评估
第二章 完善的政策引导体系
 第一节 生态补偿机制多样化
 第二节 资源有偿使用规范化
 第三节 财政引导政策倾斜化
 第四节 税收调控政策优惠化
 第五节 绿色金融政策灵活化
第三章 配套的法律规章体系
 第一节 科学立法,完善法律制度
 第二节 严格执法,保障生态安全
 第三节 环境司法,维护生态正义
 第四节 强化监督,保障法律实施
第四章 绿色的产业经济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第二节 积极倡导循环经济
 第三节 高度重视低碳经济
 第四节 打造绿色经济体系
第五章 先进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一节 高度关注绿色壁垒,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第二节 引进消化吸收创造,构筑绿色科技体系
 第三节 发展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能源及其技术
第六章 生态的企业运营体系
 第一节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承担
 第三节 绿色企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
 第四节 绿色财富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选择
第七章 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第一节 建立全民生态文化教育试验平台
 第二节 完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引导
 第三节 拓展生态文化建设领域
第八章 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
 第一节 树立“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生态公民观
 第二节 强化思想意识加大全社会自觉参与
 第三节 推进机制建设确保全社会广泛参与
第九章 跨区域的协调运作体系
 第一节 区域生态合作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加强区域立法协作,创建政策协调机制
 第三节 强化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建设
 第四节 借鉴与超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第十章 国际化的交流合作体系
 第一节 推进生态文明国际合作主体多元化
 第二节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附录
 ·打造绿色屏障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浅谈低碳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太湖治理初步形成了七个长效机制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科学发展
 ·儒将人生生态情怀
 ·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一种崭新的制度设计和实践选择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公正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研究设计一整套评价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力求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民福祉等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综合考核指标,以便在实践中有所遵循。 (二)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 1.科学确定评价主体 科学确定评价主体,即解决由谁来评价的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主体,必须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到底如何,不能单由上级组织和上级领导说了算,还必须看群众的公认程度。这里的群众,应该是包括各级相关的领导在内的、各个层面参加的群体,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主体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干部政绩评价只由上级组织和上级领导说了算的弊端,较好地解决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干部切实注重群众公论。 2.科学设置评价内容 科学设置评价内容,即要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评价内容,解决好评价什么的问题,才能使评价有的放矢,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实际。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的成果;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又要看生态建设的成果。惟其如此,才能促使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3.科学设计评价方法 科学设计评价方法,即要解决怎么评价的问题。科学构建考核评价的方法体系至关重要。考评方法的构建,应着重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要按照“突出工作实绩”的原则,合理确定“德、能、勤、绩、廉”五项考评内容的不同比重,既不能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第二,要按照考评主体与考评对象的“知情度、关联度、责任度”关系,合理确定评价主体中不同层面的“群众”对于评价对象评价的不同比重,使各方面的参与权和意愿都能得到有效反映。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十论》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文明十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