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建构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严慧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略作修订而成。  论文撰写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原始资料的搜集。有幸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沈志明、周聪等老师的热情帮助,我得以参阅完整的《天下》月刊及相关史料,使几乎中断的研究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在此对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的诸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恩师范培松教授的严格要求与谆谆教诲、师母的殷切关怀以及季进教授的悉心指正,使我顺利完成全部研究工作,博士学位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首肯。  一年前诸位答辩老师的寄望之语尤在耳边,但毕业后在为稻粱谋的日子里,我一度疑惑过自己的学术研宄之路是否会因此而停滞?衷心感谢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列入“高校社科文库”出版,衷心感谢陈恩和老师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我会一如继往地在认定的学术之路上稳步走下去,不辜负陈思和老师在序言中提出的期望。严慧  2010年11月于广州大学城

内容概要

  《超越与建构《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 (
1935—1941)》全面详实地考察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最重要的全英文思想文化刊物T’ien Hsia
Monthly(《天下》月刊),揭示出《天下》月刊是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第一次组织、有目的的,旨在向英语世界传播中国思想文化的全英文思想文化类刊物。《天下》月刊以国民政府资金与人事支持作为刊物正常运转的基础,以公平性与思想性保证交流中的公正立场,建立起一个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国际文化公共空间,整体系统地将中国文学译介到西方,打破了16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西传过程中西方“独语”的局面。

作者简介

  严慧,女,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学术论坛》、《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天下》与中学西传
 第一节 《天下》的创办与性质
  一、中山文化教育馆与《天下》的创办
  二、《天下》的性质
  三、《天下》的终刊
 第二节 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撰稿群体
  一、跨专业的编辑部成员
  二、多元化的国内撰稿人士
  三、多国籍的外籍撰稿群体
第二章 《天下》与中国古代思想典籍译介
 第一节 多元化的儒家典籍译介
  一、《天下》与《论语》英译本
  二、《天下》与儒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第二节 吴经熊与《道德经》译介
 第三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西方
  一、《天下》与诸子学说译介
  二、现代学术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第三章 《天下》与中国古典诗歌译介
 第一节 《天下》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一、中西方视域中的《诗经》
  二、《天下》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普及性介绍
 第二节 《天下》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一、吴经熊的汉诗英译
  二、胡先辅与苏轼诗翻译
  三、《天下》汉诗英译的意义
第四章 《天下》与传统戏剧及其他文体的译介
 第一节 《天下》与中国传统戏剧的译介
  一、中国学者对传统戏剧的研究
  二、中西翻译视域中的中国传统戏剧
 第二节 《天下》与其他古代文学体裁的译介
  一、文学视域中的散文与赋
  二、文体意识观照下的中国古代小说
第五章 《天下》与中国现代文学西传
 第一节 二战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
  一、《天下》创刊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
  二、《天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系统译介
 第二节 《天下》与鲁迅的“天下”传播
 第三节 《天下》与京派文学翻译
  一、《天下》与沈从文
  二、凌叔华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第四节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下的抗战文学译介
 第五节 《天下》译介的现代戏剧
 第六节 《天下》与白话新诗译介
  一 、哈罗德·阿克顿与新诗翻译
  二、《天下》与新诗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天下》月刊目录(中译)
附录二 《天下》月刊重要西文人名中译名
附录三 《天下》月刊海内外销售点
附录四 《天下》书影
后记

章节摘录

  自16世纪欧洲来华传教士揭开近代意义上的巾西文化交流之幕以来,中国文化西传的主体基本以西方人士为主,形成了西方“独语”的局面,中国长期处于“缺场”状态。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就政治而言已经建立了基本统一并获得国际社会承认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进入现代文明的建设期,成就斐然;就从事文化生产的知识分子来说,在国内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又在欧美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归国留学生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学术界与文化界的中坚力量。中国无论在政治、文化、人才、学术、国际环境等因素上都具备了向世界宣传本国文化的条件。1935年8月,由中国人主办、拥有官方资金与人际关系网络资助、旨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全英文思想文化期刊Tien Hsia Monthly(《天下》)月刊在上海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目的地主办一份面向西方(主要是英语世界)的思想文化类英文刊物,以高度的主体性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自16世纪以来中学西传过程中西方汉学界“独语”的局面由此被打破,中方作为整体长期“缺场”的状态得到根本改变。  第一节  《天下》的创办与性质  《天下》的创办过程、办刊宗旨、编辑队伍及撰稿人员构成,表明刊物在经费、人事方面与中山文化教育馆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刊物发起人吴经熊、温源宁的立法院背景及与立法院院长孙科的私人关系,没有中山文化教育馆的经费支持,这份由中同人主办的英文思想文化刊物就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  构思,也不可能在抗战爆发后依然能定期出版长达四年之久,更不可能通过高稿酬获得高质量的国际稿源。《天下》一经诞生并进入国际化运营后,刊物编辑部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旗帜下,以持续出版的刊物为阵地,以英语为通用语言,以上海、香港这两个20世纪30年代的远东国际性都市为依托,建立起国际化、多元化的撰稿队伍,在稿件录用上无国家、党派限制,使刊物在运作及编辑理念上独立于主办机构中山文化教育馆及同民政府之外。刊物坚持思想性与公平性原则,通过文章、翻译、书评等形式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兼顾学术性与非学术性。公平性、独立性与国际性使《天下》成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最重要的面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英文思想文化类刊物。  一、中山文化教育馆与《天下》的创办  《天下》的创办与孙科主持的中山文化教育馆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孙科创办并主持的中山文化教育馆在章程内有出版定期刊物的计划,《天下》创办人吴经熊与温源宁先后出任孙科主持下的立法院市法委员,吴经熊同时是中山文化教育馆的发起人、筹备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部长。吴经熊与温源宁在与上海文化界人士交往的过程中设想办一份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刊物,得到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的支持。立法院成为连结点,连接起有意“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与旨在“发扬光大三民主义文化”的中山文化教育馆。  (一)孙科与中山文化教育馆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分成各派争夺权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一直未能依孙中山治国理念结束训政,实施宪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严重的民族生存危机面前,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一切布署妥当后,于12月16日正式宣布下野。1931年12月22日~28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根据宁粤之争的结果,决议由孙科出掌国民政府行政院,并实行由行政院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但是孙科派的势力还较弱,既得不到足够的政治支持,也无法应对外交、财政危机。1932年1月25日,孙科被迫辞职。孙科的“责任内阁”成为仅维持一个月的短命政府。1933年1月,孙科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直至1948年。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超越与建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